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什麼難的成語
知易行難的解釋
成語拼音zhī yì xíng nán
成語解釋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成語出處《尚書 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貳』 知什麼什麼難
成語:知易行難
讀音:zhī yì xíng nán
意思::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出自:先秦·諸子《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翻譯:傅說對商王武丁說:「懂得道理並不難,付諸實行才艱難。」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看似容易做時難
反義詞:知難行易
讀音:zhī nán xíng yì
意思: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探索理論的過程難,而應用卻比較容易。
出處: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五講:「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可以參考我的學說。」
解釋:「知難行易論」是孫中山轉變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創立的哲學理論,被孫中山喻為自己「發明」的學說。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
例句:「知音」二字知難行易,想從別人演奏中聽出真實心境,非大師級人物不成啊!至少,滿場附庸風雅自負才高的人,沒有一個能聽出來。
『叄』 四字成語第一字是知,第四字是難,中間是什麼字
答案:知易行難。
知易行難
【拼音】: zhī yì xíng nán
【解釋】: 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出處】: 《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舉例造句】: 現在提出這問題,蓋亦知易行難,遂只得空口說白話,而望墾辟於健者也。 ★魯 迅《准風月談·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拼音代碼】: zyxn
【近義詞】: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反義詞】:行易知難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看似容易做時難
『肆』 知之難行之惟難,行之難終之斯難的出處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慎終》魏徵上疏
原句: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意譯:
並不是說懂得某個道理就是難得的,而真正難得的是在實踐中運用這個道理;
也並不是說會運用某種理論就是最難得的,最難得的是能有恆心在能這條路上走到盡頭.
評析:
這句話中知、行、終三者是遞進的關系,強調的重點在「終」。《詩經》中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句子,強調的內容與此相近。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十卷四十篇,分類編輯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時的問題,大臣們的爭議、勸諫、奏議等。
它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有關貞觀政事的記載相比,較為詳細,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徵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
『伍』 什麼知什麼難的成語
知易行難
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行易知難
孫中山的認識論命題,與古代流傳下來的「知易行難」學說相對。也稱知難行易。
知難而行
明知困難卻仍然去做
知難行易
易:容易。懂得事情的道理難,而實行卻比較容易
知難而進
指不怕困難;敢於迎著困難上。
知難而退
知道困難就退卻下來。
患難見知己
只有經過共同的患難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陸』 知什麼難什麼成語
知難而退
zhīnánértuì
[釋義] 知道困難就退卻下來。
[語出]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
[正音] 難;不能讀作「災難」的「nàn」。
[近義] 聽天由命 畏葸不前
[反義] 知難而進 力爭上游 再接再厲
『柒』 知()()難
簡單啊,成語
知易行難
知易行難
『捌』 知xx難 是什麼成語
就是:知易行難
『玖』 知什麼什麼難成語
知什麼什麼難成語:
知易行難
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
出 處《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