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顏料是怎麼做成的
1.無機顏料:多數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物價鹽,特別是金屬鹽,精選並研磨後,再用各種分散劑、連結料和防腐劑復配而成。
2.有機顏料:人工合成後在各種穩定的化學鹽上做成色淀,再經過研磨和分散,加入連結料、防腐劑。
2. 怎麼做色素最簡單
一、自製食用色素的方法有哪些
第一種自製食用色素的方法需要的材料有紫甘藍和水各適量。做法很簡單,首先要將紫甘藍葉片洗凈,去掉梗,需要的是其薄、色深的地方,這些地方注意切成碎。然後放入料理機打成汁,最後過濾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紫甘藍汁對酸鹼非常得敏感,遇酸變紅、遇鹼變藍,所以在使用時可以充分利用它的這種特性和其它食材的搭配處理。
第二種自製食用色素的方法需要的材料有莧菜和水各適量。先將莧菜洗凈,然後在開水中燙一會兒,最後撈出炸汁即可。如果有用不完的莧菜請不要扔掉,可以放在冰箱保存,但是需要盡快用掉,放久了也不好。
第三種自製食用色素的方法需要的材料有菠菜葉和水各適量。首先將菠菜葉剪下,然後洗凈、汆水、過涼。最後用榨汁機打碎就可以了,菠菜葉打得越碎越好。需要注意的是,在購買菠菜葉的時候盡量選擇葉比較深的那種,因為是染色嘛,所以當然是顏色越明顯越好啦!如果是要做精緻食品的話就需要先過濾一下了。
第四種自製食用色素的方法需要的材料有5克黃梔子干以及清水適量。做的時候先將黃梔子放在鍋里加適量清水煮,在水燒開並需要繼續煮10分鍾左右。煮完之後用濾網濾去黃梔子,然後剩下就是純天然的黃色素啦。也許很多朋友很少聽到過黃梔子這個名字,但其實很好買,因為它本身就是中葯材,所以在中葯店就可以買到。
二、什麼是食用色素呢
食用色素,是色素的一種,即能被人適量食用的可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顏色的食品添加劑。食用色素也同食用香精一樣,分為天然和人工合成兩種。食品的色彩是食品感觀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們在製作食品時常使用一種食品添加劑——食用色素。使用的食用色素有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食用色素兩大類。在1850年英國人發明第一種合成食用色素苯胺紫之前,人們都是用天然色素來著色。
早在公元10世紀以前,古人就開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給食品著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顛的阿利克撒人,當時他們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以後,美洲的托爾鐵克人與阿芒特克族人相繼從雌性胭脂蟲中提取胭脂蟲紅,用於食品著色。我國自古就有將紅曲米釀酒、醬肉、制紅腸等習慣。西南一帶用黃飯花、江南一帶用烏飯樹葉搗汁染糯米飯食用。
食品著色和改善食品色澤的食品添加劑。有天然和合成之分。天然使用色素是直接從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的色素,對人體一般來說是無害,如紅曲、叫綠素、姜黃素、胡蘿卜素、莧菜和糖色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是用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苯胺染料為原料製成的,故又稱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如合成莧菜紅、胭脂紅及檸檬黃等等。這些人工合成的色素因易誘發中毒、瀉泄甚至癌症,對人體有害,故不能多用或盡量不用。
