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化學知識 > 地下水化學類型圖怎麼劃分

地下水化學類型圖怎麼劃分

發布時間:2022-06-15 02:39:59

㈠ 地下水水化學特徵

在天然條件下,地下水化學分帶在空間上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從補給區到排泄區地下水的礦化度呈逐漸增高的變化趨勢,一般由低礦化度的重碳酸鹽淡水逐漸變化為礦化度較高的硫酸鹽水或氯化物水。據2002年三門峽地下水化學資料分析,三門峽盆地地下水化學成分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從盆地邊緣到盆地中心由HCO3-Na·Mg→HCO3-Ca·Mg→HCO3·SO4-Na·Ca·Mg→HCO3·SO4·Cl-Na·K水(圖4.1)。重碳酸鈉水主要分布於丘陵及黃土塬區,盆地中間,由於人類活動劇烈,大量開采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成為地下水系統的排泄區,再加上地下水埋深淺,蒸發作用增強,鹽分濃縮聚集,形成了礦化度稍高的HCO3·SO4·Cl-Na·Ca水。

圖4.2 不同時間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分布圖

由於近10年來大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流場發生改變,致使1990年與2002年的地下水水化學場的分布有所改變(圖4.2)。在三門峽市區、陝縣老城和靈寶城區HCO3·SO4-Na·Ca·Mg型水2002年比1990年分布面積大。天然狀態下,地下水的流動是從黃土塬流向黃河,由於人為的影響,地下水流向變成了以城區為中心的排泄區,致使HCO3·SO4-Na·Ca·Mg型水分布面積變大,其中南關附近還出現了HCO3·Cl-Na·K型水。另外,強烈的地下水開采導致包氣帶厚度增加,改變了含水介質的氧化還原條件,促使某些介質發生氧化,當大氣降水垂直入滲補給地下水時,氧化產物由於淋濾作用被帶入地下水中,從而使地下水中某些組分(如硫酸根、鎂、鈣離子)增加,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地下水水質。除了過度開發地下水導致地下水水質發生變化外,人為活動產生的污染源也導致地下水水質惡化。

據1990年水化學資料,三門峽市淺層地下水水質均符合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據2002年水化學資料,出現了大量的Fe離子,NH+4+,NO3,NO2,細菌學指標SO2-4等超標點。Fe離子含量高達1.7mg/L,總溶解性固體含量大於2607.06mg/L(超標1607.06mg/L),SO2-4含量大於250mg/L,高達294.42mg/L,NH+4含量高達1.92mg/L,超標8.6倍。其NH+4含量超標點大多數分布在農業活動區,礦化度的最大值也達到了1229.37mg/L。

總之,過度開采地下水,人為直接污染活動都惡化了研究區地下水水質,使地下水水化學場發生重分布。地下水水化學特徵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㈡ 地下水水化學的水平分帶

地下水水化學分帶是研究天然地下水在循環過程中水化學演化的基礎,它展示出地下水循環過程中水化學演化的一般規律。在承壓水盆地內的含水層中,不同的水平分帶取決於含水層不同的水交替程度,後者取決於盆地的構造開啟程度、含水層的岩性和補給條件等。一般來說,承壓水盆地的構造開啟程度首先決定了水化學的水平分帶性,也決定著水平分帶的主要類型,而在水平分帶內部,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水化學特徵會有某些差別。

4.3.3.1 封閉構造水化學的全水平分帶類型

封閉構造水化學的全水平分帶類型是最為典型的水平分帶,它具有所有基本的和過渡的水化學類型,由低TDS的HCO3-Ca型一直到高TDS的Cl-Na·Ca型,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地下水循環過程中水化學類型演變的一般規律,是研究其他半開啟、開啟構造以及復雜構造內的地下水水化學分帶的基礎。

在這種分帶中由於岩石成分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如下兩個亞類。

(1)具有還原硫酸鹽條件的正常海相沉積岩中的分帶

在此亞類分帶中,沿著承壓水的運動方向,按一定的嚴格順序形成各種水化學成分分帶(圖4.10):①HCO3-Ca型水帶(低TDS的重碳酸鹽水的主要類型);②SO4-Na型水帶(硫酸鹽型的基本和最終類型);③HCO3-Na型水帶(鹼性水);④Cl-Na型水帶(溶濾成因鹽水的基本類型);⑤Cl-Na·Ca(Cl-Ca)型水帶(原生封存海水類型)。

