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春秋筆法是什麼
「春秋筆法」是指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
孔子撰《春秋》,在語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達平面上,自能見其「微言大義」,後人就稱這種手法為「春秋筆法」。所謂「不露山水」,實指不顯露那些不宜明說或不願直說本意的語句,宜與名家畫山水一樣,「妙在含糊,方見作乎」,或旁敲側擊,或含義模糊,或閃爍其詞,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從旁烘托,或虛掩偽飾,或上下暗示,總之不露本意。當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則往往從輕從寬,或隱隱約約,未見廬山真面日,或撲粉塗脂,頓使惡語變美言。為此,本文僅就讀者欣賞春秋筆法必須具備的能力方面作一點管窺。
一、欲說還休,以少引多 作品中所渲染、抒寫的人物逐漸接近主旨時,作者忽然收筆,即「欲說還休」,不把話說盡,要留有讓讀者思考的餘地。由於世界觀,生活經驗和藝術修養的不同,讀者得出的主旨與作者的主旨可能迥異,各個讀者得出的主旨也可能不同,但人們又不會因此去追求,這類語言正是在這種猜度、體察、品味之中顯示出語言的「不露山水」之美。例如《紅樓夢、第九十八回中寫林黛五彌留之際:
「……猛聽寞王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心冷汗,不做聲了。」
有人試圖為黛玉這「好……」字後面難言之隱語填空,但無法填出,也無須填出,因為黛玉臨終前,哀恨交集,至情傾泄,「閑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二、不著一字,以無勝有.春秋筆法猶似畫龍,見首不見其尾,方是神龍。「露其要處而藏其全」,才能顯示其潛涵的魅力。春秋筆法又如樂曲,戛然而止,則餘音繚繞,韻味無窮。倘若傾箱倒篋,一泄無余,則使人索然乏味。文中的直觀形象僅是作者表情達意的憑藉形式,其真實意圖不著一字,但讀者9、要作穿透性深究,就會無中悟有,「盡得風流」。例如《紅樓夢》第三十五回黃金鶯巧結梅花絡時與寶玉閑話;
「鶯兒笑道:『你還不知道我們姑娘,有幾樣世上的人沒有的好處呢,模樣兒還在其 次。」
讀者不禁要和寶玉一樣急於知道是「什麼好處,你細細兒的告訴我。」可是作者恰恰在此輟筆,寫道:「……只聽:外面一聲,正是寶釵來了。」其實寶釵的好處書中早已交代,這里不過借鶯兒之口,用不著一字的手法,讓人意會,頓生光輝。
三、烘雲托月,以彼寫此 不正面刻劃作品中的主要對象,而是通過渲染其周圍的人物和環境,給讀者留有思考的餘地。在適當處稍露鱗爪,給讀者提供循彼尋此的線索,從而使主要對象鮮明突出。例如《西廂記》第一折寫崔鶯鶯的美麗,就是運用「烘雲托月」的春秋技法。鶯鶯兼有「國艷」與「天人」的美麗和神采,作者「因而畫雲」,借眾僧入和張生的「驚艷」來烘托鶯鶯的美麗。張生雖也曾「顛不刺地見過萬千」美貌女子,但當鶯鶯出現在他面前時,竟然「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去半天。」由此,鶯鶯之美可想而知。通過對張生「驚艷」的渲染烘托,鶯鶯的絕世之美就活現在讀者的眼前。
四、設想幻化,以虛寓實 要寫眼前,卻著墨設想未來;要寫現實,卻描繪幻化世界。筆下之虛,撲朔迷離;虛中之實,更具神韻。試看《雜文界》1988年增刊中劉征的《秦俑》:
秦俑大喝一聲:「止!走近始皇陵者死屍然而,大大批的遊人,中國人,外國人,戴著旅遊帽的,背著照相機的,一個個說說笑笑,同秦俑擦身而過。泰俑的手是僵硬的,不能動 作;劍是銹住的,不能拔出;喉嚨是陶瓦制的,不能出聲。然而,他下能容忍拿他的命令當兒戲的人,仍無聲的大喝道:「止,否則汝將血吾刃!」
兩干多年前,秦始皇下令製作秦俑是為了守陵護墓,以展示「六王畢,四海一」的第一位皇帝的威嚴和雄姿,使偉業長存、江山水固,想下列兩千年後卻成了展品。從秦俑身上設想幻化,以虛寓實地寫出一種社會變遷的滄桑感;秦俑不去審時度勢,卻一味守舊,無疑是
一個悲劇。一邊是嚴整的方陣,一邊是自由的人群『一邊怒不可遏,忍無可忍,一邊談笑風生,「擦身而過」,「不露山水」中寓滑稽和悲哀,別開生面。
五、語近意遙,以淺藏深 藝術作品中常常選擇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場面,用淺近通俗的語言迭設懸念,將讀者引入彀中,從淺中悟深,在有限的畫面之外,創造出廣闊的藝術天地,從而收到語近意遙、言短味長、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如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全詩口語化,雖然怨婦唯恐黎明來得太快,難以重溫美夢,但溥的開端凝聚在「打起黃鶯兒」,為什麼要打?打是為了「莫教枝上啼」。鶯歌美妙,為什麼不準它叫呢?是怕「驚妾夢」。黃鶯啼曉,本該醒了,怨婦做的是什麼夢?為什麼怕驚醒呢?末句答復是:怕驚醒「到遼西」的夢。句有餘味,篇有餘意:她為什麼做「到遼西」的夢?什麼人在那裡?為什麼在那裡?「春怨」到底怨什麼?迭設懸念,都留給讀者去思索,想像,真是語近意遙,淺中藏深。
六、背面敷粉,以表掩里 有些語言似乎感情顯豁,但讀者切勿輕信上當,因為表面的感情是虛假的,內里的真情藏在背後,如喜掩蓋著悲,褒掩蓋著貶等。請看李商隱《閨情》:
紅露花房白蜜稗,黃蜂紫蝶兩參差。
春窗一覺風流夢,卻是同衾不得知。
首句寫一朵美艷的花,花房和睥都指花心,紅露指紅色露水,白蜜指白色蜜汁。第二句說黃蜂與紫蝶不是同時來到,向這朵鮮花采蜜。第三句點明那個女人在春窗下做了一個風流夢,這里「春」字指《詩經》中「有女懷春」的「春」。末句說妻子在睡眠中做了一個風流夢,同衾人(丈夫)卻一點也不知道。這些都是背面敷粉,以表面似乎輕薄的艷情掩蓋了寄託深而措辭婉的實質。