三、食用色素的制備方法有哪些
食用合成色素一般色澤鮮艷,著色力強,穩定性好,無臭無味,品質均一,易於溶解和拼色,並且成本低廉,廣泛用於糖果、糕點上彩裝和軟飲料等的著色。色淀廣泛用於製造糖果、脂基食品和食品包裝材料等。食用天然色素雖可廣泛用於多種食品著色,但一般著色力和穩定性等均不如食用合成色素,而且成本較高。無機色素應用很少,多限於食品表面著色。
(一)、姜黃色素的制備
姜黃或黃玉米皮可作為姜黃色制備的原料,而以姜黃歷史較早。
1.試劑:乙醇見「凝血酶的提取」。這里用作溶劑,選用工業乙醇。
2.工藝流程:姜黃→(預處理)→姜黃粉→(提取)→濾液→(回收乙醇)→剩餘物→(濃縮)→濃縮膠狀→(冷卻)→產品
3.操作步驟:
(1)預處理:將姜黃洗凈,除去霉爛物和異色不幹凈物後,晾乾後用粉碎機粉碎成粉狀。
(2)提取:將姜黃粉倒入陶瓷缸中,加入4倍體積的70%的乙醇,攪拌5分鍾後,靜置浸泡過夜。次日過濾出上清液備用,濾渣再按同法浸泡3次,前二次濾液放入搪瓷桶中進行澄清,後2次清液可作為下一批姜黃的提取浸泡液使用。
(3)回收乙醇:將上述澄清的濾液,倒入蒸餾瓶中,加熱回收乙醇,等乙醇回收完畢後,將剩餘物倒入鍋中。
(4)濃縮、冷卻:將以上鍋中的姜黃提取物,在攪拌下加熱濃縮成膠體,冷卻至室溫即得產品。用時用1/3的乙醇溶化即可使用。
(二)、黑豆皮紅色素的制備
黑豆皮可用於提取紅色素,提取後的黑豆仍可加工食品。
1.試劑:
(1)鹽酸:見「血紅素的制備」。這里用於調節PH值,選用化學純試劑。
(2)檸檬酸:見「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提取」。這里用於調節PH值,選用化學純試劑。
(3)乙醇:見「凝血酶的提取」。這里用作溶劑,選用工業乙醇。
2.工藝流程:黑豆→(浸提)→提取液→(濃縮)→紅色液體→(除雜質)→透明紅色素
3.操作步驟:
(1)浸提:選取干凈的黑豆倒入陶瓷缸中,加入1.5倍體積的70%乙醇,在室溫下攪拌提取5~6小時,然後濾出黑豆(供食用),收集濾液。
(2)濃縮、乾燥:將上述濾液減壓濃縮後,離心分離除去沉澱物,收集紅色離心液。
(3)除雜質:把以上離心液倒入搪瓷桶中,攪拌下用1:1的鹽酸調節PH值至2.0,靜置後,用離心機除去雜質,收集透明紅色液體,即為產品。
4.工藝流程:黑豆→(提取)→濾液→(濃縮)→600色素值液體→(除雜物)→透明紅色色素
5.操作步驟:
(1)提取:將干凈的黑豆倒入鐵鍋內,加入1.5倍體積的清水,煮沸後,過濾,除去黑豆(供加工食品),收集濾液。
(2)濃縮:將以上濾液移入減壓濃縮鍋中,減壓濃縮至原體積的1/3時,用離心機除去沉澱,收集600色素值的液體。
(3)除雜物:將以上600色素值液體,攪拌下用檸檬酸調節PH值至5.0左右,靜置後用離心機除去雜物,得到透明的紅色素產品。
(三)、葡萄皮色素的制備
紫色葡萄的皮中含有非常豐富的紅色素,釀酒後的葡萄皮渣,可用於提取葡萄色素產品。
1.試劑:
(1)乙醇:見「凝血酶的提取」。這里用作溶劑,選用工業乙醇。
(2)檸檬酸:見「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提取」。這里用於調節PH值,選用化學純試劑。
(3)酒石酸:學名2、3-二羥基丁二酸。酒石酸以酸性鉀鹽的形式存在於葡萄內,它難溶於水和乙醇,所以在用葡萄汁釀酒過程中便成沉澱析出,這種沉澱稱酒石,酒石酸的名稱便由此而來。它的熔點170℃。這里用於調節PH值,選用化學純試劑。
2.工藝流程:葡萄皮渣→(抽提)→濾液→(濃縮)→濃縮液→(乾燥)→食用色素
