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綜合知識 > 太空是什麼樣子的

太空是什麼樣子的

發布時間:2022-09-08 01:04:44

⑴ 3.太空是什麼樣的發揮你的想像寫一寫吧!

太空是無窮無盡的,有九大星系,還有許許多多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觀察到的恆星,還有就是漂浮著許多殞石和人類從地球發射出去的垃圾形成了太空垃圾。太空沒有地球的重心引力,沒有空氣,所有的東西在太空都是漂浮的,這就是太空。

⑵ 外太空到底是什麼樣的

外太空指的是地球稠密大氣層之外的空間區域,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分野。又稱為宇宙空間,指的是相對於地球天空中大氣層之外的虛空區域,外太空通常用來和領空(領土)劃分區別;雖然稱為空,卻也並非虛無縹緲。外太空也簡稱太空,一般定義為大約距離地球表面1000千米之外的空間。國際航空聯合會定義在100公里的高度為卡門線,為現行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定義。美國認定到達海拔80公里的人為太空人,在太空船重返地球的過程中,120公里是空氣阻力開始發生作用的邊界。
Nasa的科學家稱,外太空的味道聞起來類似於煎牛扒、加熱後的金屬或者焊接東西的味道。

⑶ 太空是什麼樣子的

太空就是太空盪盪的意思,但空盪盪的太空,有無數的星星點點——恆星,這些恆星組成有規則的星系。

⑷ 太空是什麼樣子

太空(the outer space)(firmament)[5fE:mEmEnt](aether)[5i:WE](outer space)

【釋義】

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

【外層空間】

空氣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

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層(10~40千米)、中間層(40~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37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進入中間層。人造衛星的最低軌道在熱成層內,其空氣密度為地球表面的1%。在1.6萬千米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萬千米高度仍有空氣粒子。從嚴格的科學觀點來說,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逐漸融合的。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指出,目前還不可能提出確切和持久的科學標准來劃分外層空間和空氣空間的界限。近年來,趨向於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為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領空和外層空間的劃分】

關於領空(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的劃分問題,歷來有兩種對立的主張。
①「空間論」,主張以空間的某種高度來劃分領空和外層空間的界限,以確定兩種不同法律制度適用的范圍。
②「功能論」,認為應根據飛行器的功能來確定其所適用的法律,如果是航天器,則其活動為航天活動,應適用外空法;如果是航空器,則其活動為航空活動,應受航空法的管轄;整個空間是一個整體,沒有劃分領空和外層空間的必要。
就「空間論」而言,關於確定外層空間的下部界限大致又有以下幾種意見:
①以航空器向上飛行的最高高度為限,即離地面30~40公里;
②以不同的空氣構成為依據來劃分界限。由於從地球表面至數萬公里高度都有空氣,因而出現以幾十,幾百,幾千公里為界的不同主張,甚至有人認為凡發現有空氣的地方均為空氣空間,應屬領空范圍;
③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為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1976年,巴西、哥倫比亞、剛果、厄瓜多、印度尼西亞、肯亞、烏干達和扎伊爾等8個赤道國家發表《波哥大宣言》,主張各赤道國家上空的那一段地球靜止軌道 (離地面35871公里)屬於各該國的主權范圍。上述主權要求,使外空劃界問題進一步復雜化。近年來,一些持「空間論」者逐漸趨向於接受上述第三種意見,即離地面100公里左右為外層空間的下部界限。1975年,義大利在外空委員會提出以海拔90公里為領空(空氣空間)的最高界限。1976年,阿根廷、比利時和義大利支持以海拔100公里為界。1979年,蘇聯建議離海平面100~110公里以上為外層空間,同時各國空間物體為到達軌道和返回發射國領土,有飛越其他國家領空(空氣空間)的權利。但另外一些國家,如美、英、日等,則認為從空間科技現狀來看,仍無法規定一定高度作為領空(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的界限。他們強調劃定外層空間的條件和時機還不成熟。

