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有哪些化學家評價過酮

有哪些化學家評價過酮

發布時間:2022-06-11 22:49:23

① 醛和酮的性質(大學化學)

一、物理性質(physical properties,自學)
C4以下醛、酮可溶於水:——氫鍵

醛分子之間並不能形成氫鍵。

二、化學性質(chemical properties):

一、親核加成(nucleophilic addition):

——親核試劑中誰是親核原子?(哪一個原子直接進攻羰基碳與其成鍵?)

1. 與HCN加成:

⑴. 加酸抑制反應,加鹼促進反應。

3~4小時,反應完成50%; 加一滴KOH,2分鍾完成反應。

⑵. 影響 >C=O 加成反應的因素:

①碳原子上正電荷密度越大,越有利於反應:CCl3-CHO > H2C=O > CH3CHO > (CH3)2C=O

②. >C=O碳上所連基團越小,越有利於反應:

醛、脂肪族甲基酮和C8以下環酮能反應。

③. 芳香醛、酮中的共軛作用不利於親核加成:

共軛效應減弱羰基碳上的正電荷密度,不利於反應。

(3). 應用:

——合成α-羥基酸

例1:

解:

2. 與NaHSO3 (飽和溶液)加成:

應用: 分離、純化醛、甲基酮、環酮;鑒定不同類型的酮。 醛、脂肪族甲基酮、C8以下環酮能反應,其他酮不反應,如:ArCOCH3不能反應。

例2:鑒定:

解:

例3:分離乙醇和乙醛的混合物(不能用蒸餾的方法):

解:

3. 與H2O加成:

多數醛、酮的反應平衡偏向左邊。

特殊結構的醛、酮水合物:

4. 與醇加成:

反應機理:

第一步:親核加成

第二步:親核取代:不斷將水蒸出,有利於反應進行

縮醛在酸性條件下水解,重新得到醛、酮。 縮醛對氧化劑、還原劑、鹼穩定。

——官能團保護,保護羰基。

例4:合成題:

解:

乙二醇常用於合成中保護羰基:

例5: (能否用KMnO4直接氧化?)

特殊的半縮醛結構:

5. 與格利雅試劑加成:

——增長碳鏈,廣泛用於合成

酮反應得叔醇:

醛反應得仲醇:

甲醛反應得伯醇:

環氧乙烷反應得伯醇:

CO2反應得羧酸:

練習1:以乙烯為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無機試劑及常用有機溶劑任選):

⑴. CH3CH2CH2OH ⑵. CH3CH2CH2CH2OH ⑶. ⑷.

看答案
6. 與氨的衍生物的加成:

——合成C=N鍵化合物

與伯胺反應:

中任一個為芳基時,亞胺為穩定晶體,叫作西佛鹼(Schiff base)。分離、提純醛酮。

其他反應:

苯腙:低熔點固體甚至液體,鑒定醛酮。

二、 還原反應(rection reaction):
1.LiAlH4(或NaBH4)還原:

提供氫負離子 ,進攻極性鍵的正電部分,如: >C = O, >C = N, >S = O鍵等。
對>C = C<雙鍵一般不發生作用。

NaBH4:緩和還原劑,還原醛、酮、醯氯

2. Clemmenson還原醛酮:

例:

3. Wolff-Kishner-黃鳴龍還原法:

高沸點溶劑:二縮乙二醇(HOCH2CH2)2O

三縮乙二醇(HOCH2CH2OCH2)2

練習2:合成題(無機試劑及C3以下有機試劑任選):

(1)
(2)

看答案

黃鳴龍(1898-1979):

有機化學家,江蘇省揚州人,192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是中國有機化學先輩之一。
1940—1943年間,黃鳴龍任職於昆明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正值抗日戰爭期間,用僅有的鹽酸、氫氧化鈉、酒精等試劑,在頻繁的空襲警報干擾下,進行山道年等的立體化學研究。 黃鳴龍在做基希納-沃爾夫還原反應時,曾突然出現意外的情況,但他並未置之不顧,而是照樣研究下去,結果得到出乎意料的好結果。於是他仔細分析原因,又經過一系列改變條件的實驗,終於達到了改良的目的。他的英名也載入有機化學史冊。

三、氧化反應(oxydation reaction):
1.弱氧化劑氧化:

選擇性氧化醛基(-CHO),不影響-OH, >C=C<鍵等。

練習3:鑒別甲醛、乙醛、苯甲醛:

看答案

2. KMnO4/H+或K2Cr2O7/H+強氧化:

3. 酮過氧化成酯(Bayer-Villiger重排):

4. 歧化反應(Cannizzaro反應): ——濃鹼作用下,兩分子無α- H的醛相互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兩種醛反應,HCHO HCOOH:

隨堂練:完成下列化學反應方程式:

四、羥醛縮合反應: ——在稀酸或稀鹼催化下,兩分子含α-H的醛酮互相結合生成β-羥基醛酮的反應。

鹼催化機理:

——反應是可逆的。

β-羥基醛、酮加熱易脫水:

例:

——用於有機合成

例:

——無合成意義

在有機合成中,常使兩種反應物中的一種不含α-H:

二羰基化合物的分子內縮合:

五、鹵代反應(halogenating reaction):
酸催化:一鹵代產物,用於合成:

鹼催化:多鹵代產物,鹵仿反應(C-C鍵斷裂,haloform reaction):

CHI3:淡黃色沉澱
碘仿反應:檢驗、鑒別具有 或 結構的化合物。

② 求教大學醫學類有機化學中醛酮,羧酸的經典有機反應。

經典的有機反應可多啦:
例如醛酮的反應:對不起,傳不上圖片。
一、親核加成反應
1.與氫氰酸的加成反應

反應范圍:醛、脂肪族甲基酮。ArCOR和ArCOAr難反應。α-羥基腈是很有用的中間體,它可轉變為多種化合物,例如:
2.與格氏試劑的加成反應
式中R也可以是Ar。故此反應是制備結構復雜的醇的重要方法。例如:
這類加成反應還可在分子內進行。例如:
3.與飽和亞硫酸氫鈉(40%)的加成反應

產物α-羥基磺酸鹽為白色結晶,不溶於飽和的亞硫酸氫鈉溶液中,容易分離出來;分離的結晶與酸或鹼共熱,又可得原來的醛、酮。故此反應可用以提純醛、酮。
1°反應范圍: 醛、甲基酮、七元環以下的脂環酮。
2°反應的應用
a) 鑒別化合物
b) 分離和提純醛、酮
C) 用於制備羥基腈 是避免使用揮發性的劇毒物HCN而合成羥基腈的好方法。
例如:
4.與醇的加成反應
也可以在分子內形成縮醛。
醛較易形成縮醛,酮在一般條件下形成縮酮較困難,用1,2二醇或1,3-二醇則易生成縮酮。
反應的應用: 有機合成中用來保護羰基。
例1:
例2:

例3:
必須要先把醛基保護起來後再氧化
5.與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應
醛、酮能與氨及其衍生物的反應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
醛、酮與氨、伯胺或芳胺反應生成亞胺(西佛鹼),西佛鹼是一類多功能的化合物。
醛、酮與有α-H的仲胺反應生成烯胺,烯胺在有機合成上是個重要的中間體。
醛、酮與氨的衍生物反應,其產物均為固體且各有其特點,是有實用價值的反應。

如乙醛肟的熔點為47℃,環己酮肟的熔點為90℃。
上述反應的特點:
反應現象明顯(產物為固體,具有固定的晶形和熔點),常用來分離、提純和鑒別醛酮。2,4-二硝基苯肼與醛酮加成反應的現象非常明顯,故常用來檢驗醛酮的羰基,稱為羰基試劑。
6.與魏悌希(Wittig)試劑的加成反應
魏悌希(Wittig)試劑為膦的內鎓鹽,又音譯為葉立德(Ylide),是德國化學家魏悌希在1945年發現的。磷葉立德(魏悌希試劑)通常由三苯基膦與1級或2級鹵代物反應得鏻鹽,再與鹼作用而生成。

反應:
此反應即為魏悌希反應,是合成烯烴和共軛烯烴的好方法。
其反應特點是:
1°可用於合成特定結構的烯烴(因鹵代烴和醛酮的結構可以多種多樣)。
2° 醛酮分子中的 C=C、C≡C對反應無影響,分子中的COOH對反應也無影響。
3° 魏悌希反應不發生分子重排,產率高。
4°能合成指定位置的雙鍵化合物。
例如:
魏悌希(Wittig)發現的此反應對有機合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維生素類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他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45年43歲發現,到1953年系統的研究了魏悌希反應,82歲獲獎)。
7.與希夫試劑(品紅醛試劑)的反應 (見P323 )