3.操作步驟:
(1)抽提:將葡萄皮渣清洗干凈,放入陶瓷缸中,加入1.5倍體積的70%乙醇,以及適量檸檬酸(或酒石酸),攪拌均勻,使PH值至3.0左右,攪拌提取4~5小時,然後過濾,收集濾液。
(2)濃縮、乾燥:將以上濾液減壓濃縮成膠狀物,然後噴霧乾燥即得到食用色素。
4.工藝說明:葡萄皮色素在PH值為3.0時呈紅色,在PH值為4時,則呈紫色。其穩定性隨PH值的降低而增加,因此,此種色素可作為高級酸性食品的色素,可應用於果凍、果醬、果汁飲料等著色,其特點是著色力強,效果好。用量一般為0.1%~0.3%左右。
(四)、柑桔皮色素的制備
選用柑桔皮可提取柑桔皮色素,原料來源方便,價廉。
1.試劑:乙醇見「凝血酶的提取」。這里用作溶劑,選用工業乙醇。
2.工藝流程:柑桔皮→(預處理)→柑桔皮漿狀物→(提取)→濾液→(濃縮)→濃縮色素
3.操作步驟:
(1)預處理:柑桔皮色素在柑桔果皮細胞中結合牢固,因此,必須先將果皮冰凍後粉碎,破壞其細胞壁,製成糊狀物,倒入陶瓷缸中。
(2)提取:在陶瓷缸中加入同體積的乙醇,攪拌均勻後,浸泡48小時,過濾除去濾渣,收集濾液。
(3)濃縮:將以上濾液在減壓條件下濃縮,即得到天然濃縮色素。
桔皮濃縮色素可作各種食品如果醬、果汁著色劑。也可作化妝品或營養添加劑的著色劑。
四、食用色素的分類
1.食用天然色素
天然著色劑食用天然著色劑主要是指由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的色素,多為植物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動物色素及無機色素。絕大部分來自植物組織,特別是水果和蔬菜。安全性高,有的還兼具營養作用(如β-胡蘿卜素)。
天然色素特點: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的顏色,色調較自然;成本較高;保質期短。著色易受金屬離子、水質、pH值、氧化、光照、溫度的影響,一般較難分散,染著性、著色劑間的相溶性較差。
按來源可分為植物色素(如葉綠素等)、動物色素(如紫膠紅等)、微生物色素(如紅曲色素等)。此外,它還可包括某些無機色素。按結構尚可分為葉啉類(如葉綠素)、異戊二烯類(如β-胡蘿卜素)、多酚類(如花色素苷)、酮類(如姜黃素)、醌類(如紫膠紅)和甜菜紅、焦糖色等。
2.食用人工色素
合成著色劑合成著色劑的原料主要是化工產品。主要是通過化學合成製得的有機色素。按化學結構可分為偶氮類色素和非偶氮類色素。按溶解性又可分為油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此外還有一類色淀,它是由水溶性色素沉積在許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質上製成的特殊著色劑,可含有不同的純色素(10~40%)和水分,並且不溶於大多數溶劑。
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GB2760-1996)列入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紅、莧菜紅、日落黃、赤蘚紅、檸檬黃、新紅、靛藍、亮藍、二氧化鈦(白色素)等等。與天然色素相比,合成色素顏色更加鮮艷,不易褪色,且價格較低。
人工色素的特點:色澤鮮艷、色調多、性能穩定、著色力強、堅牢度大、調色易、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應用廣泛等。現在國家出台的相關規定,促使食用色素生產商更加嚴格規范化,但用量和使用范圍還是受到嚴格限制。
3. 染布的染料的原材料是什麼
