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謚號是什麼謚號的意思
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只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功績和過錯,不僅難以給出定論,也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所以,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謚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後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謚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謚號:分為官謚和私謚兩大類。
Ⅱ 謚號是什麼意思
謚號,一般指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情況較為復雜。
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只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謚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後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謚號。謚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謚號的分類:
1、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2、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3、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4、平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5、私謚: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於周末,興盛於漢朝。
Ⅲ 謚號的含義及分類是什麼
中國皇帝的謚號有褒揚性的美謚、憐惜性的平謚、貶義性的惡謚三種。
1、美謚,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謚號都是「美謚」,比如皇帝有經天緯地之才,或者起碼勤奮好學,那麼可以給個「文」字(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等);如果這皇帝有著開疆拓土或者平定禍亂的巨大功業,那麼則可以謚號為「武」(如戰國時趙武靈王、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等)。
2、平謚: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在「平謚」中,如果一個皇帝的謚號是「懷」,那大概是說他性格仁慈,但是沒什麼能力,搞不好後來還短命早死;如果是「愍」,則是說這皇帝在位時國家遭難,雖然這國難並非由於這任皇帝昏庸而起,但總歸他也無力回天,因而後人只能對他表示惋惜和同情。
當然,漢代還有一批被稱為「質」、「沖」、「少」的皇帝,基本上只是在說這個皇帝死得早,沒有更多的評價,所以基本都可以算作「平謚」。
3、惡謚,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謚法起源於殷商時期或之前: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考究在《白虎同義·謚》里稱「黃帝始製法度,得道之中,萬世不易,後世雖盛,不能製作。」其主張謚法始於黃帝。清代著名辨偽學者崔述卻認為謚法是起源於殷商時期,他在《豐稿考信別錄》中指出「至湯撥亂反治,子孫追稱之為武王,而謚於是始乎。」
但如今,謚法起源於殷商時期或之前的說法或不能成立。其原因有二,其一,謚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必須用成熟的文字來表達,而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為商殷時期的甲骨文,所以商殷之前是沒有產生謚法的條件的,皇帝制謚說是不準確的。
Ⅳ 古代的謚是什麼意思
謚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情況較為復雜。
謚號:分為官謚和私謚兩大類。
古代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後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內務府根據其生前事跡與品德,而給予他一個中肯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用謚號。
根據對西周青銅銘文的研究,約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謚的做法已比較普遍。
Ⅳ 各種謚號及其含義
謚號是指人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
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謚。
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
質帝、沖帝、少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謚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
厲、靈、煬都是惡謚,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後期君主。
如明末崇禎皇帝追謚為思宗,被推翻的稱廢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謚號)。
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謚號,他的謚號為孝獻皇帝,「獻」為平謚,意為「聰明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