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綜合知識 > 金剛經說什麼

金剛經說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8 00:25:44

Ⅰ 金剛經說什麼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1、全經綱領: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是讓一切眾生成就佛果。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他」、「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幫助眾生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意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素(三輪):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4、中道方法: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借條件關系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系,《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舍棄。 《金剛經》是徹底解放煩惱心靈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簡潔、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經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Ⅱ 金剛經講的內容是什麼

《金剛經》是般若經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禪宗從六祖慧能開始,就用《金剛經》印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有這樣一種說法:「600餘部般若經典,濃縮為《金剛經》;《金剛經》再濃縮,就是《心經》」。
般若經典必須是悟後菩薩才有能力解說,末學是凡夫,僅對經名提供一點個人淺見。不足為憑,僅供參考:
《金剛經》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解如下:
金剛:
世間最堅固的東西,用來比喻永不壞滅的「金剛心」:一切眾生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心。正因為真心永不壞滅,所以才成為輪回三世的主體。
一切萬法必然是「成住壞空」:包括一切有情的色身及覺知心,包括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無一不是無常敗壞。故名「虛妄不實」。唯有這個真心,是唯一真實常住之法。十方諸佛合其威神力也不能減損一隻小螞蟻的真心一分一毫。如《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般若諸經所說的「心」,一般是指這個真心而不是眾生能知能覺的意識心。比如:「一切唯心造」,就是說這個真心能生萬法。這個真心,即是禪宗「開悟明心」所明之心,即是「佛法第一義諦」。
般若:
般若,直譯為「智慧」,但卻不是世間所說的「聰明伶俐」「博學多聞」「思辨敏捷」,而是專指大乘菩薩經由多生多劫修集福德、定力、慧力,直到因緣具足之時,意識心觸證真心而發

Ⅲ 金剛經講的是什麼意思

從文字上,《金剛經》就是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的一番精彩對話,主要討論如何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如何修證成佛。

「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是佛陀覺悟的最高智慧,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一般人既定的所謂「終極意義」的智慧,它能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具備這種覺悟就是成佛。

所謂「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決心成就無上智慧,無上大道,即發願成佛,這也是修行大乘菩薩道的全部內容和目的。

發願成佛用現代心理學的概念理解,就是追求終極意義。人類從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這種追求,直到近現代還在追問「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宗教經驗的高級階段,向人們揭示「人類所嚮往的目標應當是什麼」,是人類對經驗世界顯示出的內在和諧與秩序的堅定信仰與崇拜。這種堅定的信仰,在現代心理學看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

(3)金剛經說什麼擴展閱讀:

《金剛經》經文看似簡單實則也很簡單,簡單到多數人以為自己理解了,但是一看經文的註解又不懂了,諸多的經典中《金剛經》的註解自古以來在是最多的,保守估計就有八百多重註解,專門研究《金剛經》的註解,那活到一百歲註解都看不完。

梁武帝曾經恭請善慧大師升座講《金剛經》,善慧大師就是這么講的,講經儀式舉行完畢,扶指一拍經本就合上了,講完了。

世尊曾經在靈山一會也這么示現過,講經時一言不發,信手拈花,然後迦葉尊者就懂了,會心一笑,這場法會就圓滿了,這種講法需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領悟,中下根性的眾生就沒法指望了。

所以雖無法可說依然要頭頭是道,所以才有了這么多的註解,先讓眾生深入經文中學習讓眾生明白,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就是方便接引眾生。

Ⅳ 《金剛經》主要說什麼

《金剛經》主要說的是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

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金剛經》的由來

相傳是釋迦牟尼佛在祗樹給孤獨園為須菩提尊者而宣說的經典,南北朝時代的開善智藏大師持誦金剛經多有靈驗感應,唐朝以後的僧人,將本經視為闡揚佛性密意的經典,更因為禪宗各祖師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經》、《道德經》、《金剛經》為三教中最重要的經典,親自為此三經作注。

