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動化學報的讀者對象
《自動化學報》的讀者對象為從事自動化科學技術的科研、教學、開發人員和研究生、大學生等。《自動化學報》被國外著名檢索刊物,如美國工程索引(EI)、英國科學文摘(SA)、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JICST)、俄羅斯文摘雜志(AJ)等多種檢索刊物和資料庫收錄。
2. 2009想考重慶大學的研究生,請問重大的自動化學院的情況
李祖樞,教授,博士生導師。智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重慶市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
主要教學與科研經歷
1968.7-1978.8 鐵道部沈陽、貴陽車輛廠 技術員、助理工程師
1978.9-1981.3 重慶大學自動化系 研究生,工學碩士
1981.3-1985.12 重慶大學自動化系 助教、講師
1985.12-1990.12 重慶大學自動化系 副教授
1990.12-現在 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 教授/博導 智能自動化研究所 所長
1991.4-1992.4 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部 客員研究員
2004.11-2005.2 台灣元智大學電機系 客座教授
主要科研方向
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智能自動化;智能機器人控制;進化計算理論及應用;
人工智慧;人工生命;仿人智能系統。
學術兼職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副理事長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管理與智能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自動化學會智能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智能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競賽委員會常務委員
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 副理事長
1991-92年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部 客座研究員
2004年11月-2005年2月台灣元智大學電機系 客座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第八、九屆學科評審組成員。
中央電視台全國大學生第二、三、四、五、六屆機器人電視大賽評審委員會成員
科技獎勵
2006年 重慶市自然科學二等獎,基於人體動覺智能圖式的仿人智能控制理論
2005年 第11屆全國人工智慧學術大會最佳論文獎,
2004年 第5屆全球智能控制與自動化大會最佳應用論文獎
1995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FWZK仿人智能溫度控制器
1992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仿人智能控制基礎理論研究
1992年 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印製五廠計算機管理系統
1991年 四川省優秀軟體產品三等獎,計算機管理系統
1989年 重慶市計算機開發應用優秀成果三等獎,微電腦冷庫溫度巡檢儀
1986年 重慶市科技成果三等獎, DWK-1型微電腦溫度顯示控制儀
主要科研項目
1.欠驅動三級擺系統的非線性擺起倒立穩定控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06.1-2008.12
2.基於人體動覺智能圖式的復雜系統智能控制理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03.1-2005.12
3.人工生命動覺智能行為選擇圖式理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005.1-2005.12
4.仿人智能控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基金項目 2003.1-2004.12
5.FZK鍋爐仿人智能控制系統技術及產品
國家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項目 2002.7-2004.6
6.網上自助照相系統
國家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項目 2001.7-2004.3
7.重慶市兩百商業CIMS示範工程
國家863/CIMS計劃 1998.7-2000.10
8.仿人智能控制基礎理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技術項目 1989.1-2001.1
主要論著
專著:
1.仿人智能控制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3.1.
2.仿人智能控制與多級擺的擺起控制
--人工智慧:回顧與展望 科學出版社 2006.8.
