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的介紹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美國著名化學家、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世界著名高等學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校長(1958-1961年)23。西博格1912年出生於密歇根州的伊斯佩明(Ishpeming),1922年隨家遷往加利福尼亞州,1934年本科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1937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化學博士學位13。1940年,西博格同麥克米倫等人開始制備超鈾元素,用迴旋加速器轟擊鈾靶,分離得到鎿(Np);從1940年到1958年,他們一共發現9個新元素,包括原子序數94到1021。其中最著名的元素是鈈(94號元素),它被用於核爆炸和核反應堆的燃料1,後由費米指導的芝加哥大學實驗室首次工業化生產,這是核武器研製成功的一個關鍵步驟3。後來他還發現了其餘的超鈾元素。1951年鑒於西博格在超鈾元素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與麥克米倫(鎿的主要發現者)共同榮獲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1。IUPAC在1997年的國際會議上,決定用西博格的名字命名由阿伯特·吉奧索(A.Ghiorso)和他發現的106號元素釒喜(Sg),打破了不能以健在人姓名為化學元素命名的慣例34。
② 尋求美國化學家西博格的事跡。急用!!哪位高人有請賜教
美國核化學家。1912年4月19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伊什珀明。1934年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1937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化學博士學位。他長期以來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教授,1961年起擔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現在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全大學(包括9個分校)名譽教授,兼任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副主任。
圖片
1940年他與E.M.麥克米倫等人共同發現了94號元素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領導的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創立了生產原子彈材料鈈的化學流程,從幾百千克受到加速器中子轟擊的鈾中分離及制備了二十幾微克純金屬鈈,以供對於鈈的核性質進行研究。此化學流程的分離系數達100億分之一,在後來大規模的核燃料後處理工作中證明基本正確。這是核武器研製成功的一個關鍵步驟。戰後,他長期從事超鈾元素的合成和化學研究,他和同事一共發現了9個超鈾元素;95號鎇、96號鋦、97號錇、98號鐦、99號鎄、100號鐨、101號鍆、102號鍩和106號元素。1944年他根據重元素的電子結構提出了錒系理論,即在周期表中存在著與鑭系元素位置相似的另一系列重內過渡元素——錒系元素。這一理論使近代周期表趨於完整,並為後來逐一合成人工超鈾元素指明了方向。他還參與了許多有重要實際應用價值的放射性核素的發現工作,如碘131、鍀99的同質異能素、鈷57、鈷60、鐵55、鐵59、鋅65、銫137、錳54、銻124、鐦252、鎇241、鈈238,以及易裂變核素鈈239和鈾233。近幾年來,他致力於超重核的探索和錒系元素的重離子核反應研究。
西博格曾經得到過49個榮譽博士學位。他和麥克米倫因發現並研究超鈾元素而共獲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他還曾獲許多其他榮譽獎章,例如1959年獲原子能科學的最高榮譽獎費密獎。他的主要著作有《錒系元素》、《錒系元素化學》等。
③ 什麼是永無窮盡的元素周期表
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物質(如樓房)或看不見的物質(如空氣),都是由什麼組成的?這一問題曾困擾人們好多年。由於人類的進步,到19世紀初期,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終於揭開了物質世界的面紗: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從堅硬的石頭到軟綿綿的棉花;從流動的水到飄浮的雲;從人的肌肉骨骼到極小的細菌;從高大的樹木到浮游生物……一切都不例外。
