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穀中的菽,指的是什麼啊
是指豆類的總稱。
菽拼音:shū,注音:ㄕㄨ,簡體部首:艹部,部外筆畫:8畫,總筆畫:11畫
繁體部首:艸部,部外筆畫:8畫,總筆畫:14畫
五筆:AHIC,倉頡:TYFE鄭碼:EIKX,四角:44947
結構:上下,電碼:5486,區位:6136,統一碼:83FD
筆順:一丨丨丨一一丨ノ丶フ丶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茙菽[róng shū]
即大豆。
2、巴菽[bā shū]
即巴豆。
3、藜菽[lí shū]
藜和菽。泛指粗糲之食。
4、藿菽[huò shū]
豆葉和大豆。泛指豆類植物。
5、粱菽[liáng shū]
米與豆。
❷ 菽是指哪類農作物讀音
菽是指豆類農作物。讀音shū,什麼sh,韻母u,聲調一聲。
篆文寫作「尗」,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後寫作「菽」,成了形聲字,「艹(草)」為形旁,「叔」為聲旁。
「菽」為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豆類營養成分
豆類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豆類中的蛋白質是豆類的重要組成成分。
①蛋白質:豆類蛋白質有較好的氨基酸組成模式,富含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且含有較高的賴氨酸,但甲硫氨酸和色氨酸(含硫氨基酸)含量較低,而一些穀物中含硫氨基酸含量高,而賴氨酸含量較低。
②脂肪:大豆和黑豆的油脂含量較高,而除大豆和黑豆外的其他豆類,如芸豆,油脂含量較低,但其脂肪酸組成模式較好,以多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主要包括亞油酸、亞麻酸等。
③維生素:豆類中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
④礦物質:不同豆類含有不同的礦物質,如黃豆中富含鐵,芸豆中含有鈣、鐵、鉀、鎂。
⑤膳食纖維:豆類中含有膳食纖維,其對身體益處多多。
❸ 五穀「黍、稷、麥、菽、稻」的俗稱分別是什麼
稷指的是小米,又稱穀子。稷在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最重要的糧食。古人以稷代表穀神,和社神(土神)合稱為社稷,後來以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
黍就是現在北所稱的黍子,也叫黃米。《詩經》里常見黍稷連稱,可稱黍在上古時也很重要。
麥有大麥小麥之分,大麥叫麰,又叫來牟。菽就是豆。上古稱菽,漢以後才叫豆。
麻就是大麻子,古代也作糧食作物以供食用,後世還有吃麻粥的。但麻不是主要糧食作物。後來的麻指稱絲麻或桑麻,那是一種植物纖維。
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3)菽是什麼擴展閱讀
1、稻是亞洲熱帶廣泛種植的重要穀物,我國南方為主要產稻區,北方各省均有栽種。現在東北地區水稻較為上乘,東北大米已成為我國大米中最為好吃的一種。
2、如今隨著交通速度的發展,世界各地的交流頻繁,農作物的種類也豐富起來,如玉米、花生都是明朝之後引進我國的,不過水稻依然是主要的糧食產物。
❹ 五穀中的「菽」是指什麼
五穀中的「菽」是指大豆。
《皇帝內經》中認為五穀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現在通常說的五穀雜糧,是指稻穀、麥子、高梁、大豆、玉米。
菽是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
所以菽是指大豆。
❺ 五穀「稻、黍、稷、麥、菽」中的「菽」是指什麼
菽為豆類的總稱。
菽是一個漢字,讀作shū。篆文寫作「尗」,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後寫作「菽」,成了形聲字,「艹(草)」為形旁,「叔」為聲旁。「菽」為豆類的總稱。
(5)菽是什麼擴展閱讀: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
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ǔ,俗稱黃米)、稷(jì,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乾旱,不利於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
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❻ 五穀中的菽指的是什麼
「菽」讀作shū,原義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或指大豆,後來被用作豆類的總稱。古語有雲:「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及豆製品含有豐富的營養,是中國人民飯桌上的常客。
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糧食種類有很多,但是籠統來說基本上都可以用「五穀」代稱。所謂「五穀」一般指稻、菽、稷、麥、豆。當然五穀中的每一種穀物具體所指不一,隨著時代發展五穀逐漸成為糧食的專屬名詞。
從農業產生伊始我國古代先民,就已經從勞動實踐中獲得了種植五穀的技術。由於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所以「五穀」中最開始並沒有「稻」。根據鄭玄註:「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可以得知「麻」才是最原始的五穀成員。
而生長在南方地區的「稻」,應該是在「麻、黍、稷、麥、豆」,之後出現的糧食作物。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北方也開始種稻,並且「稻」最終也躋身於「五穀」之列。但由於這種農作物的習性限制,所以只能在南方大面積播種。
這一點可以從《周禮·天官·疾醫》中找到答案:「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這段記載中所說的「五穀實際上,就是鄭玄所說的「麻、黍、稷、麥、豆」。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周朝時期,「稻」並未得到大面積推廣,也不曾作為主要糧食作物播種。
❼ 五穀中「稻、黍、稷、麥、菽」分別指什麼作物
稻麥黍菽稷分別指水稻、麥類、黃米、豆類、小米。「稻麥黍菽稷」指的是五穀,最早種植「五穀」的出現於我國商周時期。「五穀」在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