開設課程
1.智能控制導論, 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
2.計算智能與智能控制, 博士研究生
石為人教授,男,1948年10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彭縣人。國家「985工程」科技創新平台重慶大學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研究院院長、特聘專家,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國內外著名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儀器儀表學報、自動化學報等期刊和IEEE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90餘篇,並被SCI、EI收錄27篇。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總裝、總參)、國家發改委CNGI示範工程、國家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重慶市科技攻關與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32餘項,獲得省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
研究方向:智能感知、控制與決策等。長期從事的研究工作包括:①多源信息融合與計算智能,②無線感測器網路,③智能檢測與移動感知,④環境感知與目標識別,⑤智能信息處理與控制等。
主講課程:自動化導論,計算機硬體技術基礎,資料庫技術,感測、計算與自動化,普適計算與先進集成工程等
學術兼職與榮譽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期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高級會員、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國際一般系統論研究會中國分會常務理事、重慶市自動化與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企業信息化技術支持中心工業自動化專家組組長、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會員/控制系統/計算機分會會員等。
職業經歷
1977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動力系工業自動化儀表專業,留校工作至今。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作訪問學者,歷任重慶大學教授、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等。
教學情況
主要承擔碩士與博士生課程教學,本科生部分教學與前沿學科發展專題講座等。
科研項目情況(已完成和在研項目)
(一) 完成的主要項目
作為課題負責人或主要研究者共完成國家級及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等30多項,包括: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9674012)汽車安全行駛智能輔助操作系統研究,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0375024)仿人腦式人工神經的基礎和相關演算法研究
3)國家863計劃項目(2002AA111030)重慶網路終端機應用示範工程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4)軍工專項JW20*27013
5)重慶市科技攻關重點項目(CSTC,2004AC2020)嵌入式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與開發平台及產業化
6)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7818-01)萬盛區旅遊電子商務系統
7)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7818-08)地方宏觀經濟與財政風險信息管理系統
8)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7220-A-1)南岸區人民政府電子政務應用示範
9)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200319-33)網路計算機在餐飲業電子商務中的應用示範
10)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CSTC,2005BA2018)支持普適計算的多嵌入式系統理論及應用研究
11)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CSTC,2006BB2191)面向三維空間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最優覆蓋策略研究
12)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CSTC,2004BB2144)普適計算基礎與多嵌入式系統理論及應用研究
13)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037)基於多Agent的群決策協商模型與演算法分析
(二)正在承擔的主要項目
1)國家973計劃項目(No.2007CB311005-01)基於視覺信息的環境感知與目標識別關鍵技術研究
1)國家863計劃(總裝)(2006AA780201-2)軍民兩用智能監控技術和穿戴式智能交互系統研究,
2)國家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2007DFR10420)PAS控制系統軟體關鍵技術研究
3)國家發改委CNGI示範工程2006年產業化及應用試驗項目IPv6感測器網路的微型路由器
4)博士點基金(20060611010)感測器網路路由協議自適應機制研究
5) 重慶市科技攻關重點項目(CSTC,2006AA7024)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預警平台建設與科學決策關鍵技術研究
6) 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CSTC,2007AB2041)工業自動化儀器儀表嵌入式系統開發平台
7) 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CSTC2008AB3049)減搖鰭產品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專利與獲獎情況
1)2007年3月,重慶市(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嵌入式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與開發平台及產業化,排名第二
2)2007年5月16日,公開發明專利,構建工業自動化儀器儀表嵌入式軟體系統的方法(公開號CN1963749A)石為人,黃劍,唐鬆鬆,許磊,黃奇,黃超
