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神論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共有的學科為,物理學和倫理學(包括美學,道德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唯物主義特有的學科為邏輯學(包括第一哲學,形而上學,神學等)。唯物主義的名人有羅素、馬克思和恩格斯等,唯心主義的名人有墨子、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王守仁等。——網路
❷ 什麼叫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 ,與無限論(不可知論) 和全體論(一神論) 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理性或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 。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理性和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
根據本原數目的不同,唯物主義分為兩種,一元論和二元論。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只承認物質一個本原,也稱之為機械的唯物主義。二元論的唯物主義承認物質和運動兩個本原,也稱之為辯證的唯物主義。辯證的唯物主義沒有區分自然的運動和人的運動,對人的運動也不作生產,實踐和思辨的區分,認為它們在本質上一樣的,可以用時間作為尺度統一衡量 。 唯心主義分為兩種,二元論和三元論。三元的唯心主義除了承認物質本原外,還把運動區分為了高級運動(思辨)和低級運動(其它運動)兩個本原,認為高級運動可以衡量低級運動,而低級運動不可以衡量高級運動 。二元論的的唯心主義不承認物質本原,其它方面與三元的唯心主義相同
❸ 什麼叫做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即是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哲學里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
唯物主義是指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物質屬於第一性的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種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解釋】唯物論有兩大核心:一個是物質,一個是意識;兩大規律: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的原理。
物質
物質是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知的,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意識
1.肉體意識的起源:它是物質世界(自然界和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的形成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3.意識的內容: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近似的,能動的反映,任何意識都是客觀存在的投影,都能從客觀存在找到原型,--即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者;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其形式是主觀的,意識就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有機統一。
❹ 什麼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是
1、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唯一物質性,也就是說世界萬物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真切第一性的。人的意識是建立在物質世界基礎之上的,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應,是從屬地位,是第二性的。
而且看待認識世界還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包括世界上的一些事物,要用全面的、客觀的、聯繫上、科學的、充滿矛盾的觀點看世界及一切事物。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認識論觀點。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主要體現於:
(1)物質和精神誰為第一性。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體,精神為屬性;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本體,物質是屬性。
(2)存在和意識。唯物主義認為存在在先,意識為派生的;唯心主義認為意識在先,物質是派生的。
(3)形而上學與辯證法。最先批判形而上學比較徹底的是溫和懷疑主義者休謨,其次是康德徹底砍掉了形而上學和神學的腦袋,緊接著是黑格爾重新拾起形而上學,卻用辯證法指出形而上學是幼稚的。到了我們的教材裡面,形而上學特指孤立、靜止等,所以片面;辯證法特指區別與聯系、運動與靜止等,故被教材認為全面。
(4)什麼是唯物主義擴展閱讀
唯物主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戰國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東漢王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南朝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明朝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
唯心主義: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①主觀唯心主義:世界由人的意識派生、決定。
宋朝哲學家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心外無物」。「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
②客觀唯心主義:世界由某種神靈或不可捉摸的絕對觀念及力量創造、決定。
宋朝哲學家朱熹:「理在氣先。」
柏拉圖: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
③宗教:上帝、神創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義兩種形式,雖有某些差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
結論:其認為,思維、意識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質是第二性的,顛倒了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真實關系,背離了自然科學和人們的實踐坐標,實踐是科學的基礎。以本體論劃分,唯物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自然界、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人們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
(2)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3)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中國而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4)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對中國而言,從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唯物主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唯心主義
❺ 唯物主義是什麼意思啊
唯物主義是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
物質是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知的,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近似的,能動的反映,任何意識都是客觀存在的投影,都能從客觀實在找到原型,即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者。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
原理,規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唯物主義一種有限論 ,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一神論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
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
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5)什麼是唯物主義擴展閱讀
