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環境中主要的化學污染物有哪些
主要環境污染物有哪些:
一、空氣主要污染物
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狀污染物、酸雨。
1.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森林起火等產生。二氧化硫對人體的結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損傷呼吸器管可致支氣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腫呼吸麻痹。短期接觸二氧化硫濃度為0.5毫克/立方米空氣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濃度高於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惡化。長期接觸濃度為0.1毫克/立方米空氣的人群呼吸系統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對金屬材料、房屋建築、棉紡化纖織品、皮革紙張等製品容易引起腐蝕,剝落、褪色而損壞。還可使植物葉片變黃甚至枯死。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日平均濃度低於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06毫克/立方米。
2.氮氧化物(NOx)
空氣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佔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來源於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燒的產物(包括汽車及一切內燃機燃燒排放的NOx);其次是來自生產或使用硝酸的工廠排放的尾氣。當NOx與碳氫化物共存於空氣中時,經陽光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光化學煙霧,它是一種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損害,甚至造成肺水腫。慢性中毒可致氣管、肺病變。吸入NO,可引起變性血紅蛋白的形成並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影響。NOx對動物的影響濃度大致為1.0毫克/立方米,對患者的影響濃度大致為0.2毫克/立方米。國家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的平均濃度低於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05毫克/立方米。
3.粒子狀污染物
空氣中的粒子狀污染物數量大、成分復雜,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質或是其它污染物的運載體。其主要來源於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燒而排出的煤煙、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建築和交通揚塵、風的揚塵等,以及氣態污染物經過物理化學反應形成的鹽類顆粒物。在空氣污染監測中,粒子狀污染物的監測項目主要為總懸浮顆粒物、自然降塵和飄塵。
(1)總懸浮顆粒物(TSP)
總懸浮顆粒物是指粒徑在10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簡稱TSP。其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主要決定於自身的粒度大小及化學組成。TSP中粒徑大於10微米的物質,幾乎都可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進入肺泡。對人體危害最大的是10微米以下的浮游狀顆粒物,稱為飄塵。可經過呼吸道沉積於肺泡。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氣腫、肺癌的發病與空氣顆粒物的污染程度明顯相關,當長年接觸顆粒物濃度高於0.2毫克/立方米的空氣時,其呼吸系統病症增加。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日平均濃度低於0.3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2毫克/立方米。
(2)自然降塵
自然降塵指粒徑大於10微米在空氣中經重力作用就能沉降到地面上的灰塵。其來源以風沙揚塵為主。人吸入灰塵會增加呼吸道的阻力,呼吸道出現狹窄現象。
4.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於5.6時,降水即為酸雨。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降水酸度pH<4.9時,將會對森林、農作物和材料產生明顯損害。
5.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無色、無臭的氣體。主要來源於含碳燃料、卷煙的不完全燃燒,其次是煉焦、煉鋼、煉鐵等工業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人體吸入一氧化碳易與血紅蛋白相結合生成碳氧血紅蛋白,而降低血流載氧能力,導致意識力減弱,中樞神經功能減弱,心臟和肺呼吸功能減弱;受害人感到頭昏、頭痛、惡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我國空氣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一氧化碳日平均濃度低於4.00毫克/立方米。