孫躍,男,1960年6月生,籍貫:浙江省溫州市。現任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先後在國內外著名期刊「電工技術學報」、「自動化學報」等和重要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30餘篇,並被SCI、EI收錄5篇。作為負責人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科技計劃等20餘項科研項目;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2002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1項、獲羅克韋爾優秀教師獎1項。
研究方向:智能電力電子及裝置、工業自動化技術及系統等。長期從事的研究工作包括:非接觸電能傳輸、網路控制工程、現代伺服技術及系統等。
主講課程:《運動控制系統》、《現代交流伺服技術》。
學術兼職與榮譽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高級會員、理事
四川省電工技術學會常務理事
重慶市電子學會常務理事
職業經歷
重慶大學電工學(工業自動化方向)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重慶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重慶大學機械製造專業(機電集成技術方向)畢業,獲博士學位;曾在法國Valenciennes University作訪問學者。歷任重慶大學自動化系工業自動化研究室主任,重慶大學科研處副處長,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務。
教學情況
自1985年起,一直承擔自動化專業的相關課程教學和教學相關環節工作。曾擔任《電機學》、《電力拖動基礎》、《工廠電氣控制設備》、《工廠供電技術》、《可編程序邏輯控制器及其應用》、《自動控制原理》《運動控制系統》等課程的主講教師。
主講碩士研究生課程:《現代交流伺服技術》
主講博士研究生課程:《網路控制技術》
科研項目情況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主要內容簡介
高效多自由度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50777071)
就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新型磁能機構、新型電能變換器以及高效多自由度拾取等重大關鍵技術進行研究。
電能雙向推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支撐教師)
(50777071)
重點研究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能量雙向饋送問題及相關技術問題
基於感應原理的新型電能傳輸技術及系統研究
重慶市科技計劃項目
研究感應式電能傳輸系統相關技術
城市電氣化交通新型供電模式研究與開發
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
探討研究非接觸電能傳輸技術應用於城市電氣化交通工具的相關技術
非接觸式電能接入新技術研究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重點研究非接觸電能接入的關鍵實用技術問題,研製1000瓦的實驗樣機。已完成通過專家驗收,評價為:「國內首創」。
電動汽車綜合運動信息集成與控制
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
就現代汽車綜合信息系統基本構架及關鍵技術展開研究。
工業容錯技術應用基礎研究
重慶市科技計劃項目
非同步電動機矢量控制調速裝置研製
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
XX企業粗軋、精軋交-交變頻改造諧波測試分析及模擬分析
校企合作項目
XX企業軋鋼廠方坯連鑄高效化二冷技術研究
校企合作項目
漸開線檢測系統等微機化改造
校企合作項目
汽車轉向器變傳動比微機檢測儀
挖土機交流傳動裝置研究
專利與獲獎情況
發明專利:可分區控制的電源板,發明人:孫躍、蘇玉剛,專利權人:重慶大學,專利號:ZL2006 1 0054106.5 ,證書號:第383639,授權公告日:2008年3月12日
丁寶蒼,男,1972年9月生,河北省隆化縣人。教授。
在「Automatica」、「自動化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53篇,並被SCI、EI收錄40篇(到08年8月31日),SCI引用29次(到08年8月31日)。作為負責人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4項科研項目(到08年8月31日)。
研究方向:預測控制、網路控制等。長期從事的研究工作包括:預測控制、模糊T-S系統、等。
主講課程:《先進控制系統》、《線性系統》。
職業經歷
1992年在河北化工學校(現河北化工醫葯職業技術學院)化工儀表與自動化專業(中專)畢業。1995年12月自學英語考試大學專科畢業。2003年5月石油大學(北京)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畢業、200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畢業, 分別獲工學碩士、博士學位。
1992年7月到1997年8月在石家莊化肥廠己內醯銨工程籌建處、河北北方化學工業公司、石家莊化纖有限責任公司工作。2003年7月到2003年9月在華東理工大學工作;2003年10月到2007年2月在河北工業大學工作,從2004年3月任副教授。2005年9月到2006年9月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作Postdoctoral Fellow;2006年11月到2007年8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作Research Fellow。2007年3月後重慶大學聘教授。
教學情況
講授過研究生《線性系統》、《先進控制系統》、《過程式控制制》、《預測控制》課程。
科研項目情況(已完成和在研項目)
(一)完成的主要項目
作為課題負責人完成科研課題1項:
1) 河北省教育廳自然科學重點項目「燃料電池系統的滾動時域估計與控制」,經費5萬元, 批准號ZH2006008,已結題。
(二)正在承擔的主要項目
1)河北省2006年第一批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指導計劃「燃料電池系統的滾動時域估計與控制」, 經費自籌,批准號:06213545。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多速率采樣時滯系統離線預測控制的穩定性綜合」,經費25萬,批准號:60504013。
3)重慶市2008年度自然科學基金「直通車」項目「網路環境下的預測控制綜合」,經費3萬,批准號:CSTC,2008BB2049。
就這四個教授,我們學院在重大沒什麼存在感的。
3. 濟南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怎麼樣
