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歷今天是幾號
七月二十八
Ⅱ 農歷六月二十一日是什麼日子
六月二十日是世界難民日。
2000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55/76號決議,在這個決議中,大會注意到2001年是1951年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五十周年,並且非洲統一組織(非洲聯盟)同意國際難民日與6月20日非洲難民日可在同一天舉行。大會由此決定從2001年起,把6月20日定為「世界難民日」。
簡介。
世界范圍內爆發了80多起戰爭或沖突,造成了大規模的難民潮,難民數量一直高達2000多萬人以上,1994年曾達到2742萬人,其中,婦女和兒童占難民總數的80%,難民問題的日益嚴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巨大關注。
從2001年起,把每年的6月20日定為「世界難民日」。聯合國希望藉此引起人們對難民問題的關注,並對難民為社會做出的貢獻有所認識、尊重。2001年第一個「世界難民日」將主題定為「尊重」,即尊重難民作為人的存在。
Ⅲ 8月四號什麼日子
8月四號是七夕節。
8月4日,農歷的七月初七,是傳說的牛郎和織女,跨過銀河相會的日子。「七」在古時又有反復歸來的意思。「七夕」原本是古代歷法的天文點,後來演變成歲時節俗,最終演變成今天的「情人節」。
「七夕」的重頭戲是在女子身上的。傳說中的織女非常的巧,做的衣服如同光鮮亮麗的「天衣」。百姓為了能得到一雙像織女一樣非常巧的手,便會在「七夕」這天晚上,手拿絲對著月光穿針引線,誰先穿過去誰就「巧」了,故得名「得巧」。
七夕的起源
七夕節起始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七夕貢案」更是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鄖西七夕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Ⅳ 農歷6月16號是什麼日子
黃龍廟會。
每年農歷六月十六日,方圓數百里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集會黃龍寺 ,在寺前空地上帳篷連營,爐火如星,各部酋長率眾排列大圍,環跳互唱,應聲山谷。
廟會當天,方圓數百里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集會黃龍寺,燒香祈神,看藏戲表演、民歌對唱,到處是笑語喧嘩,到處是歌舞彈唱,十分熱鬧。
黃龍寺
黃龍寺以道家為主流,相傳助大禹治水的東海黃龍功成身退修道成仙成為黃龍真人,後人為紀念他建黃龍寺。每年農歷六月十五,在黃龍後寺舉辦廟會,各方民眾聚集,熱鬧非凡,有「帳篷分布如連營,羌歌氐舞雜喧嗔」的描述。每年廟會剛一結束,黃龍都會下一場雨,被稱作「洗山雨」。當地人非常喜歡在雨中淋沐,認為是上蒼對眾生行善結緣之感應。
Ⅳ 陰歷6.19是什麼日子
在佛教里,農歷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傳說是妙善公主於六月十九日成道證果,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於是後人便把這一天定為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另外,農歷二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的生日;農歷九月十九,是出家的日子。這是有關觀世音菩薩的三個節日。
簡介。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Ⅵ 今天是什麼節日啊
中元節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鬼節。此外還有地宮節、瓜節等不同的名字。 中元節歷史十分悠久,起源於北魏時期,又被稱為鬼節、七月半、盂蘭盆會等。到了鬼節這一天,民間有很多的習俗,比如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等,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列為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古代人們十分信奉鬼神,所以中元節也被十分看重,因此得以一直延續至今。 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了現在俗稱的「鬼節」,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釋迦十大弟子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的折磨,於是目蓮就想用缽盆裝飯菜給她吃,但是飯菜卻被餓鬼奪走了。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所感動,授予其盂蘭盆。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著珍果素齋來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能夠得到食物。而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會有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會在農歷七月十五舉行普渡會,也就是我們的中元節。 來源:小天使·六年級語數英綜合
Ⅶ 農歷6月16是什麼日子
農歷6月16是鬧魚節。