圖4.10 具有還原硫酸鹽條件的正常海相沉積岩中水化學水平分帶示意圖(剖面圖)

(據李學禮,1988)

在上述基本類型之間,基本包含了各種中間或過渡類型的水。在含水層的補給區,由於水交替強烈,岩石經過長期沖刷,大部分易溶鹽類組分已經被帶走,往往形成TDS很低的HCO3-Ca型水。隨著地下水沿含水層徑流,含水層圍岩中分散的硫化物不斷被氧化以及硫酸鹽礦物的溶濾,致使地下水中硫酸鹽含量不斷增加,同時,水中的Ca2+,Mg2+與海相沉積形成的圍岩中的Na+,K+等不斷進行交換,逐漸形成了以

為主要陰離子的SO4-Na型水。前兩個基本水型中,地下水的TDS一般較低,通常為0.5~0.7g/L。在第二個水型SO4-Na向第三個水型(HCO3-Na型)過渡的過程中,地下水的氧化還原環境發生明顯改變,由氧化環境逐漸過渡到還原環境,從而形成了還原硫酸鹽的條件,導致硫酸鹽被還原,

濃度逐漸降低,形成了以

為主要陰離子的鹼性水。圖4.10中以虛線形式分割兩個水型,即表示含水層氧化還原環境在此發生了轉變。在第三個水型演化過程中,TDS將繼續升高,通常為0.5~2g/L。隨著地下水沿含水層繼續向深部循環,TDS將迅速增長(由於圍岩沖刷程度差),在過渡到第四個水型Cl-Na型水時,水交替非常遲緩,TDS劇烈增加,可達3~5g/L。圖4.10中第四個水型帶和第五個水型帶之間以雙線分割開來,表示是從溶濾水過渡到封存水的界限。第五個水型帶通常是海相沉積時形成的高TDS的原始封存水(沉積水),TDS可以達到每升幾十克到幾百克。

(2)在含石膏岩層或缺少還原硫酸鹽條件的正常海相沉積岩中的分帶

在此亞類分帶中,沿著承壓水的運動方向,也按一定的嚴格順序形成各種水化學成分分帶(圖4.11):①HCO3-Ca型水帶;②SO4·HCO3-Ca·Na或SO4-Ca型水帶;③SO4-Na型水帶;④SO4·Cl-Ca·Mg(Ca·Na,Na·Ca)型水帶或Cl·SO4-Na·Ca(Na)型水帶;⑤Cl-Na型水帶;⑥Cl-Na·Ca(Cl-Ca)型水帶。

圖4.11 含石膏岩層或缺少還原硫酸鹽條件的正常海相沉積岩中水化學水平分帶示意圖(剖面圖)

(據李學禮,1988)

與圖4.10不同的是,由於缺少還原硫酸鹽的條件,在形成SO4-Ca·Na或SO4-Na型水後,不會出現硫酸鹽被還原,而形成HCO3-Na型鹼性水的情況,而是繼續向Cl-富集的方向演化,逐漸形成SO4·Cl-Ca·Na,Cl·SO4-Na·Ca,Cl-Na型水。

4.3.3.2 半開啟、開啟構造中水化學的水平分帶類型

半開啟構造水化學水平分帶類型的特點是相對發育不完全的水平分帶,即缺少一個或幾個後面的帶,首先缺少原生的Cl-Na·Ca型水,它已經完全被排擠出去,根據構造開啟程度和水交替強烈程度,水平分帶的水化學類型會依次缺少後面的分帶。由於岩石成分不同也可以劃分出兩個與封閉構造相同的亞類(圖4.12)。