幾年來,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其中包括國家「863」重大目標項目、國家發改委示範工程項目。科研經費達到600萬元以上。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三等獎二項及多項廳局級科研獎勵,多項成果已在全國各地得到推廣,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過億元,為我國建材行業自動化領域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國內著名學術會議及《自動化學報》、《控制與決策》、《儀器儀表學報》等核心期刊上發表了研究論文60餘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錄20餘篇。
4. 圖像處理的投哪個期刊比較好啊,要EI
推薦《自動化學報》,屬於EI期刊,簡介如下:
《自動化學報》(ACTA AUTOMATICA SINICA)是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共同主辦的高級學術期刊。本刊於1963年創刊,1966年停刊,1979年復刊,現為大16開本,月刊,每期160頁。科學出版社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
5.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一校區有什麼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2003年9月1日。學院下設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區兩個自動化系以及直屬學院的院學術委員會、院學位委員會、院教學指導委員會、院職稱評定委員會和院學科建設領導小組。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目前開設「自動化」和「測控技術與儀器」兩個本科專業,擁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專業、「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專業以及「控制工程」工程碩士專業,並在「熱能工程」博士專業下招收熱工自動控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學生1774名,碩士研究生385名,博士研究生59名。
現有教職員工110人,其中教師80人,實驗教師15人,黨政及學生管理工作人員15人。教師隊伍中,教授2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9人,佔49%。
本學院擁有工業自動化部級重點學科、工業過程模擬與控制部級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已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若干項標志性成果,許多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和國內領先水平。近幾年,我院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五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兩項,863項目一項,主研了重大橫向科研課題5項,近幾年每年科研經費達1000餘萬元。在《Automatic》、《自動化學報》、《控制與決策》、《信息與控制》、《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等國際、國內著名學術刊物上以及IEEE、IFAC等國際著名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數百篇,每年被SCI、EI收錄30餘篇。目前在火電廠運行節能優化、分散控制與現場匯流排控制、激勵式模擬機與新能源發電控制方向上都取得了開拓性進展。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新建學院,自動化系是新建系,但是所擁有的專業是老專業,自動化專業與學校同齡。現在,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正以嶄新的姿態蓬勃發展。
6. 江南大學信控學院的專業設置
自動化系
自動化系原身為無錫輕工大學自動化系,成立於1984年。2001年三校合並以後,正式成立通信與控制工程學院自動化系。經過近20年的發展,自動化系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自動化技術研究單位。設一個自動化本科專業,擁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二級博士點一個,並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等碩士點及一個控制工程工程碩士點。擁有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現有教職工25名,教授11名,副教授8人,講師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17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國內著名大學畢業的博士和碩士,分別在復雜系統的控制理論與應用、工業過程先進控制及應用、新型電氣傳動及控制、故障診斷及智能控制、過程檢測與控制以及機器人控制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目前在校研究生250人,本科生600餘人。
自動化系在本科生教育中,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在電工電子技術、控制理論、自動檢測與儀表、計算機技術與應用等較寬領域內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的,能在運動控制、工業過程式控制制、電力電子技術、檢測與自動化儀表、電子與計算機技術等領域從事系統設計、系統分析與運行、科技開發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遵循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的原則,長年來,積極探索麵向21世紀的教學改革,依託輕工行業優勢,對教學計劃、課程內容、實踐環節進行全面優化。不斷改善各類課程實驗及實踐環節條件,逐漸成為培養高質量自動化人才的搖籃。目前擁有實驗室面積5000平方米,包括電機與拖動實驗室、運動控制系統實驗室、過程式控制制系統實驗室、微機原理實驗室、PLC控制實驗室、單片機原理實驗室、自動控制原理實驗室、現場匯流排實驗室等。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的本科生連續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挑戰杯競賽中屢創佳績。2005年本科生的考研率達17%,一次性就業率為90%。開設的課程主要包含:電路理論、模擬電路、數字電路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機與拖動、現代控制理論、現代檢測技術、微機原理、單片機原理與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運動控制系統、過程式控制制系統、PLC 控制等。
