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通假字,
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後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於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鍾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異體字: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淚」和「淚」,「睹」和「覩」.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個人認為是古人的錯別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後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於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曾子殺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Ⅱ 什麼是通假字,如何辨析
通假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tōng jiǎ zì。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1]
例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曾子殺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辨析
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為三種不同的文言現象,三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初學者常常將之混為一談。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鍾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
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淚」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
Ⅲ 通假字是什麼意思
通假字的意思是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叫做「本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
(3)什麼是通假字擴展閱讀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的思維卻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所以,時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別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Ⅳ 什麼叫"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稱為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稱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驚姜氏。(《鄭伯克段於鄢》) ② 舉錯不可不察也。(《張釋之傳》) ③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辭下》) 十分明顯,例①的寤本應用牾,牾訓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錯本應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與屈相對,本應用伸,意思才能通暢。然而這些文句的作者沒有用本來該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這就是古書中的所謂通假現象。這里的寤、錯、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則分別為它們的本字。 通借雖然前人也謂之假借,也是「依聲託事」而借音表義,但是它與六書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書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種法則,是不給某些詞造專門書寫符號而借用他詞書寫符事情來替代的法則,是「本無其字」的「依聲託事」,沒有所謂本字可言(後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則是古人用字的一種變通現象,即放著本字不用而臨時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來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聲託事」。 為什麼會產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現象呢?原因很多。從根本上說,漢字雖然是以象形、象意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體系,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它並不能實現形與義的完全統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這說明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本來就是允許和存在著借音表義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雖有不同,但在借音表義這一點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在使用過程中能做到約定俗成、得到社會的公認就不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因此,某些通假現象在某個時代通行,當時的人們習以為常,並不以之為怪。在沒有正字法、也沒有能促進用字規范化的工具書的古代,人們用字不像後世那樣嚴格。另外,漢字在隸變之後,字形的直觀表義功能已不復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體也難記,人們在倉猝下筆之際不及熟計,也自然易寫「別字」,正如鄭玄所說的:「其始書也,倉卒無其字,或以聲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至於有的典籍書已亡佚,後來只能根據某人的口授再筆錄流傳,筆錄之時,也容易注重聲而忽視字形。某些「別字」流傳久了,也就漸漸相沿成了習慣,所以古書中的許多通假字與其本字之間的對應關系(即某通某)是相當固定的。 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縛,「以聲求義」,找同它的本義,不能望文生義而「硬解」。清代學者王念孫說得好:「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解,則詰 為病矣。」前人將上面所舉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庄公,至寤時始覺其生。」一覺醒來孩子已生下,又何「驚」之有?所以這樣的解釋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的重要。 (二) 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的關系 古書用字的通假現象是復雜的。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具有不同的關系。主要有: 1. 從聲音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雙聲、或迭韻的關系。例如: ① 信以結之,則民不倍。(《禮記·緇衣》) ②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公孫丑》) ③ 故九萬里則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莊子·逍遙游》) ④ 沒死以聞。(《戰國策·趙策》) ⑤ 登是南邦。(《詩經·大雅·雲漢》) ⑥ 從弟子十人所。(《史記·滑稽列傳補》) 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別是「背」和「叛」的借字,倍與背、畔與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沒」分別是「憑」和「冒」的借字,培與憑、沒與冒是雙聲;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別是「成」和「許」的借字,登與成、所與許迭韻。 2. 從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聲字的話,則多具有相同的聲符。由於漢字中形聲字占的比例極大,通假以音同音近為前提,所以通假多見於形聲字,而於形聲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聲符者居多。例如:財—材、塗—途、常—嘗、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靜—凈、僇—戳、說—脫、訟—頌、廩—懍、錫—賜、刑—形、政—征、悟—晤,等等。當然,聲音相同相近的字並不限於聲符相同的形聲字,因而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也並非都如此,比如:由—猶、時—伺、趣—促等,則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佔的比例交小罷了。 3. 從借代關繫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有單借和互借之別。所謂單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卻不能借甲。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誠信的信來替代,而誠信的信卻不能借用伸字來替代;背棄的背能借用倍婁的倍來替代,而倍數的倍卻不能借用背棄的背來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為本字時乙為借字,乙為本字時則為借字。例如: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是貴乎?