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生態系統
摘自生命經緯網
好好看看
謝謝
生態系統的概念有兩種理解。一是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是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的有機結合,與生態系統的成分聯系起來,生物群落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無機環境是指非生物物質和能量;另一種理解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這是從生態系統的功能方面來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即生態系統中的各成分之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有機整體。
關於生態系統的類型,重點掌握各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徵和分布地域。如森林生態系統是分布在水資源充沛的地區,特徵是動植物種類繁多,群落的結構復雜,種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結構能夠長期處於較穩定的狀態;草原生態系統是分布在水資源貧乏的地區,特徵是動植物種類少,群落結構簡單,系統不穩定;農田生態系統是人工建立的生態系統,農作物是其主要成分,其他的動植物種類較少,特點是必須要有人的參與才能維持其穩定。
2. 什麼叫做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的是一定的空間內所有的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由於空間可大可小,因而生態系統有大小之分,最大的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稱為生物圈;那麼其他的小到一條河流、一個池塘都可以稱為生態系統.這個的所有生物要注意指的是所有的動物+植物+微生物!
3.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什麼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生物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構成的整體。生態系統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間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不斷演變,達到動態平衡、相對穩定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是以生物群落佔主導地位的系統,這是區別於其他系統的顯著特徵。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機能系統,它不斷地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和信息的傳遞。生態系統的邊界是根據研究范圍而定的。小至一個魚塘,大至整個生物圈,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態系統。
4. 生態系統包括什麼
包括生產者、分解者(還原者)、消費者、分解者
生產者(procer)
:在生物學分類上主要是各種綠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細菌與光合細菌,它們都是自養生物,植物與光合細菌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化能合成細菌利用某些物質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能量合成有機物,比如,硝化細菌通過將氨氧化為硝酸鹽的方式利用化學能合成有機物。
生產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礎性作用,它們將無機環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維系著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其中,各種綠色植物還能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繁殖的場所。
分解者(decomposer):又稱「還原者」它們是一類異養生物,以各種細菌和真菌為主,也包含屎殼郎、蚯蚓等腐生動物。
分解者可以將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無生命的復雜有機質(屍體、糞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銨鹽等可以被生產者重新利用的物質,完成物質的循環,因此分解者、生產者與無機環境就可以構成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
消費者(consumer)
:指依靠攝取其他生物為生的異養生物,消費者的范圍非常廣,包括了幾乎所有動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細菌),它們通過捕食和寄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能量,其中,以生產者為食的消費者被稱為初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被稱為次級消費者,其後還有三級消費者與四級消費者,同一種消費者在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中可能充當多個級別,雜食性動物尤為如此,它們可能既吃植物(充當初級消費者)又吃各種食草動物(充當次級消費者),有的生物所充當的消費者級別還會隨季節而變化。
分解者(decomposers)是異養生物,它們分解動植物的殘體、糞便和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產物,最終能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而這些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養生物重新利用。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白蟻、禿鷲等大型腐食性動物。
5. 生態系統有什麼含義
系統是指彼此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事物有規律地聯合的集合體,是有序的整體。一般認為,構成系統至少要有三個條件:①系統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②各成分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③系統具有獨立的、特定的功能。
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空間中共同棲居著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由於不斷地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地球上的森林、荒漠、濕地、海洋、湖泊、河流等,不僅它們的外貌有區別,生物組成也各有其特點,生物和非生物構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物質不斷地循環、能量不停地流動的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這個概念是由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提出。他認為,「更基本的概念是……完整的系統(物理學上所謂的系統),它不僅包括生物復合體,而且還包括人們稱為環境的全部物理因素的復合體……我們不能把生物從其特定的、形成物理系統的環境中分隔開來……這種系統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單位……這些生態系統有各種各樣的大小和種類。」因此,生態系統這個術語的產生,主要在於強調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相互之間、它們與環境之間功能上的統一性。生態系統主要是功能上的單位,而不是生物學中分類學的單位。蘇聯生態學家蘇卡喬夫所說的生物地理群落的基本含義與生態系統概念相同。生態系統思想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一定的歷史背景。
6. 生態系統什麼意思
生態系統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太陽系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太陽就像一台發動機,源源不斷給太陽系提供能量。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許多基礎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循環,其中碳循環與全球溫室效應密切相關,生態系統是生態學領域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
7. 什麼叫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由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A.G.Tansley, 1871~1955年)在1935年提出來的,他認為,「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學上使用的『系統』整體。這個系統不僅包括有機復合體,而且包括形成環境的整個物理因子復合體」。「我們對生物體的基本看法是,必須從根本上認識到,有機體不能與它們的環境分開,而是與它們的環境形成一個自然系統。」「這種系統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單位,它們有各種大小和種類。」隨著生態學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不斷深入。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R.L.Lindeman)在研究湖泊生態系統時,受到我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一諺語的啟發,提出了食物鏈的概念。他又受到「一山不能存二虎的啟發,提出了生態金字塔的理論,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特點。今天,人們對生態系統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的基本功能單位。
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種生物都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吸取空氣、水分、陽光、熱量和營養物質;生物生長、繁育和活動過程中又不斷向周圍的環境釋放和排泄各種物質,死亡後的殘體也復歸環境。對任何一種生物來說,周圍的環境也包括其他生物。例如,綠色植物利用微生物活動從土壤中釋放出來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食草動物以綠色植物為食物,肉食性動物又以食草動物為食物,各種動植物的殘體則既是昆蟲等小動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營養來源。微生物活動的結果又釋放出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經過長期的自然演化,每個區域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都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具有相應的功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態系統。
1. 生態系統的概念
[編輯本段]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於1935年首先提上來的,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看成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都具下列共同特性:(1)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2)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其結構越復雜,物種數越多,自我調節能力越強。(3)能量流動、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大功能。(4)生態系統營養級的數目因生產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過程中能量的損失,一般不超過5~6個。(5)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
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為生態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極大地推動了生態學的發展。生態系統生態學是當代生態學研究的前沿。
2.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編輯本段]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1)非生物環境 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濕度、風、雨雪等;無機物質,如C、H、O、N、CO2及各種無機鹽等。有機物質,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腐殖質等。
(2)生產者(procers) 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
(3)消費者(consumers) 異養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4)分解者(decomposers) 異養生物,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白蟻、禿鷲等大型腐食性動物。它們分解動植物的殘體、糞便和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產物,最終能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而這些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養生物重新利用。
3. 生態系統的結構
[編輯本段]
生態系統的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是形態結構,如生物種類,種群數量,種群的空間格局,種群的時間變化,以及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結構等。形態結構與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徵相一致,外加土壤、大氣中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費者、分解者的形態結構。其二為營養結構,營養結構是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結合起來的功能單位,構成以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為中心的三大功能類群,它們與環境之間發生密切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