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綜合知識 >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4 08:04:43

Ⅰ 二十四個節氣分別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廿四個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廿四節氣與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在歷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歷,成為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
「廿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在我國傳統農耕社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

Ⅱ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


季節 春Spring 夏Summer 秋Autumn 冬Winter

月份 二月 FEB 三月 MAR 四月 APR 五月 MAY 六月 JUN 七月 JUL 八月 AUG 九月 SEP 十月OCT 11月 NOV 12月 DEC 一月 JAN

節氣 立春 驚蟄 清明 立夏 芒種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中氣 雨水 春分 穀雨 小滿 夏至 大暑 處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節氣(廿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千年以來指導著中國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世界觀,發現並細化了一年之中這個井然有序的生態變化規律。由於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是以這一帶為依據建立起來的。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成為中國古代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系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二十四節氣美圖、二十四節氣GIF動畫設計、二十四節氣美食圖。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里,「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

Ⅲ 二十四節氣分別是哪些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Ⅳ 二十四節氣,分別指什麼

一年四季共有24節氣,分別是指:

1、春季

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太陽黃經度數法:太陽黃經度數為315度。公歷2月3-5日交節。立春是干支歷寅月的起始。

雨水:斗指壬;太陽黃經度數為330°。公歷2月18-20日交節。

驚蟄:斗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公歷3月05-07日交節。驚蟄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

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公歷3月20-22日交節。

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圭表測影法:冬至後105天;黃經度數法:太陽黃經為15°。公歷4月04-06日交節。清明是干支歷辰月的起始。

穀雨:斗指辰;太陽黃經為30°。公歷4月19-21日交節。

2、夏季

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度數為45°。公歷5月05-07日交節。立夏是干支歷巳月的起始。

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公歷5月20-22日交節。

芒種:斗指己;太陽黃經為75°。公歷6月05-07日交節。芒種是干支歷午月的起始。

夏至:斗指午;太陽黃經為90°。公歷6月21-22日交節。

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公歷7月06-08日交節。小暑是干支歷未月的起始。

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歷7月22-24日交節。

3、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公歷8月07-09日交節。立秋是干支歷申月的起始。

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公歷8月22-24日交節。

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公歷9月07-09日交節。白露是干支歷酉月的起始。

秋分:斗指已;太陽黃經為180°。公歷9月22-24日交節。

寒露:斗指甲;太陽黃經為195°。公歷10月08-09日交節。寒露是干支歷戌月的起始。

霜降: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公歷10月23-24日交節。

4、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公歷11月7-8日交節。立冬是干支歷亥月的起始。

小雪:斗指已;太陽黃經為240°。公歷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斗指癸;太陽黃經為255°。公歷12月6-8日交節。大雪是干支歷子月的起始。

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85°。公歷1月5-7日交節。小寒是干支歷丑月的起始。

大寒:斗指丑;太陽黃經為300°。公歷1月20-21日交節。

歷史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從古至今對人們的生活、文化有著實用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對時間的具體切分,其更替和周期性復現,其中標志節氣變化的節氣日則是時間推遷和流轉的標志性時間,是重要的陰陽轉化節點。廿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干支歷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為「建」,以「斗柄指寅」為春正(正月),其以春季第一個月為正月的歷法制度對後世歷法「建正」影響深遠。

二十四節氣准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作為農事活動的基本時間指針,二十四節氣由此成為了民眾年度時間生活的重要節點與時間坐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時間指針。

Ⅳ 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有: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名稱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
二十四節氣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客觀地反映了季節更替和氣候的變化情況,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我國農業生產緊密相連,可以有效地指導農業生產。

Ⅵ 中國的24個節氣分別是什麼

分別是:

春季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夏季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Ⅶ 中國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意思

1、立春

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立春古稱正月節、立春節、歲首、歲旦等。

2、雨水

入春以後,東南風始吹,雨水開始增多。雨水是果樹嫁接的好時間,有「雨水節,把樹接」 的農諺。

3、驚蟄

驚蟄象徵氣溫上升, 天氣變暖, 地下蟄伏的各種動物開始蘇醒、 蠕動。 有「雨水早,春分遲 驚蟄育苗正適時」, 「驚蟄不過不下種」 之農諺。是日,聞雷兆年景豐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4、春分

春分,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春分一到,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此時也是早稻的播種期。

5、清明

清明,空氣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種的大好時光。 清明夜落雨, 對麥子不好。諺語雲:「麥子不怕四季水, 只怕清明一夜雨。」

6、穀雨

穀雨為公歷每年四月 二十日 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 時開始。有「穀雨到, 布穀叫, 前三天叫 受干, 後三天叫 受淹」 的說法。 雨後開始碾場, 「三月 不碾場, 打麥土裡揚」。

7、立夏

立夏是為 夏季之始, 小麥齊穗, 開始揚 花上漿。此時, 各種候鳥相繼入境, 並繼續播種秋作物。 農諺雲:「 立夏茭子小滿谷, 芒種玉茭大疙哚。」

8、小滿

小滿,農民購置農器傢具, 做收麥前的准備工作, 並開始套種晚秋作物。 有「小滿不滿, 芒種不忙」,「小滿十八天, 不熟也要干( 指小麥)」, 「小滿種谷, 憋滿倉屋」 的農諺。

