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神木縣有哪些學校比較好
小學:六小,七小,四小、一小.
初中:二中、三中、八中。
高中:神中,七中。四中。職中(職業技術學校)。
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每年有教師考試.合格就應該要.待遇還是不錯的.有些家長總是給老師送東西....前一段時間還考試了...具體情況不知道.
❷ 民辦傳統文化學校到底怎樣
個人認為還不錯,你看現在的傳統文化學校,全國有不少呵!一般來說都在招收的。另外,正 宗的傳統文化學校的教學方式是很靈活的,學習貴在立德立心,而非僅僅是各種學科,就連勞動和生活也是教學的一部分。
❸ 有關神木的文化
神木歷史悠久。縣境內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建制始於秦漢,而後或郡或縣相沿,從明代稱神木至今。因地理位置重要,史稱「南衛關中,北屏河套,左扼晉陽之險,右持靈夏之沖」,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宋抗遼英雄楊業父子曾駐守於此,抗擊侵擾,雄踞一方,英雄業績,流傳千古。北宋河東宣撫使范仲淹曾到此巡邊,寫下了著名的《留題麟州》和《麟州秋詞》。神木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27年建立了黨的組織,1934年創建了紅色政權,開辟了陝北神府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成長了王瀛、汪銘、張友清、王兆卿、賈拓夫等一批民族英傑。神木地理地貌獨特。縣境地處陝北黃土丘陵向內蒙古草原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以明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佔全縣總面積的51%;中南部為丘陵溝壑區,佔全縣總面積的49%。全縣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2876小時、氣溫8.5℃、無霜期169天、降水440.8毫米。黃河流經縣境98公里,窟野河、禿尾河由西北向東南注入黃河。縣境西北部有46個內陸湖泊,其中神湖(紅鹼淖)總面積54平方公里,儲水8億立方米,是陝西省最大的內陸湖,也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縣地域廣闊,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英砂、天然氣、石油、鐵礦和石灰石等,其中以煤炭儲量為最。隨著神府煤田的大開發,神木逐漸成為西部投資的熱土。從「八五」到「十五」的15年裡,神木境內各種投資高達300多億元,經濟發展速度年均超過25%,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80億元,財政收入19.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7億元,躋身於西部百強縣行列。200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90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71.4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6.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07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028元。成為陝西省第一個綜合競爭力進入全國百強的縣。在2009年公布的西部競爭力百強縣評比中,神木位居西部百強第5位,全國百強第59位。
神木地形多變,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南部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窯洞,大棗,陝北民歌是其象徵。北部是沙漠草灘地貌,長城橫貫其中。境內有黃河,窟野河,禿尾河等河流。主要的旅遊勝跡有神湖
神湖又叫紅鹼淖,位於神木縣西北部神府、東勝煤田腹地。1995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紅鹼淖的"淖"是蒙古族語,意思是水泊、湖泊。 神湖 景區似三角形,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長處12公里,水面面積67平方公里。屬高原性內陸湖,足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二郎山,俗稱西山,也稱「駝峰山」。 二郎山 位於榆林神木縣城西1公里處。二郎山山勢蜿蜒跌宕,巍峨險峻。窟野河、禿尾河會流於山前,雄偉的長城穿行於後。西邊沙石相間,一片果林,東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支神木時曾來此山,他觀山狀如似筆架,所以將此山御此日:「筆架山」。後來文人學士來此,有觀其貌似駝峰,故多稱:「駝峰山」。在二郎山前後相距1公里多的山脊上,因地就勢、錯落有致地分布著100多座殿、廟、亭、閣,如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廟、諸神殿、三教殿、玉皇閣、娘娘廟等。這些古建築疏密相間,形體各異,布局合理,雖險若固。其間尚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龍照壁和石刻卷頂一處,還有壁畫2幅、碑石10餘通,以及石刻楹聯、題字等。這些石刻,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史料價值。由於二郎山的山勢雄奇秀麗,古建築如串珠般遍布在1公里多寬的山巒上,多姿多彩,所以它聞名於山西、內蒙古、陝西等省(區),一年四季遊人絡繹不絕,成為一方勝境。天台山