11.3.2 還原反應
利用不同的條件,可將醛、酮還原成醇、烴或胺。
(一)還原成醇
1.催化氫化 (產率高,90~100%)
例如:
如要保留雙鍵而只還原羰基,則應選用金屬氫化物為還原劑。
2.用還原劑(金屬氫化物)還原
(1)LiAlH4還原
LiAlH4是強還原劑,但①選擇性差,除不還原C=C、C≡C外,其它不飽和鍵都可被其還原;②不穩定,遇水劇烈反應,通常只能在無水醚或THF 中使用 。
(2)NaBH4還原
NaBH4還原的特點:
1). 選擇性強(只還原醛、酮、醯鹵中的羰基,不還原其它基團)。
2). 穩定(不受水、醇的影響,可在水或醇中使用)。
3.異丙醇鋁—— 異丙醇還原法(麥爾外因-龐道夫MeerWein Ponndorf還原法)
反應的專一性高,只還原醛或酮的羰基。其逆反應稱為奧彭諾爾(Oppenauer)氧化反應。

(二)還原為烴
較常用的還原方法有兩種。
1.吉爾聶爾-沃爾夫-黃鳴龍還原法(吉爾聶爾為俄國人,沃爾夫為德國人)
此反應是吉爾聶爾和沃爾夫分別於1911、1912年發現的,故此而得名。
1946年-黃鳴龍改進了這個方法。P326
改進:將無水肼改用為水合肼;鹼用NaOH;用高沸點的縮乙二醇為溶劑一起加熱。加熱完成後,先蒸去水和過量的肼,再升溫分解腙。
例如:
此反應可簡寫為:
2.克萊門森(Clemmensen)還原————酸性還原
此法適用於還原芳香酮,是間接在芳環上引入直鏈烴基的方法。
對酸敏感的底物(醛酮)不能使用此法還原(如醇羥基、C=C等)。
應用: 用基本有機化工原料合成2-萘乙酸:
11.3.3 氧化反應
醛易被氧化,弱的氧化劑即可將醛氧化為羧酸。
托倫試劑是弱氧化劑,只氧化醛,不氧化酮和C=C。故可用來區別醛和酮。
酮難被氧化,使用強氧化劑(如重鉻酸鉀和濃硫酸)氧化酮,則發生碳鏈的斷裂而生成復雜的氧化產物。只有個別實例,如環己酮氧化成己二酸等具有合成意義。
酮被過氧酸氧化則生成酯:
例如:
用過氧酸使酮氧化,不影響其碳干,有合成價值。
這個反應稱為拜爾-維利格(Baeye-Villiger)反應。
注意:氧化的規律,羰基一邊體積較大的烴基更易被氧化。
如:
11.3.4 歧化反應——康尼查羅(Cannizzaro)反應
沒有α-H的醛在濃鹼的作用下發生自身氧化還原(歧化)反應——分子間的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等摩爾的醇和酸的反應稱為康尼查羅反應。

交叉康尼查羅反應:
甲醛與另一種無α-H的醛在濃鹼催化下加熱,主要反應是甲醛被氧化而另一種醛被還原:

這類反應稱為「交錯」 康尼查羅反應,是制備ArCH2OH型醇的有效手段。
11.3.5 α-H的反應
醛、酮分子中由於羰基的影響,α-H變得活潑,具有酸性,所以帶有α-H的醛、酮具有如下的性質:
1.互變異構
在溶液中有α-H的醛、酮是以酮式和烯醇式互變平衡而存在的。

簡單脂肪醛在平衡體系中的烯醇式含量極少。
酮或二酮的平衡體系中,烯醇式能被其它基團穩定化,烯醇式含量會增多。
烯醇式中存在著C=C雙鍵,可用溴滴定其含量。
2.α-H的鹵代反應
(1)鹵代反應
醛、酮的α-H易被鹵素取代生成α-鹵代醛、酮,特別是在鹼溶液中,反應能很順利地進行。
例如:
(2)鹵仿反應
含有α-甲基的醛酮在鹼溶液中與鹵素反應,則生成鹵仿。
若X2用Cl2則得到CHCl3 (氯仿) 液體
若X2用Br2則得到CHBr3 (溴仿) 液體
若X2用I2則得到CHI3碘仿黃色固體稱其為碘仿反應。
碘仿反應的范圍:
具有下列左邊結構的醛、酮,具有右邊結構的醇。

