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有高二化學反應原理的知識點
31、酸式鹽的水溶液一定顯酸性?不一定:NaHS、NaHCO3是酸式鹽,但它的水溶液顯鹼性,NaH2PO4、NaHSO4溶液顯酸性?
32、一般地說,排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氫前面的金屬一定能從酸中置換出氫?不一定:這是指稀酸和非氧化性的酸,否則不能置換出氫,如Mg與HNO3或濃H2SO4反應都不放出氫氣,因為氫很快被氧化成水?另外,冷的濃硫酸或濃HNO3能使鐵?鋁鈍化?
33、酸與酸一定不發生反應?不一定:強氧化性的酸(如濃H2SO4)與強還原性的酸(如氫硫酸)可以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H2S+H2SO4(濃)=SO2↑+S↓+2H2O
34、鹼與鹼一定不發生反應?不一定:具有兩性的Al(OH)3與NaOH溶液可以發生反應?
35、 H++OH-=H2O能表示強酸強鹼中和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不一定:氫氧化鋇和硫酸的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應寫為: Ba2++2OH-+2H++SO42-=BaSO4↓+2H2O,酸式鹽和強鹼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也可以寫成以上離子反應方程式,例NaHSO4+NaOH=Na2SO4+H2O的反應。
36、按金屬活動性順序,排在前面的金屬一定能將排在後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不一定:如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是鈉先跟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然後氫氧化鈉再和硫酸銅反應。
37、陰離子一定只具有還原性?不一定:Na2O2中的過氧根離子、ClO- 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NO3-,MnO4-,ClO4-等陰離子在酸性條件下都具有氧化性?
38、陽離子不一定只具有氧化性?Fe2+就具有還原性。含有最高價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強氧化性 ,如較稀的H2SO4。
39、鹽與鹼一般發生復分解反應,一定生成新鹽和新鹼?不一定:酸式鹽與鹼反應一般生成正鹽和水?如:NaHCO3+NaOH=Na2CO3↓+H2O
40、質子總數相同,核外電子總數也相同的分子不一定是同一種分子?Ne與HF符合上述要求,但它們並不是同一種分子?
41、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一定發生的是置換反應?不一定:鐵跟三氯化鐵溶液,銅跟三氯化鐵溶液的反應為: 2FeCl3+Fe=3FeCl2 Cu+2FeCl3=CuCl2+2FeCl2
42、強電解質在離子方程式中都一定要寫成離子的形式?不一定:CaCO3,BaSO3為難溶強電解質,但在離子方程式中仍寫成分子的形式
43、強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一定比弱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強?不一定:要看離子濃度大小?
44、N2(氣)+3H2(氣)=2NH3(氣)為可逆反應,達到平衡後向密閉容器中充入稀有氣體(此氣體不參加反應),密閉容器內的壓強必然增大,平衡一定向正反應方向進行?不一定:體積不變時,平衡不移動,體積可變時,平衡向氣體系數和大的方向(逆)移動?
45、單質氣體一定都是由雙原子組成的分子?不一定:稀有氣體為單原子分子,臭氧(O3)為三原子分子?
46、醇類經緩慢氧化一定生成醛?不一定:醛還可以繼續被氧化成酸?
47、醇一定能氧化成醛?不一定:羥基不在碳鏈端點的醇,則不能氧化成醛,更不能氧化成酸?
48、化學性質相似的物質不一定是同系物?乙烯?乙炔都可以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退色,但不是同系物?
49、凡是叫「酸」的都一定是酸類物質?不一定:石炭酸叫「酸」,但它不屬於有機酸類,而屬於酚類?
50、一般弱酸鹽,除它們的鉀?鈉?銨鹽外都一定不溶於水?不一定:有機物醋酸鹽一般都溶於水?
51、如果烴中各元素的質量分數相同,則一定是同一種烴?不一定:乙炔和苯不是同一種烴?
52、凡是具有固定組成的有機物都一定是分子晶體?非電解質?不一定:比如乙酸鈉是離子晶體?
53、電離時只能電離出唯一的陽離子H+的化合物一定能使指示劑變色?不一定:水?苯酚都符合上述要求,但它們都不能使指示劑變色?
54、離子的核外都一定有電子?不一定:H+的核外沒有電子?
