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化學計量點怎麼算
化學計量點的計算方法:
化學計量點是按化學反應關系求得的理論值。當滴定反應達到反應計量點時,各物質的量之比等於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系數之比。
滴定反應:aA+bB=gG+dD。
在化學計量點時:nA:nB=a。
cA=(a*mB)/(b*VA*MB)。
化學計量點,用sp來表示。
化學計量點定義
在滴定分析法中,一般現將試樣配成溶液並置於一定容器中,用一種已知准確濃度的溶液即標准溶液通過滴定管逐滴地滴加到被測物質的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物質的量與被測物質的量按化學計量關系恰好反應完全,所加標准溶液與被測物質恰好完全反應的這一點稱為化學計量點。
② 什麼是"化學計量點"
在滴定分析法中,一般現將試樣配成溶液並置於一定容器中,用一種已知准確濃度的溶液即標准溶液通過滴定管逐滴地滴加到被測物質的溶液中。
直至所加溶液物質的量與被測物質的量按化學計量關系恰好反應完全,所加標准溶液與被測物質恰好完全反應的這一點稱為化學計量點。
(2)如何快速找到化學計量點擴展閱讀:
化學計量點的計算方法:
化學計量點是按化學反應關系求得的理論值。當滴定反應達到反應計量點時,各物質的量之比等於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系數之比。
滴定反應:aA+bB=gG+dD
在化學計量點時:nA:nB=a:b
cA=(a*mB)/(b*VA*MB)
③ 確定化學計量點的方法有哪些
(1)指示劑滴定法!
(2)電位滴定法!
④ 化學計量點濃度的求法
配位滴定在化學計量點時就是配離子的離解平衡,你的鋅離子是溶液嗎?另外EDTA標准溶液的濃度沒有標定啊?只能是粗略的計算結果
⑤ 第三化學計量點怎麼算
化學計量點的計算方法:
化學計量點是按化學反應關系求得的理論值。當滴定反應達到反應計量點時,各物質的量之比等於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系數之比。
滴定反應:aA+bB=gG+dD
在化學計量點時:nA:nB=a:b
cA=(a*mB)/(b*VA*MB)。
⑥ 化學計量點是什麼
化學計量點是指在滴定過程中, 當滴入的標准溶液的物質的量與待測定組分的物質的量恰好符合化學反應式所表示的化學計量關系時,稱反應到達了化學計量點,用sp來表示。
化學計量點是按化學反應關系求得的理論值。當滴定反應達到反應計量點時,各物質的量之比等於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系數之比。
在滴定分析法中,一般現將試樣配成溶液並置於一定容器中。
用一種已知准確濃度的溶液即標准溶液通過滴定管逐滴地滴加到被測物質的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物質的量與被測物質的量按化學計量關系恰好反應完全,所加標准溶液與被測物質恰好完全反應的這一點稱為化學計量點。
關於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化學式前面的「系數」(即化學計量數),不宜簡單看作是原子或分子的個數,事實上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反應現象,決不是幾個原子和分子間反應的結果,而是大量質點聚集所顯示的宏觀現象。
關於這一點可以留到學生將來學了摩爾的概念以後,再提出化學方程式還具有「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彼此之間的物質的量之比」的意義。
和這一點有聯系的是目前把化學方程式讀成幾個分子的變化比較普遍,例如:把2H2O2H2↑+O2↑讀成「2個水分子電解後生成2個氫分子和1個氧分子」。
這樣的讀法和上面所講的原因一樣,是不妥當的。在初中階段還是把化學方程式讀成:「水經過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為宜。只是在配平時再說把某個化學式前配上適當的化學計量數就可以了。
⑦ 電位滴定確定化學計量點的方法有哪些
一、繪E-V曲線法(測定電勢和所用滴定液的體積);
二、繪(貝塔E/貝塔V)-V曲線法;
三、二級微商法;
四、格氏作圖法。
電位滴定方法
1 直接滴定法
由指示電極和參比電極組成電池直接進行滴定,由指示電極的電位確定終點。直接滴定法終點的確定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指示電極對試液中的被測離子敏感。例如用F—電極為指示電極,用La(NO3)3標准溶液滴定F-,由F-電極檢出在等當點的電位突躍;第二種是指示電極對滴定劑敏感。例如用Pb2+標准溶液滴定,過了等當點後Pb2+稍一過量,Pb2+電極的電位就發生突躍;第三種是電極對指示劑敏感。例如用四亞乙基五胺(TEPA)滴定Ni2+,加入Cu2+為指示劑,以Cu2+電極做指示電極。過了等當點後只要TEPA稍有過量,馬上與Cu2+結合,使Cu2+急劇減少,Cu2+電極的電位出現突躍,表明終點已到。
2 示差滴定法
這種方法基於濃差電池的原理。將兩支相同的離子選擇性電極,一支浸於被測溶液中,另一支浸入標准溶液中,再用鹽橋聯接兩溶液構成濃差電池。若兩個溶液的組成基本相同或都加入等量離子強度調節劑,則活度系數和液體接界電位相等,那麼電池電動勢與離子濃度的關系為:
(3-61)
示差滴定法直接讀出ΔE/ΔV值,它最大時即為滴定終點。
