『壹』 院士簡介
趙鵬大
趙鵬大,1931年生,遼寧清源人。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歷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編委會主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趙鵬大院士建立了中國的礦產資源定量預測理論及方法體系,開創了「礦床統計預測」新學科,提出了「地質異常」、「地質體數學特徵」、「三聯式」定量成礦預測、非傳統礦產資源研究、新概念、新內容及研究方法,並在這些學科的發展前沿上培養了100餘名博士生和數十名碩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寧蕪地區鐵銅礦床統計預測」,作為「寧蕪盆地鐵銅礦床成礦規律研究」組成部分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20萬圖幅礦產資源總量預測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礦帶銅鎳金資源量預測研究」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地質勘探中的統計分析」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礦產統計預測》獲地質礦產部優秀教材二等獎;以他為首的科研集體近年應用地質異常理論和礦產統計預測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區發現銅鎳硫化物遠景成礦帶2條,在東准噶爾發現金礦帶1條。
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人。
殷鴻福
殷鴻福,1935年生,浙江舟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教授,博士導師。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勘探系煤田地質專業,1961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層古生物學專業。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教委地質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地質礦產部古生物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以及《古生物學報》、《地質科學譯叢》及《中國大網路全書》(古生物學分冊)》副主編。國際地層委員會三疊紀分會委員、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工作委員會主席、國際地質對比規劃359項主席。已發表專著13種,論文74篇,其中外文論著21篇(種)。由他主持或作為主要參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多項獎勵,其中,地質礦產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此外,獲「武漢科技新秀」稱號,中國古生物學會首屆尹贊勛獎、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勞動模範。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殷鴻福教授就在貴州開始從事三疊紀地層學和古生物雙殼類和腹足類化石的研究,並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貴州省三疊紀生物地層框架,修改了原定為中三疊世拉丁期雷口坡(巴東)組時代為安尼期,並把嘉陵江組的時代定為早三疊世。該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繼在《中國科學》、《地質學報》等刊物上連續刊載,迄今仍作為該地區重要的地層古生物文獻被廣泛引用。此後,他以此為基點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學與地質學緊密結合的生物地質學研究體系,在門類古生物學(雙殼類、腹足類)、理論古生物學、生物古地理學、古生態學、生態地層學、層序地層學、事件地層學、生物成礦學及歷史構造學等研究領域均有深入研究並取得突出成果。
於崇文
於崇文,1924年生於上海,浙江寧波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地球化學動力學家、礦床地球化學家、地質教育家。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0年至今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歷任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高級顧問,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顧問,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顧問,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委員、顧問、元素地球化學與區域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生潛心於地學基礎理論研究,長期致力於將基礎自然科學和非線性科學及復雜性理論與地球科學相結合,先後開辟和發展了5個創新的學術領域——地質-地球化學中的多元分析、區域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動力學、地質系統的復雜性以及成礦系統的復雜性,促進了地球科學從唯象科學向精確科學跨越。籌建了地球化學與地球化學探礦專業,培養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術骨幹。於崇文是地質科學學科發展與建設的一個勤奮探索者和開拓者,他為祖國的地質找礦、地質科學和地質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本仁
張本仁,1929年生,安徽懷遠人。1983年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家。1952年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畢業,1956年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地球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曾任地質礦產部殼幔體系組成、物質交換及動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地質礦產部「地球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現任中國岩石圈委員會委員。