天台山在神木縣境賀家州鎮東男方向距縣城65公里。山高險峻,巍峨挺拔。黃河和窘野河從東西兩側依山流河。山水相映,景色壯觀。天台山廟群主要分布在前山與後山兩處。前山為崇峰寺,後山為天台諸神殿,兩山南北相望,互為呼應,雲蒸霞蔚,勢若龍騰。崇峰寺創始於北魏元太和年間,天台諸神殿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後經歷代增置修茸,漸成宏大規模,是歷史悠久享譽塞上一方宗教聖地。天台山不僅有美麗的神奇的傳說,而且有志士仁人英勇斗爭的革命故事。1963年春,劉志丹率紅二十八軍東渡黃河時,就駐扎在天台山寢宮殿,勝利地指揮了攻佔山西羅口的戰斗,給天台山留下不朽的史話。抗日戰爭時期,抗日名將賀龍、關向應以及國際友人白求恩等曾等上天台山駐足觀光,緬懷先烈,在天台山流下英雄的足跡。
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古城,唐屬豐州地,舊稱飛鴉川、彌川。城池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原隸屬佳州,清末劃歸神木。 高家堡古城 該城位於神木縣城西南海50公里的禿尾河東岸,西北距明長城約5公里,原為夯築土城,萬曆三十六年(1608)用磚包砌,清乾隆十五年(1750)、三十三年(1768)兩度重修,後多次修茸。該城平面呈長方形、東南牆均長311米,南北牆均431米,殘高6.5—9.1米,基寬7.52米。城牆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牆,間有垛口、嘹望洞。北城頭修有三官樓,東南角建有魁星樓。現除魁性樓、女牆、垛口、嘹望洞被壞外,其餘的均保存完好。另東、南、西牆各闢一卷門,並築有瓮城,現城門的敵樓、嘹望台和南門已破壞。城內原有的中興樓(1988年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財神廟、五道廟、祖師廟、西門寺、貞節牌坊等古建築,現僅存中興樓和財神廟,城內街道以中興樓為軸心,向東西輻射為東西街,向陽北南北輻射為南街和北巷。明、清到民國初,南街最為繁華,至今大部分鋪面保存完好,東、西、南街各通有巷道。居民建築群為典型的北方構築風格。既有四合院,如北巷的李家大院;又有前庭大院,如東街的盧家大院、西街的韓家大院;還有樓院,如十字巷的李家樓院,同心巷的劉家樓院等。高家堡古城是神木縣乃至整個陝北較為完整的一座城堡,且有獨具特色的保護價值,神木縣人民政府已擬定將該城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家城
楊家城位於榆林市神木縣城東北約20公里,即古麟州。該城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五代至宋,州刺史楊宏信,長子楊重勛(重訓)和孫楊光,世守麟州;次子楊業和孫楊延昭,都是宋代名將,北拒契丹,稱雄一方。世人懷著對捍邊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為楊家城。城東南約70米處,原有松樹3株,年久樹老,枝柯相連,須兩三人合抱,後人以神松呼之。金以此名曰神木寨,元以後因此命名神木縣,城址舊貌猶存。城周景緻幽閏,有詩雲:「一徑開溪畔,孤村僅幾家。山花學帶雨,野柳暗藏鴉。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相看不倦處,前路暮雲遮。」
凱歌樓
凱歌樓於明弘治五年(1492年)建成,原名懷德門。正德十年(1505年),明武宗巡視榆林曾住此樓,後改名凱歌樓。此樓台高8米多,南北長30多米,東西寬20多米,樓下門洞南北貫通。樓上中部建二層木樓,四角有鍾鼓小樓,東西有配殿。文革時被拆,現依樣重建。
❹ 誰有陝西神木縣的學校名單 中小學。。
榆林第二實驗中學:060706。
榆林第二實驗中學,又稱:陝西省綏德師范學校,始建於1923年。市教育局直屬省級標准化學校,屬正處級事業單位。學校現有教職工142人,修完研究生課程者33人,特級教師1人,省級教學能手3人;高級講師19人,講師48人,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21人。
學校佔地120畝,建築面積26018m2,擁有一流的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男女生公寓樓、大禮堂等。校園各種教學場館功能設施齊全。
教學設施:
學校佔地120畝,建築面積26018平方米,擁有一流的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男女生公寓樓、大禮堂等。經2012年學校設施改造後各種教學場館功能設施齊全。
現代化教學設施方面,現有閉路電視網、計算機網路教室、電子琴室、語音教室,開通了遠程教育網和校園網,教學設施日臻完善。校園環境達到了美化、凈化、綠化、硬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榆林第二實驗中學
❺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神木校區怎麼樣
簡介:榆林職業技術學院神木校區位於神木新村,為西北地區首家縣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是省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備案、省教育廳主管的全日制公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始建於2007年,以神木國家示範職業教育中心為基礎,進一步擴大教學規模。學院佔地1028畝,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分為教學辦公區、文化中心區、生活服務區、實驗實訓區和體育運動區等五大功能區。學院已建成12萬平方米,在建10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投資約14億元。到2015年完成全部工程後,可容納學生10000名、外來培訓人員1000名。
注冊資本:974.19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