6.氟化物(F)指以氣態與顆粒態形成存在的無機氟化物。主要來源於含氟產品的生產、磷肥廠、鋼鐵廠、冶鋁廠等工業生產過程。氟化物對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強烈刺激,吸入高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時,可引起肺水腫和支氣管炎。長期吸入低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會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鈣質減少,導致骨質硬化和骨質疏鬆。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准規定城市地區日平均濃度7微克/立方米。
7.鉛及其化合物(Pb)
指存在於總懸浮顆粒物中的鉛及其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汽車排出的廢氣。鉛進入人體,可大部分蓄積於人的骨骼中,損害骨骼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對男性的生殖腺也有一定的損害。引起臨床症狀為貧血、末梢神經炎,出現運動和感覺異常。我國尿鉛80微克/升為正常值,血鉛正常值小於50微克/毫升。
二、地面水主要污染物
地面水中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揮發酚、汞和氰化物。
1.氨氮指以氨或銨離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氨氮主要來源於人和動物的排泄物,生活污水中平均含氮量每人每年可達2.5~4.5公斤。雨水徑流以及農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氮的重要來源。另外,氨氮還來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顏料、煤氣、煉焦、鞣革、化肥等工業廢水中。當氨溶於水時,其中一部分氨與水反應生成銨離子,一部分形成水合氨,也稱非離子氨。非離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而氨離子相對基本無毒。國家標准Ⅲ類地面水,非離子氨的濃度≤0.02毫克/升。氨氮是水體中的營養素,可導致水富營養化現象產生,是水體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對魚類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2.石油類
主要來源於石油的開采、煉制、儲運、使用和加工過程。石油類污染對水質和水生生物有相當大的危害。漂浮在水面上的油類可迅速擴散,形成油膜,阻礙水面與空氣接觸,使水中溶解氧減少。油類含有多環芳烴致癌物質,可經水生生物富集後危害人體健康。
3.化學耗氧量(COD)是指化學氧化劑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時所需氧量。
化學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物越多。水中有機污染物主要來源於生活污水或工業廢水的排放、動植物腐爛分解後流入水體產生的。水體中有機物含量過高可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當水中溶解氧消耗殆盡時,水質則腐敗變臭,導致水生生物缺氧,以至死亡。
4.生化需氧量(BOD5)生化需氧量也是水質有機污染綜合指標之一,是指在一定溫度(20℃)時,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量。其來源、危害同化學需氧量。
5.揮發酚水體中的酚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含酚廢水,如焦化廠、煤氣廠、煤氣發生站、石油煉廠、木材幹餾、合成樹脂、合成纖維、染料、醫葯、香料、農葯、玻璃纖維、油漆、消毒劑、化學試劑等工業廢水。酚類屬有毒污染物,但其毒性較低。酚類化合物對魚類有毒害作用,魚肉中帶有煤油味就是受酚污染的結果。
6.汞
汞(Hg)及其化合物屬於劇毒物質,可在體內蓄積。水體中的汞主要來源於貴金屬冶煉、儀器儀表製造、食鹽電解、化工、農葯、塑料、等工業廢水,其次是空氣、土壤中的汞經雨水淋溶沖刷而遷入水體。水體中汞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肢體麻木和疼痛等。總汞中的甲基汞在人體內極易被肝和腎吸收,其中只有15%被腦吸收,但首先受損是腦組織,並且難以治療,往往促使死亡或遺患終生。
7.氰化物
氰化物包括無機氰化物、有機氰化物和絡合狀氰化物。水體中氰化物主要來源於冶金、化工、電鍍、焦化、石油煉制、石油化工、染料、葯品生產以及化纖等工業廢水。氰化物具有劇毒。氰化氫對人的致死量平均為50微克;氰化鈉約100微克;氰化鉀約120微克。氰化物經口、呼吸道或皮膚進入人體,極易被人體吸收。急性中毒症狀表現為呼吸困難、痙攣、呼吸衰竭,導致死亡。
三、雜訊
