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杜甫自稱什麼他被後人稱為什麼
杜甫自稱少陵野老,被後人稱為「詩聖」。「少陵野老」的「少陵」指杜甫曾經的住所——長安城南少陵,「野老」是杜甫自嘲自己年齡大了卻一事無成,孤苦無依。「杜甫」被稱為「詩聖」只因為杜甫的詩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成就很高,影響深遠。
杜甫的介紹
杜甫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㈡ 杜甫被稱為什麼呀
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始終憂國憂民,其詩沉鬱頓挫,格律嚴謹,懷古詩歌和登高詩尤為著名,其愛國之心另後人敬仰,故稱之為「詩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㈢ 杜甫被後人稱為什麼
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杜甫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3)杜甫被後人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 。
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
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 ,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詩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㈣ 杜甫被後世稱為是什麼
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老杜。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4)杜甫被後人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杜甫詩歌代表作介紹: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
1、「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
2、「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㈤ 杜甫被後人稱為什麼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5)杜甫被後人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網路——杜甫
㈥ 杜甫被後世稱為是什麼
杜甫被後世稱為詩聖。明、清文人推崇杜甫稱為「詩聖」。清·葉燮《原詩》:「詩聖推杜甫。」梁啟超《情聖杜甫》:「杜工部被後人上他徽號叫做『詩聖』。」
杜甫的家庭歷代「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由於安史之亂,他一生有志難伸,顛沛流離,窮因潦倒。其詩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劇變以及這一過程中人民的悲慘境遇和詩人自已的思緒和情感。
杜甫的詩歌成就
杜詩各體兼備,博大情深。極其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急劇轉變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苦難,上承《詩經》以來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下開中唐「即事名篇」的新樂府運動,並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極其深遠,達到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高峰。
在藝術性方面,盡得古今之體勢,尤長於五、七言古體和律詩,題材深廣,情真意切,蒼勁凝煉,錘煉成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
㈦ 杜甫被後世人稱為什麼
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始終憂國憂民,其詩沉鬱頓挫,格律嚴謹,懷古詩歌和登高詩尤為著名,其愛國之心另後人敬仰,故稱之為「詩聖」。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今河南鞏縣人,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的詩詞絕大多數與時事相關,所以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杜甫他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所以時時刻刻都心系蒼生,胸懷國事,而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他之間又有著很大的差距,所以他只能將自己的情懷都寄託於詩詞之中。
㈧ 杜甫被人們稱為什麼
杜甫被後人尊為「詩聖」,是現實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人物。杜甫字子美,生於唐朝公元712年,號少陵野老,和李白合稱「李杜」,其詩也被稱之為「詩史」。杜甫的詩詞以律詩、古體見長,作品風格被概括為「沉鬱頓挫」,多為記錄當時的社會矛盾以及人民疾苦,其憂國憂民的高尚品格被後世廣為傳頌。
㈨ 杜甫被後人稱為什麼
杜甫,世稱「杜工部」、「杜少陵」,也稱「杜拾遺」「杜草堂」等,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9)杜甫被後人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朴。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㈩ 杜甫被世人稱為什麼
杜甫被世人稱為「詩聖」。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家族出於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時京兆杜氏都多自稱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號杜陵。
杜甫與李白並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後也常被尊稱為「老杜」。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以風格渾朴沉鬱著稱。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杜甫被後人奉為「詩聖」。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為「詩史」。
(10)杜甫被後人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杜甫的軼事典故:
唐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大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徵兆。終於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發生。
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後,覺得當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於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後來被選進著名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該詩由於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一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的那一號貨色。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