鬧魚節是流傳在廣西、貴州等地苗族同胞聚局地區的民俗活動,於每年農歷六月十六舉行。在這一天人們歡聚一堂,舉行鬧魚、放魚、搶魚、吹笙踩堂等活動。在過去,人們以「鬧魚」的形式,寄託消滅鼠獸和病蟲害的心願。如今,人們在「鬧魚」中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誰搶的魚多,誰今年的福氣就越多。
節日活動。
每當節到到來的前一天午夜,人們就站在高坡上不停的呼喊,迎接這良辰吉日的到來。節日清早,姑娘們就到溪邊梳洗打扮了。梳洗完畢就整裝著衣。十時左右,進行斗鳥活動,獲勝得頭功榮譽。下午二時,「鬧魚」活動開始,名曰鬧魚,實是鬧人。
Ⅷ 農歷6月18是什麼日子
觀花節。
觀花節是嘉絨藏區特有的節日,藏語叫「若木鳥」,是觀山的意思,每年的農歷六月十八舉行,一般是以各村寨為主,一起下帳房游耍。節日期間會舉行煨桑,賽馬,打靶等活動。
簡介。
此時到處青山綠水,人們喜氣洋洋,以村寨為單位,成群結隊到草壩上、森林裡搭帳游耍。每次活動時間三至十多天不等。每次觀花節,舉行煨桑、賽馬、打靶等活動,大家在一起吃糌粑、品咂酒、敘友情、談豐收。
到夜晚,人們燃上篝火,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隊首領手中的串鈴搖奏下,圍著篝火,踏著歡快的舞步,唱著優美的民歌,直到東方升起紅霞。觀花節還是青年男女相識相戀的佳期。
Ⅸ 重陽節為什麼叫重陽節
重陽節的來歷起源很早,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遠眺、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因此,重陽節也叫「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近年來又把這一天定為「老人節」。
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諧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古人稱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極陽」,在中國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
生活於戰國時代的大詩人屈原的《遠游》中已出現重陽之名:「集重陽人地宮兮,造句始(星名)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九重天」的意思,並非節日之名。
丁波在《重陽節》一書中說,古人重視陽月陽日,重大活動或朋友相聚要在陽月陽日舉行。重陽兩九相重,是為陽之極,但陽氣達到了極點,大極之至了。陽極必變,就要轉化。
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在《遠游》詩中也有「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的詩句。不過,這里的「重陽」是指九月九日那一天,當時還不是節日。
而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據考始於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屈原《遠游》詩中有:「集重陽人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句中的「重陽」就是佐證。但洪興祖解釋為「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聯繫上下句分析這里的「重陽」,是「九重天」的意思,並非節日之名。可是,其登高望遠、飲菊花酒之風俗活動,在戰國時已開其端。
屈原《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見戰國時已有餐菊之俗。《事物紀原》又記載「齊景公始為登高」。
在唐代,人們外出登高,「菊花須插滿頭歸」成為流傳很久的習俗。而插茱萸又是另外的一個習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即是明證。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每逢重要節日就要進行祭祀。相傳九月九日是黃帝去世之日,在《汲郡家竹書》中說:「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
故司空張茂先撰《博物志》亦雲:黃帝仙去,其臣思戀閣極,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或取其衣冠而葬之,或立廟而四時祀之。」
從而可見黃帝逝世後,以左徹為代表的群臣對他十分懷念、尊崇,多有祭祀之舉。從漢宣帝開始,就把九月九作為民間祭祖之日。
祭祀黃帝分為公祭和民祭兩種。公祭是清明節舉行,而民祭則在重陽節舉行。一年便有春秋兩次祭祀。這也是重陽節祭祀先祖習俗的重要源頭,也被認為是重陽節的來歷緣由。
重陽節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季秋九月,「申嚴號令,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入,以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
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那時已有在秋天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習俗。
總之,在重陽日,登高、插茱萸以辟邪為古老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