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間,他主持完成的國家和部委系統重大攻關、重要基礎和基金項目共10餘項,獲得多項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以他為首出版了《豫西盧氏-靈寶地區區域地球化學研究》、《陝西柞水-山陽成礦帶區域地球化學研究》、《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和《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等專著4部,主編《地球化學論文集》3部,主編《地球化學》教材1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各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他培養博士後2名,博士生25名,碩士生21名,獲得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於1989年被授予首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和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翟裕生
翟裕生,1930年生,河北文安人,著名礦床學與區域成礦學家。1952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畢業後分配至北京地質學院任教,1957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曾任北京地質學院講師、副教授、系主任,武漢地質學院教授、副院長,地質礦產部北京地質教育中心主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礦田構造組主席。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礦田構造、金屬成礦和區域成礦等領域有系統創新成果。他較早開展礦田構造研究,提出成礦接觸帶構造體系和多種礦床的構造礦化模式,主筆中國第一部礦田構造學專著,率先講授礦田構造學課程。再造了河北大廟斜長岩和鐵礦的成岩成礦過程,共同闡明鄂東富鐵礦床成因並發現新的鐵礦類型。深入解剖陸相火山-次火山岩型鐵礦特徵,共同建立了寧蕪玢岩鐵礦模式。他將系統論和歷史觀引入礦床研究,以成礦物質的源—運—儲—變—保的動力學演化過程為核心,創立了成礦系統及演化論,著有《成礦系統論》,推動了礦床學進步。提出地球系統-成礦系統-勘查系統三結合的研究理念,引領了當代礦床學的發展方向。在長期研究長江中下游等成礦區帶的基礎上建立了區域成礦學的學科框架,出版的確中國首部《區域成礦學》和《區域成礦研究法》,全面指導了中國的區域成礦研究並有多處找礦發現。
李曙光
李曙光,地球化學家,1941年出生於陝西咸陽,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地球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1983~198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進修訪問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學家S.R.Hart教授,系統研習了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回國後在中國科技大學繼續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任副教授,教授,主要從事痕量元素地球化學教學及同位素年代學及地球化學研究。1994~2003年曾4次赴德國馬普化學所宇宙化學研究室和地球化學研究室,1次赴香港大學地質系做訪問學者,進行合作研究。2003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育部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副主任。2012年9月調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學研究院工作,並兼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李曙光早年曾從事富鐵礦床地球化學研究。尋找富鐵礦曾是中國當時(1976~1980年)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李曙光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鞍(山)-本(溪)隊黑富礦研究組長。弓長嶺礦床是中國最大的富磁鐵礦床,礦山急需要在該區尋找深部礦體擴大儲量。李曙光應用「趨勢面分析」多元統計方法成功預測出鞍本弓長嶺礦床的深部富礦體,並被鑽探驗證成功,在預定深度打到厚層富礦。此外,李曙光等應用C同位素證明弓長嶺富磁鐵礦石中的石墨為菱鐵礦變質分解成因,據此提出該富鐵礦床成因的新模型。由於該工作為查明黑富礦成因及擴大富礦儲量做出了重要貢獻,因而獲得1978年科技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2年中國科學院科技二等獎。
劉光鼎
劉光鼎,1929年生,山東蓬萊人。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中國著名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學家。他長期領導中國沿海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工作,完成「中國海地質構造及含油氣性研究」,主編《中國海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200萬)及專著《中國海地質地球物理特徵》,運用岩石圈板塊大地構造理論,分析中國海地球物理場、地質構造及其演化歷史,指導油氣勘探。作為中國第一個講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學者,他積極倡導綜合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推動油儲地球物理與淺層地球物理工程,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近年來,在總結中國大地構造宏觀格架的基礎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殘留盆地,為中國油氣資源二次創業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金振民
金振民,1941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振民院士是中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於上地幔動力學、岩石流變學和高溫高壓實驗學研究,並取得突出學術成就。