外空的定義和界限以及地球靜止軌道的法律地位問題尚在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審議之中。外空委員會正在審議衛星直接電視廣播、衛星遙感地球,以及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等問題,以便草擬有關的法律原則。

衛星直接電視廣播
1977年,法律小組委員會提出了關於利用衛星進行電視廣播的原則草案案文12條。關於該草案的爭論的中心問題是:利用人造衛星向特定的另一國家進行直接電視廣播,是否需要同該國取得協議。1982年第37屆聯大通過了巴西等20國提出的《各國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國際直接電視廣播所應遵守的原則》。

衛星遙感地球
指通過衛星上的感測器接受各種地物散發的信息,並將這些信息傳遞到地面接收站,轉譯為數據和資料,以便掌握地球的資源及其環境條件。1978年法律小組委員會提出了一份17條原則草案,主要問題有:對一國及其資源進行遙感是否需要取得該國同意?由衛星遙感取得有關受感國的數據和資料可否自由轉讓給第三國?受感國對遙感數據和資料的取得是否有優先權?從事衛星遙感是否需事先通知受感國或聯合國秘書長?遙感國對其本國的政府機構或非政府實體進行的遙感活動是否應承擔國際責任?等等。各國對上述問題一直存在分歧意見,未能達成協議。

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問題
外空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在1979年研究報告的結論中稱,只要充分履行有關使用核動力源的安全標准和規定,核動力源可以在外空安全使用。現在法律小組委員會正在上述研究報告的基礎上審議能否在現有的國際法規范方面,補充有關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的規定問題。

外層空間法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簡稱「外空委員會」)作為永久性機構,於1959年成立。外空委員會設立了法律和科技兩個小組委員會,分別審議和研究有關的法律和科技問題。除上述1963年聯大通過的宣言外,外空委員會先後草擬了5項有關外空的國際條約,即《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66,簡稱《外層空間條約》)、《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和歸還射入外層空間的物體的協定》(1967)、《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1971)、《關於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1974)和《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它天體上活動的協定》(1979),中國於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層空間條約》。

原則和規則
上述條約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則和規則,對外層空間法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它們包括:外空的利用應為全人類謀利益;外空和天體供一切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自由探測和利用;任何國家不得將外空和天體據為己有;探測和利用外空應遵守國際法和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禁止將載有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人造衛星或航天器放置在地球衛星軌道和外層空間;發射國對射入外空的物體及其所載的人員具有管轄權和控制權;對緊急降落的宇航員應給以一切可能的協助,盡力予以營救和送回發射國,發現的外空物體應予歸還;發射國為其外空物體對地面上或對飛行中的飛機造成的損害負有賠償的絕對責任;發射國在切實可行范圍內將所發射的外空物體和有關情報通知聯合國秘書長;各國探測和利用外層空間應進行合作和互助;在外空進行活動時,應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從事外層空間活動應避免使外空遭受有害的污染和使地球環境發生不利的變化;月球和其他天體應限用於和平目的,禁止各種軍事利用;月球和其他天體及其自然資源為人類共同財產;公平分配這些資源帶來的利益並對發展中國家和對探索作出貢獻的國家給予特殊照顧,等等。

在國際法上,盡管有些學者曾經提出過領空無限的主張,但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以及整個太陽系的運動,認為國家主權無限制地延伸到宇宙中去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對外空的探測和利用以及數以千計的人造衛星不斷地在圍繞地球的軌道上運行的事實,表明外層空間依其性質是難以成為國家主權控制的對象的。196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在探索與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法律原則的宣言》,確定了外層空間供一切國家自由探測和使用,以及不得由任何國家據為己有這兩條原則。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簡稱「外空委員會」)作為永久性機構,於1959年成立。外空委員會設立了法律和科技兩個小組委員會,分別審議和研究有關的法律和科技問題。除上述1963年聯大通過的宣言外,外空委員會先後草擬了5項有關外空的國際條約,即《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66,簡稱《外層空間條約》)、《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和歸還射入外層空間的物體的協定》(1967)、《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1971)、《關於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1974)和《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它天體上活動的協定》(1979),中國於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層空間條約》。由柳洪平創建。

