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情六慾是什麼意思要完整的解釋
七情六慾是一個心理反應。一般來說,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
1、拼音:qī qíng liù yù
2、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3、近義詞:欲壑難填、五情六欲
4、反義詞:清心寡慾、四大皆空、無思無慮
5、出處:西漢·戴聖《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譯文:什麼是人的情感?高興、憤怒、哀痛、恐懼、愛好、厭惡和慾望,這七個是不用學而每個人都具有的。)
(1)七情六慾是什麼擴展閱讀
七情六慾反義詞
一、清心寡慾
1、拼音:qīng xīn guǎ yù
2、釋義:指保持心地寧靜或保持心地清凈,少生慾念。
3、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心地清凈,詞性中性詞。
4、出處:南朝·范曄編《後漢書·任隗傳》:隗字仲和,少好黃老,清靜寡慾。(譯文:任隗字仲和,年輕時喜好黃老,少生慾念。)
二、四大皆空
1、拼音:sì dà jiē kōng
2、釋義: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3、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4、出處: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三十一回:胞胎渾沌,四大皆空,沒甚姓名。(譯文:出家後,心無牽掛,不姓在家姓。)
『貳』 七情六慾指什麼
《大智度論》認為六欲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七情六慾指什麼,歡迎大家分享。
所謂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種感情。儒家的'說法是:喜、怒、哀、懼、愛、惡、欲。
至於「六欲」的說法,比較簡單了,最初是來自《呂氏春秋》。其中說:「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這話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適當的滿足的。所謂「全生」,是人修養身心的最高境界。這里古人沒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麼,後來有人注釋說,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種慾望。
七情六慾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對七情六慾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慾是不可避免的。中醫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中醫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但對應五行的只有「怒、喜、思、悲、恐」五種)。中醫認為,這七種情態應該掌握適當。如果掌握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形成各種病。佛教中的說法與《禮記》中的說法基本一致。佛教中的七情是「喜、怒、憂、懼、愛、憎、欲」。
『叄』 七情六慾是指什麼
七情六慾指的是,七情:喜、怒、哀、樂、懼、愛、惡。六欲: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
我國中醫學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與生俱來的情志稱為「七情」。
六欲則出自《呂氏春秋》,最初是指:「生,死,耳,目,口,鼻」所產生的慾望,後來更加詳細的說法是: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簡介
俗話說:「花有五顏六色,人有七情六慾。」「七情六慾」對我們行為表現影響很大。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感情的,而我們的感情也都是與世俱來的。所以,我們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無不與我們的「七情六慾」息息相關。
『肆』 七情六慾指什麼
七情六慾是指人的心理反應。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不同學派對七情六慾內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成語典故:
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按儒家的說法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而醫家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三字經》:「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中醫理論中,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六欲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為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相欲,也有說法是求生欲、求知慾、表達欲、表現欲、舒適欲、情慾。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後人將六欲概括為: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大智度論》認為六欲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伍』 人的七情六慾分別指的是什麼
七情六慾是一個心理反應。一般來說,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不同學派對七情六慾內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按儒家的說法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而醫家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成語典故
六欲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為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相欲,也有說法是求生欲、求知慾、表達欲、表現欲、舒適欲、情慾。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後人將六欲概括為: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陸』 七情六慾是什麼意思
七情六慾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通常的說法,六欲:色、聲、香、味、觸、法;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對七情六慾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慾是不可避免的。七情六慾,都因本性而生,本性最難控制,用它來做開脫之詞,確實再合適不過。
反義詞
四大皆空
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
四大的觀念,並不是佛教發明的,在佛教出現之前,印度就有人提出「地、水、火、風、空」五種自然因素的概念;在中國,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為萬事萬物的基本屬性;希臘哲學家則提出「氣、水、土、火」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四大元素。
總之,無論四大,還是五大、五行,指的都物質的基本元素,是古代人民最樸素的物理觀,哲學觀,這些思想,也成為後來唯物論的先驅。
