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感性」是什麼意思
感性,就漢語構詞法上講,它給人的第一映象是「感情性質的,感覺性質的」。漢語大詞典的解釋:「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感覺,知覺和表象等直觀認識,相對與『理性』」。「感性」一詞似乎只出現在現代的白話文,並且應該是個為了翻譯一個哲學概念而創造出來的。這些詞可見於康德對於知識的劃分,將人的認識能力即傳統的理性分成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種。康德的感性論來理解「感性」:「思維運動的第一個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純粹感性。它的對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現象,是事物純粹表現出來的東西——表象」。
感性作為一個哲學用語似乎太玄奧了,但作為文學用語就容易理解了。參考餘光中的《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的運用:「因此感性一詞應有兩種解釋。狹義的感性當指感官經驗之具體表現,廣義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結構、聲調、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產生的魅力」。」感性「寫作是為了激發某種感性,而不是」知性「以傳遞知識為目的寫作態度。」感性的文字「則是那種感性寫作,文字里充溢著某種感情的語言,有如涓涓細流微微道來,有如激情澎湃滾滾襲來。
Ⅱ 「感性」是什麼意思主要指哪方面
與感性相對的是理性,就是指以人的主觀感覺來處理事物,以情感至上的原則做事,是一個的性格。
而理性指一個人依靠客觀理論來處理事物,以原則和理論至上。
而感性與性感意思完全不同,性感指一個人的外表表現出他這種性別特質的美感,比如穿著和裝束也可以使一個人表現出性感的特徵。
Ⅲ 感性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指感覺、知覺和表象等直觀形式的認識。與「理性」相對:~認識;~知識。
感性一般被理解為:憑借感官等認知的、基本由個人的感情決定的。
指人們對外界事物的感覺和印象。毛澤東《實踐論》:「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趙樹理《寫作前後》:「 中國民間文藝傳統的寫法究竟有那些特點呢?我對這方面也只是憑感性吸收的。」
近義詞:理性、沖動、敏感、感知
反義詞:理性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聯系。首先,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離開了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堅持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 這是堅持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其次, 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 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能解決對現象的認識的問題, 理性認識才能解決對本質的認識的問題。
堅持感性認識發展成為理性認識, 這是堅持認識論中的辯證法。再次,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世界上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 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Ⅳ 感性是什麼意思請解釋
感性[gǎn xìng]意思:指人情感豐富,多愁善感,能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強,能體會到任何事物情感的變化。
一、感性基本釋義:
感官知覺。尤指內容或方向傾向美學或感情方面的。
二、感性引證解釋:
人們對外界事物的感覺和印象。
毛澤東 《實踐論》:「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
三、感性用法示例:
1、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
2、心存感謝的人,靈魂不會虛妄;懂得感謝的人,感性世界充滿陽光;學會感謝的人,心胸有海般寬廣。
(4)感性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感性反義詞:理性、理智
一、理性
【詞語】:理性
【拼音】:lǐ xìng
【釋義】:通過邏輯推導得到確定的結果。
示例:
1、網路上的東西良莠不齊,我們要學會分辯,理性上網。
2、這部話劇,人物的對白很富於哲理性。
二、理智
【詞語】:理智
【拼音】:lǐ zhì
【釋義】:指清醒、冷靜、合乎實際的思維。
示例:
1、這個突發事件簡直讓他失去了理智。
2、我們要學會理智果斷地處理問題,切勿優柔寡斷。
Ⅳ 感性是什麼意思理性又是什麼意思
感性(英語:Sensibility),是人類經由感官,對於某種事物產生直接感覺與情緒的一種能力,相對於理性的概念。這個概念在18世紀時起源於英國,對於知識是如何獲得,這個課題進行討論時產生的。它也被當成是道德哲學的人性基礎之一。
在哲學中,理性(英語:Rationality)是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相對於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類在審慎思考各項證據後,以推理方式,推導出合理的結論。這種思考方式稱為理性。
(5)感性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約翰·洛克《人類理解論》是西方最早提出感性概念的哲學著作之一,他認為人類出生時如同白板,否認理性先天存在,主張人類是透過感性,對外在事物產生經驗,逐漸累積知識。
感性和理性,都屬於意識的范疇,且為意識的性質。感性,基於意識,是非參照性的意識。非參照性,就是意識從虛無中,以自身方式延展的自然的,自由的,無規則的。
Ⅵ 感性什麼意思
感性,就漢語構詞法上講,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感情性質的,感覺性質的」。漢語大詞典的解釋:「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感覺,知覺和表象等直觀認識,相對與『理性』」。「感性」一詞似乎只出現在現代的白話文,並且應該是個為了翻譯一個哲學概念而創造出來的。這些詞可見於康德對於知識的劃分,將人的認識能力即傳統的理性分成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種。康德的感性論來理解「感性」:「思維運動的第一個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純粹感性。它的對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現象,是事物純粹表現出來的東西——表象」。
感性作為一個哲學用語似乎太玄奧了,但作為文學用語就容易理解了。參考餘光中的《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的運用:「因此感性一詞應有兩種解釋。狹義的感性當指感官經驗之具體表現,廣義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結構、聲調、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產生的魅力」。」感性「寫作是為了激發某種感性,而不是」知性「以傳遞知識為目的寫作態度。」感性的文字「則是那種感性寫作,文字里充溢著某種感情的語言,有如涓涓細流微微道來,有如激情澎湃滾滾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