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巴塞爾化學哪裡的

巴塞爾化學哪裡的

發布時間:2022-06-13 11:04:33

Ⅰ 誰是你心目中最偉大的化學家

弗里茨·哈伯,理由天使與魔鬼的化身。
弗里茨·哈伯,德國化學家,1868年12月9日出生在德國西里西亞布雷斯勞(現為波蘭的弗羅茨瓦夫)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9年,成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因此獲得1918年瑞典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一戰中,哈伯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並使用於戰爭之中,造成近百萬人傷亡,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國科學家們的譴責。1934年1月29日,哈伯因突發心臟病逝世於瑞士的巴塞爾。 [1]

Ⅱ 瑞士巴塞爾大學在哪

巴塞爾大學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學,1460年建立,不久後伊拉斯謨從鹿特丹來此執教,巴塞爾日漸發展成為阿爾卑斯山北的人文主義中心。19世紀,哲學家尼採在此執教達十年,在此完成了許多偉大著作。巴塞爾大學現有近萬名在校學生,生化及計算機學科居世界領先地位。曾在巴塞爾大學任教的化學家 TadeusReichstein於1933年發現了維他命C,並於195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該校微生物學家WernerArber在1978年同樣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大學現有教師950名,其中300名教授女教師佔10%。在校生8000名,每年有700名學生畢業。

授課語言: 徳文

入學條件: 對於來巴塞爾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基本要滿足以下條件:

如果你擁有中國大學學士學位畢業證書,可免試進入巴塞爾大學就讀。

高中畢業或大中專畢業加兩年大學學歷,必須通過瑞士大專院校(如:瑞士弗里堡大學預科班)的錄取考試(五個科目)。

除具備以上兩個條件外,當然還要懂很授課語言---德文。最低要求是要通過德國歌德學院中級德文水平考試(成績:良好,德:Gut)。巴塞爾大學不提供德文學習班,德文學習和考試可在瑞士弗里堡大學進行。

巴塞爾大學不是全科目大學(沒有建築、工程師、農業和信息學科目)。外國留學生如果沒有瑞士長久居留權,不允許在瑞士任何一所大學學習醫學。

入學條件

對於來巴塞爾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基本要滿足以下條件: 1.擁有中國高中畢業證。

2.取得高考滿分的75%的分數。

3.已取得中國所報考大學專業的錄取通知書。

語言要求:德文。最低要求是要通過德國歌德學院高級德文水平考試(ZOP)。(如果沒有巴塞爾認可的德文水平證書,則必須通過巴塞爾大學的德文水平考試)。巴塞爾大學不提供初級德文學習班.德文學習和考試可在瑞士弗里堡大學預科班

