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通過查字典,賦有幾個意思
賦
拼 音
fù
部 首貝
筆 畫12
五 行水
繁 體賦
五 筆MGAH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1.(上對下)交給:~予。
2.舊時指農業稅:田~。~稅。
3.徵收(賦稅):~以重稅。
4.我國古代文體,盛行於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以較短的篇幅抒情說理的。
5.做(詩、詞):~詩一首。
相關組詞
天賦
[tiān fù]
1.自然賦予;生來就具備:~機謀。
賦予
[fù yǔ]
交給;給予: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歷史~我們的光榮任務。
稟賦
[bǐng fù]
人的體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質:~較弱。~聰明。
辭賦
[cí fù]
漢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稱為楚辭,因此後人泛稱賦體文學為辭賦。也作詞賦。
賦稅
[fù shuì]
田賦和各種捐稅的總稱。
田賦
[tián fù]
中國封建社會徵收的土地稅。
賦性
[fù xìng]
天性;生來就具有的個性。
詞賦
[cí fù]
同「辭賦」。
貢賦
[gòng fù]
貢稅。
賦有
[fù yǒu]
具有(某種性格、氣質等):勞動人民~忠厚質朴的性格。
賦閑
[fù xián]
晉朝潘岳辭官家居,作《閑居賦》。後來稱沒有職業在家閑著為「賦閑」。
蜀賦
[shǔ fù]
指後妃求幸之事。
漢賦
[hàn fù]
漢代的賦。吸收了楚辭的體制辭藻和縱橫家的鋪張手法而形成,在漢代流行。長篇的賦叫大賦,描寫都城宮苑和帝王生活,氣魄宏大,詞采富麗。短篇的賦叫小賦,多為抒情小品。
王賦
[wáng fù]
1.猶王軍。天子的軍隊。古以田賦出兵,故稱。《左傳·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楊伯峻註:「王賦謂王軍。」
春賦
[chūn fù]
1.春季征賦。
稅賦
[shuì fù]
田賦;徵收田賦。
『貳』 「賦」讀什麼什麼意思
讀音:fù
釋義:
舊指田地稅:田~。~稅。
2.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3. 念詩或作詩:登高~詩。
4.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予。~有。天~。稟~。
5. 古同「敷」,鋪陳,分布。
『叄』 賦的意思與含義是什麼
基本釋義:
1、(上對下)交給:~予。
2、舊時指農業稅:田~。~稅。
3、徵收(賦稅):~以重稅。
4、我國古代文體,盛行於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以較短的篇幅抒情說理的。
5、做(詩、詞):~詩一首。
相關組詞:
1、賦予[fù yǔ]
交給;給予: 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歷史~我們的光榮任務。
2、田賦[tián fù]
中國封建社會徵收的土地稅。
3、賦有[fù yǒu]
具有(某種性格、氣質等):勞動人民~忠厚質朴的性格。
4、稟賦[bǐng fù]
人的體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質:~較弱。~聰明。
5、賦性[fù xìng]
天性;生來就具有 的個性。
6、辭賦[cí fù]
漢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稱為楚辭,因此後人泛稱賦體文學為辭賦。也作詞賦。
『肆』 賦什麼意思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
賦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
(4)賦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來源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
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伍』 「賦」字的含義是什麼
賦,fu,從貝從武。以征而收。
(1) (形聲。從貝,武聲。從"貝",表示與財物有關。本義:徵收)
(2) 同本義 [tax]
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賦,fu,從貝從武。以征而收。
漢字演變:
基本字義:
1. 舊指田地稅:田~。~稅。
2.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3. 念詩或作詩:登高~詩。
4.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予。~有。天~。稟~。
5. 古同「敷」,鋪陳,分布。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貝,從武,武亦聲。「貝」指錢財。「武」指「用兵」、「國防」、「軍事」。「貝」與「武」聯合起來表示「與用兵有關的錢財」。本義:國防稅。引申義:徵收(國防稅)。再引申義:徵收)
2. 同本義 [tax]
賦,斂也。——《說文》
賦,稅也。——《廣雅》
厥賦惟上上錯。——《書·禹貢》。傳:「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賦之所養。——《法言·問道》
而令貢賦。——《小司徒》。注:「謂出車徒給徭役也。」
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又如:賦銀(徵收稅銀);賦粟(徵收田賦);賦里(徵收商業稅);賦幣(徵收財物)
4. 繳納賦稅 [pay taxes]
訟者平,賦者均。——唐·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5. 又如:賦金(交納稅款)
6. 給予;授予 [give to;confer]
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呂氏春秋》
為百姓睏乏獻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賦貧民。——《漢書·平帝紀》
公屬百官,賦職任功。——《國語·晉語》
7. 又如:賦命(天所授予的命運;給予生命);賦給(分配發給);賦食(布散飲食);賦政(頒布政令);賦質(上天賦予的資質);賦靈(天賦的靈性,生性);賦就(天生的);賦稟(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賦職(授與職事)
8. 做詩 [write poems]
一言均賦,四韻俱成。——唐·王勃《滕王閣序》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晉·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9. 誦讀;吟詠 [sing]
不歌而誦謂之賦。——《漢書·藝文志》
公入而賦。——《左傳·隱公元年》
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0. 又如:賦詩(吟詩;寫詩);賦筆(寫詩用的筆);賦聲(善於辭賦的名聲);賦詠(創作和吟誦詩文)
