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棺槨是棺材的意思,那麼棺和槨有區別嗎
棺槨
『貳』 棺材、棺槨和靈柩這三個東西有什麼區別
棺槨和棺材的區別:
棺槨是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然而棺材,是盛載遺體的空匣子,一般在葬禮中使用。
棺槨可以顯示死者的身份地位。棺材卻不可以顯示死者地位。
靈柩指的是裝棺材的屍體,而棺材指的是裝遺體的盒子
靈柩和棺材有什麼區別
有無屍體
棺材指的是為了裝屍體用的盒子或者是櫃子,而靈柩指的是已經裝入棺材的櫃子或者盒子,比如經常在電視上看到有個人死了,旁邊的人會提醒死者家人「趕快去買個棺材」,此時這個棺材是沒有裝入屍體的,而棺材是為了裝屍體用的,而靈柩則是有裝屍體的盒子。
木質棺材
古人認為「見棺發財」,因此棺材一般是木質的,很少有人用黃金做棺材,如果棺材裝入屍體或者遺體的話,則這個棺材也可以稱為靈柩。
統稱而已
棺材是裝屍體的盒子,是一個統稱,而靈柩其實也可以稱為裝有遺體的靈柩,而棺材也可以裝遺體。
靈柩入土
古人講究落葉歸根,死者入土。死去的人裝進棺材,之後將靈柩埋進土裡,因此人們會說去買一個棺材,而不會說去買一個靈柩。而在將死者入土的時候,會說將靈柩入土,而不會將將棺材入土。
『叄』 古代墓葬中常常出現棺和槨,這兩者的關系是什麼
這兩者的關系是這樣的,棺在內,小,主要是用來盛放人的屍身;槨在外,大,主要是用來盛放陪葬品並且將棺包裹起來。棺槨棺槨,顧名思義,棺和槨是不能分家的。通常來說,棺在內,較小,主要放置屍體,並不會放置陪葬品或者就算是放也很少放。像是慈禧那樣的,全都放滿了的,還是很少見的。而槨是包裹在棺的外面的,槨和棺之間留有縫隙,這些縫隙之中,一般會放滿陪葬品。
棺槨制來源於喪葬制度,從周朝開始的。根據《周禮》記載並且規定,像天子帝王的棺槨需要四重。第一層自然是盛放屍體的棺,稱作椑,它的外部需要用水牛皮包裹,可能目的也是防腐吧。第二層需要用椴木製成,稱為地也,第三層稱為屬,第四層就稱為大棺了。帝後的棺槨呢外面多兩重,要用梓木製成,所以就明白了盜墓小說中經常看見的梓宮是什麼了吧。而且,根據周禮,平民百姓是不配擁有槨的。
『肆』 棺槨是啥意思
棺和槨,泛指棺材。
棺槨讀音:guānguǒ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紅色棺槨亦作「棺郭」。指的是裝殮屍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示例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
《隸釋·漢楚相孫叔敖碑》:「病甚臨卒,將無棺郭。」
宋蘇軾《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棺槨十襲閟精圜,神光晝夜發層巔。」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四節:「一套棺槨重約一萬斤,要耗費成千上萬的人工才能造成。」
『伍』 棺柩和棺槨是什麼意思
1、棺柩:裝有屍體的棺材。
引證:《太平天囯資料·清美政府勾結的幾個文件》:「閏五月初四日, 白齊文等被風翻船於滙頭灘 斃命,其棺柩現在蘭溪縣地方。」
2、棺槨:泛指棺材。紅色棺槨亦作「 棺郭 」。 指的是裝殮屍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引證:陶鈍《第三件棉襖》:「為了制辦衣衾棺槨,發喪出殯,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錢。」
棺材
讀音:guān cai
意思:裝殮屍體的器具。多以木材製成。
引證: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一回:「當下同到卜老相熟的店裡賒了一具棺材,又拿了許多的布,叫裁縫趕著做起衣裳來,當晚入殮。」
舉例: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陸』 衣衾棺槨 請解釋一下
回答:
1、衣衾,讀音為yī qīn,漢語詞語,意思是衣服與被子。延伸指裝殮死者的衣服與單被。
2、棺槨 讀音: guānguǒ 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紅色棺槨亦作「 棺郭 」。 指的是裝殮屍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延伸:
出處
1、《禮記·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
2、三國·魏·曹植《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發恩義深。歡愛在枕席,宿昔同衣衾。」
3、唐·穀神子《博異志·崔無隱》:「師之兄以江西貿折,遂浪跡於漢南。裨將憐之,白於元戎,今於漢南,雖緡鏹且盡,而衣衾似給。」
4、宋·樂史《廣卓異記·侍讀坐宣賜床歸家》:「王回質自山東褐衣,召拜壽王等侍讀,蒙賜牀褥、衣衾等。」
5、《管子·禁藏》:「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
『柒』 槨怎麼讀什麼意思