那麼元素大家庭的成員到底有多少個呢?19世紀時,科學家們認為只有92個。直到194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麥克米倫教授和物理化學家艾貝爾森在鈾裂變後的產物中,才發現了93號新元素!他們倆把這新元素命名為「鎿」,鎿的希臘文原意是「海王星」,這名字是跟鈾緊密相連的,因為鈾的希臘文原意是「天王星」。鎿的發現,充分說明了鈾並不是周期表上的終點,說明化學元素遠沒有達到周期表上的終點,在鎿之後還有許多化學元素。鎿的發現,鼓舞著化學家在認識元素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不多久,美國化學家西博格、沃爾和肯尼迪又在鈾礦石中發現了94號元素。他們把這一新元素命名為「鈈」,希臘文的原意是「冥王星」。這是因為鎿的希臘文原意是「海王星」,而冥王星是在海王星的外面,當時人們認為它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遠的一個行星。鈈的發現在當時根本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只是把它看作一種新元素而已,誰也沒有去研究它到底有什麼用處。但當人們發現了鈈可以製作原子彈之後,鈈就一下子青雲直上,成了原子舞台上非常難得的「明星」!而且,鈈的發現及廣泛應用,使人們對元素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原來,世界上還有許多很重要的未被發現的新元素。
於是,人們繼續努力,要尋找94號以後的「超鈈元素」。在1949年底,鈈的發現者——美國化學家西博格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喬索合作,用質子轟擊鈈原子核,最先發現了95號元素和96號元素。他們將95號元素和96號元素分別命名為「鎇」和「鋦」,用以紀念發現地點美洲和居里夫婦(「鋦」的原意即「居里」)。
西博格和喬索繼續努力,在1949年又製得了97號元素——錇;在1950年製得了98號元素——鐦。錇的原意足「柏克立」。因為它是在柏克立城的迴旋加速器幫助下製成的;鐦的原意是「加利福尼亞」,因為它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迴旋加速器幫助下製成的。
接著,人們又開始尋找99號元素和100號元素。當人們准備用迴旋加速器製造出這兩種新元素之前,卻在另一個場合無意中發現了它們。那是在1952年11月,美國在太平洋上空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當時,美國科學家在觀測這次爆炸產生的原子「碎片」時,發現競夾雜著兩種新元索——99號和100號元素。195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在實驗室中製得了這兩種新元素。為了紀念在製成這兩種新元素前幾個月逝世的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義大利科學家費米,分別把99號元素命名為「鎄」(原意即「愛因斯坦」),把100號元素命名為「鐨」(原意即「費米」)。
1955年,就在製得鎄以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用氦核去轟擊鎄,使鎄原子核中增加兩個質子,變成了101號元素。他們把101號元素命名為「鍆」,以紀念化學元素周期律的創始人、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
緊接著,在1958年,加利福尼亞大學與瑞典的諾貝爾研究所合作,用碳離子去轟擊鋦,使鋦這個本來只有一個質子的原子核,一下子增加了6個質子,製得了極少量的102號元素。他們用「諾貝爾研究所」的名字來命名它,叫做「鍩」。
到了196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著手製造103號元素。他們用原子核中含有5個質子的硼,去轟擊原子核中含有98個質子的鐦,進行原子「加法」:5+98=103,從而製得了103號元素。這個新元素被命名為「鐒」,以紀念當時剛去世的美國物理學家、迴旋加速器的發明者勞倫斯。
在1964年、1967年,前蘇聯弗列羅夫領導的研究小組和美國的喬索及西博格等人,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製得了104、105和106號元素。但是由於雙方都說是自己最早發現了新元素,所以,關於104號、105和106號元素的命名,至今仍爭論不休,沒有得到統一。
1976年,前蘇聯弗列羅夫等人著手試制107號元素。他們用24號元素——鉻的原子核,去轟擊83號元素的原子核。24+83=107,就這樣,107號元素被製成了。
到目前為止,得到世界各國科學家公認的化學元素,總共有107種。然而,世界上到底存在有多少種化學元素?人們會不會無休止地把化學元素逐個製造出來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激烈的爭論。
有人認為,從100號元素鐨以後,人們雖然合成了許多新元素,但是這些新元素的壽命卻越來越短。像107號元素,只能存在1毫秒。照此推理下去,108號、109號、110號……這些元素的壽命可能更短,因此要人工合成新元素的希望將越來越渺茫。他們預言,即使今後人們還有可能再製成幾種新元素,但卻已為數不多了。但是,很多科學家認真研究了元素周期表,並推算出在108號元素以後,可能又會出現幾種「長命」的新元素!到底孰是孰非呢?迄今為止,尚無定論。
④ 第96個元素符號是什麼是為了紀念哪個科學家
1944年,也就是發現鎇的同一時期里,西博格和他的同事們用高能量α粒子轟擊鈈的同位素鈈-239,得到96號元素.為了 紀念居里夫婦 ,就命名這個元素為curium,元素符號定為Cm.