【中國人最先用火箭飛行】

人類飛向太空的夢想,有文字記載的至少有數千年。古代中國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飛天」圖案等美麗的傳說。西方航天學界認為,中國明朝人萬戶為人類第一個嘗試用火箭飛天的人,並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以表紀念。

1921年12月,「現代火箭之父」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研製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但是,戈達德的研究遇到了許多困難:缺少科研經費,挑剔的輿論界譏笑他連高中物理常識都不懂,還嘲笑他整天幻想作「月亮人」。但戈達德沒有為這些困難所動搖,經過20年默默無聞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回報。1941年1月,新發動機火箭可達到2000多米的高度,載重447千克,呈現現代火箭的雛形。

【載人航天最初成功率僅50%】

二戰結束後,美蘇在航天領域開始展開了激烈競爭。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攜帶著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l號」在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標志著人類航天時代的真正到來。

但是,當時的載人航天非常危險,安全指數只有50%———在蘇聯首次載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裡,載人飛船的6次試發有3次以悲劇告終:一次因為定位系統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一次是發射時發生爆炸;另一次則是完成飛行任務返回時與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導致飛船失火。

正是這些不成功的事例,蘇聯首次太空之旅遲遲未能定下日期。最初,被確定為蘇聯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員是邦達連科。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達連科在緊張訓練中,艙內燃起大火,他因嚴重燒傷而死亡,成為航天史上第一個遇難的宇航員。

1961年4月12日,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即將開始。當時,誰也沒有把握這次能成功。蘇聯曾有人建議讓尚未生兒育女的宇航員戈爾德·季托夫來執行這次任務。當時負責載人航天研究工作的蘇聯宇航專家謝爾蓋·科羅列夫卻堅持選用經驗更為老道的尤里·加加林,盡管他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臨飛前,科羅列夫安慰加加林說:「尤拉,你不要緊張。不論你著陸到哪個角落,我們都能找到你。」

這話絲毫沒能減少加加林108分鍾太空之旅的險情:飛船氣密感測器發生故障,發射前數分鍾內不得不重新擰緊艙蓋上的32個螺栓;通信線路一度中斷,跳出個表示飛船失事的數字「3」;第三級火箭脫離後飛船急劇旋轉;返回時,飛船胡亂翻滾……然而,加加林絕處逢生,奇跡般地完成人類首次太空之旅。

【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是人類在進行航天活動時遺棄在太空的各種物體和碎片,它們如人造衛星一般按一定的軌道環繞地球飛行,形成一條危險的垃圾帶。太空垃圾可分為三類:一是用現代雷達能夠監視和跟蹤的比較大的物體,主要有種種衛星、衛星保護罩及各種部件等,這類垃圾目前已達8000多個;二是體積小的物體,如發動機等在空間爆炸時產生的,其數量估計至少有幾百萬;三是核動力衛星及其產生的放射性碎片,到2000年,這類衛星送到地球軌道上的碎片達3噸。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揭開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序幕,同時也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垃圾。當時,宇航員完成飛行任務,把衛星的裝載艙、備用艙、儀器設備及其他遺棄物都留在了衛星軌道上。此後,隨著人類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壯舉,太空垃圾與日俱增。人類先後已將4000餘顆衛星送入太空,目前仍在正常運轉的僅有400餘顆,其餘的或墜毀於地球表面,或遺留在太空,成為太空垃圾。據統計,目前約有3000噸太空垃圾在繞地球飛奔,而其數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科學家們預測:太空垃圾以此速度增加,將會導致災難性的連鎖碰撞事件發生,如此下去,到2300年,任何東西都無法進入太空軌道了。