因NaOX也是一種氧化劑,能將α-甲基醇氧化為α-甲基酮。
碘仿為淺黃色晶體,現象明顯,故常用來鑒定上述反應范圍的化合物。
3.羥醛縮合反應
有α-H的醛在稀鹼(10%NaOH)溶液中能和另一分子醛相互作用,生成β-羥基醛 ,故稱為羥醛縮合反應。
(1)乙醛的羥醛縮合反應歷程見(P330)
應用: 1、用乙醛合成1,3-丁二烯

2、用丙醛合成2-甲基-1,3-戊二醇。

可見,羥醛縮合反應是增長碳鏈的一種好方法。
(2)交叉羥醛縮合反應
若用兩種不同的有α-H的醛進行羥醛縮合,則可能發生交錯縮合,最少生成四種產物。
例如:
若選用一種無α-H的醛和一種α-H的醛進行交錯羥醛縮合,則有合成價值。
例見P331:

(3) 酮的α-H的縮合困難,一般較難進行。
酮與醛的交錯縮合可用於合成。
例如:
二酮化合物可進行分子內羥酮縮合,是目前合成環狀化合物的一種方法。
例如:

4.醛酮的其它縮合反應——柏琴(Perkin)反應。P331
如,芳香醛與酸酐的縮合反應。

③ 為什麼用斐林試劑可以鑒別醛和酮

斐林試劑遇到醛可以生成磚紅色沉澱,可以將醛和銅區別開,斐林試劑是二價銅離子的酒石酸鉀鈉配合物,可以被脂肪醛或還原性糖還原為氧化亞銅。斐林試劑為深藍色溶液, 在與脂肪醛或還原性糖共熱時, 藍色消失,析出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

在氧化亞銅析出過程中, 反應液的顏色可能經過由藍色→綠色→黃色→紅色沉澱的逐漸變化,反應較快時,直接觀察到紅色沉澱。它與可溶性的還原性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因此,斐林試劑常用於鑒定可溶性的還原性糖的存在與否。

(3)有哪些化學家評價過酮擴展閱讀

斐林試劑是德國化學家赫爾曼·馮·斐林在1849年發明的。常用於鑒定可溶性的還原性糖的存在。斐林試劑與單糖中的還原性糖(即醛糖)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

斐林試劑的使用方法:一般將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體積混合(或在2 mL甲液中滴4~5滴乙液),再將混合後的斐林試劑倒入待測液,水浴加熱或直接加熱。如待測液中存在還原糖,則呈現磚紅色沉澱;如待測液中不存在還原糖,則仍然呈藍色。

④ 鑒別醛和酮有哪些化學方法

可以用銀氨溶液或者氫氧化銅來鑒別酮和醛。

1、銀鏡反應

銀氨絡合物(氨銀配合物,又稱托倫試劑)可以被醛類化合物還原為銀,而醛被氧化為相應的羧酸根離子,生成的銀附著在容器壁上光亮如鏡。因此,在樣品溶液中加入銀氨絡合物,生成銀鏡的即為醛,不生成的為酮。

2、氫氧化銅鑒別法

醛類可以與新制氫氧化銅(斐林試劑、班氏試劑、本尼迪特試劑)反應,出現磚紅色沉澱,而酮不會發生此現象。

(4)有哪些化學家評價過酮擴展閱讀

醛、酮的化學性質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由於酮中的羰基與兩個烴基相連,而醛中的羰基與一個烴基及一個氫原子相連,這種結構上的差異,使它們化學性質也有一定的差異。總的來說,醛比酮活潑,有些醛能進行的反應,酮卻不能進行。

醛的羰基碳原子上連有氫原子,因此容易被氧化,不僅強氧化劑,即使氧化劑也可以使它氧化。醛氧化時生成同碳數的羧酸。酮則不易被氧化。 一些弱氧化劑只能使醛氧化而不能使酮氧化,說明醛具有還原性而酮一般沒有還原性。因此,可以利用弱氧化劑來區別醛和酮。

