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第一種說法:「愛護我的人說不抵抗是南京(蔣公)給我下的命令,其實不是的,我這個人向來不推卸責任,我自己做的事我自己承認,不抵抗是我自己的主意,沒有任何人給我下過命令。」
這里的「愛護我的人」所指何人很明顯,就是我們的「官方」。(電影《西安事變》里就說,當時張學良收到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手諭。)
第二種說法:張學良說,他是判斷失誤,他知道日本這是蓄意挑釁,日本要的就是讓他反抗,然後才好名正言順地侵略中國。
張學良當時判斷,只要東北軍不抵抗,日本就沒有理由擴大戰爭,他不能掉進日本的圈套,所以他選擇按兵不動。
⑵ 張學良在九一八事件中為什麼採取不抵抗政策
張學良面對日軍的進犯下令不得抵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雖然張學良處死了東北軍元老楊宇霆與常陰槐,看上去他的地位更穩固,更是全盤掌控的老大了;而實際上他掌控東北軍的能力和威信仍然不夠;如果他下令抵抗,很可能會有一些部隊根本不聽指揮。
2,在之前的中東路事件,已經被打回原形,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不敢再貿然行動。中東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國為收回蘇聯在中國東北鐵路的特權而發生的中蘇軍事沖突。
3,張學良判斷失誤,以為日本人只不過是小打小鬧。後來也證明九一八事變確實是關東軍部分軍官的私自行為,也就是所謂的「下克上」,日軍高層並沒想搞那麼大。
1991年5月,張學良在紐約回憶起這段歷史。就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里演到: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
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想以後讓國聯來主持公道。
(2)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擴展閱讀: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 ,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
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稱「少帥」。他和趙四小姐的愛情也成為一段佳話。
參考來源:網路——張學良
⑶ 9.18事變,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雖然張學良處死了東北軍元老楊宇霆與常陰槐,看上去他的地位更穩固,更是全盤掌控的老大了;而實際上他掌控東北軍的能力和威信仍然不夠;如果他下令抵抗,很可能會有一些部隊根本不聽指揮,如果指揮沒那麼順手,這就尷尬了。
在之前的中東路事件,已經被打回原形,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不敢再貿然行動。中東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國為收回蘇聯在中國東北鐵路的特權而發生的中蘇軍事沖突。
(3)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擴展閱讀:
張學良判斷失誤,以為日本人只不過是小打小鬧。後來也證明九一八事變確實是關東軍部分軍官的私自行為,也就是所謂的「下克上」,日軍高層並沒想搞那麼大。1991年5月,張學良在紐約回憶起這段歷史。就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里演到: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
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想以後讓國聯來主持公道。
⑷ 張學良為何不抵抗就投降日本
因為張學良名義上屬於中央政府,他之所以不抵抗是因為當時的國家首腦不讓他抵抗。
⑸ 日軍侵略東北三省,張學良將軍為什麼不抵抗
張學良不抵抗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張學良本身性格比較軟弱,雖然他一直都在軍隊中歷練,但是他性格中軟弱的那面始終沒有改變,在中原大戰中他避居葫蘆島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
第二點就是當時他錯誤的估計了形勢,他沒有想到日本的目標不是小小的一個地方而是整個東北,甚至整個中國。事後張學良對這件事情非常後悔,他以為日本佔領一隅,現在沒有實力搶回來,等我集結好兵力,回來重整東北,卻沒有想到根本就沒有後來。
第三個原因就是寄希望於國聯,張學良希望國聯的調節可以阻擋日本人進攻的步伐,畢竟在國際上這是不允許的,但是沒有想到,日本根本就不在意國聯的公告和行動,當九一八事變爆發的時候,張學良才幡然悔悟,可惜機會已經失去了。
第四就是他自己的私心了,張學良想要保存東北軍的實力,但是他忘記了:覆巢之下無完卵。
⑹ 張學良為什麼執行不抵抗政策
對於因為「九一八」當夜的不抵抗,張學良被罵為「不抵抗將軍」,但多年以來一直流傳著是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下令不抵抗,張是代人受過的說法,中國社科院曾景忠研究員有新的看法:
從時間節點上看,9月18日,蔣介石正匆匆登上永綏號軍艦離開南京前往南昌督剿江西境內的紅軍。19日凌晨南京中央黨部接到張學良報告「九一八」事變情況電報時,正在艦上的蔣還對此一無所知。19日永綏號軍艦到達湖口,蔣才得知消息。「而且所謂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方針,其前提是將『九一八』發生前後張學良與蔣介石之間的關系單純地視作前者絕對聽從後者的指示命令,這未免將蔣張之間的關系看得太簡單了。
事實上,東北易幟這種統一在相當程度上還是表面的、形式上的。當時國民政府的號令並不能暢通無阻地行於全國,一些地方軍政勢力擁兵自重、自成體系,東北當局與中央政府的關系當時亦是如此。
張學良在1990年6月和8月兩次接受日本NHK電視台記者公開采訪,談及「九一八」事變時曾坦承:「我當時沒想到日本軍隊會那麼做,我認為日本是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誤了。」當日本記者問他是不是接受了蔣的命令時,張回答:「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責任推卸給國民政府,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採取了不抵抗的政策。」
不過,蔣介石顯然默認不抵抗主義,此前蔣介石曾在8月張學良向他報告日軍的反常行動時表態,「不要與他沖突」,要「隱忍」。實際上他對「九一八」事變和日軍的舉動看得很清楚,「是倭寇果乘粵逆叛變,內部分裂時,而來侵我東省矣」(《蔣介石日記》1931年9月19日)。但如何抵禦?他身感「夫我內亂不止……而況天災頻仍,匪禍糾纏,國家元氣,衰敝已極,雖欲強起禦侮,其如力不足何」。「所以應該說兩個人都有責任,」曾景忠研究員說。
(6)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擴展閱讀