55、在電化腐蝕時,活動性較強的金屬一定先遭受到腐蝕?不一定:也有例外,如鋁鐵合金,往往是鐵先遭受腐蝕,這是因為鋁表面有Al2O3簿膜起了保護作用的結果。
56、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於水與一般酸溶液(SiO2能溶於氫氟酸),但能與鹼反應。
57、用1molAl與足量NaOH溶液或足量鹽酸反應,均有3mol電子發生轉移 。
58、與氫氣加成的:苯環結構(1:3)、碳碳雙鍵、碳碳叄鍵 、醛基。酸、酯中的碳氧雙鍵不與氫氣加成。
59、能與NaOH反應的:—COOH、 、、-X。
60、能與NaHCO3反應的:—COOH
61、能與Na反應的:—COOH、 、-OH
62、能發生加聚反應的物質:烯烴、二烯烴、乙炔、苯乙烯、烯烴和二烯烴的衍生物。
63、能發生銀鏡反應的物質:凡是分子中有醛基(-CHO)的物質均能發生銀鏡反應。
(1)所有的醛(R-CHO);
(2)甲酸、甲酸鹽、甲酸某酯;
註:能和新制Cu(OH)2反應的——除以上物質外,還有酸性較強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鹽酸、硫酸、氫氟酸等),發生中和反應。
64、能與溴水反應而使溴水褪色或變色的物質
(一)有機
①.不飽和烴(烯烴、炔烴、二烯烴、苯乙烯等);
②.不飽和烴的衍生物(烯醇、烯醛、油酸、油酸鹽、油酸某酯、油等)
③.石油產品(裂化氣、裂解氣、裂化汽油等);
④.苯酚及其同系物(因為能與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類沉澱)
⑤.含醛基的化合物
(二)無機
①.-2價硫(H2S及硫化物);
②.+4價硫(SO2、H2SO3及亞硫酸鹽);
③.+2價鐵:
6FeSO4+3Br2=2Fe2(SO4)3+2FeBr3
6FeCl2+3Br2=4FeCl3+2FeBr3 變色
2FeI2+3Br2=2FeBr3+2I2
④.Zn、Mg等單質 如Mg+Br2H2O===MgBr2(此外,其中亦有Mg與H+、Mg與HBrO的反應)
⑤.-1價的碘(氫碘酸及碘化物)變色
⑥.NaOH等強鹼:Br2+2OH?==Br?+BrO?+H2O
⑦.AgNO3
65、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的物質
(一)有機
①不飽和烴(烯烴、炔烴、二烯烴、苯乙烯等);
②苯的同系物;
③不飽和烴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鹵代烴、油酸、油酸鹽、油酸酯等);
④含醛基的有機物(醛、甲酸、甲酸鹽、甲酸某酯等);
⑤石油產品(裂解氣、裂化氣、裂化汽油等);
⑥煤產品(煤焦油);
⑦天然橡膠(聚異戊二烯)。
(二)無機
①-2價硫的化合物(H2S、氫硫酸、硫化物);②+4價硫的化合物(SO2、H2SO3及亞硫酸鹽);
③雙氧水(H2O2,其中氧為-1價)
66、最簡式相同的有機物
①.CH:C2H2和C6H6
②.CH2:烯烴和環烷烴
③.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④.CnH2nO:飽和一元醛(或飽和一元酮)與二倍於其碳原子數和飽和一元羧酸或酯;舉一例:乙醛(C2H4O)與丁酸及其異構體(C4H8O2)
最簡式相同的有機物,不論以何種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總質量一定,完全燃燒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變的。恆等於單一成分該質量時產生的CO2、H2O和耗O2量。
67、n+1個碳原子的一元醇與n個碳原子的一元酸相對分子量相同。
68、有機推斷題中常用的反應條件:①光照,烷烴鹵代,產物可能有多種;②濃硝酸濃硫酸加熱,芳烴硝化;③NaOH水溶液加熱,鹵代烴或酯水解;④NaOH醇溶液,鹵代烴消去成烯;⑤NaHCO3有氣體,一定含羧基;⑥新制Cu(OH)2或銀氨溶液,醛氧化成酸;⑦銅或銀/O2加熱,一定是醇氧化;⑧濃硫酸加熱,可能是醇消去成烯或酸醇酯化反應;⑨稀硫酸,可能是強酸制弱酸或酯水解反應;⑩濃溴水,可能含有酚羥基。
69、羥基官能團可能發生反應類型:取代、消去、酯化、氧化、縮聚、中和反應
70、分子式為C5H12O2的二元醇,主鏈碳原子有3個的結構有2種
71、常溫下,pH=11的溶液中水電離產生的c(H+)是純水電離產生的c(H+)的10-4倍
72、甲烷與氯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的反應產物有5種
73、棉花和人造絲的主要成分都是纖維素
74、酯的水解產物只可能是酸和醇;酯的水解產物也可能是酸和酚
75、裂化汽油、裂解氣、活性炭、粗氨水、石炭酸、CCl4、焦爐氣等都能使溴水褪色
76、有機物不一定易燃燒。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燒,而且是高效滅火劑。
77、誤認為二氯甲烷有兩種結構。因為甲烷不是平面結構而是正四面體結構,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種結構。
78、誤認為碳原子數超過4的烴在常溫常壓下都是液體或固體。新戊烷是例外,沸點 9.5℃,氣體。
79、誤認為聚乙烯是純凈物。聚乙烯是混合物,因為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不定。
80、誤認為苯和溴水不反應,故兩者混合後無明顯現象。雖然二者不反應,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層顏色變淺或褪去,而苯層變為橙紅色。
81、誤認為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於苯,仍難分離。應再用氫氧化鈉溶液使苯甲酸轉化為易溶於水的苯甲酸鈉,然後分液。
82、誤認為鹵代烴一定能發生消去反應。誤認為醇一定能發生消去反應。 甲醇和鄰碳無氫的醇不能發生消去反應。
83、誤認為烴基和羥基相連的有機物一定是醇類。苯酚是酚類。
84、誤認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濃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澱過濾除去。苯酚與溴水反應後,多餘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雖不溶於水,卻易溶於苯,所以不能達到目的。
85、誤認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酚類也能形成對應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對於醇而言,酚成酯較困難,通常是與羧酸酐或醯氯反應生成酯。
