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建設
倡導生態文明 發展綠色科技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佔有率在世界各國中處於低位;同時,我國的資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關,許多資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環境惡劣且難以開發的中西部地區,而人口集中的東部地區資源卻較為稀缺,人均可利用資源相對匱乏。這些現實的情況,決定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不能走資源消耗型之路,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可忽視生態環境保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付出了過度消耗資源和深度環境污染的代價。據資料顯示,我國每創造一美元的產值,能耗是美國的4.3倍、德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後一段比較長的時期內,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發展全局,強調在發展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地處理地區間、城鄉間、經濟與社會間、人與自然間、國外與國內間的關系。筆者認為,科學發展觀也是一種按生態系統規律引導發展的生態文明發展觀,要貫徹好科學發展觀,首先要大力倡導生態文明教育,使全體公民以生態價值指導和評價自己的行為;其次,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鑄造綠色科技體系,實現科技的生態價值取向;再次,要把綠色科技引入經濟,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發展綠色科技,是引導生態意識進入生產系統,從而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兩難問題的橋梁,也是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要發展綠色科技,就要正確認識理解綠色科技,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把握: 第一,綠色科技要求各門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科學技術活動均要符合生態化的方向。生態價值觀是從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觀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動中恪守這一信念。也就是說,在發展農業、牧業、冶金、建築、化工、交通、製造等行業的科學技術時,既要看到其經濟價值,又要看到其生態效果,竭力排除有經濟價值卻無生態學意義的科技成果在各行業中的濫用。 第二,綠色科技是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而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是有益於保護和合理應用生態資源的科學技術。綠色科技可劃分為兩大類:一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態環境的因素已經存在,發展這類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減少其危害,如治沙技術、防治病蟲害技術、污水處理技術、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醫療技術等;二是充分利用資源和優化生態環境的技術,如稀有資源替代技術、多功能技術、高效節能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研製開發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小流域生態治理技術等。 第三,生物科技已成為綠色科技的主體。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為基礎的醫學、制葯、農業等高科技;傳統生物科技,如圍繞農、林、牧及其產品的育種、種植、保護、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術。生物科技作為綠色科技的主體,已成為21世紀科技的重點學科並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為基礎的農業、環保、材料、能源和制葯業等領域也受到我國學術界許多學者的關注。由此可見,發展綠色科技,建立綠色產業體系,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經濟社會規律作用使然。
㈡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
1、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
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2、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速、成效顯著,根本在於堅持以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
這一重要思想立足於我國環境和發展實際,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化了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其中,關於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重要內容,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
4、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以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新姿態、新作為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5、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質量是一個重要指標。
經過幾代人接續奮斗,當前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勝利在望,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圓滿實現,我們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當前,生態環境建設領域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讓全面小康成果更實、成色更足、質量更高,必須集中優勢兵力,採取更有效的政策舉措,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通過環境治理騰出更多生態環境容量,不斷創造承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量,通過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㈢ 什麼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怎麼建設生態文明: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的確需要全社會的努力。觀念上的更新、消費行為的改變需要政府、企業、媒體、公眾全方位的參與,綠色價值觀引導的綠色政策、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逐步到位,一個美麗的中國才會如約而至。
對於如何建設生態文明,首先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與此同時,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最突出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污染防治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此外,應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一些傳統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變奢侈消費、劣質消費等習慣。
㈣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有哪些
㈤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系統工程。保護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環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建設,做好宣傳工作,認真履行職責,承擔生態治理的責任,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實現生態文明。
㈥ 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是:
1、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第三種文明形態。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以征服自然為對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
但其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環境的破壞,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那麼,要克服工業文明時代所帶來的弊端,人類就需要建設超越於工業文明的新的生態文明,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建設生態文明是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工業化發展給人類帶來的物質財富是豐厚的,一定意義上滿足了人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但工業化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
我們只有按照十八大的精神、部署和要求辦事,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創造一個天藍、地綠、水凈的良好生態環境。才能把我們的中國真正建成美麗的中國。
3、建設生態文明是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有限。
當代中國又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在這樣的國情和歷史背景下,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形勢相當嚴峻。
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是: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在社會公眾層面,在全區大力倡導「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在決策管理層面,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項目審批建設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從建設生態文明全局著眼,將保稅區打造成適合商建、適合人居的生態文明品質之區。
鼓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建設生態文明,既要保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又要毫不放鬆節能減排。以綠色、環保、低能耗為發展主流,堅定不移走生態型、環保型發展路子。
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積極引導投資進一步向社會公共服務事業、新興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轉移。努力運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新設備,改善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現狀,堅決淘汰落後產能。
㈦ 怎樣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
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大自然本身是極其富有和慷慨的,但同時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可阻擋,但人類歸根結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活動不能超過自然界容許的限度,即不能使大自然出現不可逆轉地喪失自我修復的能力,否則必將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態文明所強調的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獲取有度,既要利用又要保護,促進經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動態平衡,不斷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從內心深處老老實實地承認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宰,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決不能有凌駕於自然之上的狂妄想法。順應自然,就是要使人類的活動符合而不是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當然,順應自然不是任由自然驅使、停止發展甚至重返原始狀態,而是在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就是要求人類在向自然界獲取生存和發展之需的同時,要呵護自然、回報自然,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恢復元氣、休養生息、資源再生的空間,實現人類對自然獲取和給予的平衡,多還舊賬,不欠新賬,防止出現生態赤字和人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態災難。
生態文明的特徵包括兩個方面。在空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生態危機是對全人類的威脅和挑戰,生態問題具有世界整體性,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從全球范圍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始終面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永恆難題,生態文明建設永無止境。人類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的解決矛盾的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循環往復,促進生態文明不斷從低級向高級階段進步,從而推動人類社會持續向前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求人們要自覺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
我們黨所追求的生態文明,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產出、能循環、可持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的文明境界,其實質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