⑤ 美國化學家西博格說:化學是使人類進步的關鍵.(1)綠色凈水劑①高鐵酸鉀(K2FeO4)②聚合硫酸鐵([Fe2
(1)②根據高鐵酸鉀和聚鐵的化學式可以看出,金屬元素有鉀和鐵,故答案為:2.
初中階段所見的紅褐色物質可能是鐵的氫氧化物,而該反應的反應物是高鐵酸鉀和水,故答案為:Fe(OH)3.
(2)根據題中給出的反應物CO2和H2 ,生成物是CH4和H2O,反應條件是催化劑,寫出方程式即可,
故答案為:CO2+4H2
| ||
⑥ 什麼是超鈾元素
超鈾元素
尋找「超鈾元素」的工作,實際上早在1934年就已開始了。這一年,費米在義大利發現,當他用一種新發現的,被稱為中子的亞原子粒子來轟擊一種元素時,經常會使被轟擊元素轉變為原子序數比它大1的元素。既然如此,是不是能夠使鈾轉變成第93號元素——一種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造元素呢,費米的小組於是著手用中子來轟擊鈾,他們獲得了一種產物,他們以為他們所獲得的產物無疑是第93號元素,並稱之為「鈾X」。
1938年,費米由於他在中子轟擊方面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這項發現的真正意義,或者說這項發現對人類將會產生的後果,人們當時甚至連想也沒有想過。正像另外一位義大利人哥倫布一樣,他所發現的雖然並不是他本來想找的東西,但重要性則遠遠超過他當時所能想像到的。
在這里只要指出一點就夠了:在人們循著一些虛假的跡象進行了一系列追索以後,終於發現,費米所做的這個實驗實際上並不是「製成」了一個新元素,而是把鈾原子分裂成大致相等的兩半。但當某些物理學家在1940年著手研究這種過程時,第93號元素卻像是他們實驗的一個偶然收獲而突然出現了。
在用中子轟擊鈾時出現的好些元素當中,有一種起初無法證認的元素。這使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麥克米倫開始認識到,裂變中釋出的中子很可能已經像費米曾經希望會發生的那樣,使某些鈾原子轉變為原子序數更高的元素了,而且麥克米倫和物理化學家艾貝爾森能夠證明,那個未被證認出來的元素實際上就是第93號元素。證實這個元素存在的證據是它在放射性方面所具有的特點,這是後來新發現的所有元素的一個共同點。
麥克米倫認為,很可能還有另外一種超鈾元素和第93號元素混在一起.後來,化學家西博格同他的合作者沃爾和肯尼迪很快就證實了事情確是如此,並指出這個元素就是第94號元素。
第93和第94號元素分別被命名為鎿和鈈。後來發現,它們也在自然界中存在,因為人們後來在鈾礦石中發現了痕量的鎿和鈈。這樣一來,鈾這個元素就不再是最重的天然元素了。
後來,西博格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繼續得到了一種又一種超鈾元素。他們在1944年通過用亞原子粒子來轟擊鈈的方法,得到了第95和96號元素,並分別把它們命名為鎇和鋦,後者是為紀念居里夫婦而命名的。
在他們制出了足夠數量的媚和鋦以後,他們又對這些元素進行轟擊,並先後在1949年和1950年成功地獲得了第97和98號元素。他們把這兩種元素分別命名為錇和鐦。1951年,西博格和麥克米倫由於這一系列成就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第99和100號元素則是在一種更加戲劇性的場合下發現的,它們是1952年11月第一顆氫彈在太平洋上空爆炸時出現的。盡管它們的存在早巳在爆炸碎片中被檢測到,但是直到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1955年在實驗室中獲得了小量這兩種元素以後,它們才得到確認,並被分別命名為鎄和鐨,前者是為了紀念愛因斯坦,後者則是為了紀念費米,因為他們兩人都在這以前幾個月去世了。後來,這個研究小組又對小量的鎄進行了轟擊,並獲得了第101號元素。他們把這個元素命名為鍆,以紀念門捷列夫。
接著,加利福尼亞大學又和瑞典的諾貝爾研究所合作,在這個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諾貝爾研究所進行了一種特別復雜的轟擊,產生了小量的第102號元素,這個元素被命名為鍩,是以諾貝爾研究所的名字來命名的,但是這項實驗沒有得到確認。後來又有人用別的方法、而不是用諾貝爾研究所最先介紹的方法獲得了這個元素,因此,在鍩被正式公認為這個元素的名稱之前,曾有一段時間的拖延。