上地幔部分熔融產生玄武岩漿過程是板塊運動和地殼增生動力學主因之一,他發現上地幔動態部分熔融產生的初始玄武質熔體(3%~5%)在應力驅動下大量沿橄欖石礦物顆粒邊界呈熔體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這種分布引起礦物邊界濕潤,連接力減弱,加速物質擴散和流動。這一發現對闡明上地幔低速高導層(軟流層)成因和大陸造山帶物質不均勻流動具有廣泛的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Nature(《自然》)雜志(1994),並獲該雜志的封面。他新建立了超高壓榴輝岩流變本構方程,為揭示大陸碰撞造山帶深俯沖榴輝岩質岩石圈板塊斷開(或拆沉)機制提供了實驗依據,對了解天然榴輝岩塑性變形和研究上地幔岩石圈拆沉作用有直接的重要意義。他通過對中國東部11個地區地幔橄欖岩位錯顯微構造研究,提出了呈對數正態分布的橄欖石位錯穩態亞顆粒是估算上地幔流變應力的最佳顯微構造參數。他和合作者在大別-蘇魯造山帶超高壓岩石和中國大陸科學鑽孔岩心系統物性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高密度榴輝岩與低密度片麻岩之間高反射系數是引起地震強反射體的主因,不同尺度韌性剪切帶糜棱岩和透入性應變面理組構是增強地震波各向異性的反射載體。他還成功地模擬了鉻鐵礦形成的機理,證實地幔岩中鉻透輝石和鉻尖晶石通過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析出鉻元素,並富集呈工業品級的鉻鐵礦石。
莫宣學
莫宣學,1938年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並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1986~199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1990年至今,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1993~200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在學術機構任職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六、七、十屆學科評審專家組成員(1996~2006年)、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1996年)。中國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學會地球內部化學與火山學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至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97~2005年)、《高校地質學報》副主編(1995年至今)、《岩石學報》副主編(1999~2001年)及編委(2002年至今)、Himalaya Geology編委(1999年至今)、IGCP430 Steering Committee Executive Member。
高山
高山,地球化學家。1962年6月生於青海西寧,籍貫雲南省石屏縣。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1985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學位,1989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地球化學的研究,以中國東部為研究基地,結合全球對比,在大陸地殼結構和組成、殼幔交換作用以及微區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國際影響的系統創新成果。首次獲得了中國東部地殼63種元素的豐度值,揭示了中國東部下地殼獨特的雙層結構和中性的總體成分,明顯不同於全球單層基性下地殼模型。發現與提出下地殼拆沉再循環這一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關鍵證據。揭示了華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的時空不均一性。他的研究團隊開拓了激光剝蝕等離子體質譜微區分析新方法並取得國際公認的成果和高水平數據。曾多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貳』 我國在地球化學各分支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啊
1、李曙光(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教授)
地球化學家。1941年生於陝西咸陽。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地球化學專業並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進修。先後多次赴德國馬普化學所、香港大學作訪問學者。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變質同位素年代學理論研究方面最早發現超高壓榴輝岩的白雲母含大量過剩氬;證明了超高壓變質與退變質礦物之間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較早發現在低級變質條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動,且Sm-Nd體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確測定了榴輝岩中金紅石的U-Pb年齡。最早通過測定大別山榴輝岩年齡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為秦嶺造山帶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次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卻曲線,並通過同位素示蹤對其多階段快速折返機制提出較完整模型。
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領域做出了系統研究,並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1.他在超高壓變質作用中同位素體系及變質年代學理論做出許多開拓性工作:較早發現並證明造山帶榴輝岩中的白雲母含大量過剩氬;證明了超高壓變質礦物與退變質礦物之間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計算了綠片岩相及疊加蘭片岩相變質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確地測定了榴輝岩中金紅石的U-Pb年齡。這些工作為正確進行超高壓變質定年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2.他對華北和華南陸塊的碰撞過程及秦嶺-大別造山帶演化進行了長期系統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測定出大別山含柯石英榴輝岩的Sm-Nd年齡為三疊紀,並證明它們是陸殼俯沖成因,從而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最終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島弧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及地球化學特徵,為秦嶺造山帶兩條地縫合線的釐定及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還首次在大別山北側發現古生代岩漿弧和洋殼俯沖成因榴輝岩,系統測定了大別山其它榴輝岩岩,岩漿岩年齡,研究了碰撞後殼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離過程。