Ⅲ basel是哪個國家

basel,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巴塞爾(瑞士西北部城市,在萊茵河畔

Ⅳ 巴塞爾的介紹

巴塞爾:
巴塞爾(又稱為巴澤爾,德:Basel,法:Bâle,意:Basilea)是瑞士的第四大城市(僅次於蘇黎世、日內瓦和伯爾尼),為巴塞爾城市州(德Basel-Stadt,法Bâle-Ville)的首府,坐落於瑞士西北的三國交角,西北鄰法國阿爾薩斯,東北與德國南北走向的黑森林山脈接壤;而萊茵河在此東注北涌穿城而去,將巴塞爾一分為二,版圖較大者位於西岸稱為大巴塞爾區,小巴塞爾區則位於東岸。巴塞爾市中心是圍繞著市政大廳及14世紀建成的巴塞爾大學附近形成的。狹窄的街道及小路,因為被萊茵河隔斷而建立的橋梁都是巴塞爾的特色之處。進入市中心部分則因為保護關系除了搭載遊客的電車外,是沒有任何機動交通工具的。巴塞爾是化工和制葯工業發達的地區,尤其以知名葯業公司諾華和霍夫曼·羅氏集團為首的瑞士最大的葯品公司總部都設在巴塞爾。位於巴塞爾附近的穆滕茨是全歐洲最大的鐵路調路及分路車站。
巴塞爾位於萊茵河灣與德法兩國交界處,是連接法國、德國和瑞士的最重要交通樞紐,三個國家的高速公路在此交匯。巴塞爾市內有三個火車站,分別屬於法、德、瑞三國;一個跨越瑞法兩國國界的國際機場(Basel-Mulhouse airport);和一個萊茵河工業內河港口。
每年在這里舉行瑞士最大的國際樣品展示會,這里還有在國際金融方面舉足輕重的國際結算銀行(BIS/BIZ)。巴塞爾是個和日內瓦一樣的國際性城市。
巴塞爾市人口約有16萬,是瑞士第三大城市,地處瑞士東北邊境萊茵河畔,又是全國主要的航運口岸。巴塞爾還是一個煙囪指天、吊車鶴立的工業城市,但又不失其嫵媚之處:公園棋布,綠地片片,加以古建風姿獨特,萊茵河穿流市區,更是增色不少。
巴塞爾她被萊茵河分割開,左岸稱為大巴塞爾(Grossbasel),是經濟商業及消閑購物中心;右岸稱為小巴塞爾(Kleinbasel),主要是花店、畫室、工藝坊、以及以精緻木台供應乳酪小食和飲品的咖啡廳。
因此巴塞爾被稱為中歐「天氣最好」的城市,統計也表明巴塞爾的日照比提切諾更多。
巴塞爾是化工和制葯工業發達的地區,早期的巴塞爾從傳統的紡織業和印染場起步,帶動了化學工業的發展,目前已成為瑞士的化學工業中心。瑞士的三大化工集團都集中在巴塞爾。尤其以知名葯業公司諾華葯業(Novartis)和霍夫曼·羅氏集團(Hoffmann - La Roche)為首的瑞士最大的葯品公司總部都設在巴塞爾。
‍巴塞爾有時被冠以Romandie的德文名稱,因為巴塞爾的官方語系是德語,法文和英文也被廣泛使用。其准確的官方稱呼是巴塞爾-德語。巴塞爾是一個相當自由主義的社會,相對於德國他們大多算是歐洲友好主義,而相對其他地方時則顯得相對保守。由此巴塞爾旅遊業的口號是「不同的巴塞爾」。