1961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檢測出第103號元素的一些原子,並把這種元素定名為鐒,這是為了紀念勞倫斯,因為他是不久前去世的。後來,蘇聯弗廖羅夫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報道說,他們在1964年和1967年分別獲得了第104號和第105號元素 ,但是他們用來產生這兩種元素的方法並沒有得到確認。後來,美國吉奧索領導的研究小組用別的方法產生了這兩種元素。
這樣,在誰先發現這兩種元素的問題上,就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兩個研究小組都宣稱它們有權為這兩種元素命名。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為解決命名爭執問題,自1971年以來,曾多次開會討論,均未解決。為此,該聯合會無機化學組於1977年8月正式宣布以拉丁文和希臘文混合數字詞頭命名lOO號以上元素的建議。據此,104號元素的英文名稱為unnilquadium,符號Unq;105號元素的英文名為unnilpentium符號Unp。
不過競爭還沒有結束,1974年弗廖羅夫的研究小組用加速器加速的鉻離子轟擊鉛靶,反應合成了質量數為259的106號元素的同位素。幾乎同時,美國的吉奧索用加速器加速的氧離子轟擊259微克的鐦靶,反應合成了質量數為263的106號元素的同位素,並用測量263衰變鏈子體的方法進行了鑒定。
1976年弗廖羅夫的研究小組用加速器加速的鉻離子轟擊鉍靶,合成了質量數為261的107號元素的同位素,並用測量261的衰變鏈子體的方法進行了鑒定,這一回蘇聯人領先了。後來,1981年聯邦德國達姆斯塔特重離子研究所的明岑貝格等人用加速的鉻離子轟擊鉍靶,合成了質量數為262的107元素的同位素。實驗期間,他們每天能獲得2個來自262衰變的α粒子,總共觀察到6個計數。
1982年明岑貝格的科學小組用加速器加速的鐵離子轟擊鉍靶,合成了質量數為266的109號元素的同位素。在長達一星期的轟擊合成實驗中,只獲得了一個新元素原子;在266合成後千分之5秒時射出了具有11.10兆電子伏能量的α粒子。他們就是利用這唯一的事件,成功地用四種不同方式進行了鑒定,尤其是用測量266的衰變鏈子體的方法確證109號元素的合成。
108號元素的發現晚於109號元素,1984年明岑貝格等再次用加速器加速的鐵離子轟擊鉛靶,反應合成質量數為265的108號元素的同位素(或266)。總共記錄了三個265(或266)原子,其壽命測定值分別為:24、22、34毫秒,並通過測量265的衰變鏈子體的方法,確證108號元素的合成成功。此後至今,再沒有新的元素被發現或合成出來。
在攀登超鈾元素這個階梯時,每登上一級都此前一級更為困難,原子序數越大,元素就越難收集,並且也越不穩定。當達到鍆這一級時,對它的證認已開始僅靠十七個原子來進行。好在輻射探測技術自1955年起已經非常高超。伯克利大學的科學工作者在他們的儀器上裝上了一個警鈴,每次只要有一個鍆原子產生,在它衰變時放射出的標識輻射就會使警鈴發出很響的鈴聲,來宣告已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從門捷列夫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到1984年合成108號元素的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人們發現或合成了46種元素,每一種元素的發現都證明了門捷列夫的理論的正確性。而且它促使人們去研究元素周期性所包含得更深層次的理論根據,從而引導人們進入了原子的世界。
定義 原子序數大於92(即鈾元素)的元素統稱超鈾元素。又叫鈾後元素。
⑦ 美國化學家西博格年輕時家境貧寒,依靠打工讀完高中和大學.工作後他經過努力在核化學領域作出了非凡的成
第六周期的稀有氣體的原子序數為86,則94號元素位於第7周期的ⅢB,為錒系元素,
A.由上述分析可知,位於第7周期,故A正確;
B.為ⅢB元素,故B錯誤;
C.87號元素為ⅠA元素,同周期從左向右金屬性減弱,則元素原子失電子能力弱於87號元素鈁,故C正確;
D.過渡元素包括副族和第ⅤⅢ族,則屬於過渡元素,故D正確;
故選B.