七、噴騰跳躍,以點代面 藝術筆墨可以跳躍,可以飛騰,可以噴出。只要點出幾個有特徵、有代表性的物象,即可牽動讀者的思緒,去補充略去的空白,零散的點就構成意境,組成完整的畫面。即使省去開端,挖掉中腹,刪除結尾,但事情的來龍去脈,感情發展的線索,依然隱約可見。這種「不露山水」的技法,似乎與數字上的兩點定線,三點定圓等法則有相通之處。例如郁達夫《故都的秋》中一段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作者春秋筆法的訣竅,就在於以感情的觸角噴騰跳躍,以點代面地寫出細微的視覺、聽覺、嗅覺,意覺,從而構成北京秋味的心靈圖示。不僅對客觀世界逼真的描摹,而且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能動的反映。調動五官,心往神馳,突破時空的界限,讓思想和情緒噴騰起來,融萬物於筆端,把作者抑鬱、憤懣、孤寂、哀傷的內在情思「不露山水」而曲折地跳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化自然的藝術美,又處處隱約抒發出一個「真」的有「個性」的我。在這幅以點代面的繪畫中凝聚了一個漂泊天涯的遊子彷徨愁苦的濃厚感情,確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❷ 什麼是春秋筆法,請舉例
春秋筆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法和技巧,為孔子首創。
作者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彙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的主觀看法和主張。
「春秋筆法運用中較知名的諸如三個表示殺的動詞:殺、弒、誅」,這個例子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因為殺指無罪而殺,弒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文中用誅而不用弒,就是暗示作者認為殺商紂王是因其有罪該殺,而並不是以下犯上。這是春秋筆法中比較知名的動詞上的例子。
另外左丘明把春秋筆法概括為「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那麼你提到的「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死的不同用法這里體現的就是「婉而成章」的春秋筆法,意在委婉、避諱。即「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現象。
春秋筆法的後世應用:
1、婉而
委婉,避諱。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中國古代的特有現象,大約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民國成立後廢除,清朝文字獄是人盡皆知。
2、盡而不污
客觀詳盡的記錄,不偏離,歪曲,隱瞞。例如《記念劉和珍君》「從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撲」。從背部入表明偷襲,屠殺,其一是手槍表明有軍官參與,是有組織,有預謀的。
3、懲惡而勸善
不僅記敘,還進行主觀評價,使善者名垂青史,惡者遺臭萬年。例如:《五人墓碑記》對被殺五人應在歷史留下印記,不厭其煩的記錄了五人的名字」顏佩韋、楊念如、沈揚、馬傑、周文元
❸ 春秋筆法指的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來歷呀
「春秋筆法」,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創造的一種文章寫法,即在文章的記敘之中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不是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出來。
孔子在司寇職位上審理訴訟案件時,判詞若有可以和別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獨自決定判詞。至於撰作《春秋》,他認為該寫的就寫,該刪的就刪,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議一字一句。
春秋筆法的產生:
春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也是中國史學的奠基時期。後世史官所遵循的修史原則、方法以及指導思想都是在這一時期確立的。"春秋筆法"是孔子編修春秋的指導思想。孔子編修《春秋》的實踐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論述,形成了所謂的"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一直是研究孔子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議題,人們對於其探討也是爭論不休。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它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對於學者們研究歷史文獻的書寫演變過程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❹ 春秋筆法是什麼意思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歷史典故
春秋筆法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指的是寫文章的時候通過比較隱晦或暗喻的方式寫出那些不應該坦承在大眾眼前的一些問題所在。這在古代主要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為了不給統治者造成負面的影響,也為了天下黎明能夠安居樂業、天下太平。春秋筆法是一種語言使用的藝術,不著痕跡的表達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但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
雖然孔子這樣的“春秋筆法”為後世人對歷史發展的研究有些誤導,但他這樣的做法也能被後人深深理解,也是他的良苦用心,是他的大智慧,才想出這個《春秋筆法》的妙招,直到現在文人們都會或多或少的互相的解嘲而哈哈一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