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南滿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按預定計劃炸毀南滿鐵路沈陽北郊柳條湖一段鐵軌,並誣為中國軍隊所為,隨後,關東軍炮擊北大營,並大舉進攻沈陽,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面對日本的武裝進攻,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張學良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自發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1931年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佔領,東北軍撤向錦州。此後,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或宣布"獨立",或繼續執行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大部分地區。雖有一部分東北軍加入了風起雲涌的抗日義勇軍,但東北寒冷的氣候和稀少的村落,抵抗運動很難取得明顯效果。
⑺ 張學良發布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那些
關於「不抵抗政策」,最接近事變的指示,是9月6日張學良致電東北軍方及東三省政務委員會:「現在日方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健。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當萬分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切實遵照注意為要。」③
不難看出,「不抵抗」實際上是事變前南京與張學良方面的「共識」。該「共識」之基礎,乃是認為日本政府有能力控制日本軍方,使沖突不致擴大。
故而,事變前夕,宋子文已與重光葵商定,將於9月20日同赴東北,對中日懸案做通盤商討。此前之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也已打開僵局,結案似已指日可待。
如南京之所料,日本外務省確曾阻撓過事變。在獲悉「關東少壯軍官圖迫中國軍隊使其沖突」之密報後,外相幣原喜重郎曾電訓駐奉天總領事,命其取締企圖尋事之浪人,時為9月5日。
電報稱:「近來關東軍坂垣大佐,在貴處儲備相當豐厚之資金,策動國粹會浪人,製造中日事變。聞將……在九月中旬作具體之行動。希對浪人,切實取締。」④但這種阻撓未能發生實際效果,南京顯然錯估了日本政府對軍方的約束能力。
(7)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擴展閱讀
張學良晚年對「不抵抗政策」的講述,何以呈現出一種「反復無常」——所謂「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採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乃是事實;「九一八事變,我輕信了老蔣,成了萬人唾罵的不抵抗將軍」,亦非無因,南京方面確實高估了日本政府對軍方的制約能力;
而張對唐德剛稱:放棄錦州,與蔣無關,「那個時候,蔣公根本就不負責任,他不負這責任,我也根本沒有向他請示的必要」,也是事實。今人重新審視「不抵抗」,須深切體察當日內政之蕪雜,而不能僅將目光聚焦於蔣、張二人。
⑻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
當時面對日本挑釁的不抵抗是國民政府的基本政策,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就多次挑釁,並佔領中國多個城市,國民政府都是採取的不抵抗政策,而是採取外交渠道談判退讓解決。
九一八事變發生前不久,東北軍在國民政府的支付下與蘇軍發生沖突,結果損失慘重,國民政府不但沒有任何支持,甚至在蘇聯壓力下譴責東北軍,還插銷了東北軍被圍殲的兩個師番號,借蘇聯人的手削弱東北軍。這場作戰也讓東北軍認識到,在東北軍被強國軍隊進攻的時候,國民政府絕對靠不住。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張學良對日本人的目的判斷失誤,這也是東北軍不抵抗的最直接原因。
1931年9月6日,事變爆發前幾天張學良還致電其心腹王以哲:「中日關系現甚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須格外謹慎。無論受如何挑釁,俱應忍耐,不準沖突,以免事端。」同時致電臧式毅、榮臻等:「對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分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切實注意為要。」9月8號,東北邊防軍將日軍架橋演習一事電匯張學良,得到的回復仍是靜觀時變。
⑼ 日本進攻中國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呢
1、雖然張學良處死了東北軍元老楊宇霆與常陰槐,看上去他的地位更穩固,更是全盤掌控的老大了;而實際上他掌控東北軍的能力和威信仍然不夠;如果他下令抵抗,很可能會有一些部隊根本不聽指揮。
2、在之前的中東路事件,已經被打回原形,不敢再貿然行動。中東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國為收回蘇聯在中國東北鐵路的特權而發生的中蘇軍事沖突。
3、深知戰力不如日本軍,東北講武堂的很多教官都曾經留日的。在與郭松齡的內斗中,日本人也幫過張作霖,日軍介入後戰局入後馬上發生逆轉,原來占據上風的郭松齡迅速戰敗,最後暴屍廣場。所以一些東北軍官包括張學良對打日本人心裡是犯怯和沒底的。
4、張學良本人的軍政能力撐不起大局。
(9)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擴展閱讀
在世界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在南滿擁有鐵路特權的日本和長期處於內戰狀態的中國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升高了。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沖突,以公理為周旋」。
9月6日張學良又致電臧式毅、榮臻:「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釁,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確實注意為要。」是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沒有抵抗。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北京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9月22、23日,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也分別發表講話和告國民書,要求「暫取逆來順受態度。
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希望我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沖突」,事實上默認了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沖突,並退守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