1、唯心主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
2、主觀唯心主義者的主觀意識指的是自然界內在非物質的總和,不是簡單指人類思維。絕對唯心主義的世界指的是意識世界,如果站在唯物的角度則會牽強的理解為唯我主義。
3、四維唯心主義是把客觀世界看作是虛有的「上帝」或人的主觀臆斷的意識四維唯心地隨意創造或改造出來,並四維唯心地推動或拉動客觀世界發展變化。
4、辯證唯心地認為人和人類對客觀世界是不可以認知的,辯證唯心地承認存在著人和人類所不能調正利用的客觀規律和定律。
❻ 唯物主義是什麼意思(說人話)
唯物主義是人的世界觀、認識論的一個哲學觀點。它強調的是,先有物質,後有意識,就是物質第一意識第二。教導人們要學習客觀規律、遵守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堅持唯物主義,事情就會成功,違背唯物主義就是唯心主義,就會處處碰壁,永遠失敗。因為不符合客觀規律。唯物主義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不以人類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實在,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人的意識也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只有正確反映客觀世界,才能取得成功。而那些不調查研究,不顧客觀規律,隨心所欲,到處胡來的人,會受到客觀世界的懲罰。唯物主義最根本的特點:要求人們嚴格遵守客觀規律,反對盲目蠻乾和瞎指揮。唯物主義要求學習科學知識,用科學造福人類。事實證明,唯心主義的反科學觀點是不能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用科學觀點認識太陽系
太陽系
❼ 什麼是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1,即是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哲學里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該理論的基礎是,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唯物主義屬於一元本體論。但其本身又不同於以二元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心主義和心靈主義的一個對立面。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辯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
中文名:唯物主義
外文名:materialism
繁體:唯物主義
注音:wei wu zhu yi
❽ 什麼叫唯物主義啊
名稱】唯物主義
【拼音】wéi wù zhǔ yì
【解釋】以為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
【近義詞】唯物論
【反義詞】唯心主義
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認為世界按它的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在人的意識之外,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物質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可以是認識的。唯物主義一般是先進階級的世界觀,它經歷了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三個發展階段。
[編輯本段]涵義概述
唯物論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也就是[[有機化合物|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基本觀點概括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
唯物辯證法包含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范疇。在部分國家的宣傳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學課程中對於唯物辯證法有如下的描述:「由於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和范疇,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本身抽象出來的,因而它們既是客觀事物本身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認識的普遍規律,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唯物辯證法不是一種僵死的體系,它隨人類的實踐運動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含義、新的范疇、規律產生出來。」
世界范圍內,並非所有的科學工作者以及哲學研究人員都認同辯證唯物論這一哲學流派。愛因斯坦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手稿閱讀完畢後曾做出這樣的評價:「愛德華·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內容的手稿交給我,託付我發表意見,看這部手稿是否應該付印。我的意見如下:要是這部手稿出自一位並非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麼我就不會建議把它付印,因為不論從當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還是從物理學史方面來說,這部手稿的內容完全就是胡說八道、瘋人之作。可是,我可以這樣設想:如果考慮到這部著作對於闡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義是一個有趣的文獻,那是可以勉強出版的。」(《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第202頁)
[編輯本段]歷史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物質的具體形態中國古代「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萬物的本原,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這個世界不是任何神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
②機械唯物主義,與近代自然科學相結合,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猜測性,但又存在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歷史觀是唯心主義)這三個根本缺陷。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編輯本段]主要內容
對立統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對立的部分組合而成的。 例如, 電現象中包含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原子是一個整體但也是由相反電荷的氫核和電子所組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統一思想來自黑格爾。
毛澤東所著《矛盾論》對對立統一有詳細論述。
質量互變
物質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質是指物質的性質,而不是質量;量是指衡量物質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從量變到質變,就是說物質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稱作量變)慢慢積累,微小的變化的積累最終導致物質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原理來自黑格爾的正-反-合三階段論:「正」態事物由於內部矛盾的發展,會過渡到反面,成為「反」階段,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階段再過渡到它的反面,是為否定之否定。經過否定之否定後,事物雖然回到「正」態,但已不是原來的狀態,而是更上一層樓。
中國民間諺語「物極必反」就是第一否定;「否極泰來」則是否定之否定。
物質與意識
①思維和存在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哲學可以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②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派別;
③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就是看它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知識理解: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不同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通常說的「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題,它是指,一方面物質決定意識,另一方面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動地反映客觀物質世界,意識能動地反作用於客觀物質世界)。這是對實際存在的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正確揭示。哲學基本問題所說的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本原,哪個決定哪個;二是,意識能不能正確地反映物質,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客觀存在。對這兩方面的正確回答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物質。可見,這里所回答的第二個內容,與前面說的第二個內容不是一回事,兩處說的「關系」是有不同之處的。