開啟構造水平分帶類型同樣表現為不完全分帶性,但與半開啟構造的分帶相比,其分帶很不發育,一般只有第①帶和第①帶向第②帶過渡的某些水化學類型(圖4.13)。一般這些帶的水是TDS低的HCO3-Ca和HCO3·SO4-Ca或SO4·HCO3-Ca·Mg過渡類型的水,全分帶中的高TDS水大部分缺失。這種分帶類型存在於褶皺山區水交替強烈的小型承壓水盆地中,在大中型承壓水盆地水循環積極的含水層中,也能看到這種分帶(李學禮,1988)。

㈢ 地下水水化學類型變化

隨著地下水開采量不斷增加,地下水的天然水化學平衡狀態被打破,水化學類型也相應發生改變。其變化特徵分為兩種:①水化學類型向重碳酸型水轉變,地下水硬度增加;②水化學類型由重碳酸型水轉變為其他類型,礦化度增大,水質變差。

1.水化學類型向重碳酸型水轉變,地下水硬度增高

主要發生在山前沖洪積扇前緣和地下水開采漏斗區,由於循環條件的改變,地下水流場發生變化,淺層地下水循環加快。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這種水化學類型變化在西北乾旱區基本上沒有發生,而在山西六大盆地和華北平原及松嫩平原變化比較明顯。

山西盆地淺層地下水化學類型的變化表現為由多種水化學類型逐漸轉變為簡單的類型。對比太原盆地1983年和2003年兩期水化學變化可見:水化學類型由重碳酸-硫酸型水、重碳酸-氯化物型水、硫酸型水、硫酸重-碳酸型水、硫酸-氯化物型水、氯化物-硫酸型水、氯化物-重碳酸型水等多種水質類型變化到目前以重碳—酸硫酸型水和重碳酸—氯化物型水為主(圖5-1和圖5-2)。1983年礦化度為1~3g/L的面積為1657km2,3~5g/L的面積為40km2;2003年為895km2,基本沒有大於3g/L水。在地下水集中開采區,中深層承壓水的礦化度和硬度有增加的趨勢(圖5-3)。

忻州盆地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沖洪積傾斜平原的中上部的淺層地下水,其地下水主要化學成分及化學類型變化不大,地下水主要化學成分及化學類型變化不大,為重碳酸型水,礦化度小於500mg/L。而在滹沱河中下游段的沖洪積交接帶及沖湖積平原區,礦化度減小,水質具有變好的趨勢。在崞陽到原平市城區一帶,由重碳酸-硫酸型或硫酸-重碳酸型轉化為重碳酸型水(圖5-4),礦化度由1977年的520~840mg/L降低到2004年的310~510mg/L。在忻府區解原、忻府城區、東樓、西張、雙堡、官莊一帶,由硫酸-重碳酸或重碳酸-氯化物型水轉化為重碳酸型水,礦化度由1977年的500~1300mg/L降低到2004年的300~350mg/L。而在忻府區、定襄縣的高城、北張、受祿、定壤縣城、季庄等廣大地區,由重碳酸-氯化物型水轉化為重碳酸-硫酸型水,礦化度由1977年的1000~1600mg/L,降低到2004年的600~930mg/L。

圖5-1 太原盆地1983年水化學圖

(據韓穎等,2009)

(圖中Cl、H、S、N、M、C分別表示Cl、HCO3、SO4、Na、Mg、Ca)

據統計,河北平原淺層地下水重碳酸鹽型(包括重碳酸為主的混合型)水的分布面積由1975年的45792km2增加到2005年的56032km2,硫酸鹽型(包括硫酸鹽為主的混合型)地下水面積由7294km2減少到4279km2,氯化物型(包括氯化物為主的混合型)地下水由19588km2減少到12818km2,見圖5-5。

圖5-2 太原盆地2003年水化學圖

(據韓穎等,2009)

(圖中Cl、H、S、N、M、C分別表示Cl、HCO3、SO4、Na、Mg、Ca)

對比魯北平原1989年與2005年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圖5-6)可見:西部地下水開采區,水化學類型向重碳酸鹽型水轉化,淺層地下水開采程度較高,沿黃河地帶受到地表淡水的經常性補給,重碳酸鹽型水的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冠縣-臨清的廣大地區,1984年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鹽氯化物型水,目前均變為重碳酸鹽型水;東阿、平原大部、陽谷、夏津、武城、濟陽局部均由1989年的重碳酸鹽氯化物型水、重碳酸-硫酸鹽-氯化物型水轉變為重碳酸鹽型水。

