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www.XINHUANET.com 來源: 中國地震科普網
【字體:大 中 小】 【背景色 】
人類在揭開地震之謎的過程中,伴隨著豐富的想像,產生種種神話與傳說。
大約在12世紀,日本古歷書上有所謂「地震蟲」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書談及鯰魚與地震的關系時,認為大鯰魚卧伏在地低下,背覆著日本的國土,當鯰魚發怒時,就將尾巴和鰭動一動,於是造成了地震。我國古代對地震這一特殊災害,也有專門描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地底下有一條大鱉魚,馱著大地,時間久了就要翻一翻身,於是大地就抖動起來,鱉魚翻身就是地震了。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震認識從神話中走出。古希臘的伊壁鳩魯認為地震是由於風被封閉在地殼內,結果使地殼分成小塊不停地運動,即風使大地震動而引起地震。隨之出現了盧克萊修的風成說,即來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風和空氣的某種巨大力量,突然進入大地的空虛處,在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騷動並掀起旋風,繼而將由此產生的力量噴出外界,與此同時,大地出現深的裂縫,形成巨大的龜裂,這便是地震。再有亞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現的地下風和地下灼熱的易燃物體造成。
20世紀伊始,科學家們開始深入研究地震波,從而為地震科學及至整個地球科學掀開了新的一頁。相繼提出比較有影響的假說有三: 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內部不斷積累的應變能超過岩石強度時產生斷層,斷層形成後,岩石彈性回跳,恢復原來狀態,於是把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出來,引起地震,這是所謂「彈性回跳說」;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澤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導熱不均,部分溶融體積膨脹,擠壓圍岩,導致圍岩破例產生地震,這是所謂「岩漿沖擊說」;三是美國學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質在一定臨界溫度和壓力下,從一種結晶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結晶狀態,體積突然變化而發生地震的「相變說」。
雖然,地震之謎迄今沒有完全解開,但隨著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學、地質學、數學和天文學等多學科叫交叉滲透,深入發展,使地震學科取得長足的進步。
Ⅱ 為什麼會有地震呢
地球發生地震主要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天然的,另一種則是人為所造成的地震。當然最為主要的因素則是天然所導致的地震,所受到的影響也是最大的。
地球內部時時刻刻在運動,最表層的地殼被分成了幾大板塊,分分合合,地球到了現在大家看到的七大洲四大洋基本組合。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殼應力狀態時刻處於變化當中,一般認為,應力到了某種臨界狀態往往會在斷層附近突然發生岩石破裂,這就是地震的發生,之後有可能會產生新的斷層。
陷落地震則是岩石層不穩定造成塌陷從而引發地震。誘發地震則是受到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等而引起的地震,後兩者主要偏向於人為因素的地震。
人為地震
是指人工爆破,礦山開采,軍事施工及地下核試驗等由於人為因素所導致的地震,比如之前日本在海底進行的核試驗,導致強烈地震並產生海嘯,對日本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和損失。
Ⅲ 為什麼會地震,地震原因是什麼
地震成因是地震學科中的一個重大課題。有如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等。比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板塊構造學說。
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威爾遜首先提出「板塊」概念,1968年法國人把全球岩石圈劃分成六大板塊,即歐亞、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極洲板塊。
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也是火山、地震較為集中的地帶。板塊學說是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等學說的綜合與延伸,它雖不能解決地殼運動的所有問題,卻為地震成因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
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著數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測著地震的動向。
Ⅳ 為什麼會有地震
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復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由於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岩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於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
(4)為什麼會地震擴展閱讀:
一、地震震級
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震級的標度最初是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C.F.Richter)於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亞地方性地震時提出的。
規定以震中距100km處「標准地震儀」(或稱「安德生地震儀」、周期0.8s,放大倍數2800,阻尼系數0.8)所記錄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單振幅,以μm計)的常用對數為該地震的震級。
後來發展為遠台及非標准地震儀記錄經過換算也可用來確定震級。震級分面波震級(MS)、體波震級(Mb)、近震震級(ML)等不同類別,彼此之間也可以換算。
用里克特的測算辦法計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沒有超過8.9級的;最小的地震則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儀測到-3級。按震級的大小又可劃分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稱小震)、強震(或稱中震)和大地震等。
二、傳播方式
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分為縱波和橫波。
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
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
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橫波是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
Ⅳ 為什麼會地震地震原因有哪些
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就會地震。
地震原因有:
1、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發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層板塊受地應力的作用,當所受的地應力太大,岩層不能承受時,就會發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錯動,岩層破裂或錯動時會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地地震波,當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就會引起地面的震動。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2、火山地震:由於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
3、水庫地震:由於水庫蓄水、放水引起庫區發生地震。
4、陷落地震: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
5、人工地震:由於核爆炸、開炮等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
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徵兆稱作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
微觀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宏觀前兆: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Ⅵ 為什麼會地震呢
簡單地說,地震的原因主要有:
地球各個大板塊之間互相擠壓.另外還有火山噴發引起.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
類。
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幔物質的熱對流。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內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釋放能量(地震波)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的振動.
〔2〕其它地質災害或自然災害,也可以間接誘發地震.
地幔物質的熱對流。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風,洋流,河流等地表過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陽所驅動
Ⅶ 為什麼會地震呢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的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按成因分為四類:一是構造地震:是由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出去所形成的地震。二是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活動所引起的地震。三是陷落地震:是由地層陷落而引起的地震。四是人工地震:指核爆炸、工程爆破、水庫蓄水、礦山采礦等人類活動引發的地面震動。強烈的地震往往會造成人員的傷亡、地表建築的破壞、地下結構的破壞等嚴重後果。
Ⅷ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簡單地說,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個大板塊之間互相擠壓.另外還有火山噴發引起.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它是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構造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佔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了也會產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地幔物質的熱對流。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內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釋放能量(地震波)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的振動.
〔2〕其它地質災害或自然災害,也可以間接誘發地震.
地幔物質的熱對流。是由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能量所驅動的。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外部表現。內部能量釋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塊運動,地質構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Ⅸ 為什麼會地震
發生地震的原因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1、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岩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關於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則是形成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已為廣大地學工作者所接受的一個關於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
(9)為什麼會地震擴展閱讀:
1、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來決定。釋放出的能量愈大,則震級愈大。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是通過地震儀記錄的震波最大振幅來確定的。
2、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
3、中國使用的震級標准,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在實際測量中,由於其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沒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多用矩震級來表示。
4、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另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表現出地震活動的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