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叫平仄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平仄理論好比把四個班(四聲)學生按性別(平仄)分成男女兩類。至於這樣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論者考慮的。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弄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復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
2. 什麼是「平仄」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3. 古詩中的「平仄」是什麼意思
平仄的意思: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3)什麼是平仄擴展閱讀:
古詩詞平仄聲
新韻,就是按普通話的北方韻為基礎,由中華詩詞協會整理的,一二為平,三四為仄。
古韻,一般又叫平水韻,是過往進來比較公認的格律書參考。連詩詞學會也說,新韻提出來只是並行,不敢取消平水韻。
而平水韻是宋朝的官話,大致是洛陽語(中國古代官話統稱)偏汴京腔。他的韻律要比普通話多具體分:上平、下平、上聲、下聲、去聲和入聲六種。
平聲也就是上平和下平,這是毋庸質疑的。
但是新韻中的所謂「陽平」二聲,你寫的時候看情況把它歸入仄聲也不錯。
總結就是,你想附庸風雅,沒事寫兩句,就按普通話的新韻就行,就是一平三仄。想玩深一點,就看平水韻的韻書。(除了這些,還要考慮意境、風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_平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_平仄聲
4. 請問什麼是平仄
是指音調。
在現代漢語中,第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仄聲。
古代漢語的音調是平上去入,平是平聲,上去入是仄聲,但是現在,入聲已經沒有了,所以在現代漢語中,平分為陰平和陽平,也就是一聲和二聲,這些是平,上聲、去聲也就是三聲和四聲是仄。
5. 平仄是什麼
平仄中的平聲,是指發音聲調平緩的;
仄聲則是聲調有抑揚變化的。
用今天普通話發音作類比——
普通話聲調中的一聲和二聲,就是平聲;
普通話聲調中的三聲和四聲,就是仄聲。
6. 什麼是平仄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6)什麼是平仄擴展閱讀:
平仄的起源: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
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一、難以規范,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7. 什麼叫平、什麼叫仄。什麼叫平仄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7)什麼是平仄擴展閱讀:
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對聯:(聯尾)上仄下平
平仄理論好比把四個班(四聲)學生按性別(平仄)分成男女兩類。至於這樣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論者考慮的。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8. 平仄是什麼意思
平仄的意思: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8)什麼是平仄擴展閱讀:
平仄的起源: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
9. 什麼是平仄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9)什麼是平仄擴展閱讀:
平仄目的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一、難以規范,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至於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10. 平仄的定義是什麼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恆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