86、誤認為飽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 當羥基與叔碳連接時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87、誤認為相對分子質量相同但分子結構不同的有機物一定是同分異構體。乙烷與甲醛、丙醇與乙酸相對分子質量相同且結構不同,卻不是同分異構體。
88、誤認為相對分子質量相同,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結構不同,這樣的有機物一定是同分異構體。乙醇和甲酸。
89、誤認為分子組成相差一個或幾個CH2原子團的物質一定是同系物。
乙烯與環丙烷。
六、化學實驗
1.中學階段使用溫度計的實驗:
①溶解度的測定;②實驗室制乙烯;③石油分餾。 前二者要浸入溶液內。
2.中學階段使用水浴加熱的實驗:
①溶解度的測定(要用溫度計);②銀鏡反應.③酯的水解。
3.玻璃棒的用途:
①攪拌;②引流;③引發反應:Fe浴S粉的混合物放在石棉網上,用在酒精燈上燒至紅熱的玻璃棒引發二者反應;④轉移固體;⑤醼取溶液;⑥粘取試紙。
4.由於空氣中CO2的作用而變質的物質:
生石灰、NaOH、Ca(OH)2溶液、Ba(OH)2溶液、NaAlO2溶液、水玻璃、鹼石灰、漂白粉、苯酚鈉溶液、Na2O、Na2O2;
5.由於空氣中H2O的作用而變質的物質:
濃H2SO4、P2O5、硅膠、CaCl2、鹼石灰等乾燥劑、濃H3PO4、無水硫酸銅、CaC2、面鹼、NaOH固體、生石灰;
6.由於空氣中O2的氧化作用而變質的物質:
鈉、鉀、白磷和紅磷、NO、天然橡膠、苯酚、-2價硫(氫硫酸或硫化物水溶液)、+4價硫(SO2水溶液或亞硫酸鹽)、亞鐵鹽溶液、Fe(OH)2。
7.由於揮發或自身分解作用而變質的:
AgNO3、濃HNO3、H¬2O2、液溴、濃氨水、濃HCl、Cu(OH)2。
Ⅱ 高二文科化學的方程式及知識總結
1、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離子的檢驗: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鈉與鹽酸反應: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還原氧化銅: 2CuO + C 高溫 2Cu + CO2↑
5、鐵片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鈣與碳酸鈉溶液反應: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鈉在空氣中燃燒:2Na + O2 △ Na2O2
鈉與氧氣反應:4Na + O2 = 2Na2O
8、過氧化鈉與水反應: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鈉與水反應:2Na + 2H2O = 2NaOH + H2↑
11、鐵與水蒸氣反應: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鈣與水反應: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鐵與鹽酸反應: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鋁與鹽酸反應: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鐵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亞鐵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氫氧化亞鐵被氧化成氫氧化鐵: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氫氧化鐵加熱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21、實驗室製取氫氧化鋁: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4)2SO4
22、氫氧化鋁與鹽酸反應: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氫氧化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氫氧化鋁加熱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鐵溶液與鐵粉反應: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亞鐵中通入氯氣: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與氫氟酸反應: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單質與氫氟酸反應: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與氧化鈣高溫反應:SiO2 + CaO 高溫 CaSiO3
29、二氧化硅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鈉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鈉與鹽酸反應: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氣與金屬鐵反應:2Fe + 3Cl2 點燃 2FeCl3
33、氯氣與金屬銅反應:Cu + Cl2 點燃 CuCl2
34、氯氣與金屬鈉反應:2Na + Cl2 點燃 2NaCl
35、氯氣與水反應: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 2HCl + O2↑
37、氯氣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氣與消石灰反應: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鹽酸與硝酸銀溶液反應: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白粉長期置露在空氣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41、二氧化硫與水反應:SO2 + H2O ≈ H2SO3
42、氮氣與氧氣在放電下反應:N2 + O2 放電 2NO
43、一氧化氮與氧氣反應:2NO + O2 = 2NO2
44、二氧化氮與水反應:3NO2 + H2O = 2HNO3 + NO
45、二氧化硫與氧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2SO2 + O2 催化劑 2SO3
46、三氧化硫與水反應:SO3 + H2O = H2SO4
47、濃硫酸與銅反應:Cu + 2H2SO4(濃) △ CuSO4 + 2H2O + SO2↑
