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寧靜致遠什麼意思 為什麼致遠
寧靜致遠的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出處:蜀漢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心裡如果有雜念,就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想要成功就要心無旁騖的專心做一件事情。
示例: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非讀書不能達到的境界。
反義詞
急功近利 [ jí gōng jìn lì ]
釋義:急於追求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九·對膠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例句:搞學術研究需要刻苦鑽研,長期努力,急功近利是不行的。
B. 寧靜致遠的寓意和象徵是什麼
寧靜致遠的寓意和意境是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只有內心平靜,才能有所作為。
寧靜致遠的句子,出自於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在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中也有引用。
《淮南子:主術訓》中是這樣寫的: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這就是說,作為一國之主的國君,所處的位置好像日月一樣光明,天下人側目都可以看得到,側耳都可以聽得到,伸長了脖子踮起腳尖來都可以眺望得到。
所以一國之主的國君,只有淡泊才能顯示美德,只有寧靜才能維持久遠,只有寬大才能包容所有,只有仁慈才能心懷百姓,只有公正才能明斷是非。
相關內容
「寧靜致遠」意思是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或: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寧靜不是平淡,更非平庸,它是一種情調,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
古人陶淵明詩雲:「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雖然在當下社會很難實現,但是,陶淵明還說了一句「心遠地自偏」,只要可以守住自己內心的那份安靜與和諧,面對如此紛擾的世界,你一樣可以在自己寧靜的世界裡生活。
C. 寧靜致遠什麼意思
寧靜致遠: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誡子書》片段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 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也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詞意:
心裡如果有雜念,就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想要成功就要心無旁騖的專心做一件事情。
D. 寧靜致遠的意思
寧靜致遠的意思: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
寧靜致遠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
E.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意思一個人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出處:《誡子書》【作者】諸葛亮【朝代】三國時期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白話釋義: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朴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整體賞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