9、芒種

進入典型的夏季, 天氣相當炎熱, 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種這一天,人們在耕播種作的空餘,忙裡偷閑,有「送花神」的習俗。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後,群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

10、夏至

夏至是農事很重要的節氣,氣溫升高, 天氣變熱,忌連陰 雨,有「荒谷爛麥長玉茭」 之說。「春爭日 , 夏爭時, 中 耕鋤草不宜遲」。夏至三庚入伏, 伏有三十天或四十天, 分頭伏、 中 伏和末伏。 每伏十天, 中伏有二十天的。

11、小暑

小暑天氣逐漸炎熱, 汛期到, 作物旺長, 要加強秋作物管理。 可犁地, 農諺有「小暑前後種綠豆」。 小暑忌旱,有「六月 怕干, 九月 怕淹」, 「六月 旱, 喝稀飯」, 「六月要雨難得雨, 八月 要晴難得晴」, 「小暑南風十八天, 坑裡泥巴都曬干」, 「伏里無雨, 谷里無米」 的俗諺。

12、大暑

大暑為一年中 氣溫最高的時期, 正值伏中。穀子甩大葉,黃豆二棚樓,要注意治蟲、 防旱、 防澇。有「 伏里帶九里」, 「 冬病夏治」的說法。

13、立秋

立秋,秋季開 始, 時在三伏之中。 有「 三 伏 不 到, 秋來到」 之說,但天氣仍然炎熱難耐, 有「秋老虎」 之說。 立秋日 忌雷、 雨、 風, 有「雷打秋, 晚禾折半收」, 「秋前北風, 秋後雨, 秋後北風干到底」 的俗諺。

14、處暑

處暑,暑盡天涼, 炎熱的天氣將於是日結束。農諺有:「處暑不種田,想種等來年」,「過了處署不種秋,就是種上也不收」,但可種蕎麥,俗諺雲:「處暑蕎麥甭等肥」。「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

15、白露

白露,時值中秋, 天氣 轉 涼, 夜間露水發白 ,開始收獲高粱和早玉米。農諺有「白 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川( 小麥)」,「白 露沒有雨, 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穀又犁田, 來年又是大豐年」, 「八月 初一灑一陣, 旱到來年五月 盡」。

16、秋分

秋分,秋季的一半, 此後, 北半球漸短, 夜漸長。 秋分後, 既要抓緊送糞犁地, 積極備播小麥, 又夾帶收秋,是秋季最忙時期。 俗諺雲:「 七月 十五早看天, 強似抽簽問 神仙;月 亮落地接雲彩, 年景好的說不得; 月 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糧食打不發。」

17、寒露

寒露,進入寒露,氣候明 顯轉涼, 夜有寒冷之感。農諺有「哪有寒露不割谷」, 「寒露不刨蔥, 等到立了 冬」,「打蛇打在七寸上, 莊稼種在節氣上」, 「一早三分忙,一壯三分旺」, 「割寒露, 打霜降」 之說。

18、霜降

霜降,以天冷、露水結成薄霜而名 。霜降無霜,主來歲飢荒。有「霜降有霜,米穀滿倉」, 「十月 不下霜, 種地一包糠」, 「有墒不等時, 到時不等墒」, 「犁犁耙耙種 下田, 最晚不過立冬前」, 「 前耬後耬, 差一穗頭」的農諺。

19、立冬

立 冬,意味著冬天的到 來,太陽過黃經為225° 。古有「冬是終了 」, 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諺有「立了冬, 把地耕,能使土裡養分增」, 「冬耕深,出 黃金」 之說。

20、小雪

小雪「,氣溫下降, 始飄雪花。 開始農田水利 基本建設,整修道路, 開展副業活動。農諺有「千家萬戶 ,沫子糞土」,「 修渠 築壩, 天旱不怕 」, 「 修好水渠 築好塘,年年豐收有保障」, 「修好水利, 一本萬利」。

21、大雪

大雪,因天寒地凍、 大雪紛飛而名 。「瑞雪兆豐年。」「麥蓋三床被( 大雪), 頭枕蒸饃睡。」 農事活動繼續以 水利建設、 整修道路水渠為主, 並開始磨粉, 生產粉條、粉皮, 從事商業經營及商品 生產等活動。

22、冬至

冬至,太陽直射南回 歸線, 是日交九, 此後天氣漸入嚴寒。有《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閉 門 塞手, 三九四 九凍死雞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23、小寒

小寒,進入嚴寒天氣, 「小寒大寒, 滴水成團」, 「小寒凍土, 大寒凍河」。[32]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詠梅詩起源於六朝,隋唐崛起,極盛於宋元,明清相繼,仍余韻猶存。

24、大寒

大寒,進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時段,時在農歷十二月 ,准備過春節, 「小寒、 大寒、 殺豬過年」。

Ⅷ 二十四節氣分別有哪些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閱讀全文

與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