從物理定義而言,振幅和頻率上完全無規律的震盪稱之為雜訊。從環境保護角度而論,凡是人們所不需要的聲音統稱為雜訊。雜訊的顯著特點是:無污染物存在、不產生能量積累、時間有限、傳播不遠、振動源停止振動雜訊消失、不能集中治理。雜訊來源於交通工具、工廠機器設備、建築施工和人們的社會、家庭活動。雜訊對人類的危害個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現為對聽力的損傷、睡眠干擾、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影響。當人在100分貝左右雜訊環境中工作時會感到刺耳、難受,甚至引起暫時性耳聾。超過140分貝的雜訊會引起眼球的振動、視覺模糊,呼吸、脈膊、血壓都會發生波動,甚至會使全身血管收縮,供血減少,說話能力受到影響。
B. 空氣污染物有哪些
1、顆粒物:
指大氣中液體、固體狀物質,又稱塵。
2、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3、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4、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氧化亞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5、碳氫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烴類氣體。
6、其它有害物質:
如重金屬類,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等。
C. 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是什麼
大氣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懸浮顆粒污染物、一氧化碳等。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森林起火等產生。二氧化硫對人體的危害是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於水,當其通過鼻腔、氣管、支氣管時,多被管腔內膜水分吸收阻留,變成亞硫酸、硫酸和硫酸鹽,使刺激作用增強。
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的聯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懸浮顆粒物一起進入人體,氣溶膠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帶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此外,當懸浮顆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鐵等金屬成分時,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霧,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帶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霧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約強10倍。
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動物實驗證明,10毫克/立方米的二氧化硫可加強致癌物苯並(a)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並(a)芘的聯合作用下,動物肺癌的發病率高於單個致癌因子的發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進入人體時,血中的維生素便會與之結合,使體內維生素C的平衡失調,從而影響新陳代謝。二氧化硫還能抑制和破壞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質的代謝發生紊亂,從而影響機體生長發育。
另外,二氧化硫對金屬材料、房屋建築、棉紡化纖織品、皮革紙張等製品容易引起腐蝕作用,導致剝落、褪色而損壞;還可使植物葉片變黃甚至枯死。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日平均濃度應低於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應低於0?06毫克/立方米。
氮氧化物(NOx):空氣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佔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來源於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燃燒的產物(包括汽車及一切內燃機燃燒排放的NOx);其次是來自生產或使用硝酸的工廠排放的尾氣。當NOx與碳氫化物共存於空氣中時,經陽光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光化學煙霧,它是一種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
氮氧化物主要是對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由於氮氧化物較難溶於水,因而能侵入呼吸道深部細支氣管及肺泡,並緩慢地溶於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亞硝酸、硝酸,對肺組織產生強烈的刺激及腐蝕作用,引起肺水腫。亞硝酸鹽進入血液後,與血紅蛋白結合生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組織缺氧。在一般情況,當污染物以二氧化氮為主時,對肺的損害比較明顯,二氧化氮與支氣管哮喘的發病也有一定的關系;當污染物以一氧化氮為主時,高鐵血紅蛋白症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比較明顯。