(《報任安書》) ② 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漢書·文帝紀》) ③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論積貯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許行》) 例①「以」是借字,「已」為其本字;例②「已」為借字,「以」為其本字。「以」與「已」互為通假。例③「上」是借字,「尚」為其本字;例④「尚」為借字,「上」為其本字。「尚」與「上」互為通假。類似的例字還有:愛—哀、才—裁、故—固等。古書用字的通假現象以單借為多,互借較少。 4. 從對應字數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對一的關系,即一個字僅被另一個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對幾的關系。例如「辨」字: ① 主齊盟者,誰能辨焉?(《左傳·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③ 望於山川,辨於眾神。(《史記·五帝紀》) ④ 其於宗廟朝,辨辨言,唯謹爾。(《史記·孔子世家》) 例① 杜預注雲:「辯,治也。」治辦之意,即借為「辦」;例②郭慶藩《集釋》雲:「辨,讀為變」;例③今《尚書·舜典》「辯」作「徧」(遍);例④《論語·鄉黨》「辯辨」作「便便」。是「辯」可被辦、變、徧(遍)、便等幾個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櫃、詎、巨; 可通嫠、來、賚、僖;適、謫、敵、啻;能可通耐、乃、昵、而等,都屬於這一類。 (三) 通假字的辨識 前面說過,通假是借音表義,以音同音近為前提,所以辨識通假字主要是以聲音為線索。閱讀中遇到某一個字不能用其本義或引申義去解釋時,就應考慮到是否存在通假的問題。例如《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這一句中的「歸」字當作何解釋呢?若依《說文》,歸的本義是指女子出嫁,這用在本句顯然不通;若有歸的引申義「歸還」似乎可通,但孔子並未借給陽貨豚,又何以言歸還?聯繫上下文意,是陽貨想通過送豚給孔子,好讓孔子依禮回拜時見到孔子,句中歸字歸是贈送的意思。然而歸字的本義和引申義中都沒有贈送這一義項,可見古有贈送食物的專字「饋」與「歸」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於是可以初步斷定歸是饋的錯字。查同書《微子》,又有「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語,歸同樣當借為饋(意思是說齊國像饋贈美味一樣將女樂聲送給魯國)。再查別的古書,還有同類例證。這說明歸借為饋,已沿用成習,並非偶然。這是同類例證。另外,古書中往往有不同的書同記一事而用字互異的情況,這也是我們弄清通假現象的好材料。「[陽貨]歸孔子豚」一句,鄭玄注本即「歸作饋」。這是異文例證。有了這些同類例證和例異文例證,歸為饋的借字就可以確定無疑了。 在辨識通假字時要注意兩點:(一)要有古音韻的常識。所謂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語音變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現在不都還音同音近,有的可能變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讀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變得相同相近。所以當我們以聲音為線索去辨認通假時,千萬不可只據今音作準則。(二)在沒有別的例證時,不可只據音同音近而輕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證據和理由。有的學者過分強調「以聲求義」,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斷為通借而將古書解錯的例子不少,我們應引以為戒。對於古書中常見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註明,《辭源》、《辭海》一類普通字書中也有釋例,初學者應該通過閱讀和勤查工具書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Ⅳ 通假字是什麼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通假字是漢字的一種用字現象。例如《論語》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里最後一個「知」字就是通假字,其本字是「智」字。
Ⅵ 什麼是通假字
通假字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亦為「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字稱為「本字」。
1、通假字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亦為「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字稱為「本字」。
2、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的思維卻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所以,時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3、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余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別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4、由於古代印刷相對落後,再加之戰火焚毀,相當部分書籍原版遺失,再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的,「著之竹帛」。即背誦者口誦,記錄者依據聲音來記錄,疏於校對,以致字形常常出現訛誤,不同的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故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Ⅶ 什麼是通假字
導語:在中學語文中,我們經常要學習通假字,那麼什麼是通假字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通假字是中國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那麼,具體什麼是通假字呢?古人使用通假字的原因是什麼呢?今天,就跟我一起來學習一下什麼是通假字。
廣義的通假字,包括狹義的通假字、古今字和異體字。通假字又叫借,前人也稱為假借,是指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象。
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來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規律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規律,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當時,在一般情況下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用「惠」去表示,於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後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後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版」那個時候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後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於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另外,漢字在隸變之後,字形的直觀表義功能已不復存在,音同或音近的字又多,形體也難記,人們在倉猝下筆之際不及熟計,也自然易寫「別字」,某些「別字」流傳久了,也就漸漸相沿成了習慣,所以古書中的許多通假字與其本字之間的對應關系(即「某」通「某」)是相當固定的。
在多數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因為通假字往往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於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在現代漢語中並不一致。從聲音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雙聲、或疊韻的關系。從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聲字的話,則多具有相同的聲符。
Ⅷ 什麼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我的理解就是古人寫的錯別字
Ⅸ 通假字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規律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規律,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時,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於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況,應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於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一直保存了下來,以致20世紀的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後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後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版」那個時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後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於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於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讀」音dú,「逗」音d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