太空垃圾給航天事業的發展帶來了隱患,它們成為人造衛星和軌道空間站的潛在殺手,使宇航員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運行的。一顆迎面而來的直徑為0.5毫米的金屬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飛行服;人們肉眼無法辨別的塵埃(如油漆細屑、塗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員殞命;一塊僅有阿司匹林葯片大的殘骸可將人造衛星撞成「殘廢」,可將造價上億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絕路。在人類太空史上,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災難屢見不鮮。1983年,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與一塊直徑0.2毫米的塗料剝離物相撞,導致舷窗被損,只好停止飛行。前蘇聯的「禮炮—7」號軌道站也多次被此類「塵埃」損壞。1986年,「阿麗亞娜」號火箭進入軌道之後不久便爆炸,成為564塊10厘米大小的殘骸和2300塊小碎片,這枚火箭的殘骸使兩顆日本通信衛星「命赴黃泉」!1991年9月15日,美國發射的「發現者」號太空梭差一點與前蘇聯的火箭殘骸相撞,當時「發現者」號與這個「不速之客」僅僅相距2.74千米,幸虧地球上的指揮系統及時發來警告信號,它才免於喪生。據計算,目前太空軌道上每個飛行物發生災難性碰撞事件的幾率為3.7%,發生非災難性撞擊事件的可能性為20%。以此計算,今後將每5—10年可能發生一次太空垃圾與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20年將達到2年一次。

太空垃圾不僅給航天事業帶來巨大隱患,而且還污染了宇宙空間,給人類帶來災難,尤其是核動力發動機脫落,會造成放射性污染。目前,美國和前蘇聯在空間的核反應堆中有1噸的鈾—235及其他核分離物。前蘇聯共發射31顆核動力偵察衛星,其中已有兩顆給地面帶來污染:1978年,「宇宙954」號大量放射性殘骸落入加拿大的斯克拉芬海;1983年,「宇宙1402」號的反應堆芯落入南大西洋。

為控制和減少太空垃圾對人類的潛在威脅,宇航專家們提出了許多對策,歸結起來可用「避、禁、減、清」四個字來概括。 所謂「避」,就是加速發展現代太空監視系統,對太空垃圾進行嚴密的監視與跟蹤,並採取有效的技術手段,使航天器及時避開太空垃圾。 所謂「禁」,就是國際上制定有關空間法規,禁止在空間進行試 驗和部署各種武器,限制發射核動力衛星,使空間成為為人類文明服務的和平空間。 所謂「減」,就是發射航天器的國家應採取措施,盡量減少太空垃圾的增加。對末級火箭採取未燃盡推進劑和高壓氣體排空,避免末級火箭爆炸。所謂「清」,就是發展太空垃圾清除技術,對已完成任務的運載火箭末級,採取轉移軌道措施,使其返回大氣層燒毀;對已達到預定壽命的衛星,讓其獲得逃逸速度,遠離近地空間或轉用清除裝置進行清除。有些專家提出設想,運用激光的力量,使大塊垃圾首先改變運行軌道,然後將其氣化。

人類只有一個空間,隨著人類對太空環保的重視,太空垃圾必將得到治理,那時人類將重新獲得一個美麗而清潔的宇宙太空,宇宙遨遊將美麗而浪漫。

⑸ 外太空是什麼樣子的

外太空指的是地球稠密大氣層之外的空間區域,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分野。一般定義為大約距離地球表面1000千米之外的空間。 人類對外太空的好奇和探索從未停止過,中國「神五」、「神六」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對外太空的探索步入了世界的先進行列。 外太空簡稱太空,又稱為宇宙空間,指的是相對於地球天空中大氣層之外的虛空區域,外太空通常用來和領空(領土)劃分區別;雖然稱為空,卻也並非虛無縹緲。 太空和地球大氣層並沒有明確的邊界,因為大氣隨著海拔增加而逐漸變薄。假設大氣層溫度固定,大氣壓強會由海平面的1000毫巴,隨著高度增加而呈指數化減少至零為止 國際航空聯合會定義在100公里的高度為卡門線,為現行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定義。美國認定到達海拔80公里的人為太空人,在太空船重返地球的過程中,120公里是空氣阻力開始發生作用的邊界。

⑹ 太空是什麼樣子的發揮你的想像寫一寫吧!

