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什麼意思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意思是:今生拉著您的手永結美好,與您永不分離白頭到老。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傳誦,成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的代名詞。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文賞析:
本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和平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又寫了戰士之間執手相約,一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訴,次第寫來,脈絡分明,而情感依次遞進。敘事中推進著情感的表達,抒情中又緊連著情節的發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2.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什麼意思
意思是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出自《國風·邶風·擊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作者無名氏。這是一位遠征異國、長期不得歸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洩自己對戰爭的抵觸情緒。
原文如下: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如下:
戰鼓擂得震天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跟隨統領孫子仲,聯合盟國陳與宋。不願讓我回衛國,致使我心憂忡忡。
何處可歇何處停?跑了戰馬何處尋?一路追蹤何處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可嘆相距太遙遠,沒有緣分重相見。可嘆分別太長久,無法堅定守誓言。
詞句注釋如下:
⑴鏜(tāng):鼓聲。其鏜,即「鏜鏜」。
⑵踴躍:雙聲連綿詞,猶言鼓舞。兵:武器,刀槍之類。
⑶土國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國:指都城。漕:衛國的城市。
⑷孫子仲:即公孫文仲,字子仲,邶國將領。
⑸平:平定兩國糾紛。謂救陳以調和陳宋關系。陳、宋:諸侯國名。
「怨」是《邶風·擊鼓》一詩的總體格調與思想傾向。從正面言,詩人怨戰爭的降臨,怨征役無歸期,怨戰爭中與己息息相關的點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個生命的丟失。
從反面言,詩作在個體心理,行為與集 體要求的不斷背離中,在個體生命存在與國家戰事的不斷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實幸福對戰爭的殘酷的不斷顛覆中,流顯出一份從心底而來的厭戰情緒。這一腔激烈的厭戰之言,要爭取的是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細節中的切實幸福。
《邶風·擊鼓》第四章「死生契闊」,毛傳以「契闊」為「勤苦」是錯誤的。黃生《義府》以為「契,合也;闊,離也;與死生對言」是正確的。至於如何解釋全章詩義。四句為了把葉韻變成從AABB式,次序有顛倒,前人卻未嘗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應該是:執子之手,與子成說;死生契闊,與子偕老。
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說」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詩為了以「闊」與「說」葉韻,「手」與「老」葉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這一次序。
3.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原本是戰士之間的約定,現代成語多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
而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兩千四百年前的承諾至今在耳久久回盪,令人感慨歲月所難以磨滅的記憶與回答。
出處
這句話出自《詩經·擊鼓》,而《詩經》本身是由孔子進行整理和編撰的,距今大約有2千多年的歷史。而這句話的原句,實際上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實際上,《擊鼓》這首詩描述的是邊疆士兵們久久駐扎在邊境,和戰友分別時的場景,全詩從出征說起,描寫了戰士們戰後還不能回到家鄉的痛苦,隨後開始描寫戰士們相互之間攜手相約。
到了最後對戰友發出了「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的感嘆,表達出了自己渴望和平的心願,可以說是一首十分優秀的抒情詩了。
4.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什麼意思
大致意思是:今生拉著您的手永結美好,與您永不分離白頭到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偕音皆,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句話原本是戰士之間的約定,現代成語多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而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兩千四百年前的承諾至今在耳久久回盪,令人感慨歲月所難以磨滅的記憶與回答。
詩文出處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5.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意思是與你的雙手交相執握,伴著你一起垂垂老去。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詩並非是一首愛情詩,而是描寫了戰士們在上戰場之前立下的誓約,今日我與你一同奔赴沙場,無論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誼。該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歸家與親人團聚的強烈願望。而現代通常用來形容生死不渝的愛情。
全詩原文如下: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白話文釋義:擊起戰鼓咚咚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跟隨統領孫子仲,聯合盟國陳與宋。不願讓我回衛國,致使我心憂忡忡。何處可歇何處停?跑了戰馬何處尋?一路追蹤何處找?不料它已入森林。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你的雙手交相執握,伴著你一起垂垂老去。只怕你我此分離,沒有緣分相會和。只怕你我此分離,無法堅定守信約。
(5)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前人亦稱「衛州吁」)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認為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
第一章總言衛人救陳,平陳宋之難,敘衛人之怨。結雲「我獨南行」者,詩本以抒寫個人憤懣為主,這是全詩的線索。「土國城漕」雖然也是勞役,猶在國境以內,南行救陳,其艱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從孫子仲,平陳與宋」,承「我獨南行」為說。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猶之可也。詩之末兩句雲「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敘事更向前推進,如芭蕉剝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寫安家失馬,似乎是題外插曲,其實文心最細。把「爰」解釋為「或」,作為代詞,則兩句通敘營中他人。其實全詩皆抒詩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兩章文情哀苦,更為動人。
第四章「死生契闊」,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說」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詩為了以「闊」與「說」葉韻,「手」與「老」葉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這一次序。