⑤ 你知道有哪些近代化學史上的化學家他們有哪些成就

一、唐敖慶

唐敖慶(1915 11.18 - 2008 07.15),男,江蘇宜興人,理論化學家、教育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 大學博士學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吉林大學教授、名譽校長,中國量子化學之父。他是中國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在配位場理論、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傑出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理論化學學科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他還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創建了中國的科學基金制度。

二、盧嘉錫

1915年10月26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祖籍台灣省台南市。盧嘉錫於1926年上過一年公立小學,1927年後相繼在廈門育才學社和大同中學初中就讀過一年半,1928年秋考入廈門大學預科,時年13歲。

1930年進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34年畢業,同時修畢數學系主要課程。畢業後留校任化學系助教三年,同時兼任中學數學及英文教員。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費,進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兩年後獲倫敦大學物理化學專業哲學博士學位。

1939年秋,他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結構化學研究。在此期間,他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其中不少成為結構化學方面的經典文獻;1945年1月~1945年11月任美國加州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員。1946~1960年任廈門大學化學教授。

1981年5月~ 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4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早年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單晶X射線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數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手冊,稱為「盧氏圖」。

在非線性光學晶體新材料探索研究中,提出了性能敏感結構的新概念。組織多學科的隊伍,發現了優秀的新型無機類芳香性紫外倍頻晶體低溫相硼酸鋇(BBO),含四個過渡金屬原子,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兩個網兜狀福州模型,而後又提出了一種新雙氮分子絡合物。

三、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 1916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獲學士學位. 1918—1921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其主要貢獻是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

四、邢其毅

1911年11月24日出生於天津市。1933-1936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1936-1937年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維蘭德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1937-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44-1946年在新四軍華中軍醫大學任教。1946起歷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有機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後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員。

他是我國多肽化學研究方向的開創者,是我國進行接肽方法和標記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與氨基酸發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應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個帶色的氨基酮化合物,這是一個識別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1959年,在國家科委的組織領導下,由北京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共同組成一個統一的研究隊伍,開始胰島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這個研究集體的學術領導者之一。

經過數年的共同努力,人類第一個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終於在1965年降生在中國大地上。另外他主持撰寫的《基礎有機化學》是一部綜合反映現代有機化學的教科書,對於高校的有機化學教學具有廣泛影響。這些著作滋育了幾代化學家的成長。

五、徐光憲

1920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市。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

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後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徐光憲的成就在於提出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使我國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化水平躍居世界首位。

⑥ 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化學家

1、彼得·阿格雷

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1949年1月30日-),美國醫生和分子生物學家。因對細胞膜中的水通道的發現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研究,與羅德里克·麥金農一起獲得了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

阿格雷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學院講席教授及約翰·霍普金斯瘧疾研究所(JHMRI)所長。

2、庫爾特·阿爾德

庫爾特·阿爾德(德語:Kurt Alder,1902年7月10日-1958年6月20日),德國化學家,1902年7月10日,阿爾德生於德國克尼格許特(今波蘭霍茹夫),1950年與奧托·迪爾斯因對二烯合成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1958年7月20日逝世於德國科隆。

阿爾德還研究了二烯反應的可逆性——反應的產物分解為一些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本是反應的原料。

3、斯凡特·阿倫尼烏斯

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瑞典語: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學家。

提出了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的阿倫尼烏斯理論,研究了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得出阿倫尼烏斯方程。由於在物理化學方面的傑出貢獻,被授予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

4、黃鳴龍

黃鳴龍(1898年8月6日-1979年7月1日),江蘇揚州人,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鳴龍改良的沃爾夫-凱惜納還原法在當時的國際上廣泛應用(現又改良),並編入各國有機化學教科書中,是第一個用中國人名字命名的有機反應,簡稱為黃鳴龍還原法。

5、梅爾文·卡爾文

梅爾文·埃利斯·卡爾文(英語:Melvin Ellis Calvin,1911年4月8日-1997年1月8日),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出生,美國化學家,因與安德魯·本森和詹姆士·巴沙姆發現卡爾文循環,或稱卡爾文本森循環而聲名顯著,196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⑦ 如何發現的醇、醛、酮、醚