染布的染料的原材料是紡織品染色的一種染劑。多為植物果實,樹液等植物提取物,也含有煤焦油等天然化學物質提取物。分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市面上多為合成染料。
紡織染料著色性好,不易褪色,水洗不易掉色。紡織品上色後手感變化不大,不會出現變硬等情況。但顏色相比丙烯,艷麗度與飽和度較差。
1、酸性染料,多適用於蛋白質纖維與尼龍纖維及真絲等。其特徵是色澤鮮艷,但水洗牢度較差,乾洗牢度優異,在天然死染色中使用比較廣泛。
2、陽離子染料(鹼性染料),適用於腈綸、滌綸、錦綸與纖維素及蛋白質纖維。其特點是色澤鮮艷,很適合人造纖維,但用於天然纖維素與蛋白質織品的水洗與耐光色牢度很差。
3、直接染料,適合於纖維素纖維織品,水洗牢度比較差,耐光牢度不一,但經過改性的直接染料其水洗色牢度會得到很好的改善。
直接染料的原理:
1、直接染料具有磺酸基或致基等水溶性基團分子結構排列成直線型,芳環結構處於同一平面;
2、直接染料對纖維素纖維具有較大的親和力,在中性介質中直接染色,只要把染料溶解干水,便可進行染色。
3、染料在溶液中被纖維吸附到表面,然後不斷向纖維的無定形區擴散,與纖維大分子形成氫鍵和范德華力的結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染料
4. 顏料怎麼做的
自製顏料的做法 :
1.將80ml水和玉米澱粉混合在一起,攪勻備用
(4)初中化學怎麼做染料擴展閱讀:
顏料(Pigment)用來著色的粉末狀物質。在水、油脂、樹脂、有機溶劑等介質中不溶解,但能均勻地在這些介質中分散並能使介質著色,而又具有一定的遮蓋力。美術用的顏料基本要求顆粒越細膩越好,顏色越鮮艷越好,越持久不變色越好(穩定性要好)。水彩顏料的水彩顏料除了白色,幾乎都是透明的。這樣才能滿足水彩罩染的需要。
水粉顏料最初是在水彩顏料里添加白色的粉料,使顏色不透明而發明的。由於水彩顏料是透明的,所以一旦畫錯很難修改。而水粉顏料由於不透明就可以很輕易的修改。後來在水粉顏料中又添加了阿拉伯膠等原料進一步改善了它的性能。阿拉伯膠能讓水粉顏料干後表面有一層光澤,但是在需要平塗的特殊場合(比如畫效果圖和為動畫上色這樣的情況),膠會在色表面形成不規則的斑點,或者讓顏色不均勻,所以有專門的脫膠顏料。
油畫顏料是用油稀釋顏料。
國畫顏料十分豐富,有各種類型,從礦粉到植物提取到動物提取,類型復雜。
理論上來說只要有紅綠藍三原色就可以調出其他所有的顏色,但是調出來的顏色純度總是不夠高,所以現代的美術顏料廠商就為各種色相和明度的顏色,生產高純度的顏料以滿足各種需要。從最基本的12色到通常的24色甚至48色到六十多色。還不包括特殊的金屬色。
用途
是製造塗料、油墨、油畫色膏、化妝油彩、彩色紙張等不可缺少的原料。也用於塑料、橡膠製品以及合成纖維原液等的填充和著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顏料
5. 初中科學題(紅墨水中的染料)
現象肯定是墨水點變大了
紅墨水裡有幾種染料呢?
紅墨水 通常製造紅墨水的有機染料有幾種:墨水紅、一品紅、酸性大紅G,這些東西都是很不穩定的,因此紅墨水還要加入甘油、酒精、甲醛、樹膠及抗氧化劑,即便如此,紅墨水還是很不穩定的,遇水很快就褪掉滲化,應特別加以注意。因此檔案管理上規定:不允許紅墨水書寫的資料存檔。
(Pr代表苯環)
墨水紅:1-OH-2-(H3COCHN-Pr-N=N)-8-乙醯氨基-3,6-萘二磺酸鈉
酸性大紅:1-〔Pr-N=N-Pr(對位)-N=N〕-2-OH-6,8-萘二磺酸鈉
6. 染料怎麼做成的
天然染料 人造染料
天然染料分植物染料,如茜素、靛藍等;動物染料,如胭脂蟲等。合成染料又稱人造染料,主要從煤焦油分餾出來(或石油加工)經化學加工而成,習稱「煤焦油染料」。
7. 初三化學家庭小實驗 怎麼做(要過程)有圖片最好 謝謝!