研究生教育中,以培養研究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在學術道德、學術水平以及科研能力方面加強研究生的素質教育。畢業研究生分別在一些國內外知名高校及企業擔任重要的工作,並受到單位好評。
自動化系的所有教師長年累月地致力於本職工作,在認真完成教學的基礎上,注重產學研的結合,年均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如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自動化學報、電子學報、控制與決策、電工技術學報、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等和重要學術會議如美國控制年會上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8部;有相當數量的人員從事於生產過程綜合自動化、家用電器的參數檢測以及智能故障診斷等方面的應用開發和研究,近五年來,曾經並正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863子項目2項、九五攻關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10餘項。承接了家電,化工,造紙,輕紡、航空等行業的數十項大中型企業的應用項目,許多成果屬於國內領先水平,有廣泛的應用推廣價值,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自動化系注重學術交流,教師經常參加一些國內外的重要學術會議,並邀請一些國內外一些知名專家與同行到我系做學術講座。 江南大學電氣工程系有電氣工程一級學科下的電機與電器、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2個碩士點。本科生培養的專業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電氣工程學科涉及了有關電能的生產直至使用的全過程,以各種電氣設備和系統的設計、製造、運行、測量和控制為學科方向。該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點覆蓋面較寬,具有按較寬學科口徑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和培養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能力。
經過多年的發展,江南大學電氣工程系取得了比較高的科研、教學成果。為國家的人才培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了貢獻。
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電氣工程系積累了培養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經驗。已為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開出了多門高水平的系列課程和專題講座,在學生的培養中注重基礎理論的加強和專業的交叉、深化以及科研能力、組織能力、把握和開拓研究方向能力的培養。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本科生培養專業,該專業面向電氣工程與自動化這一科學與技術領域,培養掌握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和適應能力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設有電機與電器、電力傳動、電源變換技術、工業自動化四個專業方向。在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傳動與控制、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與計算機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與應用獨具特色。
學生學習的專業主幹課程為:電路、電子技術、電機學、電氣工程、自動控制理論、電力電子技術、運動控制、電源變換技術、檢測與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工業控制計算機應用技術等課程,這些課程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領域打下較寬的工程理論和技術基礎,使學生在本領域內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受到了在電工電子、信息控制、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基本工程訓練。具有分析計算、解決強弱電並舉、系統與元件相結合、軟硬體結合的寬口徑專業技術問題的能力。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的去向大都為科研機構、大型企業和公司。畢業的學生受到社會的普遍好評,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電子信息工程系現有專業教師14名,具有高級職稱6人,博士學位2人,在讀博士研究生1人,除1名在讀碩士外,其他教師全都具有碩士學位,其中有多位是80年代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具有堅實的理論功底和良好的治學作風。
廣大教師對本科教學投入充分的精力,前後開展教學研究項目4項,獲得省二類優秀課程1門,許多教師的教學效果得到專家和同行的肯定和學生的贊揚,在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許多教師注重教學帶動科研,科研促進教學的相輔相成關系,不斷開展科研活動,完成的項目有:DFY型風壓測量裝置、XTPⅡ智能蓄電池檢測系統、汽車燈光自動測試儀、無人值守監控系統配料控制系統。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分數階傅立葉變換變換的Chirp信號的檢測方法研究(、智能電子負載(無錫聯通公司項目)、GSM電表集抄系統(南京地傑共為信息系統有限公司項目)、GSM監控系統試驗(中國聯通無錫分公司項目)、CDMA-1X電表集抄及配變監測系統(南京地傑共為信息系統有限公司)、目前在研的項目有:CDMA電台點播互動系統(無錫廣電公司)、GPRS載波集中抄表系統(無錫市恆通電器有限公司)等。這些科研項目的開展對豐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電子信息專業培養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以及專業的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圍繞培養目標制定培養計劃,並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上。電子信息作為工科專業,我們尤其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建立開放實驗室、開展大學生課外興趣小組、完善校內外實習基地、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積極參與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多種渠道,為學生提供多種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機會。