3.超高壓變質岩的折返機制是大陸深俯沖研究的著名科學問題。他首次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卻的曲線,對多階段快速抬升歷史給出重要制約。結合測定南秦嶺同碰撞花崗岩的年齡,查明俯沖陸殼不同構造單元的U-Pb同位素特徵,他提出了一較完整的超高壓變質岩多階段折返模型。
4.尋找富鐵礦曾是我國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他應用趨勢面分析成功預測出鞍本弓長嶺礦床深部富礦體,並鑽探驗證成功;應用C同位素證明弓長嶺富磁鐵礦石中的石墨為菱鐵礦變質分解成因,據此提出該富鐵礦床成因的新模型,為查明黑富礦成因及擴大富礦儲量做出了重要貢獻,並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二等獎。
上述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重視,第一作者論文的SCI總引用頻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
2、歐陽自遠(1935— )
世界著名的天體化學家和地球化學家。他積極參與並指導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具體設計國內首次月球探測的科學目標與載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測的方案與科學目標,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
歐陽自遠原籍江西上饒,1935年10月9日生於江西吉安。1952年從永新中學(現為任弼時中學)畢業後,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並於1956年本科畢業。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所從事科研。1966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1980—1981和1983—1984年在德國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員。1991—1993年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貴州省科協主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7年7月,被貴州省遴選為貴州省首批核心專家。2008年6月13日,歐陽自遠出任奧運聖火在貴州省傳遞的第一棒火炬手。
歐陽自遠院士是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1960年在我國率先系統開展各類地外物質(隕石、宇宙塵、月岩)和比較行星學研究。提出了鐵隕石成因的假說,吉林隕石的形成演化模式與多階段宇宙射線照射歷史的理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地質體中消融型宇宙塵並提出判據系列,劃分了宇宙塵成因類型。對太陽星雲化學不均一性與化學演化過程,行星模式豐度,行星與地球大氣圈、水圈及內部圈層的起源與演化,地球的能源與演化階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與理論,為國際學術界所公認。充實了玻璃隕石成因理論,論證了中國白堊系/第三系界面撞擊事件,提出地外撞擊誘發古氣候旋迴的假說,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擊地球事件誘發氣候、環境災變與生物滅絕。近年來提出地球原始組成的非均一性與演化的非均變性理論框架。由於傑出的科研貢獻,他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地下核試驗地質效應綜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和貴州省科學大會獎,《吉林隕石綜合研究》(第一完成人)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天體化學》專著(作者:歐陽自遠)獲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至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三百多篇,專著6部,合作主編專著11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多項。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後50多人,有的已成為我國地學研究、教學和生產的骨幹力量,有的已成長為地球化學各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歐陽自遠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環境科學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岩石圈中國委員會,國際地圈生物圈對比計劃中國委員會及國際空間研究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地質所,蘭州地質所兼職研究員,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及長春科技大學兼職教授,《環境科學》、《黃金科技》、《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及《地質地球化學》雜志主編,《空間科學學報》,《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南極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雜志副主編;《中國科學》等8種科技雜志編委。
歐陽自遠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過:「《科學家傳略》給我的影響較大,特別敬重居里夫人;武俠人物里,我最欣賞喬峰的坦盪大氣和家國情懷。」
3、傅家謨,
我國有機地球化學學科的奠基者,原籍湖南,1933年5月生於上海。195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上海大學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科協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56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1961年取得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碩士學位,1956年—1957年任西南煤田地勘局技術員;1962年升為助理,1966年晉升副研究員,1988年晉升研究員。1966年領導建立中國第一個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並任實驗室主任。1985年領導組建中國科學院有機地球化學開放實驗室(1990年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石油地球化學和分子有機地球化學研究。1993年依託國家實驗室組建成立「廣東省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曾負責和參加完成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中國科學院重大等三十餘項科研任務。研究成果獲國家級獎7項、部委級獎20項。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國際SCI論文100多篇,專著5本、譯著1部。代表作有《有機地球化學》、《碳酸鹽岩地球化學》、《乾酪根地球化學》和《地球化學進展》等,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40多名。
