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釋義: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出自《論語.顏淵》,原文如下: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白話文釋義: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顏淵》出自《論語》,共計24章。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這幾段,是研究者們經常引用的。孔子還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
❷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該句出自先秦孔子的《論語》:「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該文的白話釋義是:(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討厭的東西,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准則。
《論語》(lún 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於別人身上,出自孔子的《論語》,是孔子為弟子仲弓傳授仁義之道,這句話可以很好的處理人際關系,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在生活中減少敵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含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情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是孔子與弟子仲弓之間的對話,傳授仁義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夠處理人際關系,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用寬容之心,去與他人進行溝通,在為人處世方面減少敵人,增加朋友。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其中的義有大義與小義之分,小義是正義,大義則是具備國家情懷,禮則是尊重他人,智是指大聰明大智慧,信則是指誠實守信。
❹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親自強加給對方。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這句話出自《論語》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不僅篇幅較長,而且注重記述,算得上一篇結構完整的記敘文,人物形象鮮明,思想傾向通過人物表情、動作、對話自然地顯露出來,具有較強的藝術性。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則。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解是什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親自強加給對方。出自《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章》。
原文出處: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我們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指的是個意思。
這句話不僅中國人喜歡,也是西方哲學家推崇的一句名言。在崇尚民主的西方社會,孔子這句充滿了與人為善、善解人意的話,自然贏得了他們的好感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卻往往希望自己是中心,忘記了孔子這句話的本意。
❻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意思: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 衛靈公》
原文選段: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釋義: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說:「我對於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美的,必須是曾經考驗過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教,)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罷。」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導「山水比德觀」。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游。
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欲:想要,希望。施:加。
出處:
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眾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