電子信息專業自1998年起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至今已招收7屆28個班共845名學生,並於2002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在全國第三屆電子設計大賽中,獲得了江蘇賽區二等獎;在全國第五屆挑戰杯競賽中,一件作品獲全國二等獎,在第六屆挑戰杯競賽中,獲得了全國二等獎;在全國第五屆電子設計大賽中,有2件作品自動往返小汽車與高性能調頻調幅收音機分獲省一等獎和三等獎,其中前者還獲全國一等獎;在全國第七屆挑戰杯競賽中,攜帶型蓄電池檢測系統獲全國二等獎。在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基於嵌入式系統技術的汽車記錄儀榮獲全國二等獎;藍牙技術-無線微區域網的實現榮獲全國三等獎。2004屆電子信息7個本科畢業班中,英語四級通過率為81%,計算機二級通過率為67%,該屆學生有24人考取碩士研究生。本專業依託無錫地方經濟發達、大型外資企業多的先天條件,電子信息專業本科生的一次就業率達到95%以上,畢業生的去向大都為科研機構、大型企業和公司,畢業的學生受到社會的好評,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我們衷心歡迎海內外青年學者、博士、教授來加入我們的隊伍,這里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歡迎有志青年就讀電子信息專業,這里是你人生理想的起航的港灣! 通信工程系2000年起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具有通信工程工學學士授予權。該方向涉及本科教學的專業教師共有26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3人,有博士學位的4人。學科點為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結合學科發展趨勢與學科特色制訂了軟硬體並重、側重光纖通信和移動通信系統設計以及通信器件研發的教學計劃,體現基礎與探索、理論與應用、硬體與軟體相結合的辦學思想。
1.業務培養目標
通信工程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在光纖通信、移動通信、信息與圖形處理領域從事工業生產、科學研究、技術與生產管理、出口貿易和新產品開發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同時也為研究生教育輸送合格人才。
2.教師隊伍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起點高,積極引進博士研究生,近年來引進通信工程博士後1名,自行定向培養博士2名。目前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佔78%以上。本學科點同時非常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現在有4名教師在攻讀博士學位。預計在2008年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將佔50%左右。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師隊伍正在逐步建成。
3.專業實驗室建設與教學硬體建設
近五年來利用211工程建設經費和院自籌資金建立了12個專業基礎與專業實驗室,總面積達1220平方米,本科教學實驗設備資產總額為362萬元。開發了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電子設計自動化、單片機原理4門課程多媒體教學軟體,並相繼投入教學應用。注重建設骨幹課程的實驗教學相繼建設了信號與信息處理和通信原理兩個樣板實驗室。
4.建立以科研帶教學的發展機制
注重通信系統的開發和利用,目前在研的相關項目有:基於分數階傅立葉變換變換的Chirp信號的檢測方法研究(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智能電子負載(無錫聯通公司項目),GSM電表集抄系統(南京地傑共為信息系統有限公司項目),GSM監控系統試驗(中國聯通無錫分公司項目)。這些以科研和研發提高了教學和畢業設計水平,使本專業的畢業生更加貼近生產實踐,並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5.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工科專業學生的培養,實踐教學十分重要。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專業發展動態,本學科點還為本科工程實踐的教學環節發展了法爾勝集團、TCL數碼科技(無錫)有限公司、無錫市無線電元件六廠、中日合資無錫東洋電氣有限公司、梅花電子集團公司等5家當地大型企業作為通信工程本科教學的實踐基地。保證了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實踐教學環節規范,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
6.注重專業圖書資料和信息情報
今年來利用學校的圖書經費及自籌經費10萬元,建立了一個專業資料室,具備本科教學的各種通信類圖書資料。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愛好,發展多方面的特長。根據技術結構、行業特點的變化,不斷調整發展方向,進行相應的研究與開發。
7.開展教學研究
本學科積極教學研究,吸納兄弟院校的辦學經驗。重視課堂教學環節,組織教師互相聽課學習和教學競賽,提高教學水平,近年來共開展教學研究項目9項總教研經費為4.8萬元。與電子信息專業共建的課程獲得省二類優秀課程2門,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獲得省二類優秀課程2門,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
8.辦學成效
正是由於上述的經費投入和師生的共同努力,2004屆2個本科畢業班中,英語四、六級通過率為76%,計算機二級通過率為54%,該屆學生有15人考取碩士研究生,電子信息(通信方向)專業本科生的一次就業率達到94%。所培養的本科生與電子信息專業學生一道在全國第三屆電子設計大賽中,獲得了江蘇賽區二等獎;在全國第五屆挑戰杯競賽中,一件作品獲全國二等獎,在第六屆挑戰杯競賽中,獲得了全國二等獎;在全國第五屆電子設計大賽中,有2件作品自動往返小汽車與高性能調頻調幅收音機分獲省一等獎和三等獎,其中前者還獲全國一等獎;在全國第七屆挑戰杯競賽中,攜帶型蓄電池檢測系統獲全國二等獎。
9.近期目標
進一步加強師資的引進力度和自行培養,通過教師隊伍的快速建設,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力爭將通信工程專業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專業。同時繼續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專業柔性,豐富學科專業內涵。積極開展博士-碩士-本科學科專業的全層次專業體系的建設。通信方向已經畢業的研究生在華為、中興等通信企業就職。在研究生指導過程中注重結合應用實際,根據學科前沿發展狀態,確定研究方向;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專業理論知識,畢業後工作適應性強,已成為技術骨幹,社會反應良好。 電工電子系是信控學院及學校的一個重要部門,主要承擔全校非電類專業的《電工電子學》課程及電類、電信類、控制類的《電路理論》、《模擬電路》、《數字電路》三大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