圖5-3 太原盆地西張水源地中深層水水質變化曲線

(據韓穎等,2009)

豫北平原淺層地下水(重碳酸鹽型水)從山前及黃河上游向下游、由渠道軸部向兩側擴展。在1959年至1965年間,地下水開采量很小,豫北地區地表大部分為鹽鹼地,沿黃一帶只有局部地區礦化度小於1g/L,水化學類型大部分為重碳酸硫酸鹽型水,只有封丘縣一帶、武陟縣和原陽的黃河大堤以南局部地區為重碳酸型水。人民勝利渠渠首區為HCO3-Ca·Mg水,礦化度小於1g/L。到1978年沿人民勝利渠和其它渠道兩側地下水礦化度大於1g/L界線向北和東擴展,新鄉市東部的鹹水被切開成兩部分,西部的交接窪地地下水礦化度大於1的鹹水區成孤立狀分布,濮陽縣至南樂的地下水礦化度小於1g/L的淡水已連為一體,重碳酸型水已擴至武陟、原陽、封丘北部。至1987年,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礦化度已變為小於1g/L的淡水;大於1g/L的水已成孤島狀分布於各地,大部分地區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已變為重碳酸型水,而陽離子Na·Ca型水面積逐漸擴大至原陽縣。2002年,淡水面積基本穩定,鹹水在1987年基礎上又有縮小,沿黃一帶僅在封丘東南部的黃河轉彎處有一些鹹水,淡水擴展緩慢,重碳酸型水擴展緩慢。

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重碳酸型水面積增加主要集中在河北平原,其分布面積由20世紀70年代的 50295km2增加到 55066km2,硫酸鹽型地下水面積由 1129km2增加到1463km2,氯化物型地下水由6343km2增加到10850km2(表5-1)。天津地區第Ⅱ含水組大量開采後,其水化學特徵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圖5-4 忻州盆地地下水化學類型及礦化度動態曲線

(據韓穎等,2009)

表5-1 河北平原深層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分布面積變化統計表 單位:km2

(據張兆吉等,2009)

圖5-5 不同年份淺層水化學類型面積

(據張兆吉等,2009)

圖5-6 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水化學類型變化圖

(據張兆吉等,2009)

西遼河平原部分地區水化學類型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HCO3-Na·Ca水轉變成了HCO3-Ca·Na水,HCO3-Ca·Na水轉變成了HCO3-Ca水。在地下水的強開采區(平原中部開魯、奈曼、科爾沁區),地下水循環交替較快,占絕對優勢的Ca·Na型水、Ca·Na·Mg型水面積,2003年比70、80年代有較大增加,與此相反,Na型水、Na·Ca型水面積則明顯減少。科左後旗一帶的Ca·Na型水,則轉化為Ca型水(圖5-7)。

圖5-7 西遼河平原地下水化學類型變化

(據李志等,2009)

2.水化學類型由重碳酸型水轉變為其他類型水,地下水礦化度增大

主要發生在平原或盆地的中下游以及深層承壓含水層開采漏斗區,地下水流場改變,承壓含水層水頭低於相鄰含水層,劣質水越流補給承壓含水層。目前在新疆准噶爾盆地局部、柴達木盆地、山西盆地和華北平原及東北平原變化比較明顯。

新疆准噶爾盆地沙漠邊緣的承壓含水層,由於開采地下水使承壓含水層水頭低於潛水,高礦化度和高硬度潛水的混入承壓含水層,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水化學類型明顯變化,由HCO3·SO4-Na水轉化為SO4·Cl-Na水。

柴達木盆地冷湖鎮在開采地下水時出現了鹹水入侵現象,冷湖鎮水源地在冷湖北岸沖洪積扇潛水區,開采時動水位11~13m,之後形成了下降漏斗,其半徑956~1130m,漏斗已擴展到半鹹水、鹹水區,引起了鹹水倒灌。該水源地水質變咸後於1989年在原水源地北又重新開辟新的水源地。經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在水源地取樣分析,一些水井水質已變咸,水化學類型屬SO4·Cl·(HCO3)-Ca·Mg水。