(如果需要可以將實驗過程的視頻發給你)自製指示劑
實驗原理
許多植物的花、果、莖、葉中都含有色素,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鹼性溶液里顯示不同的顏色,可以作為酸鹼指示劑。
實驗用品
試管、量筒、玻璃棒、研缽(搗蒜罐代替)、膠頭滴管、點滴板(盤子)、漏斗、紗布。
花瓣(如牽牛花)、植物葉子(如紫甘藍)、蘿卜(如胡蘿卜、北京心裡美蘿卜)、酒精溶液(乙醇與水的體積比為1∶1)、稀鹽酸、稀NaOH溶液。
實驗步驟
1. 取一些花瓣、植物葉子、蘿卜等,分別在研缽中搗爛後,各加入5 mL酒精溶液,攪拌。再分別用4層紗布過濾,所得濾液分別是花瓣色素、植物葉子色素和蘿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將它們分裝在3支試管中。
2. 在白色點滴板的孔穴中分別滴入一些稀鹽酸(白醋代替)、稀NaOH溶液(純鹼溶液)、蒸餾水,然後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觀察現象。
3. 用植物葉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蘿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實驗,觀察現象。
8. 初中化學公式、概念,化學方程式、化學式。
初中化學知識總結(識記部分)
一、初中化學需要背熟的三大口訣
1、元素周期表前20位元素(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
2、常見元素常用化合價(鉀鈉銀氫+1價,鈣鎂鋇鋅+2價,銅汞+2鋁+3,鐵有+2+3價,氟氯溴碘-1價,氧硫-2氮-3,氮還有+5+4+2價。)
3、金屬活潑性順序(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
二、物質的學名、俗名及化學式
學名 俗名 化學式 部分重要特性
汞 水銀 Hg 熔點最低的重金屬。
氧化鈣 生石灰 CaO 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
固體二氧化碳 乾冰 CO2 氣體溶於水後成碳酸
碳 金剛石、石墨 C 金剛石和石墨非同一種物質,主要成分都是碳,為碳的兩種結構形態的物質。
氫氯酸 鹽酸 HCl 氣體形態不能叫酸,只能稱為氯化氫,溶於水後鹽酸是典型的強酸。
亞硫酸 H2SO3 同碳酸都是典型的弱酸,只能存在於水溶液中。
氫硫酸 H2S 溶於水是氫硫酸,氣體形態不能稱為酸,典型的弱酸。
氫氧化鈣 熟石灰、消石灰 Ca(OH)2 溶解度不高的強鹼,並且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特殊,通常溶於水的鹽、鹼溶解度均是隨溫度升高而升高)。
氫氧化鈉 苛性鈉、火鹼、燒鹼 NaOH 典型的強鹼
碳酸鈉 純鹼 Na2CO3
碳酸鈉晶體 純鹼晶體 Na2CO3•10H2O
碳酸氫鈉、酸式碳酸鈉 小蘇打 NaHCO3
硫酸銅晶體 膽礬、藍礬 CuSO4•5H2O 失去結晶水化學變化,變白色
鹼式碳酸銅 銅綠、孔雀石 Cu2(OH)2CO3 分解生成三種氧化物的物質
甲醇 工業酒精 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乙醇 酒精 C2H5OH 易燃,燃燒產物為CO2和H2O
乙酸 醋酸 CH3COOH 溶於水電離出CH3COO- 醋酸根離子,具有酸通性;熔點16.6℃,固態為冰醋酸,
氨氣 NH3 鹼性氣體
一水合氨 氨水 NH3•H2O 為常見的鹼,具有鹼的通性,是一種不含金屬離子的鹼
亞硝酸鈉 NaNO2 工業用鹽、有毒
三、常見物質的顏色的狀態
1、白色固體: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無水CuSO4;鐵、鎂為銀白色(汞為銀白色液態)
2、黑色固體:石墨、炭粉、鐵粉、CuO、MnO2、Fe3O4
▲KMnO4為紫黑色
3、紅色固體:Cu、Fe2O3 、HgO、紅磷
▲硫:淡黃色; Cu2(OH)2CO3為綠色
4、溶液的顏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藍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淺綠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黃色,其餘溶液一般都無色。(高錳酸鉀溶液為紫紅色)
5、沉澱(即不溶於水的鹽和鹼):①鹽:白色↓:CaCO3、BaCO3(溶於酸化學反應,復分解)、 AgCl、BaSO4(也不溶於酸) 等
②鹼:藍色↓:Cu(OH)2 紅褐色↓:Fe(OH)3白色↓。
▲注意:「↓」為沉澱符號,化學反應方程式中若有沉澱物質生成必須加上該符號。
6、(1)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NH3、SO2、HCl(皆為無色)
(2)無色無味的氣體:O2、H2、N2、CO2、CH4、CO(劇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鹽酸、硝酸、醋酸。酒精為有特殊氣體的液體。
7、有毒的,氣體:CO ;液體:CH3OH ;固體:NaNO2 ,CuSO4(可作殺菌劑 ,與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藍色的粘稠狀物質——波爾多液)
四、物質的溶解性
1、鹽的溶解性
含有鉀、鈉、硝酸根、銨根的物質都溶於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於水,其他都溶於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於水,其他都溶於水。
含CO32- 的物質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於水,其他都不溶於水
2、鹼的溶解性
溶於水的鹼有:氫氧化鋇、氫氧化鉀、氫氧化鈣、氫氧化鈉和氨水,其他鹼不溶於水。難溶性鹼中Fe(OH)3是紅褐色沉澱,Cu(OH)2是藍色沉澱,其他難溶性鹼為白色。(包括Fe(OH)2) 注意:沉澱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於稀硝酸,