宇宙太空到底是什麼樣子,其實宇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地球、月亮、太陽、太陽系、銀河系、銀河系之外的星團,我們視力所及的星團以及哈勃太空望遠鏡所及的星團。
這里你會問,太空望遠鏡所不及的星團之外是什麼?
我會告訴你:那是宇宙的邊緣。
你又會問:宇宙的邊緣是什麼樣子?
我會告訴你:那是一個點。
你會說:胡扯!
我會問:連太空望遠鏡都探測不到的地方,你說是什麼?
如果你對宇宙感興趣,你又懂得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及物理基礎知識,並了解大爆炸理論的話,你可以繼續聽我解釋:
宇宙的直徑大概有150億光年,我們到太陽的距離約8分鍾的光程。就是說現在照在你身上的太陽光是8分鍾之前從太陽發出的,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太陽是8分鍾之前的太陽。我們假設如果能夠看到宇宙的邊緣,那一定是150億年前的宇宙。150億年前的宇宙是什麼樣子呢?
大爆炸理論給出的答案是一個點,密度無限大,曲率無限大的點。
邏輯上沒有錯吧!
你會說,邏輯上是沒錯,如果大爆炸理論錯了呢?
你的懷疑是對的,大爆炸理論是錯了,但宇宙的邊緣是個點的結論沒有錯。
宇宙是時空的,不僅是只有空間,還有時間。和物質。

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大不相同,那裡沒有空氣,沒有重力,充滿危險的太空輻射。當然在封閉的空間站或太空梭艙內,有足夠的空氣供你呼吸,良好的航天器屏蔽材料可以有效地擋住太空輻射,只是「失重」會給生活帶來一些麻煩。

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式去太空生活,那肯定會鬧出很多大笑話。比如吃飯,你端著一碗米飯,那飯會一粒粒飄滿你的座艙,你張著嘴可能一粒也吃不著;而你閉上嘴時,飯粒卻可能飄進你的鼻孔嗆你個半死。你想躺在床上睡個舒服覺,可是你會發現太空中找不到上下的界限,「躺」和「站」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那麼宇航員們是如何在太空中吃飯與睡眠的呢?
100多種太空食品
宇航員的食物豐富多彩,從最初的十幾種已經發展到了100多種。宇航員每天一般吃4頓飯,一周之內的食譜不重復。有人以為宇航員的食品都是做成牙膏狀的擠著吃,肯定很乏味,其實這是早期宇航員的狀況,現在早已今非昔比了。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腸餡餅、辣味烤魚、土豆燒牛肉、奶油麵包、豆豉肉湯、金槍魚沙拉、餅干、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種各樣的佳餚,美國宇航員甚至可以喝到他們愛喝的可口可樂。不過,宇航員吃飯並不能隨心所欲。他們必須按地面營養師為他們配製好的食譜用餐。美國太空梭上的宇航員吃飯時,先把標有第幾天第幾頓字樣的塑料袋從食品櫃中取出。每個塑料袋裡裝有7種食品,供一名宇航員食用。太空食品均為脫水食品,臨吃前可把食物放入一個碗形的容器中,再用注射器將一定數量的水注進容器,然後再放進烤箱里加熱。一頓飯不超過半小時就可以「做」好。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太空餐桌是特製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桌上裝有水冷卻器和加熱器。吃飯時,宇航員必須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飄動。面對擺在餐桌上的飯菜,你千萬不要著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夾飯、張嘴、咀嚼一連串動作的協調。端碗要輕柔,動作太猛,飯會從碗里飄出去;夾飯、夾菜要果斷,夾就要夾准、夾住,最好不要在碗里亂撥拉,以免飯菜飄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飯菜夾住後,張嘴要快,閉嘴也要快,因為即使是放到嘴裡的食物,不閉嘴它也會「飛」走;咀嚼時節奏要放慢,細嚼慢咽利於消化,還可以減少體內廢氣的產生和排泄,避免宇航員生活環境的污染。