Ⅳ 請列舉一些著名的歐洲化學家或者是研究材料的科學家。18世紀之後的都可以。

弗里茨·哈伯
德國化學家,出生在德國西里西亞布雷斯勞(現為波蘭的弗羅茨瓦夫)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就對化學工業有力濃厚的興趣。
高中畢業後,哈伯先後到柏林、海德堡、蘇黎世上大學。上學期間,他還在幾個工廠中實習,得到了許多實踐的經驗。他喜愛德國農業化學之父李比希的偉大職業——化學工業。
讀大學期間,哈伯在柏林大學霍夫曼教授的指導下,寫了一篇關於有機化學的論文,並因此獲得博士學位。1904年,哈伯在兩位企業家答應給予大力支持開始研究合成氨的工業化生產,並於1909年獲得成功,成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哈伯也從此成了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為表彰哈伯的這一貢獻,瑞典科學院把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哈伯。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哈伯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並使用於戰爭之中,造成近百萬人傷亡。雖然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是「為了盡早結束戰爭」,但哈伯這一行徑,仍然遭到了美、英、法、中等國科學家們的譴責,哈伯的妻子伊美娃也以自殺的方式以示抗議。
一戰結束後,哈伯又做了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的試驗,但最後宣告失敗。1934年初被派遣去巴勒斯坦德理化學研究所任職。1934年1月29日哈伯因突發心臟病逝世於瑞士的巴塞爾.
[編輯本段]哈伯法合成氨的發明者
Fritz Haber 1868一1934
在化學發展史上,有一位化學家,雖早已長眠地下,卻曾給世人留下過關於他的功過是非的激烈爭論。他就是本世紀初世界聞名的德國物理化學家、合成氨的發明者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贊揚哈伯的人說:他是天使,為人類帶來豐收和喜悅,是用空氣製造麵包的聖人;詛咒他的人說:他是魔鬼,給人類帶來災難、痛苦和死亡,針鋒相對、截然不同的評價,同指一人而言,令人愕然;哈伯的功過是非究竟如何,且看這位化學家一生所走的輝煌而又坎坷的道路。
[編輯本段]哈伯與諾貝爾化學獎
翻閱諾貝爾化學獎的記錄,就能看到處1916—1917年沒有頒獎,因為這期間,歐洲正經歷著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頒了獎, 化學獎授予德國化學家哈伯。這引起了科學家的議論,英法等國的一些科學家公開地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哈伯沒有資格獲得這一榮譽。這究竟是為什麼?
隨著農業的發展,對氮肥的需求量在迅速增長。在19世紀以前,農業上所需氮肥的來源主要來自有機物的副產品,如糞類、種子餅及綠肥。1809年在智利發現了一個很大的硝酸鈉礦產地,並很快被開采。一方面由於這一礦藏有限,另一方面,軍事工業生產炸葯也需要大量的硝石,因此解決氮肥來源必須另闢途徑。
一些有遠見的化學家指出:考慮到將來的糧食問題,為了使子孫後代免於飢餓,我們必須寄希望於科學家能實現大氣固氮。因此將空氣中豐富的氮固定下來並轉化為可被利用的形式,在20世紀初成為一項受到眾多科學家注目和關切的重大課題。哈伯就是從事合成氨的工藝條件試驗和理論研究的化學家之一。
利用氮、氫為原料合成氨的工業化生產曾是一個較難的課題,從第一次實驗室研製到工業化投產,約經歷了150年的時間。1795年有人試圖在常壓下進行氨合成,後來又有人在50個大氣壓下試驗,結果都失敗了。19世紀下半葉,物理化學的巨大進展,使人們認識到由氮、氫合成氨的反應是可逆的,增加壓力將使反應推向生成氨的方向:提高溫度會將反應移向相反的方向,然而溫度過低又使反應速度過小;催化劑對反應將產生重要影響。這實際上就為合成氨的試驗提供了理論指導。當時物理化學的權威、德國的能斯特就明確指出:氮和氫在高壓條件下是能夠合成氨的,並提供了一些實驗數據。法國化學家勒夏特里第一個試圖進行高壓合成氨的實驗,但是由於氮氫混和氣中混進了氧氣,引起了爆炸,使他放棄了這一危險的實驗。在物理化學研究領域有很好基礎的哈伯決心攻克這一令人生畏的難題。
哈伯首先進行一系列實驗,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學條件。在實驗中他所取得的某些數據與能斯特的有所不同,他並不盲從權威,而是依靠實驗來檢驗,終於證實了能斯特的計算是錯誤的。在一位來自英國的學生洛森諾的協助下,哈伯成功地設計出一套適於高壓實驗的裝置和合成氨的工藝流程,這流程是:在熾熱的焦炭上方吹人水蒸汽,可以獲得幾乎等體積的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和氣體。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進一步與水蒸汽反應,得到二氧化碳和氫氣。然後將混和氣體在一定壓力下溶於水,二氧化碳被吸收,就製得了較純凈的氫氣。同樣將水蒸汽與適量的空氣混和通過紅熱的炭,空氣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被吸收除掉,從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氣。
氮氣和氫氣的混和氣體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及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氨。但什麼樣的高溫和高壓條件為最佳?以什麼樣的催化劑為最好?這還必須花大力氣進行探索。以楔而不舍的精神,經過不斷的實驗和計算,哈伯終於在1909年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這就是在600C的高溫、200個大氣壓和鋨為催化劑的條件下,能得到產率約為8%的合成氨。8%的轉化率不算高,當然會影響生產的經濟效益。哈伯知道合成氨反應不可能達到象硫酸生產那麼高的轉化率,在硫酸生產中二氧化硫氧化反應的轉化率幾乎接近於100%。怎麼辦?哈伯認為若能使反應氣體在高壓下循環加工,並從這個循環中不斷地把反應生成的氨分離出來,則這個工藝過程是可行的。於是他成功地設計了原料氣的循環工藝。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法。

Ⅵ 化學武器是誰發明的

化學武器的發明者是弗里茨·哈伯(1868一1934)。

作為氯氣、芥子氣等毒氣的發明者,哈伯已經臭名昭著,一戰中哈伯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負責研製、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造成近百萬人的傷亡。

1909年,弗里茨·哈伯成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氮的科學家,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因此獲得1918年瑞典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