48、濃硫酸與木炭反應:C + 2H2SO4(濃) △ CO2 ↑+ 2SO2↑ + 2H2O
49、濃硝酸與銅反應:Cu + 4HNO3(濃) = Cu(NO3)2 + 2H2O + 2NO2↑
50、稀硝酸與銅反應: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
51、氨水受熱分解:NH3`H2O △ NH3↑ + H2O
52、氨氣與氯化氫反應:NH3 + HCl = NH4Cl
53、氯化銨受熱分解:NH4Cl △ NH3↑ + HCl↑
54、碳酸氫氨受熱分解:NH4HCO3 △ NH3↑ + H2O↑ + CO2↑
55、硝酸銨與氫氧化鈉反應: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
56、氨氣的實驗室製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
57、氯氣與氫氣反應:Cl2 + H2 點燃 2HCl
58、硫酸銨與氫氧化鈉反應:(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
59、SO2 + CaO = CaSO3
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
61、SO2 + Ca(OH)2 = CaSO3↓ + H2O
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
63、SO2 + 2H2S = 3S + 2H2O
64、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
65、Si + 2F 2 = SiF4
66、Si + 2NaOH + H2O = NaSiO3 +2H2↑
67、硅單質的實驗室製法:粗硅的製取:SiO2 + 2C 高溫電爐 Si + 2CO (石英沙)(焦碳) (粗硅)
粗硅轉變為純硅:Si(粗) + 2Cl2 △ SiCl4
SiCl4 + 2H2 高溫 Si(純)+ 4HCl
一、物理性質
1、有色氣體:F2(淡黃綠色)、Cl2(黃綠色)、Br2(g)(紅棕色)、I2(g)(紫紅色)、NO2(紅棕色)、O3(淡藍色),其餘均為無色氣體。其它物質的顏色見會考手冊的顏色表。
2、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雞蛋氣味的氣體:H2S。
3、熔沸點、狀態:
① 同族金屬從上到下熔沸點減小,同族非金屬從上到下熔沸點增大。
② 同族非金屬元素的氫化物熔沸點從上到下增大,含氫鍵的NH3、H2O、HF反常。
③ 常溫下呈氣態的有機物:碳原子數小於等於4的烴、一氯甲烷、甲醛。
④ 熔沸點比較規律:原子晶體>離子晶體>分子晶體,金屬晶體不一定。
⑤ 原子晶體熔化只破壞共價鍵,離子晶體熔化只破壞離子鍵,分子晶體熔化只破壞分子間作用力。
⑥ 常溫下呈液態的單質有Br2、Hg;呈氣態的單質有H2、O2、O3、N2、F2、Cl2;常溫呈液態的無機化合物主要有H2O、H2O2、硫酸、硝酸。
⑦ 同類有機物一般碳原子數越大,熔沸點越高,支鏈越多,熔沸點越低。
同分異構體之間:正>異>新,鄰>間>對。
⑧ 比較熔沸點注意常溫下狀態,固態>液態>氣態。如:白磷>二硫化碳>乾冰。
⑨ 易升華的物質:碘的單質、乾冰,還有紅磷也能升華(隔絕空氣情況下),但冷卻後變成白磷,氯化鋁也可;三氯化鐵在100度左右即可升華。
⑩ 易液化的氣體:NH3、Cl2 ,NH3可用作致冷劑。
4、溶解性
① 常見氣體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極易溶於水在空氣中易形成白霧的氣體,能做噴泉實驗的氣體:NH3、HF、HCl、HBr、HI;能溶於水的氣體:CO2、SO2、Cl2、Br2(g)、H2S、NO2。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尾氣吸收時要用防倒吸裝置。
② 溶於水的有機物:低級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澱粉、氨基酸。苯酚微溶。
③ 鹵素單質在有機溶劑中比水中溶解度大。
④ 硫與白磷皆易溶於二硫化碳。
⑤ 苯酚微溶於水(大於65℃易溶),易溶於酒精等有機溶劑。
⑥ 硫酸鹽三種不溶(鈣銀鋇),氯化物一種不溶(銀),碳酸鹽只溶鉀鈉銨。
⑦ 固體溶解度大多數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少數受溫度影響不大(如NaCl),極少數隨溫度升高而變小[如Ca(OH)2]。 氣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變小,隨壓強增大而變大。
5、密度
① 同族元素單質一般密度從上到下增大。
② 氣體密度大小由相對分子質量大小決定。
③ 含C、H、O的有機物一般密度小於水(苯酚大於水),含溴、碘、硝基、多個氯的有機物密度大於水。
④ 鈉的密度小於水,大於酒精、苯。
6、一般,具有金屬光澤並能導電的單質一定都是金屬 ?不一定:石墨有此性質,但它卻是非金屬?
二、結構
1、半徑
① 周期表中原子半徑從左下方到右上方減小(稀有氣體除外)。
② 離子半徑從上到下增大,同周期從左到右金屬離子及非金屬離子均減小,但非金屬離子半徑大於金屬離子半徑。
③ 電子層結構相同的離子,質子數越大,半徑越小。
2、化合價
① 一般金屬元素無負價,但存在金屬形成的陰離子。
② 非金屬元素除O、F外均有最高正價。且最高正價與最低負價絕對值之和為8。
③ 變價金屬一般是鐵,變價非金屬一般是C、Cl、S、N、O。
④ 任一物質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能根據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式(分子式),並能根據化學式判斷化合價。
3、分子結構表示方法
① 是否是8電子穩定結構,主要看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共價鍵數目對不對。鹵素單鍵、氧族雙鍵、氮族叄鍵、碳族四鍵。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電子穩定結構。
② 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間結構: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
① 掌握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極性共價鍵、非極性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氫鍵的概念。
② 掌握四種晶體與化學鍵、范德華力的關系。
③ 掌握分子極性與共價鍵的極性關系。
④ 兩個不同原子組成的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