格爾木河沖洪積扇戈壁帶右翼也出現水質咸化現象,主要原因是該地區地表或淺層普遍存在一層古鹽殼,在開采過程中,由於管道漏水等原因將鹽殼中的鹽分溶濾到含水層中,導致水質咸化;20世紀80年代初該地區地下水位普遍上升,溶濾了古鹽殼的鹽分,也造成水質咸化;另外,1998、1999年兩年格爾木市農牧局為綠化城市於水源地上游營造了60畝防風林帶,採用大水漫灌,使包氣帶鹽分溶解並大量下滲而造成礦化度等急劇升高。

臨汾盆地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及2004年水化學對比分析發現,從邊山到盆地中心汾河一線,淺層水質序列已經發生明顯變化(表5-2),變化的整體趨勢是山前沖洪積扇地帶HCO3 型水區普遍後移或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HCO3·SO4 型水或者SO4·HCO3型水,SO4·HCO3型水及HCO3·SO4型水的區域分布面積明顯變大,中深層水質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表5-2 臨汾盆地代表性剖面淺層水水質序列變化

(據韓穎等,2009)

運城盆地淺層地下水20年來水化學類型相對趨於簡化,水質相對變差,礦化度有增高的趨勢(圖5-8)。在涑水河谷中游東鎮—聞喜—水頭一線,水質類型由1980年的HCO3—Na、HCO3·SO4—Na、SO4·HCO3—Na、Cl·HCO3—Na、SO4—Na型水,逐漸變為2004年的HCO3、Cl型水,並且范圍變大,礦化度增高。在夏縣縣城附近,HCO3、Cl型水的范圍2005年比1980年明顯增大,水質相對變差,礦化度增高。在臨猗嵋陽一帶,HCO3·SO4型水,由1980年的零星分布,逐漸變為片狀,水質變差,礦化度增高,在湖積平原區伍姓湖一帶,Cl·SO4型水范圍2005年與1980年變化明顯增大,礦化度增高。

圖5-8 運城盆地淺層水水化學變化圖

(據韓穎等,2009)

圖5-9 運城盆地中深層水水化學變化圖

(據韓穎等,2009)

運城盆地中部中深層含水層因為地下水開采導致淺層水進入致使水質變差。從盆地1980年和2005年中深層含水層水化學圖5-12和圖5-13可以看出,經過20多年的時間,盆地中深層含水層水化學場變化較為明顯的地帶,主要出現在盆地中部的涑水河沖洪積平原,水化學類型由20世紀80年代的HCO3、HCO3·SO4、HCO3·Cl、SO4·HCO3、SO4·Cl、Cl·SO4 型水演化為2005年的HCO3、HCO3·SO4、SO4·HCO3、SO4·Cl、Cl·HCO3、Cl型水,水化學類型趨於復雜,礦化度有升高之趨勢,主要原因是由於地下水強烈開采,地下水流場發生變化及在鑿井過程中,使含水層串通、使水質較差的淺層水灌入中深層水中所致。

魯北平原東部濱海地帶的氯化物型水向中西部擴展。在茌平—齊河—禹城—臨邑一線、寧津和陵縣的東部地區,由重碳酸鹽型水變為重碳酸—氯化物型水和重碳酸—硫鹽型水。在慶雲—陽信一線、濱州市濱城區、利津和沾化交界地帶,地下水由重碳酸—硫酸氯化物型水、重碳酸—氯化物型變為氯化物型水。