其他沉澱物能溶於酸,發生復分解反應。如:Mg(OH)2 、CaCO3 、BaCO3 、Ag2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於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鹼性氧化物不溶於水,能溶的有:氧化鋇、氧化鉀、氧化鈣、氧化鈉(鹼性氧化物+水→鹼)
五、化學之最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氧。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是金剛石。
5、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
6、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活動性最強的金屬是鉀。
7、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CH4
9、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10、導電性最強的金屬是銀。
11、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原子是氫。
12、熔點最小的金屬是汞。
13、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組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是鐵。
16、最早利用天然氣的是中國;中國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最早運用濕法煉銅的是中國(西漢發現[劉安《淮南萬畢術》「曾青得鐵則化為銅」 ]、宋朝應用)。
18、最早發現電子的是英國的湯姆生。
19、最早得出空氣是由N2和O2組成的是法國的拉瓦錫。
六、初中化學中的「三」
1、構成物質的三種微粒是分子、原子、離子。
2、還原氧化銅常用的三種還原劑氫氣、一氧化碳、碳。
3、氫氣作為燃料有三大優點:資源豐富、發熱量高、燃燒後的產物是水不污染環境。
4、構成原子一般有三種微粒:質子、中子、電子。
5、黑色金屬只有三種:鐵、錳、鉻。
6、構成物質的元素可分為三類即(1)金屬元素、(2)非金屬元素、(3)稀有氣體元素。
7、鐵的氧化物有三種,其化學式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徵有三個(1)均一性;(2)穩定性;(3)混合物。
9、化學方程式有三個意義:(1)表示什麼物質參加反應,結果生成什麼物質;(2)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問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數比;(3)表示各反應物、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化學方程式有兩個原則: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遵循質量守恆定律。
10、生鐵一般分為三種:白口鐵、灰口鐵、球墨鑄鐵。
11、碳素鋼可分為三種:高碳鋼、中碳鋼、低碳鋼。
12、常用於煉鐵的鐵礦石有三種:(1)赤鐵礦(主要成分為Fe2O3);(2)磁鐵礦(Fe3O4);(3)菱鐵礦(FeCO3)。
13、煉鋼的主要設備有三種:轉爐、電爐、平爐。
14、常與溫度有關的三個反應條件是點燃、加熱、高溫。
15、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有兩種方法:(1)升溫、(2)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方法:降溫、加溶質、恆溫蒸發溶劑。 (注意:溶解度隨溫度而變小的物質如:氫氧化鈣溶液由飽和溶液變不飽和溶液:降溫、加溶劑;不飽和溶液變飽和溶液有三種方法:升溫、加溶質、恆溫蒸發溶劑)。
16、收集氣體一般有三種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個主要原因:(1)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氣、廢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農業生產中施用的農葯、化肥隨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有三種:泡沫滅火器;乾粉滅火器;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19、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可分為三類:(1)大部分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數物質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很小;(3)極少數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20、CO2可以滅火的原因有三個:不能燃燒、不能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
21、單質可分為三類: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稀有氣體單質。
22、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礦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氣。
23、應記住的三種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
24、氫氣和碳單質有三個相似的化學性質:常溫下的穩定性、可燃性、還原性。
25、教材中出現的三次淡藍色:(1)液態氧氣是淡藍色(2)硫在空氣中燃燒有微弱的淡藍色火焰、(3)氫氣在空氣中燃燒有淡藍色火焰。
26、與銅元素有關的三種藍色:(1)硫酸銅晶體;(2)氫氧化銅沉澱;(3)硫酸銅溶液。
27、過濾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2)玻璃棒的末端輕靠在濾紙三層處;(3)盛待過濾液的燒杯邊緣緊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氣體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燈的火焰分為三部分:外焰、內焰、焰心,其中外焰溫度最高。