⑤ 常見的非極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數非金屬單質。
三、基本概念
1. 區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離子、原子團、取代基的概念。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離子符號,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氣體元素、1~20號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變化中分子不變,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變,分子要改變。常見的物理變化:蒸餾、分餾、焰色反應、膠體的性質(丁達爾現象、電泳、膠體的凝聚、滲析、布朗運動)、吸附、蛋白質的鹽析、蒸發、分離、萃取分液、溶解除雜(酒精溶解碘)等。
常見的化學變化:化合、分解、電解質溶液導電、蛋白質變性、干餾、電解、金屬的腐蝕、風化、硫化、鈍化、裂化、裂解、顯色反應、同素異形體相互轉化、鹼去油污、明礬凈水、結晶水合物失水、濃硫酸脫水等。(註:濃硫酸使膽礬失水是化學變化,乾燥氣體為物理變化)
3. 理解原子量(相對原子量)、分子量(相對分子量)、摩爾質量、質量數的涵義及關系。
4. 純凈物有固定熔沸點,冰水混和、H2與D2混和、水與重水混和、結晶水合物為純凈物。
混合物沒有固定熔沸點,如玻璃、石油、鋁熱劑、溶液、懸濁液、乳濁液、膠體、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鹼石灰、王水、同素異形體組成的物質(O2與O3) 、同分異構體組成的物質C5H12等。
5. 掌握化學反應分類的特徵及常見反應:
a.從物質的組成形式: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
b.從有無電子轉移:氧化還原反應或非氧化還原反應c.從反應的微粒:離子反應或分子反應
d.從反應進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應或不可逆反應e.從反應的熱效應:吸熱反應或放熱反應
6.同素異形體一定是單質,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基本相同。紅磷和白磷、O2和O3、金剛石和石墨及C60等為同素異形體,H2和D2不是同素異形體,H2O和D2O也不是同素異形體。同素異形體相互轉化為化學變化,但不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7. 同位素一定是同種元素,不同種原子,同位素之間物理性質不同、化學性質基本相同。
8. 同系物、同分異構是指由分子構成的化合物之間的關系。
9. 強氧化性酸(濃H2SO4、濃HNO3、稀HNO3、HClO)、還原性酸(H2S、H2SO3)、兩性氧化物(Al2O3)、兩性氫氧化物[Al(OH)3]、過氧化物(Na2O2)、酸式鹽(NaHCO3、NaHSO4)
10. 酸的強弱關系:(強)HClO4 、 HCl(HBr、HI)、H2SO4、HNO3>(中強):H2SO3、 H3PO4>(弱): CH3COOH > H2CO3 > H2S > HClO > C6H5OH > H2SiO3
11.與水反應可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義為酸性氧化物
12.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鹼反應的物質是兩性氧化物或兩性氫氧化物,如SiO2能同時與HF/NaOH反應,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13.甲酸根離子應為HCOO- 而不是COOH-
14.離子晶體都是離子化合物,分子晶體不一定都是共價化合物,分子晶體許多是單質
15.同溫同壓,同質量的兩種氣體體積之比等於兩種氣體密度的反比
16.納米材料中超細粉末粒子的直徑與膠體微粒的直徑在同一數量級,均為10-100nm
17.油脂、澱粉、蛋白質、硝化甘油、苯酚鈉、明礬、Al2S3、Mg3N2、CaC2等一定條件下皆能發生水解反應
18.過氧化鈉中存在Na+與O-為2:1;石英中只存在Si、O原子,不存在分子。
19. 溶液的pH值越小,則其中所含的氫離子濃度就越大,數目不一定越多。
20. 單質如Cu、Cl2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21.氯化鈉晶體中,每個鈉離子周圍距離最近且相等的氯離子有6個
22.失電子多的金屬元素,不一定比失電子少的金屬元素活潑性強,如Na和Al。
23.在室溫(20C)時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於1克的——可溶;小於1克的——微溶;小於0.01克的——難溶。
24.膠體的帶電:一般說來,金屬氫氧化物、金屬氧化物的膠體粒子帶正電,非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的膠體粒子帶負電。
25.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
26.能形成氫鍵的物質:H2O 、NH3 、HF、CH3CH2OH 。
27.雨水的PH值小於5.6時就成為了酸雨。
28.取代反應包括:鹵代、硝化、鹵代烴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應等
29.膠體的聚沉方法:(1)加入電解質;(2)加入電性相反的膠體;(3)加熱。
30.常見的膠體:液溶膠:Fe(OH)3、AgI、牛奶、豆漿、粥等;氣溶膠:霧、雲、煙等;固溶膠:有色玻璃、煙水晶等。
31.氨水的密度小於1,硫酸的密度大於1,98%的濃硫酸的密度為:1.84g/cm3,
濃度為18.4mol/L。
32.碳水化合物不一定是糖類,如甲醛。
四、基本理論
1、 掌握一圖(原子結構示意圖)、五式(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電子式、最簡式)、六方程(化學方程式、電離方程式、水解方程式、離子方程式、電極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的正確書寫。
2、最簡式相同的有機物:① CH:C2H2和C6H6② CH2:烯烴和環烷烴 ③ 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 ④ CnH2nO:飽和一元醛(或飽和一元酮)與二倍於其碳原子數和飽和一元羧酸或酯;舉一例:乙醛(C2H4O)與丁酸及其異構體(C4H8O2)
3、 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但氕原子(1H)中無中子。
