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葷腥的解釋是什麼
葷腥一般專指肉食類。解釋:①雞鴨魚肉及氣味濃烈的菜蔬之類的食物。②語言中指利益、好處等。
㈡ 什麼是吃葷,葷腥指的是什麼東西
雞鴨魚肉及氣味濃烈的菜蔬之類的食物。
其實,最早的葷不是指肉,可以從字上看出來。葷腥應該分開看。
腥:指肉類。包括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游的以及各種幼仔及禽卵。腥味,傷生害命,損慈悲心。
另一種飲食方式:素食
素食的動機因人而異,可能是基於宗教信仰,可能是出於健康考慮,也可能是經濟因素,還可能是鑒於生態環保的理念,不同的動機使得素食者選擇不同的素食方式。
有些人會因為傳染病等環境因素、道德因素、保護動物、健康、減重或其他個人原因而吃素。
素食在印度,因為印度地方可以養奶牛提供蛋白質,而且牛可以犁地,在恆河平原,沒有牛是不能種地的,把糧食喂給牛,再宰牛吃,白白浪費了75%的熱量與蛋白質,因此印度人不願吃牛,只可吃水牛,但只是極個別的情況。
奶類、乾酪和蜂蜜。除了食物之外,部份嚴守素食主義者也不使用動物製成的商品,例如皮革、皮草和含動物性成份的化妝品。
㈢ 佛教中的「葷腥」指的是什麼
佛教里所謂的「葷」是指五葷,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蔥、蒜、韭、薤、興渠(根像蘿卜,氣味像蒜)等有特殊氣味的菜。
腥是指的一切,不管是海洋還是陸地的動物的肉都屬於腥。
東南亞國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乞討,或到附近人家輪食,無法挑食,所以,無論素食、肉食,只能有什麼吃什麼。
而我國大乘教派的經典中則有反對食肉的條文。
以前,蒙、藏地區,由於氣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不食肉不能生活。現在很多藏地的高僧大德也都明文禁止食肉,基於一切眾生平等和慈悲心的增長。
但無論食肉與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葷食,南北佛教均須遵守。
(3)葷腥指什麼擴展閱讀:
漢傳佛教不可以吃肉的原因
1、漢族文化中早有將「素食」與「清凈」相聯系的傳統,在許多的儒家經典與禮儀規范中,舉行神聖的儀式前都必須要先戒除肉食,以顯示自身的清凈,而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漢地的佛教。
2、漢地的佛寺多為叢林,有著耕種的傳統,僧人們無需乞食,而是出坡犁地,自耕自種,既然如此,也就不可能會選擇殺生食肉。
3、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漢傳佛教在飲食觀念上依據的並非是小乘律,而主要是大乘經典。
在眾多強調慈悲精神的大乘經典中,如《涅槃經》、《楞伽經》、《楞嚴經》、《梵網經》等,都有關於出家弟子不應食肉的記載。
這些大乘經典從慈悲、因果、修行、生死各個角度主張了戒除肉食的重要性,也就成為了漢地素食傳統的理論根基。
㈣ 葷腥分別指什麼
「葷」指的是蔥、姜、蒜;「腥」則是指的魚肉、雞肉、羊肉等平常意義理解的葷食。在佛教里所謂的「葷」是指五葷,分別是蔥、蒜、韭、薤、興渠,這些菜都具有特殊氣味;而「腥」是指所有肉類,不管是海洋還是陸地的動物的肉都屬於腥。
佛家講博愛之心,是不殺生的,所以忌腥,而且佛門子弟為了自律也不吃蔥、蒜、韭菜這種刺激性的食物,所以真正的齋飯和如今人們所說的素食是有一定區別的。
早在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傳法的時候,沒有規定不準吃肉,只是規定不準喝酒和吃蔥、蒜之類,後來佛教經過多次改良,在中國普遍信奉的大乘佛教的戒律比起原始的佛教,戒條要多很多,有明確反對食肉的條文,出家人講究慈悲善念,吃肉是殺生的一種方式,自然對於修行是有很大影響的。
㈤ 佛教中的「葷腥」指的是什麼啊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葷」指的是雞、鴨、魚等動物性食物;而「腥」,指的是散發出強烈氣味的食物。
首先來看「葷」。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統一各國文字,實行「書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胡毋敬編撰了一部文字工具書《倉頡篇》。《倉頡篇》對「葷」字的解釋如下:「葷,辛菜也。」
東漢時期,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編撰了中國第一部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里也有對於「葷」的描述和解釋:「葷,臭菜也。」
綜合這兩部書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葷」字最初的意思,與雞、鴨、魚等動物性食物沒有什麼關系,指的是散發出強烈氣味的植物。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據是,「葷」字是草字頭,而非月字旁。
接著來看「腥」。先秦時期出現的儒家經典著作《尚書》中有一篇「酒誥」,提及了「腥」字:「弗惟德馨香祀,登聞於天;誕惟民怨,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意思是說,沒有明德芳香的祭祀,升聞於上天;只有老百姓的怨氣和群臣私自飲酒的腥氣,升聞於上。
在《說文解字》,里,則對「腥」字解釋如下:「腥,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從肉、從星,星亦聲。」在這里,「腥」指的是病豬肉中生星星點點不能食用的部分。
在《論語》里,有「君賜腥,必熟而薦之」的描述,意思是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這里的「腥」,指的是沒有煮熟的肉類。
