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
出處:唐·元稹《離思·其四》
原詩: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慾,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詩歌賞析
詩的前二句寫夫妻間愛情之深。「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確,見到滄海之後還能看得上別處的水嗎?「除卻巫山不是雲」也是暗用典故。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
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雲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與巫山雲相比,別處的雲自然黯然失色,便不像雲了。此二句在說二人愛有如滄海之水,巫山之雲,其深廣是無與倫比的,亦是不可以他物替代的。以大自然廣博偉岸的自然現象來暗比夫妻間的愛情,出語豪壯,表現出夫妻間愛之永恆。
因為以「難為水」、「不是雲」的愛情,使詩人身處「花叢」卻見花平平,故此詩人吟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第四句總括上三句,道出自己「懶回顧」之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尊佛奉道」。而言「半緣修道半緣君」可見修道只不過是元稹失卻愛妻的一種寄託。
⑵ 曾經滄海難為水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經歷過波瀾壯闊的大海,別處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觀。
出處:唐代詩人元稹《離思五首》
全文: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
閑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譯文:
愛在早晨的鏡子里欣賞殘妝,釵環插滿在發絲叢中。
不一會兒初升的太陽照在抹了胭脂的臉頰上,彷彿一朵紅花蘇醒綻放又彷彿要化開了一般。
山泉繞著台階緩緩流去,萬樹桃花掩映著小樓。
我在樓上悠閑地翻看道教書籍慵懶著沒有起身,隔著水晶簾看你在妝台前梳頭。
著壓的紅羅總是追逐時髦新穎的花樣,綉著秦吉了花紋的紗布染著酒麴一樣的嫩色。
你說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質太薄弱,稍微有些經緯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雲靄,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
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於回頭一望,這也許是因為修道,也許是因為你的緣故吧。
當時百花齊放,我卻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給你這個皮膚潔白如玉的女子。
如今我就像那兩三棵樹一樣靜靜地站在江邊,可憐只有一樹綠葉和我一起度過殘春。
(2)曾經滄海難為水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離思五首》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組悼亡絕句。詩人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贊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抒寫了詩人對亡妻韋叢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刻骨的思念。
元稹的離思五首,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韋叢20歲時下嫁元稹,元稹與她兩情甚篤。7年後韋叢病逝,韋叢死後,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這一組詩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⑶ 曾經滄海難為水暗示什麼
「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意思是曾經到過滄海,看到別處的河流也就不屑一顧了。後人引用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你莫屬、愛不另與。出自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七言絕句《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出自元稹《離思五首·其四》,此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曾經意思是:以前經歷過;滄海意思是:大海。整句的意思是曾經到過滄海,看到別處的河流也就不屑一顧了。後人引用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你莫屬、愛不另與。
原文:
《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⑷ 「曾經滄海難為水」是什麼意思
經歷過大海的波瀾壯闊,就不會再被別處的水所吸引。
作者把亡妻和對亡妻的感情比喻為至大至美的滄海和神女化成的巫山之雲,相形之下,任何水或雲都暗然失色,會對其他女子(以花從為喻)視而不見
⑸ 女人說曾經滄海難為水是什麼意思
女人說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意思:對愛情的忠誠。
曾經滄海難為水出自元稹 《離思五首》。曾經:以前經歷過;滄海:大海。意譯:曾經到過滄海,看到別處的河流也就不屑一顧了。後人引用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
原文: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寓意:
曾經滄海難為水,元稹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致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
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曾經滄海難為水」可以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⑹ 曾經滄海難為水是什麼意思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
出自《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七言絕句,是《離思五首》的第四首詩。這首詩並未直接寫人,而是「索物以托情」,通篇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以世間至美的形象 「水」、「雲」、「花」來表達對妻子的無限懷念,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原文如下: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如下:
經歷過波瀾壯闊的大海,別處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觀。陶醉過巫山的雲雨的夢幻,別處的風景就不稱之為雲雨了。
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慾,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首二句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詠嘆愛情的千古名句。表面意思為:「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別處的水就再難以吸引他。經歷過巫山的雲雨纏綿,別處的景緻就不稱之為雲雨了。」此詩前二句皆化用典故,隱喻他們愛情之深廣篤厚。
首句巧借《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句。(朱熹《孟子集注》解釋說:「所見既大,則其小者不足觀也。」)但是原句以「觀於海」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是明喻;而詩人卻巧妙地運用暗喻的手法,用滄海的深闊無邊隱喻他們情深似海。
次句化用「巫山雲雨」之典,以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美若嬌姬」、「瑰姿瑋態」、「性合適,宜侍旁,順序卑,調心腸」的「巫山神女隱喻愛妻花容月貌、溫柔嫻雅無與倫比,以此表現愛人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無法取代的地位。
據宋玉《高唐賦》說,其雲為神女所化,「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
⑺ 曾經滄海難為水。什麼意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元稹絕句,語出《孟子·盡心上》,意譯:曾經到過滄海,看到別處的河流也就不足為顧了。
全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後人用以表達對生命里最美好事物的懷念及後來事物的黯然失色感。常表示事業下滑或後續感情生活的悲哀。
⑻ 「曾經滄海難為水」是什麼意思
意思: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
「曾經滄海難為水」出自唐代詩人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原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
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
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慾,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七言絕句,是《離思五首》的第四首詩。這首詩並未直接寫人,而是「索物以托情」,通篇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以世間至美的形象 「水」、「雲」、「花」來表達對妻子的無限懷念,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詩人用一往情深的筆觸,真摯熱烈的情懷贊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抒發了對妻子的愛戀與懷念之情。全詩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緬懷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德宗貞元(785-805)中明經及第,復書判拔萃科,授校書郎。憲宗元和(806- 820)初授左拾遺,升為監察御史。後得罪宦官,貶江陵士曹參軍,轉通州司馬,調虢州長史。
穆宗長慶(821-824)初任膳部員外郎,轉祠部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為相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改浙東觀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為尚書左丞,出為武昌節度使,卒於任所。與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所作樂府詩不及白氏樂府之尖銳深刻與通俗流暢,但在當時頗有影響,世稱「元白」。
後期之作,傷於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