4、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個周期不一定從金屬元素開始,如第一周期是從氫元素開始。
5、ⅢB所含的元素種類最多。 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種類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組成的晶體常常屬於原子晶體,如金剛石、晶體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
6、 質量數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屬於同種元素的原子,如18O與18F、40K與40Ca
7. 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沒有同素異形體,且其單質不能與氧氣直接化合。
8、 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一般形成離子化合物,但AlCl3卻是共價化合物(熔沸點很低,易升華,為雙聚分子,所有原子都達到了最外層為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
9、 一般元素性質越活潑,其單質的性質也活潑,但N和P相反,因為N2形成叄鍵。
10、非金屬元素之間一般形成共價化合物,但NH4Cl、NH4NO3等銨鹽卻是離子化合物。
11、離子化合物在一般條件下不存在單個分子,但在氣態時卻是以單個分子存在。 如NaCl。
12、含有非極性鍵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價化合物,如Na2O2、FeS2、CaC2等是離子化合物。
13、單質分子不一定是非極性分子,如O3是極性分子。
14、一般氫化物中氫為+1價,但在金屬氫化物中氫為-1價,如NaH、CaH2等。
15、非金屬單質一般不導電,但石墨可以導電,硅是半導體。
16、非金屬氧化物一般為酸性氧化物,但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而屬於不成鹽氧化物。
17、酸性氧化物不一定與水反應:如SiO2。
18、金屬氧化物一般為鹼性氧化物,但一些高價金屬的氧化物反而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CrO3等反而屬於酸性氧物,2KOH + Mn2O7 == 2KMnO4 + H2O。
19、非金屬元素的最高正價和它的負價絕對值之和等於8,但氟無正價,氧在OF2中為+2價。
20、含有陽離子的晶體不一定都含有陰離子,如金屬晶體中有金屬陽離子而無陰離子。
21、離子晶體不一定只含有離子鍵,如NaOH、Na2O2、NH4Cl、CH3COONa等中還含有共價鍵。
22. 稀有氣體原子的電子層結構一定是穩定結構, 其餘原子的電子層結構一定不是穩定結構。
23. 離子的電子層結構一定是穩定結構。
24. 陽離子的半徑一定小於對應原子的半徑,陰離子的半徑一定大於對應原子的半徑。
25. 一種原子形成的高價陽離子的半徑一定小於它的低價陽離子的半徑。如Fe3+ < Fe2+ 。
26. 同種原子間的共價鍵一定是非極性鍵,不同原子間的共價鍵一定是極性鍵。
27. 分子內一定不含有離子鍵。題目中有「分子」一詞,該物質必為分子晶體。
28 單質分子中一定不含有極性鍵。
29 共價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離子鍵。
30 含有離子鍵的化合物一定是離子化合物,形成的晶體一定是離子晶體。
31. 含有分子的晶體一定是分子晶體,其餘晶體中一定無分子。
32. 單質晶體一定不會是離子晶體。
33. 化合物形成的晶體一定不是金屬晶體。
34. 分子間力一定含在分子晶體內,其餘晶體一定不存在分子間力(除石墨外)。
35. 對於雙原子分子,鍵有極性,分子一定有極性(極性分子);鍵無極性,分子一定無極性(非極性分子)。
36、氫鍵也屬於分子間的一種相互作用,它隻影響分子晶體的熔沸點,對分子穩定性無影響。
37. 微粒不一定都指原子,它還可能是分子,陰、陽離子、基團(如羥基、硝基等) 。例如,具有10e-的微粒:Ne;O2-、F-、Na+、Mg2+、Al3+;OH-H3O+、CH4、NH3、H2O、HF。
38. 失電子難的原子獲得電子的能力不一定都強,如碳,稀有氣體等。
39. 原子的最外電子層有2個電子的元素不一定是ⅡA族元素,如He、副族元素等。
40. 原子的最外電子層有1個電子的元素不一定是ⅠA族元素,如Cr、ⅠB 族元素等。
Ⅲ 高二化學選修(化學反應原理)
前提,鹼是強鹼,例如NaOH。兩種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相同,體積相同,則它們物質的量相同。鹽酸與鹼反應形成氯化鈉溶液,顯中性;醋酸與鹼反應形成醋酸鈉溶液,強鹼弱酸鹽,水解,顯鹼性。
若都是溶液顯中性,則醋酸的量就要過量,才能使溶液顯中性,也就是說,需要的NaOH的量應該少。使最後的溶液中的成分是CH3COOH和CH3COONa。
Ⅳ 高二 化學反應原理 求解惑
選c,a明顯公式不對,b中,k是溫度函數,壓強變化無影響,d明顯不對
Ⅳ 高中化學反應先後問題
氧化鈉和鈉的混合物這個東西還真不好弄,鈉是塊狀的,想把它弄成粉狀早就氧化成氧化鈉了。唯一的解釋是鈉表面覆蓋這氧化的過氧化鈉(這也沒什麼道理,過氧化鈉在加熱下生成的,鈉反應有迅速還會融化成球)所以先和表面的過氧化鈉反應。這東西這么偏,考試是考不到的。
先後順序是挺復雜的,不過打好基礎,也是很容易的。
1氧化還原反應中:用同一種氧化劑溶蝕氧化2中還原劑,還原性強的先被氧化,換句話說是氧化產物氧化性弱的的還原劑先被氧化,聽暈了吧~呵舉個例子
比如將Cl2通入Fe(Br)2(溴化亞鐵)溶液中,亞鐵的還原性強於溴離子,所以Cl2先氧化亞鐵再氧化溴;假設Cl2先氧化溴離子,那麼就會生成溴單質Br2,它又會將亞鐵氧化成三價鐵,而自身還原為溴離子,所以Cl2先氧化Fe2+
這個反應蠻重要,高二高三常常考
2溶液反應中,同時產生2中沉澱的反應,溶解度低的先反應。這種不太常見,主要是氧化還原反應。
還有么。。。想到再告訴你
Ⅵ 高二化學,化學反應的方向
1.自發反應
高中只研究△H,也就是焓變,但是自發反應是有熵變和焓變共同影響的,(高中選修4里也有介紹熵變,但不是介紹的很多)
在恆壓條件下,ΔH(焓變)可以表示過程的熱力學能變。焓變是制約化學反應能否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個是熵變。熵變是表示物質混亂程度的
自發反應趨於放熱、混亂
即熵增焓減
熵增焓減,反應自發;(常溫)
熵減焓增,反應逆向自發;
熵增焓增,高溫反應自發;
熵減焓減,低溫反應自發。
2.溫度T
放熱反應,△H<0 T↓ 正向移動 T↑逆向
吸熱反應與之相反
3.壓強P
壓強只限於討論氣體
看反應方程式可逆號兩邊的系數
P↑ 反應向系數小的方向移動
P↓ 向系數大的方向移動
4.催化劑
正催化劑只增大反應速率
負催化劑只減緩反應速率
均不是反應移動
PS為什麼你認為加上東西才叫自發反應呢?