30、取用葯品有「三不」原則:(1)不用手接觸葯品;(2)不把鼻子湊到容器口聞氣體的氣味;(3)不嘗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學工藝:造紙、制火葯、燒瓷器
32、工業三廢:廢水、廢渣、廢氣
33、可以直接加熱的三種儀器:試管、坩堝、蒸發皿(另外還有燃燒匙)
34、質量守恆解釋的原子三不變:種類不改變、數目不增減、質量不變化
35、與空氣混合點燃可能爆炸的三種氣體:H2、CO、CH4 (實際為任何可燃性氣體和粉塵)。36、煤干餾(化學變化)的三種產物:焦炭、煤焦油、焦爐氣
37、濃硫酸三特性:吸水、脫水、強氧化
38、使用酒精燈的三禁止:對燃、往燃燈中加酒精、嘴吹滅
39、溶液配製的三步驟:計算、稱量(量取)、溶解
40、生物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種元素:O、C、H
41、原子中的三等式: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
42、構成物質的三種粒子:分子、原子、離子
七、化學中的「一定」與「不一定」
1、化學變化中一定有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2、金屬常溫下不一定都是固體(如Hg是液態的),非金屬不一定都是氣體或固體(如Br2是液態的)。注意:金屬、非金屬是指單質,不能與物質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團一定是帶電荷的離子,但原子團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團(如Cl- 叫氫氯酸根)
4、緩慢氧化不一定會引起自燃。燃燒一定是化學變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高壓鍋爆炸是物理變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會有中子(如H原子就無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說「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區別是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也可能是幾種單質的混合物。
8、最外層電子數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陽離子或陰離子。
9、穩定結構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不一定是8。(第一層為最外層2個電子)
10、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種元素。 (因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離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構成的分子或原子團)只有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單核粒子(一個原子一個核)一定屬於同種元素。
11、(1)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飽和溶液。(對不同溶質而言)(2)同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因為溫度沒確定,如同溫度則一定)(3)析出晶體後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質的飽和溶液。飽和溶液降溫後不一定有晶體析出。(4)一定溫度下,任何物質的溶解度數值一定大於其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數值,即S一定大於C。
13、有單質和化合物參加或生成的反應,不一定就是置換反應。但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14、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置換反應中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復分解反應中一定沒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注意:氧化還原反應,一定有元素化合價的變化)15、單質一定不會發生分解反應。
16、同種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顯示一種化合價。如NH4NO3 (前面的N為-3價,後面的N為+5價)
17、鹽的組成中不一定有金屬元素,如NH4+是陽離子,具有金屬離子的性質,但不是金屬離子。18、陽離子不一定是金屬離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鹼、鹽)的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鹼;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鹽;一定含有氫元素的是酸和鹼;不一定含氫元素的是鹽和氧化物;鹽和鹼組成中不一定含金屬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組成可能含金屬元素(如:HMnO4 叫高錳酸),但所有物質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屬元素。
20、鹽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顯鹼性。
21、酸式鹽的溶液不一定顯酸性(即PH不一定小於7),如NaHCO3溶液顯鹼性。但硫酸氫鈉溶液顯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電離出氫離子的物質不一定是酸。