Ⅶ christian f schonbein是德國化學家,他的貢獻是什麼

發明硝酸纖維素(Nitrocellulose), 無煙火葯。

1799年10月18日,Schonbein生於德國南部斯圖加特(Stuttgart)附近的小城Metzingen。他的父親是個貧窮的染料工,共有八個孩子。Schonbein作為長子,不得不做些零活以貼補家用。13歲時,他就開始了最終使其成為一個經驗化學家的學徒生涯。後來他在Erlangen附近的一個化學工廠工作。因為無力支付大學費用,他就努力自修,並想方設法參加法拉第(Faraday)、大仲馬(Dumas)、安培(Ampere)和蓋-呂薩克(Gay-Lussac)的講座,Schonbein肯定從他們的天才思想和實驗方法中得到過啟示。在Erlangen,他也和後來成為著名化學家的Justus von Liebig(1830~1873)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839年,當他在巴塞爾(Basel)自然科學協會的會議上,做題為「水解過程中陽極的氣味」講座時,極有可能從Liebig那裡得到過好的建議。在物理和化學領域,即電學、極化和電解方面,Schonbein都曾做過研究。他注意到,在氧氣存在的條件下,用伏打電堆工作時,出現了一種帶有「電味」的刺激性氣體,出於良好的直覺,他發現了也可以定義為「活性氧」的一種新型氧氣。在自然界,臭氧是在雷雨過程中產生的。由於閃電催化了大氣里的氧氣,生成臭氧。
1835年,巴塞爾大學任命他為物理化學教授,之後他又做出了其他的發現。其中最顯著的是,他證明鋅的電流沉澱物能使鐵免於腐蝕,以及用空氣和水合成氨來製作肥料。人們同樣應該記住,他發明了火棉。然而不像炸葯給Alfred Noble帶來了財富,火棉並未帶給他金錢方面的酬勞。Schonbein是一位具有多項目貢獻的科學家。在他發表343篇論文中,1861年一篇文章報道了採用濾紙來進行定性分析,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第一次對色譜技術進行了描述。後來,他開始對生物化學,特別是對氫氰酸在防止肉類腐爛中所起作用產生了興趣。他成功地證實了肉類可以長期保存的可能性。在進行這項研究的過程中,他自己感染了極可能來自腐肉的炭疽桿菌,1868年8月29日,Schonbein在Baden-Baden逝世。為了表彰他在科學研究上建立的偉大業績,以及對巴塞爾大學的貢獻,人們將他安葬在巴塞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他預見了臭氧可能成為梅毒和淋病等病原的強消毒劑,他自己卻未能夠利用臭氧治療(Nolte,1999).
1999年3月11~13日,臭氧治療國際會議在Verona的葛蘭素威康(Glaxo-Well-come)研究中心舉行。開幕式上,我榮幸為紀念Schonbein誕辰200周年致辭。首先,我努力強調,重要發現通常像是幸運光顧的結果,或像我們所說的,是奇遇發現的結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只舉少數幾個革新者的例子如Jenner、Schonbein、Fleming、Furchgott、Isaacs、Levi-Montalcini。他們的關鍵性的發現,來自他們在特定領域,在解釋日常工作中出現的一個偶然結果時所具有的敏銳洞察力。
而且,Schonbein認識到,臭氧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他還觀察到臭氧的濃度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大。1853年,他在奧地利的山裡,首次檢測了不同的空氣樣品,並且發明了一種簡單的臭氧測量計,由能與碘和澱粉反應的實驗試紙所組成。
我在講話中指出,作為一位大氣化學的先驅,Schonbein無法想像,地球表面上方20公里的同流層里,臭氧層(約10ppm)所起的作用。臭氧中和了幾乎全部的紫外線(帶C:100~280nm,帶B:281~315nm),從而使紫外線作用於生物的致遺傳突變效應最小化。他也不能想像,幾百年後,人類對氟氯化碳(CFCs)釋放入大氣的疏忽,導致了臭氧層的部分破壞,即著名的「臭氧洞」,就歸因於氯自由基(Harris和Bishop,1999)。Molina和Rowland(1974),因解釋平流層里臭氧的催化反應缺失,而在1995年獲得諾貝爾獎。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了解到,臭氧濃度正在增加,並在一些大城市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而在過去,對流層中的臭氧濃度極低(大約0.03ppm,約比同流層中的臭氧濃度低300倍)。臭氧和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以及其他酸性化合物混合後,因為沒有足夠的中和物質來中和這些混合物殺手,形成對呼吸道有很大毒性的光化學煙霧。我們也悲傷地看到,在佛羅倫薩和威尼斯,令人驚嘆的大理石雕像和銅像,,由於酸霧而被腐蝕。就保護及修復它們的工作而言,我們似乎從來沒有做好過。
如果Schonbein參加國際臭氧協會組織的為紀念他而舉辦的巴塞爾論壇(1999年10月21~22日),一定會愉快地看到,在許多工業進程中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中,如廢棄物和飲用水處理,臭氧已經變得多麼的重要。因為純化和保存水的需要正在增加,臭氧處理技術將變得更加重要。今天沒有人會懷疑,臭氧有多方面的抗氧化和殺菌的性質。在1893年,荷蘭第一個安裝了飲用水處理廠。現在,全世界已有3000多個市級飲用水處理設施。實際上,Rice在1999年的一個報告中推斷,「臭氧在這方面的抗氧化和殺菌的性質。在1893年,荷蘭第一個安裝了飲用水處理廠。現在,全世界已有3000多個市級飲用水處理設施。實際上,Rice在1999年的一個報告中推斷,「臭氧在這方面的前景十分光明」。