自發反應是有反應物的性質決定的,自發反應不用加東西就可以反應,比如把硝酸銨和氯化鋇放在一起,它們自己就反應了,再比如鋼鐵放在空氣中會生銹,你並沒有加什麼東西啊?
Ⅶ 幾道高二化學反應原理的題目
1、陽極上產生Cl2與KI試液發生反應產生I2,溶液呈棕色,陰極上產生H2,溶液里餘下NaOH,滴入酚酞試液,溶液呈紅色,所以A正確。
2、根據原子守恆,1molC2H6有2molC,能生成2molK2CO3,有4molK離子,所以消耗4molKOH。
3、溶液要與原來溶液完全一樣,則要少了什麼加什麼,CuSO4少了Cu和O2,所以要加CuO。
4、A 陽極發生氧化反應,放電時的負極也發生氧化反應。
Ⅷ 高二所有官能團所能發生的化學反應
1。鹵化烴:官能團,鹵原子 在鹼的溶液中發生「水解反應」,生成醇 在鹼的醇溶液中發生「消去反應」,得到不飽和烴
2。醇:官能團,醇羥基 能與鈉反應,產生氫氣 能發生消去得到不飽和烴(與羥基相連的碳直接相連的碳原子上如果沒有氫原子,不能發生消去) 能與羧酸發生酯化反應 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3。醛:官能團,醛基 能與銀氨溶液發生銀鏡反應 能與新制的氫氧化銅溶液反應生成紅色沉澱 能被氧化成羧酸 能被加氫還原成醇
4。酚,官能團,酚羥基 具有酸性 能鈉反應得到氫氣 酚羥基使苯環性質更活潑,苯環上易發生取代,酚羥基在苯環上是鄰對位定位基 能與羧酸發生酯化
5。羧酸,官能團,羧基 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強於碳酸) 能與鈉反應得到氫氣 不能被還原成醛(注意是「不能」) 能與醇發生酯化反應
6。酯,官能團,酯基 能發生水解得到酸和醇
醇、酚:羥基(-OH);伯醇羥基可以消去生成碳碳雙鍵,酚羥基可以和NaOH反應生成水,與Na2CO3反應生成NaHCO3,二者都可以和金屬鈉反應生成氫氣
醛:醛基(-CHO); 可以發生銀鏡反應,可以和斐林試劑反應氧化成羧基。與氫氣加成生成羥基。
酮:羰基(>C=O);可以與氫氣加成生成羥基
羧酸:羧基(-COOH);酸性,與NaOH反應生成水,與NaHCO3、Na2CO3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硝基化合物:硝基(-NO2);
胺:氨基(-NH2). 弱鹼性
烯烴:雙鍵(>C=C<)加成反應。
炔烴:三鍵(-C≡C-) 加成反應
醚:醚鍵(-O-) 可以由醇羥基脫水形成
磺酸:磺基(-SO3H) 酸性,可由濃硫酸取代生成
腈:氰基(-CN)
酯: 酯 (-COO-) 水解生成羧基與羥基,醇、酚與羧酸反應生成
注: 苯環不是官能團,但在芳香烴中,苯基(C6H5-)具有官能團的性質。苯基是過去的提法,現在都不認為苯基是官能團
官能團:是指決定化合物化學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團. 或稱功能團。
鹵素原子、羥基、醛基、羧基、硝基,以及不飽和烴中所含有碳碳雙鍵和碳碳叄鍵等都是官能團,官能團在有機化學中具有以下5個方面的作用。
1.決定有機物的種類
有機物的分類依據有組成、碳鏈、官能團和同系物等。烴及烴的衍生物的分類依據有所不同,可由下列兩表看出來。
烴的分類法:
烴的衍生物的分類法:
2.產生官能團的位置異構和種類異構
中學化學中有機物的同分異構種類有碳鏈異構、官能團位置異構和官能團的種類異構三種。對於同類有機物,由於官能團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同分異構是官能團的位置異構,如下面一氯乙烯的8種異構體就反映了碳碳雙鍵及氯原子的不同位置所引起的異構。
對於同一種原子組成,卻形成了不同的官能團,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有機物類別,這就是官能團的種類異構。如:相同碳原子數的醛和酮,相同碳原子數的羧酸和酯,都是由於形成不同的官能團所造成的有機物種類不同的異構。
3.決定一類或幾類有機物的化學性質
官能團對有機物的性質起決定作用,-X、-OH、-CHO、-COOH、-NO2、-SO3H、-NH2、RCO-,這些官能團就決定了有機物中的鹵代烴、醇或酚、醛、羧酸、硝基化合物或亞硝酸酯、磺酸類有機物、胺類、醯胺類的化學性質。因此,學習有機物的性質實際上是學習官能團的性質,含有什麼官能團的有機物就應該具備這種官能團的化學性質,不含有這種官能團的有機物就不具備這種官能團的化學性質,這是學習有機化學特別要認識到的一點。例如,醛類能發生銀鏡反應,或被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所氧化,可以認為這是醛類較特徵的反應;但這不是醛類物質所特有的,而是醛基所特有的,因此,凡是含有醛基的物質,如葡萄糖、甲酸及甲酸酯等都能發生銀鏡反應,或被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所氧化。
4.影響其它基團的性質
有機物分子中的基團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這包括官能團對烴基的影響,烴基對官能團的影響,以及含有多官能團的物質中官能團之間的的相互影響。