示差滴定法的一個特殊應用,就是零電位法,它的原理也是濃差電池,根據式(3-61)當Cx=Cs時,E=0。這種方法是在標准溶液中滴加濃度更大的標准溶液或者滴加水來使E=0,還可以用幾種不同濃度的標准溶液。測量濃差電池的電動勢E,畫E-lgCs曲線,將其外推至E=0的點,由這點求出相應的lgCx值。這種方法適宜於測定微量樣品。
3 恆電流滴定法
恆電流滴定法又被稱做雙電位滴定法。在兩個相同的指示電極上施加電壓,使微小但是穩定的電流流過兩個電極,以滴定過程中兩個電極間的電位差確定終點。例如用I2滴定,如果可逆電對 |佔主導地位,則兩電極間的電位差較大。但是,過化學計量點之後,佔主導地位的是可逆電對I2|I-,這時兩電極間電位差為零,所以化學計量點處電位有突躍。
恆電流滴定法的優點是,只要求被測物質或滴定劑之中有一個是電活性的。
4 電位滴定法的准確度
一般來說,電位滴定法的准確度要優於直接電位法。影響電位滴定法准確度的主要因素有滴定反應的平衡常數、干擾離子的濃度,樣品溶液中離子的起始濃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集中表現在准確確定化學計量點上。
設化學計量點之後的第一個滴定點加入的滴定劑所得的離子濃度為C1,那麼根據滴定反應有:
C1 = Ct (V1 - Ve ) / (Vx + V1) (3-62)
式中Ct是滴定劑濃度,Ve是化學計量點對應的體積,Vx是樣品溶液體積,V1是化學計量點之後第一滴定點所用滴定劑體積。將(3-62)式微分,得:
(Vx+V1)dC1 = CtdVe (3-63)
化學計量點的誤差直接取決於C1的誤差,結合(3-62),(3-63)式,可得等當點相對誤差公式為:
(3-64)
由(3-64)式可知,化學計量點之後的第一個滴定點越接近於化學計量點,滴定誤差就越小;當V1/Ve時,誤差為0。就是說dC1/C1越小則滴定誤差越小。求出C1,再用各個定量方法所對應的誤差公式來計算dC1/C1。=1
5 電位分析法的應用
電位滴定可以完成以中和、沉澱、氧化還原以及絡合等化學反應為基礎的容量滴定,同樣,電位滴定法還可用在有色或混濁的溶液和非水溶劑體系的分析上。但是,電位滴定法用於水溶液中的酸鹼滴定時,只能用於電離常數大於10-8的那些酸鹼,太弱的酸或鹼,在滴定時終點不明顯,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合適的非水溶劑,就能使滴定時電位突躍明顯增大。例如,苯酚苯胺的電離常數約為10-10,它們在水溶液中無法進行滴定,但是在非水溶劑中卻能很好的進行滴定。
pH測量不僅應用於實驗室的日常分析,現在也廣泛地應用於現代工業生產過程的控制中,用於高溫、低溫、高壓下的pH測量儀器也已經得到了開發。
生活飲用水、工業用水以及工業廢水中各種離子的檢測和監測都用到了離子選擇性電極。在醫學上,離子選擇性電極用於測定人血和生物體液中的各種離子,或者作為電化學感測器,各種微型離子電極可用來探測活體組織中體液內某些離子的活度,對葯理和病理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物理化學研究中也廣泛地用到了電位分析法。比如用電位分析法來測定溶度積,離子活度系數,酸鹼電離常數,絡合物穩定常數等。
⑧ 化學計量點的怎樣求化學計量點
化學計量點pM』sp的計算在配位滴定中的計算很重要,它是我們選擇指示劑和估算終點誤差的基礎。
關於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化學式前面的「系數」(即化學計量數),不宜簡單看作是原子或分子的個數,事實上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反應現象,決不是幾個原子和分子間反應的結果,而是大量質點聚集所顯示的宏觀現象。(關於這一點可以留到學生將來學了摩爾的概念以後,再提出化學方程式還具有「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彼此之間的物質的量之比」的意義。)和這一點有聯系的是目前把化學方程式讀成幾個分子的變化比較普遍,例如把2H2O2H2↑+O2↑讀成「2個水分子電解後生成2個氫分子和1個氧分子」。這樣的讀法和上面所講的原因一樣,是不妥當的。在初中階段還是把化學方程式讀成:「水經過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為宜。只是在配平時再說把某個化學式前配上適當的化學計量數就可以了。
⑨ 電勢滴定法是如何確定化學計量點的有何優點
電勢滴定法即為電位滴定法,電位突變點即為化學計量點,此時即為終點。優點:較高的准確度和精密度、不需要指示劑。
現在較准確的儀器是採用自動電位滴定儀,方便快捷,且結果准確。如果手動滴定,可以參考國標。
⑩ 化學計量點有哪些
化學計量點是反應完成點,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鹽酸和燒鹼按照化學計量數1:1完全反應的那點。化學計量點是理論終點,滴定終點是指示劑變色(對於酸鹼指示劑就是指示劑酸色和鹼色濃度比1:1時)的終點。
當確定了反應類型,選定了指示劑,這個理論終點和指示劑終點之差就確定下來,這個差不隨滴定次數、人和實驗室而改變其數值和方向(正負)。因此,符合系統誤差的單向性、重復性和可以矯正性的。所以,滴定終點誤差屬於系統誤差。
理論基礎:化學計量點是按化學反應關系求得的理論值。當滴定反應達到反應計量點時,各物質的量之比等於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系數之比。
化學計量點的計算方法:滴定反應:aA+bB=gG+dD。
在化學計量點時:nA:nB=a:b
cA=(a*mB)/(b*VA*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