Ⅷ 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年12月9日出生,德國化學家。1904年,哈伯在兩位企業家答應給予大力支持開始研究合成氨的工業化生產,並於1909年獲得成功,成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哈伯也從此成了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為表彰哈伯的這一貢獻,瑞典科學院把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哈伯。
1934年1月29日,哈伯因突發心臟病逝世於瑞士的巴塞爾。

Ⅸ 巴塞爾,阿拉斯加

瑞士巴塞爾 / Basel

巴塞爾(Basel)是瑞士第二大城市,市區現有人口約18萬,位於瑞士、法國、德國的三國交界處,萊茵河穿城流過,在城區轉了一個近乎直角的大彎。萊茵河左岸稱為大巴塞爾,是經濟、商業及休閑購物中心,右岸稱為小巴塞爾,主要是花店、畫室、工藝坊,及咖啡廳等。(下圖為萊茵河轉彎處和小巴塞爾)

巴塞爾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500年,凱爾特人在此定居。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在此建有殖民城邑和要塞。374年,巴塞爾(Basilea)首次出現在文獻中。5世紀末成為法蘭克王國屬地,912年屬於勃艮第(Burgundy)王國,1033年成為德國屬地。1501年加入瑞士聯邦,是聯邦的第十一州。1833年正式分裂為城鄉兩個半州。

巴塞爾長期以宗教及文化名城著稱於西方。從7世紀初便設有主教府邸。15世紀中葉,天主教廷發生分裂,一度出了兩個教皇。有一個教皇把府邸設在巴塞爾。1460年巴塞爾建立了全瑞士第一所大學,從此歐洲的學者、學生雲集於此。

巴塞爾歷來是一個交通重鎮,現有三個火車站(分別屬於法、德、瑞三國的國家鐵路),和一個建在法國的領土上的國際機場,一個萊茵河內河港口,也是瑞士唯一的通海航運口岸。

300 年前,巴塞爾從傳統的紡織業和染場起步,帶動了化學工業的發展,目前已成為瑞士的化學工業和醫葯工業中心,瑞士的三大化工集團都集中在這里。制葯業在國際上處於領先的地位。此外,巴塞爾有在國際金融方面舉足輕重的國際結算銀行,經濟方面是個和日內瓦相當的國際性城市。

巴塞爾被稱為瑞士的佛羅倫薩(Florence),是一座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每年舉行的法斯納茲(Fasnacht)嘉年華會保留了中世紀的軍事傳統。瑞士最大的國際展會,其中尤為著名的是每年4月召開的珠寶、手錶博覽會,均在巴塞爾舉行。巴塞爾城內的最高建築便是現代化的展覽大廈。

有三十多個獨特的美術館及博物館的巴塞爾,正逐漸成為瑞士的博物館之都。這里擁有價值連城的世界一流收藏品。巴塞爾美術館(Kunstmusum)是歐洲最大的美術館之一,建於 1662年,歷史上是全歐第一家向公眾開放的美術館。歷史悠久,藏品豐富,除古代名作外,還有近代和現代大師的作品,包括不少畢加索的晚期作品。這些藏品足以構成一部歐洲美術史。在正面入口處,是羅丹(Rodin)的雕塑:加萊的市民。

三國紀念碑(Dreilaendereck)位於城市北部,是一座火箭形的雕塑,上面刻有瑞士、法國、德國3個國家的國旗。不過,這里不是三國國境的交界點,交界點在附近的萊茵河的下遊河道中心。