含糖的野果會在酵母菌作用下自然發酵成酒,因為果實中含有果糖、葡萄糖。

含澱粉的穀物不能直接發酵成酒,但含有澱粉質的穀粒,如大麥、玉米、稻子等,發芽的時候會自然生成糖化酵素,使澱粉轉變成糖,然後進一步發酵成酒。

唾液里也含有糖化酶,使澱粉轉變成糖。生活中我們細嚼米面等含澱粉的食物時,會感到愈嚼愈甜,正是由於澱粉受糖化酶作用轉變成糖。

清朝人劉祚蕃在他著有的《粵西偶記》中說他有一次進入廣西深山中,看到猴子釀造的酒。看來這是誇張的記述。猿猴不具備人類創造的制陶技術,就不可能有釀造和貯存酒的容器。明朝人陳繼儒所著的《偃曝談余》中記述:「琉球造酒,則以水漬米,越宿,令婦人口嚼手搓,取汁為之……」

這有現實意義。它說明世界各文明古國很早就學會了釀酒。據1992年11月美國《自然》雜志發表的有關文章說,六千年前阿拉伯人就已經釀制和飲用啤酒。

我國釀酒起於何時,各說不一。有人認為始於新石器時代,較多人認為起始於距今約四千多年的龍山文化時代。

記述我國奴隸制時代統治者言論的《書經》中講到:「若作酒醴,爾惟曲櫱。」櫱是植物種子萌發的芽,如麥櫱、稻櫱;曲含有一種黴菌,用麥、大豆、麩皮等作培養基人工培養成,既具有使澱粉糖化的能力,又有使糖酒化的能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經歷麥谷發霉後而逐漸創造的;醴是甜汁。

根據我國歷代古書的記載,遠古時代可能由櫱作為米的糖化劑,先製成飴糖水後再由自然發酵或添加「酒母」製成甜酒。殷商時代(公元前16—11世紀)很可能用櫱或用曲制酒,殷商以後便不用櫱而用曲了。

釀酒時一般當酒精含量達到10%時酵母菌便停止繁殖,發酵作用隨即變得緩慢。因此未經蒸餾的酒中酒精含量不超過20%。中外煉金術士們創造了蒸餾設備,用以提取「酒的精液」。蒸餾酒的取得對醫葯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國利用蒸餾法獲得燒酒不晚於8世紀。我國古典小說和現今古裝電影中所說和表現的大碗喝酒或捧著酒罐子喝,例如《水滸傳》中敘述武松過景陽崗打虎前在客店裡「前後共喝了十八大碗」,肯定不是蒸餾酒。

經過蒸餾的酒可以得到95.6%的乙醇,這就是常用的酒精,它的沸點是78.2℃。用普通蒸餾法不能將酒精中的水分完全除去。因為95.6%的乙醇和4.4%的水形成共沸點混合物,在78.2℃時同時蒸餾出來。德國數學家、化學家李希特在1797年發表的著述中,講述他蒸餾酒精並用氯化鈣粉末吸收水分,獲得相對密度為0.792的酒精,稱它為「絕對醇」。他還編制了不同比例水和乙醇混合物的相對密度為從1.000到0.792。這個數字已經與現今測得的乙醇比重0.789很接近。現今製取無水乙醇是採用石灰吸收水分。

醇,是一個古漢字,指酒質厚、純。把酒精稱為乙醇是在發現甲醇以後。

⑧ 中國化學家都有哪些

黃鳴龍(1898~1979),有機化學家。江蘇揚州人。1917年畢業於江蘇省揚州中學,1918年畢業於浙江醫院專科學校。192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後,任浙江醫葯專科學校教授兼主任。

1934~1940年先後在德國符茲堡大學、德國先靈葯廠研究院、英國倫敦大學做訪問教授。1940年回國,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5~1952年,先後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默克葯廠研究員。

1952年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化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委員、中國葯學會副理事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38年開始從事甾體化學的研究。首次發現甾體中的雙烯酮反應,用於生產女性激素。發現變質山道年的4個異構體在酸鹼中可以成圈轉變,由此推斷出山道年及4個變質山道年的相對構型。

1945年在美國從事凱西納—華爾夫還原法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國際上稱之為黃鳴龍還原法。他還領導了用七步法合成可的松的研究,並協助工業部門投入了生產。領導研製了甲地孕酮等計劃生育葯物,為建立甾體葯物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關於甾體合成和甾體反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發表論文100餘篇。

在有機化學史上迄今唯一一個用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反應:黃鳴龍還原反應,更讓世人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