22、 酸溶液一定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顯酸性,而 NaHSO4屬鹽。(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鹼溶液一定為鹼性溶液,但鹼性溶液不一定是鹼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顯鹼性,而Na2CO3、NaHCO3為鹽。鹼溶液就是鹼的水溶液,鹼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鹼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不一定是鹼性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屬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對應的酸是高錳酸,即HMnO4);記住:鹼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於水與水反應生成鹼。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屬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見的酸性氧化物:CO2 、 SO2 、 SO3 、P2O5 、 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數能溶於水並與水反應生成對應的酸,記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於水 。
26、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
27、所有化學反應並不一定都屬基本反應類型,不屬基本反應的有:①CO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②酸性氧化物與鹼的反應;③有機物的燃燒。
28、凡是單質鐵參加的置換反應(鐵與酸、鹽的反應),反應後鐵一定顯+2價(即生成亞鐵鹽)。29、凡金屬與酸發生的置換反應,反應後溶液的質量一定增加。 凡金屬與鹽溶液反應,判斷反應前後溶液的質量變化,只要看參加反應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大小與生成的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的大小。「大換小增重,小換大減重」
30、凡是同質量同價態的金屬與酸反應,相對原子質量越大的產生氫氣的質量就越少。31、凡常溫下能與水反應的金屬(如K、Ca、Na),就一定不能與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但它們與酸反應是最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發生的反應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31、凡是排空氣法(無論向上還是向下),都一定要將導氣管伸到集氣瓶底部。
32、制備氣體的發生裝置,在裝葯品前一定要檢查氣密性。 點燃或加熱可燃性氣體之前一定要檢驗純度。
33、書寫化學式時,正價元素不一定都寫在左邊。如NH3 、CH4
34、5g某物質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後,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不一定等於5%。 可能等於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於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於5%,如結晶水合物以及Ca(OH)2 、CaO 等。
◆相同條件下,CaO 或Ca(OH)2 溶於水後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最小
9. 染料是怎麼製造的
染料都是人工合成的,所以也稱為合成染料。
染料是指能使其他物質獲得鮮明而牢固色澤的一類有機化合物,由於現在使用的顏料都是人工合成的。
直接染料因不需依賴其他葯劑而可以直接染著於棉、麻、絲、毛等各種纖維上而得名。它的染色方法簡單,色譜齊全,成本低廉。但其耐洗和耐曬牢度較差,如採用適當後處理的方法,能夠提高染色成品的牢度。
(9)初中化學怎麼做染料擴展閱讀:
染料應用:
1.根據纖維的性質選擇染料。由於纖維的性質不同,在染色時必須選擇合適的染料。例如,棉纖維染色時,由於其分子結構中含有許多親水羥基,容易膨脹和吸濕。它能與活性基團反應,耐鹼。因此,可選用直接染料、還原染料、硫染料、冰染料和活性染料進行染色。聚酯在高溫下具有疏水性和耐鹼性。一般不應使用上述染料,但應選擇分散染料進行染色。
2.根據染料的用途選擇染料,由於染料的用途不同,對染料的牢度要求也不同。例如,用作窗簾的布料不經常清洗,但經常暴露在陽光下。因此,在染色時,應選用耐光牢度高的染料。作為夏季染色的內衣和淺色織物,應選擇耐洗、耐陽光、耐汗漬的染料,因為洗滌和日照頻繁。
3.根據染料的成本來選擇染料,不僅要考慮染料的色、光、牢度,還要考慮染料和助劑的成本和供應。如果染料的價格較高,我們應盡量替代其他同樣效果的染料,以降低生產成本。
4.根據染料的染色力學性能選擇染料。由於染色機的不同,對染料的性能和要求也不同。跳汰染色時,應選用直接度較高的染料;軋染時,應選用直接度較低的染料,否則會產生前、後淺、色澤不均的產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染料
10. 化學染料是怎樣形成的
1856年的暑假,年僅18歲的英國大學生威廉?亨利?潘琴在化學合成金雞納霜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瓶底的黑色的沉澱物溶解到酒精里會變成鮮艷奪目的紫色。這奇妙的影像使潘琴萌發出用顏色染布的念頭。他將自己的白色手帕放進溶液中,手帕立刻變成紫色,而且顏色再也沒褪去。潘琴將此顏色命名為「阿尼林紫」。潘琴在其發明獲得英國政府專利後,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染料工廠。
1863年前後潘琴相繼發明了阿尼林紅、阿尼林青、阿尼林黃、霍夫紫等合成染料。1868年,德國的格雷貝和利貝曼合成了人工茜草紅顏色。1880年,德國的拜爾公司合成了號稱「天然染料皇帝」的印度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