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名什麼、字什麼
名丘,字仲尼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2. 孔子姓什麼名什麼
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時期的魯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教育思想: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3. 孔子名什麼字什麼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宋國貴族後裔,早年業儒,三十多歲在家鄉以「六藝」傳弟子,五十多歲在魯為官,最高職位是司寇,三個月去職。五十六歲開始周遊列國,十三年無所遇合,仍回魯講學,整理古典文獻。
孔子的學說以「仁」為中心,講求「禮」、「樂」。孔子的言論,由他的學生輯錄整理成《論語》一書。
成就
孔子主張「愛人」,提倡「忠恕」,強調「復禮」、「正名」, 以圖維護貴族等級秩序。哲學上宣揚天命觀和先驗論,但對鬼神迷信持存疑態度。
教育方面主張「有教無類」,據傳有弟子三千,著名者七十二。能因材施教,重視啟發,「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但鄙視「學稼」、「學圃」。先後編修、刪訂《詩》、《書》、《春秋》等書, 為整理傳播古代文化作出重大貢獻。
在文藝思想上,既主張「事君」、「事父」, 又要求「怨」、「刺」現實,其「盡美盡善」論, 「辭達而已」論,以及「興、觀、群、怨」論,正確闡述了文藝內容與形式關系,較全面概括了詩歌特點及社會作用,對後世文學批評理論有很大影響。
4. 孔子名叫什麼
孔子名叫孔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子是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屬於前者。
(4)孔子名什麼擴展閱讀:
孔丘學樂,學禮,學官制,學典章,向生活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宿儒飽學之能者學習。學而時習之,學而深思之,學而不厭,精益求精。專心致志學習,聯系現實學習,使得孔丘終成當時最偉大的智者,最淵博的學人以及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他竭盡畢生精力編撰的《五經》保存了上古時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和文化習俗,積淀成為中華民族最為豐厚的精神文化遺產。
正是艱苦學習終生學習使得那個出身貧寒無根無秧沒有任何家學積淀的苦孩子孔丘,成為學貫古今吞吐天下籠罩千秋的大師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