巴塞爾大教堂(Munster)是一座天主教堂。11世紀開始動工,1356年因地震毀壞,其後重建並多次改建。教堂為紅色砂岩建築,這在歐洲的教堂中並不多見。教堂的建築風格為哥特式和羅馬式的混合。在教堂中,有埋葬在巴塞爾的伊拉斯謨(Erasmus)的墓碑,伊拉斯謨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和作家,死於1536年。在教堂中可將整個巴塞爾風景盡收眼底,可眺望德國境內的黑林山和法國境內的沃傑山(Vosges)。

馬克特廣場(Marktplatz)位於市中心,是巴塞爾主廣場,因為一直用於集市,故而德文名稱的意思是集市廣場。巴塞爾市政廳(Rathaus)位於馬克特廣場旁邊,是16世紀後期哥特式的紅色砂岩建築,於19世紀進行過改建,建築內部有豐富多彩的壁畫,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巴塞爾大學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學,1460年建立,不久後伊拉斯謨從鹿特丹來此執教,巴塞爾日漸發展成為阿爾卑斯山北的人文主義中心。19世紀,哲學家尼採在此執教達十年,在此完成了許多偉大著作。巴塞爾大學現有近萬名在校學生,生化及計算機學科居世界領先地位。

巴塞爾動物園是瑞士的兩大動物園之一。1874年建立,現佔地約11公頃,約有600多種6000多隻動物,許多為珍稀種類,每年接待將近百萬遊客。

奧古斯塔·勞里卡(Augusta Raurica)在巴塞爾城外,是建於公元前44年的羅馬城市遺跡,是瑞士最大的,也是萊茵河流域最古老的羅馬遺跡。殘存的露天劇場可容納800人,還有羅馬博物館,陳列有出土文物和城市復原模型。在露天劇場會有各種活動舉行。

阿拉斯加州是美國的第49州,也是美國第一大州,比第二大德州的兩倍還大,人卻不到60萬。在阿拉斯加,人們稱其它48州為The Lower 48s。國際航線所達的安克拉治不是首府,首府朱諾(Juneau)是一個沒有鐵公路可達的美麗寧靜小城。

阿拉斯加約有大小300萬個湖泊,其中94個湖面廣達10平方英哩以上;在北美20座高山中,17座位於阿拉斯加境內。自然環境造就了阿拉斯加的國家公園,也為此地贏得最後處女地(The Last Frontier)的封號。除了石油外,天然氣、金、銀、鉛、鋅、煤礦,以及林業蘊藏量均屬世界級,加以位於亞洲與北美大陸航線上,航空的開放天空政策,使阿拉斯加成為亞洲國家最理想的資源來源。

公元1867年,美國自帝俄手中以720萬美元價格買下阿拉斯加,當時除了淘金客外,沒有人會想到「阿拉斯加」這個名字;也因為淘金客與其家人的冒險犯難,阿拉斯加的壯麗美景才有機會展現於世人面前。

在這個最後處女地上,有些令人稱道的人工建設支撐全州的經濟架構,最醒目的就是聞名於世的「穿越阿拉斯加輸油管」。這個人造奇景全長達800英哩(約1,200公里),20多年來屹立於凍原上,抵擋溫差70度造成的熱脹冷縮而無恙,每日持續運輸原油1,800萬桶,為美國帶來源源不盡的財富。

跨越在北極圈上的阿拉斯加是美國最大州,初從蘇聯手中以低價買來的美國人,絕對想不到阿拉斯加蘊藏的豐富油藏會為他們帶來龐大財富,那條從北到南縱貫阿拉斯加的油管更是觀光客必造訪的景點。

因為地處北極圈上;一般人對阿拉斯加的印象多半是冰天雪地的白色大地景象。殊不知,夏天的阿拉斯加依然極為翠綠、生機盎然,自然環境景觀不亞於世上其它任何國家公園;終年白雪覆蓋的群山,冰河峽灣的壯麗,以及多樣的生態環境,再加上宜人的氣候,都是吸引觀光客在夏天走訪阿拉斯加的原因。

進入冬天,白天氣溫經常降至攝氏零度以下的阿拉斯加,是否就會讓觀光客卻步呢?的確,酷寒的氣候讓大多數觀光客裹足不前,看到的都是白茫茫一片,似乎每個人只能待在室內;然而,冬天的阿拉斯加呈現的是生活在亞熱帶的我們很難想像、甚至完全未曾接觸的生活形態。