黃鳴龍還原法的基礎是狼凱惜納還原法,黃鳴龍在其反應條件上進行了改良,先將醛、酮、氫氧化鈉、肼的水溶液和一個高沸點的水溶性溶劑(如二甘醇、三甘醇)一起加熱,使醛、酮變成腙,再蒸出過量的水和未反應的肼,待達到腙的分解溫度(約200℃)時繼續迴流3~4個小時至反應完成,這樣可以不使用狼凱惜納法中的無水肼,反應可在常壓下進行,而且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反應產率(可達90%)。

⑨ 急求!!!關於化學家Claisen的個人情況和介紹,越詳細越好。

克萊森(R.L.Claisen,1851-1930)生於德國科隆(Cologne),他曾在波恩大學(University of Bonn)克庫勒(Kekule)指導下學習。後來還在魏勒(Wohler)實驗室學習不長時間。他在波恩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並成為Kekule的助手。Claisen後來去過英國大約逗留4年,1886年回國後在慕尼黑(Munich)於Von Baeyer指導下工作。他還在柏林大學與Emil Fischer(費歇爾)一起工作過。Claisen是一個很巧的和富於創造力的化學家。當你在圖書館查找有機化學方面的文獻時會將會碰到Claisen所做的一些工作。他的成就包括羰基化合物的醯化,烯丙基重排(Claisen重排)),肉桂酸(PhCH=CHCOOH)的制備,吡唑(鄰二氮雜茂)的合成,異啞唑衍生物的合成和乙醯乙酸乙酯的制備。
Claisen酯縮合反應一般是指含有a-H的酯在鹼(一般用NaOEt)作用下進行的縮合反應。反應結果脫掉一分子醇形成b-羰基酸酯。如:

關於含有a-H的酯可以是同一種酯,也可以是兩種不同的酯進行縮合反應(至少要有一種酯含a-H)叫交叉的Claisen酯縮合反應。由於用兩種都含a-H的酯縮合得4種產物的混合物,反應用途不大。通常交叉的的Claisen酯縮合反應是指一個酯含a-H,另一個酯不含a-H的反應。
後來把提供醯基的化合物,如酯、醯氯、酸酐與酯、醛、酮(提供a-H)的反應都稱為Claisen縮合反應。即:

Y可以是-OEt、-Cl、-OCOEt等。

⑩ 著名的化學家

1.侯德榜

(1890—1974)

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他於20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主持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30年代領導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聯合企業;四五十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聯合制鹼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並使之在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他還積極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化學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2.萊納斯·卡爾·鮑林
鮑林是著名的量子化學家,他在化學的多個領域都有過重大貢獻。曾兩次榮獲諾貝爾獎金(1954年化學獎, 1962年和平獎,他是唯一一個單獨兩次獲諾貝爾獎的人),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3.門捷列夫
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2.7~1907.2.2),生在西伯利亞。他從小熱愛勞動,喜愛大自然,學習勤奮。

4.阿侖尼烏斯
阿侖尼烏斯是瑞典傑出的物理化學家,電離學說的創立者,也是物理化學創始人之一。

5.黃鳴龍
鳴龍(1898年07月03日——1979年07月01日)有機化學家。江蘇揚州人。1917年畢業於江蘇省揚州中學,1918年畢業於浙江醫院專科學校。192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後,任浙江醫葯專科學校教授兼主任。1934年至1940年先後在德國符茲堡大學、德國先靈葯廠研究院、英國倫敦大學作訪問教授。1940年回國,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5年至1952年,先後任美國哈佛大學生訪問教授、默克葯廠研究員。1952年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院化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委員、中國葯學會副理事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38年開始從事甾體化學的研究。首次發現甾體中的雙烯酮反應,用於生產女性激素。發現變質山道年的四個異構體在酸鹼中可以成圈轉變,由此推斷出山道年及四個變質山道年的相對構型。1945年在美國從事凱西納-華爾夫還原法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國際上稱之為黃鳴龍還原法。領導了用七步法合成可的松的研究,並協助工業部門投入了生產。領導研製了甲地孕酮等計劃生育葯物,為建立甾體葯物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關於甾體合成和甾體反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發表論文百餘篇。

有機化學史上迄今唯一一個用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反應:黃鳴龍還原反應!

閱讀全文

與有哪些化學家評價過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