① 醇、苯酚和羧酸的分子里都含有羥基,故皆可與鈉作用放出氫氣,但由於所連的基團不同,在酸性上存在差異。
R-OH 中性,不能與NaOH、Na2CO3反應;
C6H5-OH 極弱酸性,比碳酸弱,不能使指示劑變色,能與NaOH反應,不能與Na2CO3反應;
R-COOH 弱酸性,具有酸的通性,能與NaOH、Na2CO3反應。
顯然,羧酸中,羧基中的羰基的影響使得羥基中的氫易於電離。
② 醛和酮都有羰基(>C=O),但醛中羰基碳原子連接一個氫原子,而酮中羰基碳原子上連接著烴基,故前者具有還原性,後者比較穩定,不為弱氧化劑所氧化。
③ 同一分子內的原子團也相互影響。如苯酚,-OH使苯環易於取代(致活),苯基使-OH顯示酸性(即電離出H+)。果糖中,多羥基影響羰基,可發生銀鏡反應。
由上可知,我們不但可以由有機物中所含的官能團來決定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也可以由物質的化學性質來判斷它所含有的官能團。如葡萄糖能發生銀鏡反應,加氫還原成六元醇,可知具有醛基;能跟酸發生酯化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說明它有五個羥基,故為多羥基醛。
5.有機物的許多性質發生在官能團上
有機化學反應主要發生在官能團上,因此,要注意反應發生在什麼鍵上,以便正確地書寫化學方程式。
如醛的加氫發生在醛基碳氧鍵上,氧化發生在醛基的碳氫鍵上;鹵代烴的取代發生在碳鹵鍵上,消去發生在碳鹵鍵和相鄰碳原子的碳氫鍵上;醇的酯化是羥基中的O—H鍵斷裂,取代則是C—O鍵斷裂;加聚反應是含碳碳雙鍵(>C=C<)(並不一定是烯烴)的化合物的特有反應,聚合時,將雙鍵碳上的基團上下甩,打開雙鍵中的一鍵後手拉手地連起來。
Ⅸ 高二化學反應原理
反應原理 |: 要多動腦 、 多作比較、 這樣才能充分理解 期中的 原理 找出區別和聯系 剛明白的時候練習點題
Ⅹ 高二化學反應原理原電池問題
原電池
的工作原理當把鋅板和銅板平行放入盛有
稀硫酸
的
燒杯
里,用連有
電流計
的導線連接兩極時,可以觀察到三個重要的現象:鋅片溶解,銅片上有
氣體逸出
,導線中有電流通過。
此外,在食鹽溶液加快生銹的過程中,也發生了
原電池反應
透過這些現象,分析兩極反應的實質,便可理解原電池是怎樣把
化學能
轉變為電能的原理。鋅是活潑金屬,容易失去電子變為
鋅離子
。鋅電極發生的
電極反應式
是:
鋅片
Zn-2e-=Zn2+
(
氧化反應
)
鋅離子進入溶液,使得溶液里的
正電荷
過多;同時鋅失去的電子沿導線經電流計流入銅片,使溶液里原有的
氫離子
在銅電極上被還原成
氫原子
,這樣溶液中多餘的正電荷就被中和;氫原子又結合成氫分子並放出。銅電極發生的電極反應式是:
銅片
2H++2e-=H2↑
(
還原反應
)
由於在鋅、銅兩個電極上不斷發生的
氧化還原反應
,使化學能轉變為電能。鋅片是給出電子的一極,是電池的負極,銅片是
電子流
入的一極,是電池的正極。電流的方向同電子流的方向相反,從正極銅流向負極鋅。
在原電池內
電解質溶液
中,陰離子流向負極,陽離子流向正極;
鹼性介質下的甲烷
燃料電池
負極:
CH4
+10OH
-
-
8e-===
CO3
2-
+7H2O
正極:2O2+8e-+4H2O===8OH-
離子方程式
為:CH4+2O2+2OH-===CO32-+3H2O
總反應
方程式為:CH4+2O2+2KOH===
K2CO3
+3H2O
;
燃料電池的負極一定是燃料,因為電解質溶液是KOH溶液,所以生成的是CO3^2-不是CO2
負極:
CH3CH2OH
-
12e-
+
16OH-
==
2CO3^2-
+
11H2O
正極:O2
+
2H2O
+
4e-
==
4OH-
總方程式:CH3CH2OH
+
3O2
+
4OH-
==
2CO3^2-
+
5H2O
;
從反應方程式中鉛的
化合態
PbO2和PbSO4可知:在稀
H2SO4
環境中+4價和+2價的鉛分別與O2-和SO42-的結合能力強。
(一)放電時:(負極)Pb失2個電子變成+2價的鉛後馬上與電極周圍的SO42-結合成PbSO4附在電極上,電極式為Pb-2e-+
SO42-==
PbSO4
;(正極):PbO2
中的+4價的鉛得到2個電子變成+2價的鉛後馬上與電極周圍的SO42-結合成PbSO4附在電極上,釋放出的O2-與溶液中的結合成H2O,電極式為PbO2+
2e-+4
H++SO42-==
PbSO4+
2H2O;故放電時總反應式為Pb+PbO2+2H2SO4==
2PbSO4+
2H2O。
(二)充電時:(陰極)電極上的PbSO4中+2價的鉛得到電源送來的2個電子變為Pb後釋放出SO42-,電極式為PbSO4+
2
e-==Pb
+SO42-;(陽極)電極上的PbSO4中+2價的鉛被電源奪去2個電子變為+4價的鉛,+4價的鉛強行去奪H2O中的O2-,使自己變為PbO2,同時又使H2O中的H+釋放出來,電極式為PbSO4+
2e-+2H2O==PbO2+4H+;故充電時總反應式為2PbSO4+2H2O==PbO2+Pb+2H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