懸浮顆粒污染物:空氣中可自然沉降的顆粒物稱降塵,而懸浮在空氣中的直徑小於100微米的顆粒物通稱總懸浮顆粒物,其中粒徑小於10微米的稱可吸入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因粒小體輕,能在大氣中長期飄浮,飄浮范圍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可在大氣中造成不斷蓄積,使污染程度逐漸加重。可吸入顆粒物數量大、成分復雜,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質或是其他污染物的運載體。例如可吸附各種金屬粉塵和強致癌物苯並(a)芘、吸附病原微生物等。
可吸入顆粒物隨人們呼吸空氣而進入肺部,以碰撞、擴散、沉積等方式滯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徑小於5微米的多滯留在上呼吸道。滯留在鼻咽部和氣管的顆粒物,與進入人體的二氧化硫(SO2)等有害氣體產生刺激和腐蝕黏膜的聯合作用,損傷黏膜、纖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氣道阻力。持續不斷的作用會導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氣管炎。滯留在細支氣管與肺泡的顆粒物也會與二氧化氮等產生聯合作用,損傷肺泡和黏膜,引起支氣管和肺部產生炎症。長期持續作用,還會誘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並出現繼發感染,最終導致肺心病死亡率增高。
懸浮顆粒物還能直接接觸皮膚和眼睛,阻塞皮膚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膚炎和眼結膜炎或造成角膜損傷。此外,懸浮顆粒物還能降低大氣透明度,減少地面紫外線的照射強度;紫外線照射不足,會間接影響兒童骨骼的發育。
懸浮顆粒污染物主要來源於煤及其他燃料的不完全燃燒而排出的煤煙、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建築和交通揚塵、風的揚塵等,以及氣態污染物經過物理化學反應形成的鹽類顆粒物。在空氣污染監測中,粒子狀污染物的監測項目主要為總懸浮顆粒物、自然降塵和飄塵。
酸雨:指降水的pH值低於5?6時,降水即為酸雨。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在污染的空氣中,SO2被氧化成SO3,遇上雨水變成硫酸而成酸雨。同樣,NO在空氣中被氧化成NO2,遇上雨水變成硝酸而成酸雨。其次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酸雨可以直接危害人體的呼吸系統、眼睛和皮膚,產生哮喘、咳嗽、眼睛和鼻子過敏。酸雨還可使水體和土壤酸化,使鉛、鎘、汞等金屬析出,通過魚和農作物的富集,再通過食物鏈的作用,影響人體健康。此外,酸雨還會對森林、農作物、建築物和材料產生明顯的損害。
一氧化碳(CO):俗稱煤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無刺激性的有毒氣體,幾乎不溶於水,在空氣中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產生化學反應,故可在大氣中停留很長時間。
一氧化碳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的產物。一些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礦坑爆炸和地震等,也能造成局部地區一氧化碳的濃度增高。吸煙也被認為是一氧化碳污染來源之一。如局部污染嚴重,可對健康產生一定危害等。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到達一定高度,就會引起種種中毒症狀,甚至死亡。
隨空氣進入人體的一氧化碳,在經肺泡進入血液循環後,能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Hb)等結合。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比氧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大200多倍,因此,當一氧化碳侵入機體後,便會很快與血紅蛋白合成碳氧血紅蛋白(COHb),阻礙氧與血紅蛋白結合成氧合血紅蛋白(HbO2),造成缺氧,形成一氧化碳中毒。當吸入濃度為0?5%的一氧化碳,只要20—30分鍾,中毒者就會出現脈弱,呼吸變慢,最後衰竭致死。這種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常發生在車間事故和家庭取暖不慎時。
長時間接觸低濃度的一氧化碳對人體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乃至對後代均有一定影響。我國空氣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一氧化碳日平均濃度應低於4?00毫克/立方米。