有些人最喜歡在吃飯時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飯最忌諱的就是邊吃邊說。邊吃邊說會使嘴裡嚼碎的食物碎末飛出嘴外,飄在餐廳或生活艙里,宇航員稍不注意吸進鼻腔就容易嗆到肺里發生危險。
特製的「王太太炒羊肉」
盡管太空食品供應充足,花樣齊全,營養豐富,但宇航員卻普遍抱怨在天上吃飯吃不出味道。科學家分析,原因可能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太空環境引起宇航員的味覺失調。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影響味覺,或者因為看不到食物的顏色、聞不到食物的氣味而影響味覺。美籍華人宇航員王贛駿乘太空梭上天時,為了使他能有個好胃口,他的太太做了他平時愛吃的炒羊肉。這道食品被命名為「王太太炒羊肉」。

糊塗覺與奇異睡姿
宇航員在太空中睡覺的的確確是「糊塗覺」,其表現一是黑白不分,二是睡姿奇異。

黑白不分,是說宇航員在天上繞地球航行,太空日出日落由航天器繞地球一圈的時間而定。有時24小時內日出日落交替許多次,宇航員無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只好機械地按鍾點安排工作和睡覺。

睡姿奇異,是說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人們習慣於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為「下」,把「天」的方向定為「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踩大地,頭頂藍天」。可是到了失重的環境里,人們失去了「上」「下」的參照坐標,腳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你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覺也就沒有了「平躺」一說。由於無論站著、躺著,還是趴著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員睡覺可以飄在太空艙里睡,掛在牆上睡,綁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樑上睡,靠在桌邊睡。

不過大多數宇航員不習慣飄盪著睡。一旦從飄浮睡眠中醒來,他們會產生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為了獲得安全感,宇航員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牆壁上的睡袋裡,睡袋拉緊後能給人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使人消除那種飄飄欲墜的恐慌感。

千萬別把手腳伸出被外
有人睡覺習慣把手或腿放在被子外面。這在地面上看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在太空環境里,卻是很危險的。太空失重,睡眠中人的四肢會不受軀干支配而四處飄動。一名前蘇聯宇航員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覺,醒來後突然發現有兩只大手向他臉上飄來,嚇了他一大跳。原來這飄動的兩只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嚇一跳還是小事,如果宇航員睡著後,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腳萬一無意中碰到了什麼開關、什麼儀器,那太空艙的安全、宇航員的生命豈不成了大問題?所以,在太空中睡覺,千萬注意把手、腳放進睡袋裡。

奇特的洗臉和刷牙
由於太空的失重環境,在地球上看似簡單的洗臉、刷牙、刮鬍子、理發以及洗滌,到了太空都變成了很復雜和麻煩的事。

宇航員洗臉刷牙比較奇特,為了防止水到處亂飄,一般用濕毛巾擦一擦臉就算是洗臉了;刷牙時,用手指蘸上牙膏來回蹭幾下,然後再用濕毛巾把牙齒擦乾凈刷牙就算完成。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樣刷牙,牙膏泡會飛得滿座艙都是。宇航員刮鬍子一般使用電動剃須刀,使用時還必須十分小心鬍子渣從剃須刀邊漏出來。太空艙本來就十分狹小,環保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如果細小的鬍渣飄在座艙里,清理起來會十分困難。

太空理發也很不容易,因此無論男女宇航員在上天之前都要把頭發理得短些再短些。但是長時間的飛行,頭發又會長長,怎麼辦?宇航員必須發揚團結精神互相幫助,一人理發,一人拿著吸塵器吸走剪下的頭發。

「桑拿室」和「洗浴袋」
在太空中洗澡更為麻煩。宇航員要把腳套在一個固定的環里,不然飄浮的身體被水一沖會不停地翻跟頭。失重狀態下的水全是一粒粒的小水珠,很容易嗆傷人,甚至嗆死人,所以洗澡時,宇航員還要戴上呼吸罩和護目罩。洗完澡後,身上的污水不會自動流下來,需要開動水泵連同空氣一起抽走。沾在帆布罩上的水也得用水泵抽走。洗一次澡,真正的洗澡時間只有15分鍾,可清理污水和其他准備工作卻需45分鍾。