⑧ 超鈾元素的發現歷程
尋找「超鈾元素」的工作,實際上早在1934年就已開始了。這一年,費米在義大利發現,當他用一種新發現的,被稱為中子的亞原子粒子來轟擊一種元素時,經常會使被轟擊元素轉變為原子序數比它大1的元素。既然如此,是不是能夠使鈾轉變成第93號元素——一種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造元素呢,費米的小組於是著手用中子來轟擊鈾,他們獲得了一種產物,他們以為他們所獲得的產物無疑是第93號元素,並稱之為「鈾X」。
1938年,費米由於他在中子轟擊方面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這項發現的真正意義,或者說這項發現對人類將會產生的後果,人們當時甚至連想也沒有想過。正像另外一位義大利人哥倫布一樣,他所發現的雖然並不是他本來想找的東西,但重要性則遠遠超過他當時所能想像到的。
在這里只要指出一點就夠了:在人們循著一些虛假的跡象進行了一系列追索以後,終於發現,費米所做的這個實驗實際上並不是「製成」了一個新元素,而是把鈾原子分裂成大致相等的兩半。但當某些物理學家在1940年著手研究這種過程時,第93號元素卻像是他們實驗的一個偶然收獲而突然出現了。 在用中子轟擊鈾時出現的好些元素當中,有一種起初無法證認的元素。這使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麥克米倫開始認識到,裂變中釋出的中子很可能已經像費米曾經希望會發生的那樣,使某些鈾原子轉變為原子序數更高的元素了,而且麥克米倫和物理化學家艾貝爾森能夠證明,那個未被證認出來的元素實際上就是第93號元素。證實這個元素存在的證據是它在放射性方面所具有的特點,這是後來新發現的所有元素的一個共同點。
麥克米倫認為,很可能還有另外一種超鈾元素和第93號元素混在一起.後來,化學家西博格同他的合作者沃爾和肯尼迪很快就證實了事情確是如此,並指出這個元素就是第94號元素。
第93和第94號元素分別被命名為鎿和鈈。後來發現,它們也在自然界中存在,因為人們後來在鈾礦石中發現了痕量的鎿和鈈。這樣一來,鈾這個元素就不再是最重的天然元素了。 1961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檢測出第103號元素的一些原子,並把這種元素定名為鐒,這是為了紀念勞倫斯,因為他是不久前去世的。
後來,蘇聯弗廖羅夫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報道說,他們在1964年和1967年分別獲得了第104號和第105號元素 ,但是他們用來產生這兩種元素的方法並沒有得到確認。後來,美國吉奧索領導的研究小組用別的方法產生了這兩種元素。
這樣,在誰先發現這兩種元素的問題上,就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兩個研究小組都宣稱它們有權為這兩種元素命名。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為解決命名爭執問題,自1971年以來,曾多次開會討論,均未解決。為此,該聯合會無機化學組於1977年8月正式宣布以拉丁文和希臘文混合數字詞頭命名lOO號以上元素的建議。據此,104號元素的英文名稱為unnilquadium,符號Unq;105號元素的英文名為unnilpentium符號Unp。
不過競爭還沒有結束,1974年弗廖羅夫的研究小組用加速器加速的鉻離子轟擊鉛靶,反應合成了質量數為259的106號元素的同位素。幾乎同時,美國的吉奧索用加速器加速的氧離子轟擊259微克的鐦靶,反應合成了質量數為263的106號元素的同位素,並用測量263衰變鏈子體的方法進行了鑒定。