全系擁有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學隊伍,現有教職工18人,其中副教授3人、講師12人、助教3人。40歲以下的教師佔全系教師人數的50%,全部為研究生或在職研究生學歷。
多年來全系教師在教學改革及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實施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的培養目標下,進行了課程的群體整合,優化了教學計劃。
全系教師積極參加優秀教材的編寫、多媒體課件製作,已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多媒體課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們結合教學,在數字系統、PLD應用、單片機等方面開展了相關的科研工作,承擔了一定的科研項目,並取得了一定成果,發表了一定數量的教學與科研論文。
全系教師一直將高質量的完成好教學任務、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及積極進行自身的知識儲備作為奮斗目標,為提升學校綜合實力把好基礎教學這一關。 信息安全系是本院新辦專業,2005年9月開始正式招收本科學生。目前有在校學生60餘人。
信息安全專業以學習電子信息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為主,兼學通信技術,同時加強數學和物理基礎。學生應掌握信息安全理論基本技能和綜合應用方法,具有較強的實際能力。專業培養具有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21世紀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需要的高層次、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學生就業趨向分布在計算機、通信、電子信息、電子金融、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領域,主要從事信息安全相關的科研、管理、設計工作。
專業建設依託江南大學通信與控制工程學院已有的自動化、通信技術、電子信息等本科專業,掛靠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二級博士點和一級碩士點建設,已經形成一支較強實力的師資隊伍,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含在讀)教師佔60%以上,平均年齡低於40歲,擁有專業的多媒體計算機房和(企業共建的)網路通信實驗室,可為本專業學生提供較好的實驗環境。作為新辦專業,將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實驗室完善等方面加大力度,關注專業發展前沿,突出專業特色,提高教學質量。
主要課程有離散數學、數據結構、信號與系統、數字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與數字圖像處理、信息隱蔽與攻擊、計算機網路、Internet安全 。
7. 北京理工大學的自動化學院雙控這個學科中哪個專業比較好
有這么幾點可以考慮的,排名不分先後:第一,你的個人愛好;第二,你想跟哪個導師;第三,好畢業和好找工作。
具體分析,個人愛好就不多說了,有人喜歡機器人,有人喜歡汽車。
導師,是決定你研究方向的人,你跟哪個導師才是你這個問題的解決關鍵,你可以跟他手下的學生聊聊,最好找研二的,研一一般還沒進實驗室呢,問問課題好不好做,師哥們就業情況如何,老師脾氣如何,給的補助多少,實驗室設備好壞。
一般來說跟梯隊里大牛的老師比較好,越牛的老師關系越多,發論文越省力,但也有牛老師死抓著你不讓畢業的,說自動化學報是垃圾,非要你發夠3篇國外一級期刊文章的,不點名道姓啊,自己想。
這么說,你能明白了么?
另外導師最好別選得太老,或者身體太弱,如果你沒讀完,他就掛了,你就成孤兒了,這種學生別的老師不願意帶,畢業就難了。再換課題有時候來不及,更多時候就延遲畢業了。
8. 孫增圻的個人履歷
1981年在瑞典獲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系學位委員會主席,上海大學、重慶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江蘇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及河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系統模擬學會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競賽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智能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北京市對外科學技術交流協會理事,《自動化學報》、《控制理論與應用》、《機器人》、《系統模擬學報》及《Machine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 Control》編委,《KIEE International Trans. on System and Control》顧問,IEEE高級會員,IEEE控制系統學會北京分會副主席。曾任計算機系副主任(95-01),863計劃航天領域遙科學及空間機器人專家組成員、組長(93-01),IEEE北京分部委員(97-01)。國家863計劃航天領域遙科學及空間機器人專家組組長,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中國系統模擬學會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智能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IEEE北京分部執行委員。
9. 自動化領域三大頂級期刊是什麼
自動化領域三大頂級期刊是:
1、《自動化學報》創刊於1963年,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共同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刊載自動化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高水平理論性和應用性的科研成果。自2014年起,《自動化學報》為全中文學術期刊,同時向國際檢索系統提供各篇文章的英文摘要。
《自動化學報》被EI, SA, JICST, AJ等資料庫收錄,多次獲得"百強報刊","精品科技期刊"、"百種傑出學術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等榮譽稱號,並持續獲得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和中國科協出版基金等資助。