古代里的「腥」字,與動物性食物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它是以月字為部首。
隨著時間的推移,「葷」字和「腥」字逐漸合二為一,變成了一個經常固定組合的詞語「葷腥」,統指動物性食物,即肉食。
唐朝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七絕律詩《齋戒》,開頭兩句詩便是:「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白居易晚年信奉佛教,經常居住在洛陽的香山寺里,自號「香山居士」。信奉佛教就得吃齋,不吃雞、鴨、魚等動物性食物,反而覺得精神抖擻,越活越年輕了。
對於僧人來說,並非所有的肉食都能大吃特吃。佛教經典《楞嚴經總論》專門進行了一番解釋,說僧人所吃的肉食,必須是「五凈肉」。所謂「五凈肉」,是指「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我殺、自死、鳥殘」。不見殺是指不是僧人所宰殺的肉,不聞殺聲是指不得親聞他人宰殺的肉,不為我殺是指不因為僧人而宰殺的肉,自死是指芸芸眾生自己生命終結的肉,鳥殘是指芸芸眾生被弱肉強食後剩下來的肉。
佛教從天竺傳到中國之初,也沒有禁止僧人吃肉的規定。到了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信奉佛教,大力提倡吃素食,不吃肉食,從而在全國形成了僧人「不沾葷腥」的習俗。
㈥ 葷腥是什麼
葷是肉類的食物,辛是氣味辛辣的蔬菜,如蔥、蒜等,為佛家所戒食。
【五辛】:五種帶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蔥、慈蔥、蘭蔥、興渠。學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極充分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學佛人一有了慾念和嗔恚,便會蒙蔽智慧,增長愚痴,妄動無明,造諸惡業了。
腥:殺之為血腥。
這個是宗教問題,主要是佛教的禁忌.
佛教里的葷腥和一般人理解的不同,
「葷」是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蔥、韭菜等。《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謂「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對此類食物,出家二眾也不能吃。
吃雞蛋,肯定不算吃肉,不過至於葷素與否,這個問題網上到處都有,大多認為是葷的。
㈦ 佛教中的「葷腥」指的是什麼
葷腥中,葷最早不是指肉,可以從字上看出來。葷腥應該分開看。
腥:指肉類。包括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游的以及各種幼仔及禽卵。腥味,傷生害命,損慈悲心。
葷腥整體看也是利益,好處的代名詞。
佛教里的葷腥和一般人理解的不同,
「葷」是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蔥、韭菜等。《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謂「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對此類食物,出家二眾也不能吃。
㈧ 古代葷腥指什麼
古代「葷腥」中「葷」指的是氣味比較濃烈的蔬菜,比如蔥、蒜、韭菜、洋蔥等,「腥」指的是雞、鴨、魚等肉類;「葷腥」一詞最早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齋戒》中的「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
「葷腥」出處:《齋戒》白居易
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
六賊定知無氣色,三屍應恨少恩情。
酒魔降伏終須盡,詩債填還亦欲平。
從此始堪為弟子,竺乾師是古先生。
㈨ 請問佛教中的「葷腥」指的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佛教要求佛教徒吃齋。所謂吃齋,一般人的理解即吃素,即不吃葷腥,即不吃肉類食品。其實,佛教所謂的葷腥和你我等一般人的理解不同。 佛教里所謂的「葷」是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蔥、韭菜等。《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佛教里所謂「腥」是指肉食,即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據說,宗教戒條中有戒「五葷」和戒「三厭」的說法。 「五葷」,也叫五辛。一般指五種氣味濃烈的蔬菜。佛教指大蒜、韭菜、薤、蔥、興渠(根像蘿卜,氣味像蒜);道教指韭菜、薤(也叫藠頭)、蒜、芸薹、胡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說:「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興渠,即阿魏也,雖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戒「五葷」,分為戒大五葷和戒小五葷。戒大五葷是戒雞鴨魚肉蛋等葷食,而戒小五葷是在大五葷的基礎上還戒韭菜、蒜、蔥、花椒、大料等等刺激性食物,一般純粹的素菜都是戒小五葷的。 「三厭」,據說是道教的禁忌。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認為「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