『柒』 七情六慾是什麼
1、七情六慾是人的心理反應,一般來說,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
2、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按儒家的說法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而醫家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呂氏春秋》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為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3、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系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百六種慾望: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慾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慾望等。
『捌』 七情六慾都是什麼
七情六慾
七情指:喜、怒、哀、樂、驚、恐、思。 六欲指:食慾、性慾、情慾、佔有欲、求知慾、出類拔萃欲。
七情六慾是人之本能,是驅動人每日奔波勞碌的內在因素,沒有了七情六慾,人要麼成行屍走肉,成植物人;要麼成了神佛或鬼怪。七情六慾影響著人的品位、生活質量、道路,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全在於你對七情六慾的控製程度。
逐項分析
七情:
喜:包括喜愛、喜悅、喜好、喜歡、高興、快樂等情感; 怒:包括憤怒、惱怒、發怒、怨恨、憤恨等情感; 哀:包括悲傷、悲痛、悲哀、憐憫、哀憐、哀愁、哀憫、哀怨、哀思等情感; 樂:指歡樂,身心愉悅,充滿幸福的一種情感; 驚:指驚吒、驚愕、驚慌、驚悸、驚奇、驚嘆、驚喜、驚訝等情感; 恐:指恐慌、恐懼、害怕、擔心、擔憂、畏懼等情感; 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六欲:
食慾:生理本能由於飢餓而產生的想吃東西的慾望加社會環境影響而產生的想吃好、吃多、吃巧、吃奇、吃美的慾望;
性慾:生理由於發育成熟而本能地產生的一種想與異性觸摸接觸、發泄能量的慾望加社會環境影響而產生的想獵奇探幽、排遣郁悶寂寞、甚至為了達到某個數目而想往異性的慾望;
情慾:七情導致的慾望。比如喜歡就能導致想與某人朝夕相處交朋友的慾望;憤怒可導致想打擊報復的慾望;悲傷可導致自虐、自殺的慾望;驚奇可導致探險的慾望;恐懼害怕可導致求安全的慾望,如裝防盜門、找靠山、請保安、結婚生子女等;思念可導致想回家、想重逢的慾望。
佔有欲:本能地為擴充活動范圍、排除干擾、爭取自由而產生的想據為己有的慾望,如殖民地、私有財產、夫妻等是佔有欲導致的一種結果;
求知慾:好奇心引發的對未知領域和未知世界嚮往探索、想弄清究竟的一種慾望; 出類拔萃欲:這是想得到社會承認的慾望。人人都不願默默無聞,不願被社會遺忘在某個角落,人人都想出類拔萃、與眾不同、出人頭地,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稱贊、羨慕。於是就有了出類拔萃欲。
出類拔萃欲對人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我們看看消極方面導致的一些人可笑的表現: "我爺爺當年是......" "我在國外訪問期間......" "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我已經......" "你知道嗎,我這只手錶是國外親戚送的,可貴哩。" "我早知道這件事一定會......" "告訴你吧,某某(指有名望的人)是我舅舅的鐵桿朋友,他們的關系很不一般。" 除了以上諸如此類以借光耀己想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承認外,還有一些其它表現: 公共場所大聲說話,以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注意; 囊中羞澀,卻喜歡在餐桌上慷慨解囊,以示自己富裕; 知識貧乏,卻故意要引經據典。"我最喜歡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你呢?" 自己毫無主張,卻去挑剔攻擊他人的觀點,尤其從名人的言論或生活中挑出些刺來,然後故作學者姿態進行抨擊。"我認為他的觀點有失......""我認為他這個人......""他?不可能吧,他當年曾經......" 家裡新搞了裝潢,或添置了高檔傢具電器,然後想方設法邀請人到家裡作客; 喜歡穿名牌服裝或奇裝異服的行為; 喜歡染有色、古怪發型的行為; 開上高級小轎車故意按喇叭的行為; 想一鳴驚人而走極端的行為; 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說:"他算什麼東西,我才不與他一般見識呢。" 追求沒必要的擺設、裝飾的行為。比如女性燙發是為了好梳理,那麼帶高級項鏈為了什麼呢?除了女性天生愛美的本能外,還有潛意識中出類拔萃欲的作用,就是通過美的形象引起別人的注意,要讓周圍的人知道她的存在。再比如男的穿西裝是為了瀟灑,那麼帶高級手錶為了什麼?如果僅僅為了獲得准確的時間,還不如帶一塊即不怕丟,又不怕壞,又不上弦,花錢又少,又能顯示月日星期的三元錢的電子表更好,看來不是為了時間,其實質是要告訴人們他的經濟實力和能力,要讓大家承認自己的存在、他的出類拔萃。 出類拔萃欲的消極作用實際上給人帶來的是浪費和麻煩,使人活的更累、更虛、更假。 我在人群分類篇談到了人與人是不同的,導致不同的核心因素是:靠本能生活的人是渾人;靠慾望生活的人是俗人;靠情感生活的人是凡人;靠理智生活的人是賢人;靠靈性生活的人是仙人。
所以七情六慾對人的影響不可不察、不可不防、不可不警惕。 修煉的煉就是指取捨、剋制、堅守,剋制自己的七情六慾,堅持對的,放棄錯的。
七情六慾是導致生命衰弱死亡的第一原因
導致生命衰弱死亡的原因(除非正常現象外),按其破壞力的大小,依次為:1、七情六慾引起的心念活動;2、飲食;3、起居;4、勞作;5、風霜寒暑;6、所在環境中的空氣質量;7、噪音;8、宇宙力(地磁、引力、輻射、各種射線、波等)。
"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個人。"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與生命息息相關,心頭上千頭萬緒便是千生萬死,生死只在一念之間。氣死、笑死、羞死是常有的事,氣炸了肺、愁的一夜白了頭、怒發沖冠、眼睛都哭瞎了、氣的嘴唇哆嗦、嚇得臉都白了、興奮的一夜未合眼、高興的語無倫次、恨得咬牙切齒、想的茶不思、飯不用等等,對身體的損傷是顯而易見的。
但大多數心理活動對身體的損傷難以察覺,易被忽視。我們只知道人咽了氣是死亡,不知隨著我們每時每刻情緒的波動,有許多生命細胞也隨之死亡,普通人眼睛只盯著大、著、看得見的因素,而忽略了小、微、看不見的因素,知曉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從來沒有把這個道理應用到自己身體的保養上,司空見慣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卻忽略了瓜熟水到這個過程。
成道者的七情六慾
如果一個人能赤裸裸地展現自己的七情六慾,會哭、會笑、會生氣、會憤怒、會吃喝拉撒、會休息、會喜悅、會好奇等,這個人就是一個成道者,如果不會,如果該哭時不哭,該笑時不笑,該生氣是不生氣,該感激時不感激等等,這個人就是一個逆道者。
『玖』 七情六慾具體指什麼
七情六慾是一個心理反應。一般來說,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不同學派對七情六慾內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七情」最早見於《禮記•禮運 》中,原文記載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如今說到七情必須得提一提佛教的「七情」。其實佛教的「七情」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緒。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大智度論》認為六欲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