2、《自動化學報》英文版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JAS)創刊於2014年,由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主辦,與IEEE合作辦刊,全球發行。
JAS報道自動控制、人工智慧、智能控制、模式識別、信息處理、機器人等自動化領域熱點和前沿方向的研究進展,是一本全英文學術期刊。JAS已被IEEE, ESCI, EI,Inspec, Scopus, CSCD等國內外多個資料庫收錄,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
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簡稱IJAC,中文名《國際自動化與計算雜志》)是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和英國旅英華人自動化與計算學會共同主辦的一本全英文學術期刊,與Springer、科學出版社合作出版,全球發行。
期刊重點報道人工智慧、機器人、智能計算等相關學科的前沿和熱點。IJAC現已被ESCI, EI,Inspec, Scopus,ACM, CSCD等15家國際資料庫收錄,多次獲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並連續兩次獲得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B類支持。
據《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數據顯示,自動化所主辦的3本學術期刊《自動化學報》、《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IEEE/CAA J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IJAC)榮獲「2018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
在自動化和計算機領域的143本學術期刊中,僅有6本脫穎而出、獲此殊榮,自動化所佔據三席!其中,IEEE/CAA JAS各項指標位列榜首,IJAC排名第三,《自動化學報》排名第五。
《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2018版)由中國學術文獻國際評價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圖書館研製、中國知網出版。截至2018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已連續發布7年,其提供的統計數據科學准確、客觀公正地分析我國自主創辦的本土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水平。
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的期刊,是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的傑出代表,對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
10. 誰知道北京交通大學的計算機方面的碩士生導師,比較權威的老師,給介紹一下,還有他們的方向,要詳細一點
肖揚教授, 1955年5月生。1983年在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9年在北方交通大學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1年在北方交通大學自動化與控制專業獲博士學位, 現為北方交通大學信息科學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1996年-1998年, 2002年, 他作為德國DAAD的訪問科學家和德國DFG邀請的訪問科學家在德國Erlangen-Nürnberg大學進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德國DFG合作課題研究。他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會議(包括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自動化學報, 電子學報, 通信學報和鐵道學報等)上發表論文60多篇, 40餘篇論文進入三大索引(SCI, EI, ISTP)。 021-
共濟網
研究領域 濟
多維系統理論與應用; kaoyangj
多維信息處理; 3362 3039
空時信息處理; 正門對面
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中的現代信號處理; kaoyantj
智能天線信息處理; 021-
Turbo信息處理; 研
智能交通信息處理; 濟
超生波三維信息處理。 考
網路督察
發表論文 正門
Y. Xiao, "Finite State Test for Asymptotic Stability of Two-Dimensional Shift-Variant Discrete Systems",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Aug., 2000. 336260 37
進入ISTP. 同濟
肖揚,宋明艷,「變步長自適應濾波器的穩定條件」,通信學報, 2001年第十期,Vol.22,pp. 業
肖揚, 杜錫鈺, 李秀春, "二維數字濾波器的計算機輔助分析演算法",通信學報,1998年第九期,Vol.19, :34-39. 021-
肖揚,"二維離散系統的頻域穩定性檢驗定理",電子學報,1996,24(1):117-119. 專
48號
科研項目 kaoyangj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動態多維離散系統的魯棒穩定性研究(1997.1-1999.12);
主持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德國科學聯合會基金合作項目:Robust Stability of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1997.8-1998.12);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時變多維離散系統的理論與應用(2000.1-2002.12);
參加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課題:智能交通數據管理系統。 (2002.10-2004.12).
肖揚,R. Unbehauen, "關於多維移變離散系統的輸入輸出穩定性",電路與系統學報,1997, 2(4):49-52.
XIAO Yang, Du Xiyu, R. Unbehauen and, "Improved 2-D Stability Margin Test for 2-D Discrete System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Vol.7, No.2, 1998, pp.228-233
出版專著
杜錫鈺,肖揚(執筆),裘正定 《多維數字濾波器》, 國防工業出版社,1995
肖揚, 《動態系統分析》,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肖揚, 《多維系統的穩定性分析》,上海科學出版社,2003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