4、張本仁
地球化學學家。1929年5月28日生於安徽懷遠。195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56年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中國地質大學教授。80年代前期他將成礦帶地球化學研究與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相結合,突破了當時勘查地球化學單一找礦目標和就異常評價異常的局限,並開發出基岩測量數據在解決地質和成礦問題上的多種應用。80年代後期至1991年,他提出了以區域岩石圈為基礎的區域地球化學新理論和新方法,用於秦巴地區的區域地球化學研究,將區域岩石圈研究與區域構造、岩石、礦產研究有機結合,深化了對區域岩石圈演化、構造發展、成岩成礦規律的認識。1992年以來,通過殼幔演化和相互作用研究,探討了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構造分區與演化,揭示了造山運動的深部過程及其動力學因素。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於崇文
地球化學家。1924年2月生,寧波鎮海人。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理論地球化學、區域地球化學和數學地質研究。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學區域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從事的專業方面,理論上頗多建樹,如在區域地球化學方面,為發展中國的區域地球化學作出了開拓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等獎項[1]。
6、塗光熾
1937年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1944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1949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博士學位,1949—1950年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ResearchAssociate,1950—1951年在清華大學任副教授,並首先在中國開設地球化學課程,1951—1954年在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1955年任北京地質學院副教授,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自1960年起任副所長。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質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196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七屆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兼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中、英文《地球化學》、《礦物學報》主編。自1987年起為美國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曾任《》雜志國外編委。
塗光熾20世紀50年代在祁連山及西北乾旱地帶作綜合地質考察。60年代從事華南花崗岩類有關礦床及鈾礦地質研究,70年代除繼續此項研究工作外,著重從事富鐵礦床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層控礦床,後期側重新疆北部及黃金地質並持續至今。90年代開始超大型礦床、低溫地球化學及分散元素成礦研究。1982年,「華南花崗岩類地球化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1987年「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中國金礦主要類型、成礦模式及找礦方向」獲國家黃金管理局一等獎(以上著作中為第一作者);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1996年,《中國礦床》專著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擔任鉛鋅礦床部分)。
『叄』 寫出國際上現代地球化學奠基人的名字(至少3位)和國內著名地球化學家的名字(至少3位)
現代地球化學奠基人
F.W.克拉克、V.M.戈爾德施密特、V.I.維爾納茨基、A.E.費爾斯曼
國內著名地球化學家
歐陽自遠、塗光熾 、謝學錦
『肆』 誰發明的衛星,歐陽自遠為什麼被稱為嫦娥之父
一個搞化學的能懂什麼機械電子遠程式控制制?嫦娥之父葉培建才是實至名規,葉老有過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請見 https://zj.zjol.com.cn/red_boat.html?id=100189423,歐陽院士濫芋充數可不行!歐陽弄出來的美國人絕對登過月球的論斷誰會信?明顯是假的,到時那塊「月球岩石」的研究可全廢了。
『伍』 歐陽志遠簡介
歐陽志(正確:自)遠,著名的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60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床學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天文台高級顧問,系統開展各類地外物質、月球科學、比較行星學和天體化學研究,是我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等多個獎項。
『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院士
截止2019
地大在校院士如下:
京漢共屬:
趙鵬大(1993)、於崇文(1995)、翟裕生(1999)
武漢:
殷鴻福(1993)、金振民(2005)、王焰新(2019)
北京:
李曙光(2003)、莫宣學(2009)、王成善(2013)、成秋明(2019)
註:地大武漢近年當選院士還有高山(2011,2016年去世)、郝芳(2015,2016年調往中國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