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哲學史的總結,歷史上的哲學,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新的高度上正確地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且進一步科學地指明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編輯本段]與唯心論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戰國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東漢王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南朝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明朝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
唯心主義: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①主觀唯心主義:世界由人的意識創造、決定。宋朝哲學家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心外無物。」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
「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
②客觀唯心主義:世界由某種神靈或不可捉摸的絕對觀念創造、決定宋朝哲學家朱熹:「理在氣先。」
柏拉圖:世界是「理念」的影子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
③宗教:上帝、神創造和支配世界唯心主義兩種形式,雖有某些差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認為,思維、意識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質是第二性的,顛倒了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真實關系,背離了自然科學和人們的實踐經驗。
[編輯本段]什麼是唯物主義
彭哲也
唯物主義最基本的思想就在於承認物質與意識相區分,在我們的意識之外存在著一個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先於我們的意識而存在。物質決定意識,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簡單地說,只要承認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這就是唯物主義。
曾經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上帝讓一個神去統計這個世界上好人和壞人各為多少。這個神先去統計這個世界上的壞人有多少,結果卻深感工作量之大。於是他改變方法,轉而專去統計好人有多少。結果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務。
既然這個世界上的唯心主義的各種表現各不相同,但真理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簡單地定義一切反唯物主義的都是唯心主義,這樣就簡單地明白地定義了唯心主義。
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認為這個世界上意識與物質沒有區分,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只有意識而沒有物質。既如此,物質對意識的終極決定作用當然就不存在。主觀有神論認為,人的意識是不滅的。這樣就直接或者變相地承認了人死後人的意識化為靈魂。既然意識是不滅的,那麼物質對意識的終極的決定作用也就不復存在。徹底的客觀有神論認為,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而神是自造的。徹底的客觀有神論所謂的神必是人格化的。所以這種神可以歸入我們所說的廣義的意識的范疇。由於客觀有神論認為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那麼對這個世界起終極決定作用的當然就是神了,那麼對人的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當然的就是神了,而不是物質世界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和徹底的客觀唯心主義和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都是一元論哲學,認為這個世界只有一個東西是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更有一種二元論哲學,這種哲學否認物質決定意識,也否認意識決定物質。但它既否認了對意識起終極決定作用的是物質,那麼它同樣的是屬於我們所說的唯心主義的范疇。還有一種泛神論。這種泛神論所謂的神未必是人格化的,但這種神是所謂的超自然力量。如果這種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話,那麼對這個世界起終極決定作用的無疑的也是這種超自然力量。所以同樣的是,泛神論也否認了物質世界對意識的終極的決定作用。
從上面我們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定義來看,我們可以非常明白地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所以這個定義是站得住腳的!
[編輯本段]重要補充
彭哲也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物質.過度誇大意識對物質的作用,這就是主觀唯心主義.過度地誇大物質對意識的作用,這就是客觀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最基本的方法論就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它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只有在實踐中,在主觀與客觀相結合中才能夠終極地檢驗真理.而無論是客觀唯心主義還是主觀唯心主義,它們基本的方法論都是主觀與客觀相割裂,它們對真理的證明,總是妄圖在意識內證明一切,反對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由於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最基本的方法論都是主觀與客觀相割裂,所以把二者同稱為唯心主義.這個方法論才是二者最本質的共同.
警告:請不要宣揚:「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這一類觀點! 無疑,唯物主義跟唯心主義存在本質矛盾,但誰對誰錯尚無定論,網路只需要不帶感情色彩的介紹,不要把偏見帶入其中!
❾ 什麼是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即是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哲學里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該理論的基礎,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唯物主義屬於一元本體論,其本身又不同於以二元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心主義和心靈主義的一個對立面。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費爾巴哈,辯證唯物論的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
❿ 什麼是唯物主義者
唯物主義者是指以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人,建立在唯物主義之上的唯心主義可以使宗教與科學和平共處。
唯物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其與唯心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它正確地回答了意識和物質即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唯物主義的意義
它承認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這是唯物主義的基本前提。在階級社會中,唯物主義一般是進步階級的世界觀。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級,相應地,具有三種表現形式,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現代新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成就。它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陷,也是將哲學首次推向實踐的唯一科學、徹底、完備的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