松嫩平原山前傾斜平原第四系潛水,在20世紀80年代,水化學類型主要是HCO3-Ca·Na水,其次是HCO3·Na水,再次是HCO3-Ca·Mg水。HCO3·SO4 型水只在北部訥河、齊齊哈爾、龍江和林甸縣一帶有少量分布,目前,泰來縣也出現了HCO3·SO4 型水。低平原第四系潛水近20年來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復雜化,氯化物型水分布面積增大,數量增多,出現了許多新的水化學類型,最典型的是硝酸型水。20世紀80年代,高平原北部潛水水化學類型主要是HCO3型水,局部有HCO3·SO4 型水;HCO3·Cl型水在呼蘭河以南地區大片出現、以北零星分布。目前調查發現,在高平原區綏化一帶HCO3·SO4(SO4·HCO3)型水及SO4·Cl(Cl·SO4)型水已成片分布。在呼蘭河以北地區HCO3·Cl(Cl·HCO3)型水大面積向北擴展。水化學類型變化最大的是呼蘭河以北的農業地區,出現了大量與硝酸相關的水化學類型,如 HCO3·NO3(NO3·HCO3)-Ca·Mg 型水、NO3-Ca·Mg型水及NO3·HCO3型水等。

松嫩高平原第四系承壓水20世紀80年代,主要水化學類型是HCO3 型水,本次調查發現,在盆地北部呼蘭河一帶和哈爾濱市,出現了大面積的HCO3-SO4-Ca型水。HCO3-Cl-Ca型水分布面積也比80年代增多。

㈣ 水文地質圖的分類

按圖件的內容和性質以及服務對象,水文地質圖可以分為以下5類:

(1)基礎性圖件:即反映調查區地下水形成自然背景的各類基礎圖件,如:地質圖、構造圖、第四紀地質圖、地貌圖和地形等高程線圖等。

(2)綜合性圖件:是反映區域地下水埋藏分布和水量、水質形成條件的圖件,包括某些專項水文地質調查的綜合性水文地質圖件,如:區域性的綜合水文地質圖、供水水文地質圖、礦床水文地質圖、環境水文地質圖、岩溶水文地質圖及為水文地質計算服務的地下水概念模型圖、地下水流系統及水資源分布圖等等。

(3)單項地下水要素圖件:僅反映地下水某項(有時幾項)特徵的圖件,如地下水等水位(壓)線圖、地下水化學類型圖,地下水水質分區圖或某些離子(化學特徵)等值線圖、地下水量或富水性等值線圖、地下水模數以及地下水徑流模數和開采模數等值線圖、含水層厚度等值線圖、含水層頂(底)板等高線圖、含水層埋藏深度圖等等。

(4)利用改造規劃性圖件:為結合生產實際需要而編制的圖件,如:地下水開發利用條件分區圖,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圖、礦床疏干、堵水截流規劃圖等。

(5)預測與管理性圖件:是為滿足生產需要所編制的反映地下水水質、水量及環境地質的預測和管理方案的圖件。如各種地下水水質預測與管理圖、開采動態預測圖、地下水水量預測與管理圖、礦區突水預測圖、環境地質變化預測及防治圖等。

除上述各種水文地質圖件外,在每個項目的成果圖件中,尚應編制水文地質調查和勘探工作的實際材料圖,以及代表性的水文地質剖面圖、水化學剖面和地下水剖面流網圖。

㈤ 如何繪制地下水化學類型分區圖

繪制等值線圖的方法嘗試過,做出來樣子挺好看,但是總感覺不對勁,似乎不符合實際情況。後來沒有做了。期待高手提供更好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必須是同一層的水化學數據才能做,不是同一層的做出來是肯定不對的。

㈥ 地下水化學類型用舒卡列夫法怎麼分類啊,望高手指點下,舉幾個具體的例子

根據礦化度大小, 將地下水分為四組:A組為礦化度<1.5g/L; B組為1.5—10g/L; C組為10—40g/L; D組為>40g/L。(網路的答案)
按照礦化度的大小,可以將地下水分為5類:淡水<1g/L,弱礦化水1~3<1g/L,中等礦化水3~10<1g/L,強礦化水10~50<1g/L,鹵水>50<1g/L。(自然地理學,劉南威)

㈦ 求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分類方法

地下水化學分類:舒卡列夫分類(據前蘇聯學者CAЩукалев)

首先,根據地下水中主要七種離子(其K+和Na+中合並,分為6種)的相對含量進行組合分類的一種方法。

如果某種離子含量(毫克當量百分數,或視毫摩爾百分含量)≥25%,參與組合定名,給定編號;