後來,科學家對太空浴室進行了一些改進。比如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浴室像是一間桑拿室。宇航員進去後經過一段升溫,使身體出汗,然後用濕毛巾擦洗。由於不方便也不舒服,「桑拿室」又改成了一個像睡袋一樣的裝置。宇航員洗澡時,袋內有清水和浴液射出,搓洗完畢後,可以打開袋下的抽風機,把臟水抽走。美國太空梭上的浴室是個浴罩,浴罩下部也安有抽風機。宇航員洗澡時打開淋浴龍頭和抽風機,上面噴水下面抽水,會形成如同地面一樣的淋浴效果。

太空專用洗發液
宇航員的洗發液是特製的。這種洗發液96%的成分是從植物中提取的。由於在太空中不可能有很多的水供給宇航員沖洗頭發,所以宇航員使用的洗發液是免沖型的。它在失重的狀態下能變為十分細小的顆粒。洗頭時,它很容易帶走頭上的污垢。洗完後,用餐巾紙或毛巾一擦,洗發液就被清除得一干二凈。用這種太空洗發液洗過的頭發,完全不用發膠、摩絲和吹風機,既能顯示頭發的自然美又特別容易梳理。

據最新報道,俄羅斯和美國專家正在為兩國宇航員准備最新洗漱用品,但是他們在女宇航員的化妝品上產生了分歧。俄羅斯專家認為在太空完全沒有必要打扮,而美國專家卻認為香水、潤膚液、口紅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⑺ 太空是什麼樣子的想一想寫下來!

有誰知道太空是什麼樣子的呢?也許沒人知道吧!那隻有宇航員知道了. 
我也想知道是什麼樣子呢?我真想遨遊太空啊!那種滋味可太好了,可我怎麼上去呢?乘飛機,做飛船,還是做火箭呢?有誰能回答我呢?只有科學家知道了.我想像的太空是超大型的,周圍全是衛星,暗暗的,可四周有閃閃發光的小星星,照亮了我,我坐在飛船上,望著遠處美麗的景色,觀賞著這夜空的美妙,啊!北斗星,我看到了最大的一顆,發著金色的光芒,那就是北斗星,他在星星當中是最漂亮的一顆,在我心中是最有價值的一顆!接著,我又看到我沒見過的許多星星.他們真是太漂亮了!嘟嘟嘟,這是什麼聲音,這么清脆,原來是一艘火箭,他朝我飛來了,我想,這肯定又是科學家的智慧. 
這時侯,我的夢驚醒了,這就是一個夢吧!雖然這只是一個夢,但他卻讓我感受到了太空是什麼樣子. 我好想遨遊太空啊

⑻ 太空是什麼樣的環境啊 請講詳細些

太空環境自宇宙大爆炸以後,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現在,太空已成為高寒的環境,平均溫度為_270.3℃。在太空中,各種天體也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許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俘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很強的輻射帶,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由此可見,太空還是一個強輻射環境。太空還是一個高真空,微重力環境。
……

⑼ 太空長什麼樣

如下圖:

太空,漢語字典解釋是極高的天空, 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航空聯合會定義了大氣層與太空的界線:以離地球海平面100千米(約62英里)的高度為分界線,稱為卡門線。卡門線以美國科學家西奧多·馮·卡門的名字命名。

相關信息:

太空旅遊是基於人們遨遊太空的理想,到太空去旅遊,給人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最新奇和最為刺激人的是可以觀賞太空旖旎的風光,同時還可以享受失重的味道。而這兩種體驗只有太空中才能享受到,可以說,此景只有天上有。太空游項目始於2001年4月30日。

第一位太空遊客為美國商人丹尼斯蒂托,第二位太空遊客為南非富翁馬克·沙特爾沃思,第三位太空遊客為美國人格雷戈里·奧爾森。聶海勝就是其中的一位。

閱讀全文

與太空是什麼樣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