1976年弗廖羅夫的研究小組用加速器加速的鉻離子轟擊鉍靶,合成了質量數為261的107號元素的同位素,並用測量261的衰變鏈子體的方法進行了鑒定,這一回蘇聯人領先了。後來,1981年聯邦德國達姆斯塔特重離子研究所的明岑貝格等人用加速的鉻離子轟擊鉍靶,合成了質量數為262的107元素的同位素。實驗期間,他們每天能獲得2個來自262衰變的α粒子,總共觀察到6個計數。
1982年明岑貝格的科學小組用加速器加速的鐵離子轟擊鉍靶,合成了質量數為266的109號元素的同位素。在長達一星期的轟擊合成實驗中,只獲得了一個新元素原子;在266合成後千分之5秒時射出了具有11.10兆電子伏能量的α粒子。他們就是利用這唯一的事件,成功地用四種不同方式進行了鑒定,尤其是用測量266的衰變鏈子體的方法確證109號元素的合成。
108號元素的發現晚於109號元素,1984年明岑貝格等再次用加速器加速的鐵離子轟擊鉛靶,反應合成質量數為265的108號元素的同位素(或266)。總共記錄了三個265(或266)原子,其壽命測定值分別為:24、22、34hs,並通過測量265的衰變鏈子體的方法,確證108號元素的合成成功。此後至今,再沒有新的元素被發現或合成出來。 自1940年發現第一個超鈾元素鎿(Z93)以來,至今已合成出直到Z112的超鈾元素。隨著Z的增加,超鈾元素的半衰期越來越短。較輕的超鈾元素(從Z93鎿到Z100鐨)可以用中子反應(反應堆或核爆炸)獲得。Z>100的元素要用耗費巨大的加速器重離子轟擊採制備,經過許多天的輻照,每次只能獲得幾個甚至1個原子。利用快中子引發或加速器嬗變使超鈾元素鎿、鎇和鋦裂變成為短壽命核素以消除長壽命超鈾元素。
在攀登超鈾元素這個階梯時,每登上一級都此前一級更為困難,原子序數越大,元素就越難收集,並且也越不穩定。當達到鍆這一級時,對它的證認已開始僅靠十七個原子來進行。好在輻射探測技術自1955年起已經非常高超。伯克利大學的科學工作者在他們的儀器上裝上了一個警鈴,每次只要有一個鍆原子產生,在它衰變時放射出的標識輻射就會使警鈴發出很響的鈴聲,來宣告已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從門捷列夫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到1984年合成108號元素的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人們發現或合成了46種元素,每一種元素的發現都證明了門捷列夫的理論的正確性。而且它促使人們去研究元素周期性所包含得更深層次的理論根據,從而引導人們進入了原子的世界。
⑨ 西博格與同事曾一起發現了什麼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Glelqn Theodore Seaborg,1912~1999),美國核化學家。出生在密歇根礦山城,1934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化學學士學位,1937年加利福尼亞大學在伯克利分校獲化學博士學位。二戰期間在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主持用化學萃取法來製取鈈的工作。他與同事曾一起發現放射性鈈239和鈾233,還發現了放射性的鐵59與碘131。他提出錒系元素的概念與它們的電子排布,從而使他與同事們發現了鎇、鋦等超鈾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