三類陽離子(Ca2+、Mg2+、K+和Na+)可以有7種組合方式;

三類陰離子(HCO3-、SO42-、Cl-)也可組合為7種;

陰、陽離子再組合共計為:7×7=49種水型,參見表6-2。

表6—2舒卡列夫分類圖表

其次,再加上礦化度大小分為4組,即

A——<1.5g/L,

B——1.5~10g/L

C——10~40g/L

D——>40g/L

例如,上述庫爾洛夫式所表示的地下水為:B—46,即中等礦化度的Cl—NaCa型水

通常,A—1號水表示沉積岩地區淺層溶濾水的特點。而49—D型則是礦化度大於40g/L的Cl—Na型水,可能是與海水及海相沉積有關的地下水。

舒卡列夫分類表簡明易查,在系統分析水樣的化學試驗結果中被廣泛利用。

㈧ 地下水分類

《中國地下水類型分布圖》依據地下水的賦存、分布狀態分類,結合我國地下水的賦存、分布特點,並考慮分類描述的通俗性編制而成,將全國地下水類型劃分為平原—盆地地下水、黃土地區地下水、岩溶地區地下水和基岩山區地下水四種。

平原—盆地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賦存於鬆散沉積物和固結程度較低的岩層之中,一般水量比較豐富,具有重要開采價值,分布於我國的各大平原、山間盆地、大型河谷平原和內陸盆地的山前平原和沙漠中,主要包括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遼平原、江漢平原、塔里木盆地、准葛爾盆地、四川盆地、以及河西走廊、河套平原、關中盆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雷州半島等地區。我國平原盆地地下水分布面積273.89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28.86%;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1686.09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47.79%。

黃淮海平原是我國第一大地下水富集區。評價區面積24.13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2.64%,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373.37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10.58%,范圍包括北京市南部、天津市大部、河北省東部、河南省東北部、山東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蘇省北部地區。三江-松遼平原是我國第二大地下水富集區。評價區面積34.2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3.74%,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306.4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8.68%,范圍包括黑龍江省的大部、吉林省西部、遼寧省西部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地區。

黃土地區地下水。黃土地區地下水是平原-盆地地下水的一種,是中國的一大特色,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陝西省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西省西部和甘肅省東南部地區,即日月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長城以南、秦嶺以北的黃土高原地區。黃土地區地下水主要賦存於黃土塬區,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塬區,地下水比較豐富,具有供水價值。評價區面積17.1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1.81%;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97.44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3.0%。

地下水
岩溶地區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賦存於碳酸鹽岩(石灰岩)的溶洞裂隙中,其賦存狀態取決於岩溶發育程度。我國碳酸鹽岩分布較廣,有的直接裸露於地表,有的埋藏於地下,不同氣候條件下,其岩溶發育程度不同,特別是北方和南方地區差異明顯。我國岩溶地區地下水分布面積約82.83萬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8.73%;岩溶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870.02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26.7%,開發利用價值非常大。

北方岩溶區主要包括京-津-遼岩溶區、晉冀豫岩溶區、濟徐淮岩溶區,分布與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遼寧、天津等省(市、區)的部分地區。北方岩溶地下水具有集中分布的特點,往往形成大型、特大型水源地,成為城市與大型工礦企業供水的重要水源。南方岩溶區主要分布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和廣東、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南方岩溶地下水主要賦存於地下暗河系統里,地下水補給充沛,但地下水地表水轉化頻繁,岩溶地下水難以被很好的開發利用,往往形成「一場大雨遍地淹,十無雨到處干」的特殊乾旱局面。

基岩山區地下水。廣泛分布於岩溶地區以外的其它山地、丘陵區,地下水賦存於岩漿岩、變質岩、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等岩石的裂隙中,是我國分布最廣的一種地下水類型。基岩山區地下水只有在構造破碎帶等局部地帶富水性較好,大部分地區水量較貧乏,一般不適宜集中開采,但對山地丘陵區和高原地區的人、畜用水有重要作用。山區地下水分布面積約574.9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評價區總面積的60.60%;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971.67億立方米/年,佔全國地下水可開采資源總量的27.54%。