光化學煙霧:光化學煙霧是排入大氣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受太陽紫外線作用產生的一種具有刺激性的淺藍色的煙霧。它包含有臭氧(O3)、醛類、硝酸酯類(PAN)等多種復雜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都是光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是光化學氧化劑。當遇逆溫或不利於擴散的氣象條件時,煙霧會積聚不散,造成大氣污染事件,使人眼和呼吸道受刺激或誘發各種呼吸道炎症,危及人體健康。
這種污染事件最早出現在美國洛杉磯,所以又稱洛杉磯光化學煙霧。光化學煙霧事件不僅在美國出現過,而且在日本的東京、大阪、川崎市,澳大利亞的悉尼,義大利的熱那亞和印度的孟買等許多汽車眾多的城市都先後出現過。
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主要來自汽車尾氣、石油和煤燃燒的廢氣及大量使用揮發性有機溶劑等。在太陽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化學反應,生成臭氧和醛類等二次污染物。在光化學反應中,臭氧約佔85%以上。
日光輻射強度是形成光化學煙霧的重要條件,因此在一年中,夏季是發生光化學煙霧的季節;而在一日中,下午2時前後是光化學煙霧達到峰值的時刻。光化學氧化劑可由城市污染區擴散到100千米甚至700千米以外。在汽車排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大氣中臭氧濃度的增高,可視為光化學煙霧形成的信號。
光化學煙霧對人體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眼睛紅腫和喉炎,這可能與產生的醛類等二次污染物的刺激有關。光化學煙霧對人體的另一些危害則與臭氧濃度有關。臭氧在高層(10—50千米)則可阻擋紫外光對人體的危害作用,而對人體健康有保護作用。但當低空大氣中臭氧的濃度達到200—1000微克/立方米時,則對人體健康有害,不僅會引起哮喘發作,導致上呼吸道疾患惡化,同時也刺激眼睛,使視覺敏感度和視力降低;濃度在400—1600微克/立方米時,只要接觸兩小時就會出現氣管刺激症狀,引起胸骨下疼痛和肺通透性降低,使機體缺氧;濃度再高,就會出現頭痛,並使肺部氣道變窄,出現肺氣腫。接觸時間過長,還會損害中樞神經,導致思維紊亂或引起肺水腫等。臭氧還可引起潛在性的全身影響,如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損害酶的活性和溶血反應、影響甲狀腺功能、使骨骼早期鈣化等。長期吸入氧化劑會影響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加速衰老。
氟(F)化物:指以氣態與顆粒態形式存在的無機氟化物。主要來源於含氟產品的生產、磷肥廠、鋼鐵廠、冶鋁廠等工業生產過程。氟化物對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強烈刺激,吸入高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時,可引起肺水腫和支氣管炎。長期吸入低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會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鈣質減少,導致骨質硬化和骨質疏鬆。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准規定城市地區日平均濃度應低於7微克/立方米。
鉛(Pb)及其化合物:指存在於總懸浮顆粒物中的鉛及其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汽車排出的廢氣。鉛進入人體,可大部分蓄積於人的骨骼中,損害骨骼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對男性的生殖腺也有一定的損害。引起臨床症狀為貧血、末梢神經炎,出現運動和感覺異常。我國尿鉛80微克/升為正常值,血鉛正常值小於50微克/毫升。
D. 化學污染物有哪些
化學污染物 : 一般指進入環境後會造成污染作用的化學物質。如DDT,多氯聯苯、重鉻酸鉀、丙烯腈及氯乙烯等。
由於化學物質(化學品)進入環境後造成的環境污染。即因化學污染物引起的環境污染。這些化學物質有有機物和無機物,它們大多是由人類活動或人工製造的產品,也有二次污染物。
按帶來的損害,化學污染主要分為環境荷爾蒙類損害,致癌、致畸、致突變化學品類損害,有毒化學品突發污染類損害等類型。
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物、水體污染物和工業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態可分為:氣態污染物、液態污染物和固體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化學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學污染物有:
1.元素:如鉛、鎘、准金屬等.2.無機物:氧化物、一氧化碳、鹵化氫、鹵素化合物等
3.有機化合物及烴類:烷烴、不飽和脂肪烴、芳香烴、PAH等;
4.金屬有機和准金屬有機化合物:如,四乙基鉛、二苯基鉻、二甲基胂酸等;
5.含氧有機化合物:如環氧乙烷、醚、醛、有機酸、酐、酚等;
6.含氮有機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亞硝胺等;
7.有機鹵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聯苯、氯代二惡瑛;
8.有機硫化物:硫醇、二甲碸、硫酸二甲酯等;
9.有機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機磷農葯、有機磷軍用毒氣等.