宋代公家則以《金剛經》測驗僧侶。明成祖因國師臨濟宗的姚道衍之請,集僧俗二界善知識作《金剛經解》。

Ⅳ 金剛經說的是什麼內容呢

金剛經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一直在民間流傳甚廣、影響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誦讀修持。但是由於坊間版本的金剛經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奧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難以明白經文的真正義理妙趣所在。筆者有鑒於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參悟金剛經的心得體會,以淺白的文字與讀者一起分享,希望對讀者能夠有所幫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毀譽聽之於人,筆者將抱著無諍三昧的態度。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是指一種非常堅硬的金屬,以它比喻為無堅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種關卡,順利地修行證道。「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近似於漢語大智慧一詞,但是它與大智慧一詞並不完全等同。「波羅密多」亦為梵文音譯,翻譯為漢語即是到達彼岸、比喻為到了家。「經」通徑,原指路徑,意為心法、訣竅。整個經題用現代漢語表達就是:象金剛一般堅硬沖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訣竅。一個人鑽研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時,人們說他的技藝已經到了家也是這個意思。

金剛經大約是從東漢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之後,由晉朝至唐朝一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流行,此經文就是參照鳩譯本。這篇經文通篇討論的主要是關於「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展開討論。下面是筆者對經文的解讀,若有謬誤之處恭請善知識們不吝批評指正:(轉第一品)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於漢語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於漢語的段、節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說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說是第一節的意思。「法會因由」意思是說這次佛祖說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緣由的意思。有句俗話說「英雄莫問出處,落魄莫問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說一個人落魄時不要對他追根問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麼原因造成也是這個意思。這個標題「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用現代的漢語表達意思就是:

第一章法會的起因緣由自然段。「如是我聞」是我聽說是這樣的之意,即「我聞如是」的倒裝。「我」是指阿難,佛祖弟子中一個年紀最小的弟子,記憶力特別好,在佛祖身邊服侍過二十多年,佛經全都是他回憶佛祖說的話整理而成。所以佛經的開篇都是用「如是我聞」來表示以下的內容是他親耳聽佛祖說的話,並不是他自己說的。也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學佛就不能夠盲從佛經,不排除阿難有曲解佛意的無心之失。我們應該抱懷疑的態度學佛,這也是佛祖所主張的。因為真理是不怕被人懷疑,最怕被人盲從。「一時」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時間觀念,往往用「一時」來表示某個時間。「舍衛國」是國名,在現在印度的中部。「祗樹、給孤獨」是兩個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這兩人一個原來是太子,一個原來是富豪。「園」是庄園,即佛祖的講堂、講經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眾」即眾多。「俱」意為俱在,指彼此相處在一起。「爾時」指那時、當時。「飯食訖」意思是吃飯之後。「敷座」意思是清潔地面,就地打坐。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說:我聽佛祖是這樣說的,有一次在舍衛國的祗樹太子和給孤獨兩人共同建造的講經堂那裡,他和大比丘們大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聚集在一起。當時已經到了吃飯的時候,世尊穿著修行的衣服,拿著飯缽去了舍衛大城行乞。在城裡逐戶逐戶乞完之後,他返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過飯,收好衣缽,又洗完了腳,然後就地在那裡打坐。看來佛祖是丐幫的幫主,領著一大幫乞丐整天在那裡閑坐清談。不過這一幫乞丐和其他好逸惡勞的乞丐不同,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一幫乞丐是為了尋找真理、宣講真理、參悟真理、以期度化世人而不治營生,導致自己的三餐不繼,要靠行乞來果腹,從這一點來看又印證了佛祖的願力非一般的聖賢所能及。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意為第二章,請求佛祖講解佛法自然段。「時」是當時、那時。「須菩提」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長於解說空義。「白」是對、向之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換言之即是最正確無誤,無人可與倫比的卓越見解。「降伏」意為控制、制伏或壓伏。「諦聽」意為聆聽、傾聽。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說:當時長老須菩提在人群那裡站了起來,偏袒著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對佛祖施禮說:世間上少有的世尊,如來您喜好護念菩薩,喜好囑咐菩薩。

閱讀全文

與金剛經說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