11. 陳述 [state]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宋· 姜夔《揚州慢》
12. 通「敷」。頒布 [issue;publish;proclaim]
明命使賦。——《詩·大雅·丞民》
賦政於外。
〈名〉
1. 田賦;賦稅 [feudal land tax;taxes]
以九賦斂財賄。——《周禮·太宰》
薄賦斂,廣畜積。——漢·晁錯《論貴粟疏》
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
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 又如:賦算(賦稅);賦徭(賦稅與徭役);賦錢(稅錢);賦祿(賦稅與祿賞);賦租(賦稅,租稅)
3. 特指民賦,即徵收的兵車、武器、衣甲或銀錢 [weapons and money]
稅以足食,賦以足兵。——《漢書·刑法志》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治長》
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不腆敝賦。——《左傳·成公二年》
4. 徭役;兵役 [levy]
敞邑以賦。——《左傳·隱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賦出兵,故謂之賦。」
5. 又如:貢賦(貢品和徭役)
6. 生成的資質 [endowment]。如:賦分(天賦;資質);賦質(天賦資質);稟賦(自然具有的資質);賦情(天性);賦才(天賦,才能)
7. 兵,軍隊 [soldier]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
8. 又如:賦輿(指兵車;泛指軍事);王賦(王軍)
9.中國古代文體,盛行於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以較短篇幅抒情說理的 [on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kin to poetry]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 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乃作《懷沙》之賦。——漢· 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
10. 又如:賦客(善於作辭賦的人);賦韻(指分韻作詩);賦論(辭賦和議論文);賦銘(辭賦和銘文);賦歌(辭賦和歌曲);賦頌(賦和頌。兩種文體)
『陸』 賦的意思是什麼
賦,文體。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最早有戰國荀況的《賦篇》,漢代形成特定體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文心雕龍·詮賦》)。一般都用韻。可分古賦、俳賦、律賦、文賦等。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那麼,何為賦呢?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於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採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但詩與賦必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清人劉熙載說:「賦別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漢賦的體式上大致有三種,即騷體賦、四言詩體賦和散體賦(或稱大賦)。。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於散文,有的完全可歸於散文的范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徵,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庄的《月賦》等。
搜索引擎上還可以找到更多的
『柒』 賦的意思是什麼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1]
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賦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於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之為賦。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在遠承《詩經》賦頌傳統,近接《楚辭》,兼收戰國縱橫之文鋪張恣意之風和先秦諸子作品相關因素的基礎上,最後綜合而成的一種新文體。它與漢代的詩文一起,成就了漢代文學的燦爛與輝煌。
『捌』 賦是什麼意思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是以「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為手段,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有韻文體。它多用鋪陳敘事的手法,賦必須押韻,這是賦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一個主要特徵。
賦文經典
賦賦(以「賦者古詩之流」為韻)作者(唐)白居易
賦者古詩之流也。始草創於荀、宋,漸恢張於賈、馬。冰生乎水,初變本於典墳;青出於藍,復增華於風雅。而後諧四聲,祛八病,信斯文之美者。我國家恐文道浸衰,頌聲陵遲。乃舉多士,命有司。酌遺風於三代,明變雅於一時。全取其名,則號之為賦;雜用其體,亦不出乎詩。四始盡在,六義無遺。
雅音瀏亮,必先體物以成章;逸思飄颻,不獨登高而能賦。其工者,究筆精,窮旨趣,何慚《兩京》於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騁妍詞,豈謝《三都》於左思。掩黃絹之麗藻,吐白鳳之奇姿。振金聲於寰海,增紙價於京師。則《長楊》《羽獵》之徒,胡為比也;《景福》《靈光》之作,未足多之。所謂立意為先,能文為主。信可以凌轢《風》《騷》,超軼今古者也。今吾君網羅六藝,淘汰九流。微才無忽,片善是求。況賦者雅之列,頌之儔。可以潤色鴻業,可以發揮皇猷,客有自謂握靈蛇之珠者,豈可棄之而不收。
白話譯文:
班固在《兩京賦序》中說:「賦從古詩流變而來。」
賦草創於戰國末期的荀子、宋玉,經西漢的賈誼、司馬相如等人發揚光大。賦最初從三墳五典等古籍中來,但冰寒於水;接著用詩的語言增加其文采,青出於藍。然後和諧四聲,祛除八病,的確是華美的文章啊。
我大唐擔心詩文的大道衰敗,所以開科取士——讓有關部門上承夏商周三代,綜合當今文壇的風尚,用律賦考察士人。律賦雖然也稱之為賦,但律賦的體例也以詩為准則。包含了詩的各種類型,以及各種藝術形態,可以作為創作詩文的標准。
現在看律賦,比義推累,錯綜復雜,文辭文采分布合理;雖然是文章,卻符合音律;每一個字都前後呼應,結構井然。華麗,但不嬌艷;優美,又能適度。文辭典雅,聲韻明亮,一定要先體會事物,然後謀篇;靈感出現,浮想聯翩,也不必先登高再作賦。
那些工整的律賦,探究精微,窮盡旨趣,何必自慚不如班固的《兩京賦》呢?那些絕妙的律賦,提煉奇思異想,熟練地運用華麗的辭藻,未必就不如左思的《三都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