槨,讀音:[ guǒ ] 。意思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葬制。棺即盛放死者的木製葬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現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已出現木槨,用於氏族中之頭領。
槨的部首:木
槨的筆畫順序:
筆畫讀寫:橫、豎、撇、點、點、橫、豎、橫折、橫、橫撇/橫鉤、豎鉤、橫。
相關組詞:
棺槨 、裝槨、柏槨、槨幬、楩槨、龍槨、槨柩、井槨、沐槨、外槨、采槨、槨室、石槨、里槨等。
槨在古文中的應用:
1、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論語*先進》
譯文:夫子啊,要不,您把您的車賣了,給湊錢買槨行不?顏回可是您最欣賞的最有才的學生啊,您不能不管啊。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論語*先進》
譯文:咱就別說有才沒才了,咱就說誰家孩子誰家管吧。我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啊。
相關詞語解釋:
1、槨幬[guǒ chóu]
以槨覆棺,並加塗飾。
2、楩槨[pián guǒ]
用楩木製的外棺。
3、龍槨[lóng guǒ]
皇帝的棺槨。
4、井槨[jǐng guǒ]
即槨。因其形方中空似井,故稱。
5、槨席[guǒ xí]
舉行喪奠禮儀時設在帷帳中的神坐之席。
『捌』 棺槨怎麼讀
棺槨讀音:guān guǒ 。
棺讀音:guān,聲母是g,韻母是uan,聲調是一聲。
槨讀音:guǒ,聲母是g,韻母是uo,聲調是三聲。
棺槨具體解釋如下:
1、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2、泛指棺材。棺槨則顯示死者的地位。
出處:陶鈍《第三件棉襖》:「為了制辦衣衾棺槨,發喪出殯,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錢。」
棺槨近義詞:棺材
拼音:guān cai。
意思:盛載屍體以備埋葬的箱匣。
出處: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們說,漆棺材的時候,老太爺挑那個,選這個,非漆上三五十道不可。」
例句: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也無法將財富帶入棺材中!對我來說,夜晚入睡前能為自己達到的美好成就喝彩重要多了。
『玖』 考古學中的三棺一槨、四棺一槨是什麼意思
槨的意思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出自《周禮·地官·閭師》。
槨,又叫槨室,槨是墓室的一部分,棺是放屍體的,棺放在槨里。
槨,墓室可以叫槨
棺材外面的外棺,保護棺材的,讓棺材更加宏大庄嚴有氣勢的,也可以叫槨
比如,很有名的槨:黃腸題湊
「題湊」是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周代和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 黃腸題湊是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中。
圖片范圍,整個這一大坨,就是槨
『拾』 棺槨和棺材有什麼區別
棺材是一種統稱,綰槨則顯示死者的地位。
棺材,亦稱壽棺,是盛載死屍的匣子,通常在葬禮中使用。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
棺槨制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葬制。棺即盛放死者的木製葬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現於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已出現木槨,用於氏族中之頭領。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條疊壓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至周代,棺槨制度化,規定:天子棺槨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製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帝後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無槨。後世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時也有逾制者。《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詳孔穎達疏。《通典.禮四五》:「周制......君里棺用朱綠,用雜金錯;大夫里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大夫里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士不綠。」又「大唐制:諸彝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鏤彩畫,施戶牖欄檻,棺內又不得有金寶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