E. 化學污染有哪些
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狀污染物、酸雨。 1。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森林起火等產生。二氧化硫對人體的結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損傷呼吸器管可致支氣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腫呼吸麻痹。
短期接觸二氧化硫濃度為0。5毫克/立方米空氣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濃度高於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惡化。長期接觸濃度為0。1毫克/立方米空氣的人群呼吸系統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對金屬材料、房屋建築、棉紡化纖織品、皮革紙張等製品容易引起腐蝕,剝落、褪色而損壞。
還可使植物葉片變黃甚至枯死。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日平均濃度低於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06毫克/立方米。 2。氮氧化物(NOx) 空氣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佔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
NOx污染主要來源於生產、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燒的產物(包括汽車及一切內燃機燃燒排放的NOx);其次是來自生產或使用硝酸的工廠排放的尾氣。當NOx與碳氫化物共存於空氣中時,經陽光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光化學煙霧,它是一種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
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損害,甚至造成肺水腫。慢性中毒可致氣管、肺病變。吸入NO,可引起變性血紅蛋白的形成並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影響。NOx對動物的影響濃度大致為1。0毫克/立方米,對患者的影響濃度大致為0。
2毫克/立方米。國家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居住區的平均濃度低於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05毫克/立方米。 3。粒子狀污染物 空氣中的粒子狀污染物數量大、成分復雜,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質或是其它污染物的運載體。
其主要來源於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燒而排出的煤煙、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建築和交通揚塵、風的揚塵等,以及氣態污染物經過物理化學反應形成的鹽類顆粒物。在空氣污染監測中,粒子狀污染物的監測項目主要為總懸浮顆粒物、自然降塵和飄塵。
(1)總懸浮顆粒物(TSP) 總懸浮顆粒物是指粒徑在10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簡稱TSP。其對
F. 目前空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什麼
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無味的易燃有毒氣體。它是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燒的產物。一氧化碳污染在高海拔城市或寒冷環境中更為突出。氮氧化物,主要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的高溫燃燒過程。一氧化氮相對無害。然而,它被空氣中的臭氧迅速氧化,變成二氧化氮。燃燒含氮燃料和含氮化學品也可以直接釋放二氧化氮。一般來說,機動車排放物是城市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能夠在空氣中自然沉降的顆粒稱為降塵,而懸浮在空氣中的粒徑小於100微米的顆粒一般稱為總懸浮顆粒,其中粒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稱為可吸入顆粒。由於顆粒較輕,可吸入顆粒物可在大氣中長期漂浮。漂浮范圍從幾公里到幾十公里不等,可導致大氣中不斷積累,逐漸加劇污染程度。可吸入顆粒物成分復雜,吸附能力強。如能吸附各種金屬粉塵和強致癌物苯並芘,吸附病原微生物等。
G. 空氣污染物有什麼主要污染物介紹
相信大家對於空氣污染物都有一定的了解,空氣污染物包括了很多氣體,氧氣之外的大部分氣體都是具有污染空氣的作用的。比較常見的空氣污染物就是一氧化碳和臭氧,這兩種是五毒無味的空氣污染物,當它們的含量達到一定的比例的時候,就會對空氣造成污染。空氣污染物,還包括了一些硫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都是比較常見的空氣污染物。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空氣污染物都有哪些。
1、一氧化碳 :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易燃有毒氣體,是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燒的產物,在高海拔城市或寒冷的環境中,一氧化碳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氮氧化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兩種,它們大部分來源於礦物燃料的高溫燃燒過程。一氧化氮相對無害。,但它迅速被空氣中的臭氧氧化,黑心化為二氧化氮。燃燒含氮燃料(如煤)和含氮化學製品也可以直接釋放二氧化氮。一般來說機動排放是城市氮氧化物主要來源之一。