靠近北極圈的費爾班克斯,氣溫低是必然的。記得有天晚上開車出去夜遊,看到路邊鍾塔顯示的居然是「- 30℃」,對生活在台灣的我們來說很難想像吧!在這種嚴寒氣候下生活的阿拉斯加人當然有其特有的戶外活動,最常見的就是狗拉雪橇。

從每年10月到隔年3月,正是阿拉斯加狗拉雪橇比賽的旺季,幾乎每個城鎮在周末假日都舉行地區性比賽,從小孩到大人依年齡分成數級,舉行不等公里數的越野計時賽;3月底則進行全阿拉斯加地區總決賽,而安克拉治更舉行國際賽,吸引全世界好手來此參加比賽。狗拉雪橇在冬天的阿拉斯加是一種常見戶外活動,有時更是一種代步工具。要駕馭狗拉雪橇必須具備相當技巧,當然不是觀光客可在短時間內現學現賣,不過,一般人還是可於觀光景點付些許費用,讓狗拉雪橇載著你賓士在結冰小溪流上,迎著冷冽寒風,刺骨滋味絕對令人難忘。

費爾班克斯郊外有一段沿著公路旁興建的縱貫阿拉斯加油管,雖然解說站冬季不開放,你仍可以走到油管正下方,想像來自北方海底、超過攝氏100度的原油,流經孤獨地穿越阿拉斯加廣闊荒野的油管,走完長達數公里旅程來到南方的瓦迪茲港。跨越塔那那河上方的油管以兩支橋墩撐起來,遠望它有如舊金山金門大橋的氣勢。觀光客也能按圖尋找冰河流入湖泊的景觀,只是此時湖水已結冰,湖面上更積滿厚厚白雪,早已分不清冰河與湖水的界限在哪裡。

地球可說是一塊巨大的磁鐵,磁力線從南北兩極地區延伸出來,包圍住地球形成一個保護層,讓居住在地球上各種生物,避免受到來自太空的有害輻射線侵襲。來自太陽的太陽風是一種攜帶多種帶電粒子的電漿流,吹過地球時,大部分電漿流被地球磁場阻擋在外,少部份則由兩極地區滲透進來。當這些帶電粒子與大氣層的分子相互碰撞,數量足夠時即產生所謂的極光。由於組成大氣層的分子種類很多,因此極光也有綠、黃、藍、白、紅等多種顏色,其中以綠色居多。一位當地女孩告訴筆者,她從未看過也最想看到的就是粉紅色的極光。

極光只發生在80公里以上的高空,與產生於低空的雲層完全不同,因此只有出現繁星點點的晴朗夜空才看得到極光。在幽黑星空背景下,像一條大布幔般的極光可從遠方快速逼近,通過頭頂上方再消失於地平線的另一側;也可能在你前方上演,變化萬千的造型秀,令人目不暇給;甚至有人說在極光發生期間,可以聽到伴隨產生的聲音,若真如此,那絕對是自然界最美麗的聲光大秀。

Ⅹ 巴塞爾在哪個國家有什麼特點嗎

巴塞爾在瑞士。特點:巴塞爾是瑞士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也是世界最具生產力和創新力的城市之一。巴塞爾是化工和制葯工業發達的地區,尤其以知名葯業公司諾華和霍夫曼·羅氏集團為首的瑞士最大葯品公司總部都設在巴塞爾。位於巴塞爾附近的穆滕茨是全歐洲最大的鐵路調路及分路車站。

(10)巴塞爾化學哪裡的擴展閱讀

坐落於巴塞爾的企業

一、諾華(Novartis),即全球醫葯健康行業的跨國企業諾華集團,世界三大葯企之一, 總部設在瑞士巴塞爾,業務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38,000名員工。諾華中國總部於1997年成立。諾華集團擁有多元化的業務組合,涵蓋創新專利葯、眼科保健、非專利葯、消費者保健和疫苗及診斷等多個領域,並在所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

二、瑞士航空公司(Swiss International Air Lines))是星空聯盟成員之一,是瑞士航空運輸企業,總公司設立在蘇黎世,多年被評鑒為世界上最佳的航空公司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塞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諾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瑞士航空公司

閱讀全文

與巴塞爾化學哪裡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