㈨ 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分析內容與分類圖示

1.地下水化學成分分析內容

地下水化學成分分析是水化學研究的基礎。水質分析項目,根據工作目的和任務要求來確定。一般可分為簡分析和全分析,為配合專門任務,可增加專項分析。

簡分析用於了解區域水化學成分的概貌。分析項目較少,成本不高,簡便快速。分析項目除定性分析水的物理性質(溫度、顏色、透明度、嗅味、味道)外,還定量分析、Cl-、Ca2+、Mg2、Na++K+、游離CO2 含量,及pH值、總硬度等。定性分析項目常有、、Fe3+、Fe2+、H2S、化學需氧量(COD)等。全分析分析項目較多,精度要求高,成本較高。通常選擇有代表性的水點取全分析水樣,以全面了解地下水成分。並對簡分析結果進行核查。一般全分析定量分析項目如下:、、Cl-、、、、F-、I-、Ca2+、Mg2+、Na+、K+、Fe3+、Fe2+、、H2 S、游離CO2 含量,及pH值、耗氧量、總硬度及乾涸殘余物。

在取水樣進行地下水化學分析時,首先,要對工作區內的水文地質條件有清楚的認識,在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的補給區、徑流區、排泄區分別取控制性水樣;同時要在地表水與地下水有補給、排泄的地段取水樣,以了解地表水與地下水水化學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

2.地下水化學的分類

前蘇聯學者舒卡列夫的分類,是根據地下水中6 種主要離子(Na++K+)含量及礦化度進行劃分。將含量大於25%毫克當量的陰離子和陽離子進行組合,共分為49 種類型,每型以一個阿拉伯數字作為代號。按礦化度又劃分為4組:A組礦化度小於1.5 g/L,B組為1.5~10 g/L,C組為10~40 g/L,D組大於40 g/L。

不同化學成分的水都可用一個簡單的符號代替,並賦予一定的成因特徵。例如,1-A型為礦化度小於1.5g/L的HCO3-Ca水。

舒卡列夫的分類(表2-4)簡單易懂,在我國應用十分廣泛。從表的左上角到右下角大體反映出地下水總礦化度的作用過程。缺點是劃分時帶有人為因素,對大於25%毫克當量的離子未反映其大小順序,反映水質變化不夠細致。在具體應用時,一般按離子的毫克當量百分數的大小進行排序,含量大的在前,如HCO3 ·SO4 -Ca·Na型水。

表2-4 舒卡列夫的地下水分類

㈩ 如何判斷水化學類型數字

根據水的礦化度的不同來判斷。
關於地下水的化學分類,不同的作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其中大多數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主要陰離子與主要陽離子間的對比關系。
舒卡列夫分類根據地下水中6種主要離子(Na+、Ca2+、Mg2+、Cl—、K+合並於Na+)及礦化度劃分。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根據水質分析結果,將6種主要離子中毫克當量百分數大於25%的陰離子和陽離子進行組合,可組合出49型水,並將每型用一個阿拉伯數字作為代號(表1—4)。
第二步,按礦化度的大小劃分為4組。
A組M≤1.5g/L;
B組1.5<M≤10g/L;
C組10<M≤40g/L;
D組M>40g/L。
第三步,將地下水化學類型用阿拉伯數字(1~49)與字母(A、B、C或D)組合在一起表示。
例如,1—A型,表示礦化度不大於1.5g/L的HCO3—Ca型水,沉積岩地區典型的溶濾水;49—D型,表示礦化度大於40g/L的Cl—Na型水,該型水可能是與海水及海相沉積有關的地下水,或是大陸鹽化潛水。
這種分類法的優點是簡明易懂,可以利用此表系統整理水分析資料。其缺點是:以毫克當量大於25%作為劃分類型的依據不充分,此外,劃分出的49種水型是由組合方法得到,實際上有些水型在自然界中很少見到,也難以解釋它的形成過程。

閱讀全文

與地下水化學類型圖怎麼劃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