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標准.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中庸之道大致可理解為,為人做事當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分」.
朱熹註: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能「過」也不能「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
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庸之道,決不是如有些世俗觀念所說的折中、妥協和無原則.
中庸之道也不是古板教條的,它要求做事為人,沒有、也不應當採取某一不變的固定姿態,不拘泥於某一固定形式,應當堅持「義」的原則(不是簡單的「講義氣」的義),根據情況採取相應對策.(要特別注意,這決不意味著辦事做人無原則和見風使舵.)
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
「中庸之道」實在高明,更限於本人水平有限,難以幾句話講明中庸之道,希望更詳細具體了解的讀者,請閱讀《中庸》(原文)、《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和《南懷瑾選集》等大家之見並深思慎取.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引自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原文之中,對中庸的定義如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稱之為中.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中的狀態即內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態,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釋為不偏不易的出處.展開來說,古人言「聖人不動情」即內心不發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始終是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此為中的狀態.動情時,也始終用平靜安寧祥和的內心來控制情緒,不被情緒所牽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標和修行標准.
Ⅱ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麼
中庸之道
【解釋】待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
【拼音】[ zhōng yōng zhī dào ]
【出處】《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矣,其至矣乎!」
【近義詞】不夷不惠、不偏不倚、凡事有度
【反義詞】偏聽偏信、厚此薄彼
凡事有度
【拼音】[ fán shì yǒu dù ]
【解釋】凡:所有的;度:限度,能容受的量。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不偏不倚才達到完美。
Ⅲ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詳細含義 中庸之道的意思
1、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種主張。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則和態度。中:折中;庸:平常。
2、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3、成語用法:中庸之道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4、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5、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6、成語正音:中,不能讀作「zhònɡ」。
Ⅳ 中庸之道是什麼
中庸之道,是一個成語,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Ⅳ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詳細的
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種主張。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則和態度。中:折中;庸:平常。
成語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成語出處:先秦孔子《論語 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5)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成語用法:中庸之道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中,不能讀作「zhònɡ」。
成語辨形:庸,不能寫作「佣」。
近義詞:不偏不倚
反義詞: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成語例子:他一面想,這既無閉關自守之操切,也沒有開放門戶之不安:是很合於「中庸之道」的。(魯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
Ⅵ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成語】:中庸之道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解釋】: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出處】:《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近義詞】:不偏不倚
【反義詞】: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拓展解釋】: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Ⅶ 什麼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意思有:
1. 作為成語使用,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2. 延伸深一層的含義,即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1)中不偏,庸不易;(2)指中正、平和;(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知識延展:
1.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2. 近義詞:不偏不倚
3. 反義詞: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4. 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5.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6. 造句:
(1)如果律師都能秉持一種和諧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揚棄中庸之道,將傳統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師固有的氣質,律師將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2)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觸及的問題過於透徹就沒有品嘗的口感與深遠的意味,表面上雖然不痛不癢,不動聲色,卻能直指心靈深處。
(3)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中,作為一種根本的處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們普遍認識到行為的適度性,從而避免過激行為的出現,這使得中國社會有著某種特殊的穩定性,這是它積極的一面。
(4)因為採取直入本質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煙海的被歷代僧人研習,但並不拘泥,故中國的佛教的門派之間沒有發生激烈的矛盾沖突,而這正合乎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
(5)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中正與兩端保持等距離,是最完美的均衡狀態,無論偏向任何一端,都將破壞均衡,同樣這與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Ⅷ 什麼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釋義: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