2、臭氧: 是光化學煙霧的代表
性污染物,主要由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強烈陽光照射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而形成和富集。雖然在高空平流層的臭氧對地球生物具有重要防輻射保護作用,但城市低空的臭氧卻是一種非常有害的污染物。碳氫化合物:自然界中的碳氫化合物主要由生物的分解作用而產生,[2]如甲烷、乙烯等。甲烷的結構穩定,不會引起光化學污染的危害,但乙烯的光化學活性較強,還會產生甲醛而刺激眼睛。人為的碳氫化合物排放主要來自不完全燃燒過程和揮發性有機物的蒸發。大部分碳氫成分對人體健康無害,但能導致光化學煙霧的形成。
3、硫氧化物: 主要是指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和硫酸鹽,[3]如燃燒含硫煤和石油等。此外,火山活動等自然過程也排出一定數量的硫氧化物。二氧化硫對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二氧化硫對人體的結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損傷呼吸器管可致支氣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腫呼吸麻痹。
H. 空氣中的污染物有哪幾種
1、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易燃有毒氣體,是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燒的產物,在高海拔城市或寒冷的環境中,一氧化碳污染問題比較突出。
2、氮氧化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兩種,它們大部分來源於礦物燃料的高溫燃燒過程。一氧化氮相對無害,但它迅速被空氣中的臭氧氧化,化為二氧化氮。
3、臭氧:是光化學煙霧的代表性污染物,主要由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強烈陽光照射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而形成和富集。
4、碳氫化合物:自然界中的碳氫化合物主要由生物的分解作用而產生,如甲烷、乙烯等。
空氣污染源可分為兩類,自然源和人為源。自然源:許多不同污染物和化學物質的形成和散發來自地殼的天然過程 ,比如 ,火山噴發散發的顆粒物質和氣態污染物像二氧化硫、硫化氫和甲烷。森林火災也引發空氣污染 ,散發煙霧、煙灰、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灰塵。
人為源是產生空氣污染的主要方面,它主要是從人們的生產活動和日常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人為源可分為特殊源和綜合源。如果人們根據空氣所含的污染物能明確無誤地指出它們來自某個排放源,則該源稱為特殊源。
I. 大氣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室外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塵/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室內空氣污染物主要包括:甲醛、氟利昂,廚房油煙[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丙烯醛、苯並(a)芘等]、煙草燃燒的煙霧[一氧化碳、尼古丁、醛類、苯並(a)芘等]以及放射性物質等。
主要大氣污染物有以下幾種:
1、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硫是一種常見的和重要的大氣污染物,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的氣體。二氧化硫主要來源於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燒;含硫礦石(特別是含硫較多的有色金屬礦石)的冶煉;化工、煉油和硫酸廠等的生產過程。
2、懸浮顆粒物 TSP(如:粉塵、煙霧、PM10、PM2.5)
3、氮氧化物 NOx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是常見的大氣污染物質,能刺激呼吸器官,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影響和危害人體健康。
氮氧化物中的二氧化氮毒性最大,它比一氧化氮毒性高4-5倍。大氣中氮氧化物主要來自汽車廢氣以及煤和石油燃燒的廢氣。
4、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如:苯、碳氫化合物、甲醛)
5、光化學氧化物 (如:臭氧 O3)
6、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烴)
J. 空氣中有哪些污染物質空氣污染會對人類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一:空氣中的污染物質有:
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易燃有毒氣體,是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燒的產物,在高海拔城市或寒冷的環境中,一氧化碳污染問題比較突出。
氮氧化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兩種,它們大部分來源於礦物燃料的高溫燃燒過程。一氧化氮相對無害。,但它迅速被空氣中的臭氧氧化,黑心化為二氧化氮。燃燒含氮燃料(如煤)和含氮化學製品也可以直接釋放二氧化氮。一般來說機動排放是城市氮氧化物主要來源之一。