第五章「於嗟闊兮」的「闊」,就是上章「契闊」的「闊」。「不我活兮」的「活」,應該是上章「契闊」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會也。」「於嗟洵兮」的「洵」,應該是「遠」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闊」的「闊」。「不我信兮」的「信」,應該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說」而言的。兩章互相緊扣,一絲不漏。
「怨」是《擊鼓》一詩的總體格調與思想傾向。從正面言,詩人怨戰爭的降臨,怨征役無歸期,怨戰爭中與己息息相關的點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個生命的丟失。從反面言,詩作在個體心理,行為與集 體要求的不斷背離中,在個體生命存在與國家戰事的不斷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實幸福對戰爭的殘酷的不斷顛覆中,流顯出一份從心底而來的厭戰情緒。
6.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出自《國風·邶風·擊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典型的戰爭詩。這是一位遠征異國、長期不得歸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
原文如下: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如下:
戰鼓擂得震天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
跟隨統領孫子仲,聯合盟國陳與宋。不願讓我回衛國,致使我心憂忡忡。
何處可歇何處停?跑了戰馬何處尋?一路追蹤何處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可嘆相距太遙遠,沒有緣分重相見。可嘆分別太長久,無法堅定守誓言。
詞句注釋如下:
⑴鏜(tāng):鼓聲。其鏜,即「鏜鏜」。
⑵踴躍:雙聲連綿詞,猶言鼓舞。兵:武器,刀槍之類。
⑶土國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國:指都城。漕:衛國的城市。
⑷孫子仲:即公孫文仲,字子仲,邶國將領。
⑸平:平定兩國糾紛。謂救陳以調和陳宋關系。陳、宋:諸侯國名。
⑹不我以歸:是不以我歸的倒裝,有家不讓回。
⑺有忡: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
這是一篇典型的戰爭詩。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洩自己對戰爭的抵觸情緒。作品在對人類戰爭本相的透視中,呼喚的是對個體生命具體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細節幸福的獲得。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真實而樸素的歌唱,是對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關 懷的闡釋,是先民們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樹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標。
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不管是哪種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詩反映了一個久戍不歸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這首詩在結構和手法上有不少獨到之處。結構上,它基本按時間順序,寫出一個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時和出征後的復雜心理和行為,其中又插人回憶,形成往事與現實的強烈對比,在結構上形成頓宕。
同時,在敘事之中又間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瀾。尤其是最後一層,完全是直抒其情並皆以「兮」字結尾,彷彿一個涕流滿面的征夫在異鄉的土地上,對著蒼天大聲呼喊,對著遠方的親人訴說著內心的思戀和苦痛。
7.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具體含義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意思是: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
1、原文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2、譯文
戰鼓擂得鏜鏜作響,戰士踴躍操練刀槍。國都、漕邑築城牆,獨我從軍奔南方。跟隨將軍孫子仲,平定他國陳與宋(陳國、宋國),久久不能把家回,憂心忡忡心兒碎。
哪裡停軍把營扎?慌了神兒丟了馬,哪裡尋它哪裡找?荒野林下卧芳草。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我聲聲嘆息今離散,不能相見多悲嘆。我聲聲嘆息天涯遠,不能信守誓言把家還……
3、出處
出自於周朝的《詩經》
1、賞析
本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和平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又寫了戰士之間執手相約,一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訴,次第寫來,脈絡分明,而情感依次遞進。敘事中推進著情感的表達,抒情中又緊連著情節的發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2、《詩經》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斗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3、《詩經》語言風格
《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彙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詩經》中數量豐富的名詞,顯示出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詩經》對動作描繪的具體准確,表明詩人具體細致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
《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
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於變化。
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
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8.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什麼意思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意思是: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該句出自《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文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該文的白話釋義是:生死聚散,我曾經對你說(過)。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這句話原本是戰士之間的約定,現代成語多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 而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兩千四百年前的承諾至今在耳久久回盪,令人感慨歲月所難以磨滅的記憶與回答。
《詩經》中的愛情詩名句
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
譯文:關關鳴叫的雎鳩,棲居在河中的沙洲。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正是好男兒喜愛的配偶。
二、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關雎》
譯文:追求的願望難實現,我日日夜夜都把你思念。思念悠悠無盡期,翻來覆去難入眠。
三、女也不爽,土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氓》
譯文:女子沒有什麼差錯,男子行為卻前後不一致了,三心二意,三天兩頭改變他的態度。
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
譯文:我倆一天不見面,好像隔著三季那樣長久。
五、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
譯文:用竹竿去打梅子吧,樹上只剩七個梅子了;要找丈夫麼,快趁吉日良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