臭氧:是光化學煙霧的代表臭氧性污染物,主要由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強烈陽光照射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而形成和富集。雖然在高空平流層的臭氧對地球生物具有重要防輻射保護作用,但城市低空的臭氧卻是一種非常有 害的污染物。
碳氫化合物:自然界中的碳氫化合物主要由生物的分解作用而產生, 如甲烷、乙烯等。甲烷的結構穩定,不會引起光化學污染的危害,但乙烯的光化學活性較強,還會產生甲醛而刺激眼睛。人為的碳氫化合物排放主要來自不完全燃燒過程和揮發性有機物的蒸發。大部分碳氫成分對人體健康無害,但能導致光化學煙霧的形成。
硫氧化物:主要是指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和硫酸鹽, 如燃燒含硫煤和石油等。此外,火山活動等自然過程也排出一定數量的硫氧化物。二氧化硫對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二氧化硫對人體的結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損傷呼吸器管可致支氣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腫呼吸麻痹。短期接觸二氧化硫濃度為0.5毫克/立方米空氣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濃度高於0.25毫克/立方米, 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惡化。長期接觸濃度為0.1毫克/立方米空氣的人群呼吸系統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對金屬材料、房屋建築、棉紡化纖織品、皮革紙張等製品容易引起腐蝕,剝落、褪色而損壞。還可使植物葉片變黃甚至枯死。國家環境質量標准規定, 居住區日平均濃度低於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濃度低於0.06毫克/立方米。並進一步與空氣中的水反應形成酸寸污染。二氧化硫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主要來自火力發電及其他行業的工業生產,比如固定污染源燃料的燃燒、有色金屬冶煉、鋼鐵、化工、硫廠等的生產、小型取暖鍋爐和民用煤爐的排放等來源。二氧化硫是無色氣體,有刺激性,在陽光下或空氣中某些金屬氧化物的催化作用下,易被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有很強的吸濕性,與水汽接觸後形成硫酸霧,其刺激作用較二氧化硫強10倍,這也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人體吸入的二氧化硫,主要影響呼吸道,在上呼吸道很快與水分接觸,形成有強刺激作用的三氧化硫,可使呼吸系統功能受損,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統疾病,產生一系列的症狀,如氣喘、氣促、咳嗽等。最易受二氧化硫影響的人包括哮喘病、心血管、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患者以及兒童和老年人。當二氧化硫與下述的顆粒物共存時,其危害作用會加強。
顆粒物質:主要指分散懸浮在空氣中的液態或固態物質,其粒度在徽米級,粒徑顆粒物質大約在0.0002-100微米之間,包括氣溶膠、煙、塵、霧和炭煙等多種形態。顆粒物是煙塵、粉塵的總稱。有天然來源,如風沙塵土、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造成的顆粒物;也有人為來源的顆粒物,如工業活動、建築工程、垃圾焚燒以及車輛尾氣等。由於顆粒物可以附著有毒金屬、致癌物質和致病菌等,因此其危害更大。空氣中的顆粒物又可分為降塵、總懸浮顆粒物和可吸入顆粒物等。其中可吸入顆粒物,能隨人體呼吸作用深入肺部,產生毒害作用。
汞(Hg)及其化合物屬於劇毒物質,可在體內蓄積。空氣中的汞經雨水淋溶沖刷而遷入水體。水體中汞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肢體麻木和疼痛等。總汞中的甲基汞在人體內極易被肝和腎吸收,其中只有15%被腦吸收,但首先受損是腦組織,並且難以治療,往往促使死亡或遺患終生。
揮發性有機物:這種化學物包括苯、甲醛和1,3-丁二烯(Butadiene),它們是由汽車燃料不完全燃燒和石油、油及潤滑劑蒸發形成。即使濃度很小,也能引發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肝臟及腎功能障礙。它們可能還會引起先天畸形和不孕不育。揮發性有機物很容易與氧氣和其他氧化劑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更加危險的毒素。
鉛:通過空氣、食品和水進入人體。它還能依附在塵粒上,儲存在血液、骨骼和軟組織里。鉛可引起嚴重的腎病、肝病、神經系統疾病和其他器官問題。除此以外,它還能導致心理紊亂,痙攣和智力遲鈍,尤其對兒童危害更大。幾十年來,鉛一直通過含鉛汽油產生的尾氣進入大氣。2003年,俄羅斯禁止生產含鉛汽油,這導致該國大氣里的鉛濃度迅速降低。鉛跟其他重金屬一樣,也能滲透到植物里,因此人們在燃燒落葉時,一定要小心,因為這種非常危險的毒素可能會通過燃燒,再次回到空氣里。
有毒物質:即使空氣中含有微量有毒物質,也會對植物和動物產生嚴重危害。美國《潔凈空氣法》列舉了188種由工業設備釋放、21種由汽車尾氣釋放出來的這種物質,以及33種城市空氣里包含的典型有毒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毒素可致癌或導致DNA受損。它們附著在懸浮顆粒物表面後,對人畜產生的危害更大。發現gu由有毒物質引起的變異,甚至可以遺傳給後代。較小濃度的有毒物質只有在特殊環境下才能顯現出毒性。毒素濃度是評估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標准。
二:空氣污染會對人類造成的不良影響
造成呼吸系統疾病;
農作物的有害物質含量會增加,人食用後造成傷害;
造成人的精神和情緒不好
破壞局部生態,危害區域內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