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要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據民間傳說,屈原投江後,人們為了不讓江中魚蝦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里投食物。人們拜祭屈原,紀念屈原,年復一年,所以人們每逢端午節,便用竹葉把糯米飯包起來,做菱角的尖角粽子。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是吃粽子,粽子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
包粽子之前先准備好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下,把准備好的糯米,餡料分別做好,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就開始包粽子。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歲月如歌,日子慢慢變遷,每到端午,各地的粽香,端午文化也就興方未艾。端午安康萬家歡,粽子飄香滿神州。
㈡ 端午節要吃粽子的原因是什麼
相關如下: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端午節(別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起源於中國古代,日期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民間有「扒龍船」「吃粽子」「放紙鳶」「掛艾草菖蒲」等習俗。
㈢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了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大將白起帶兵攻破楚國,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深感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心中悲憤不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百姓們悲痛不已,為了不讓魚蝦傷害屈原的軀體,人們就每於此日投入無色絲粽子於水中。久而久之,就形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吃粽子的含義:
1、寓意求子: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2、光宗耀祖: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3、功名得中:因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㈣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原因
端午節之所以要吃粽子是為了對屈原表示懷念。屈原是戰國時期極具知名度的一個愛國詩人,他入仕之後一直想要推行變法改變楚國的積弊。楚懷王起初對他其實較為信任,但是後來在兒子子蘭以及其它貴族、朝臣的挑撥下日漸疏遠屈原。這些人之所以針對屈原,其原因在於屈原所推行的變法是為民謀利,為達到這個目的勢必要以損害上層貴族的利益為代價,因此子蘭等人才會針對屈原,反對變法。
被疏遠的屈原被流放至漢北,與此同時楚懷王受秦國張儀蒙騙主動放棄與齊國共同攻伐秦國的計劃。受此蒙騙的楚懷王心有不甘接連兩次出兵攻打秦國,但是均未取得勝利戰果。不僅如此,楚國還反遭到秦國的進攻,漢中郡也因此被秦侵佔。為此楚懷王又將屈原召回,並命他出使齊國,希望與齊國共結聯盟。不過待屈原從齊國回來之後,楚懷王再一次疏遠了他。
之後楚懷王聽信秦國的花言巧語,與秦復合。屈原對此感到十分不滿卻又無法改變楚懷王的想法,所以他選擇再次前往漢北。兩年之後楚國被齊韓魏三國聯合攻擊,楚國不敵,於是派出太子作為人質為代價求得秦國出兵相助。不曾想一年之後楚國太子因誤殺楚國大夫而潛逃回楚國,秦國更是以此為由對楚國發動戰爭,楚國因此接連失去好幾座城池。
這時屈原已經從漢北歸來,但是他剛回來沒幾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間,屈原在聽聞楚國都城被破的消息之後便投江自盡了。當地百姓雖極力打撈他的屍首卻始終沒能尋到,最後他們只能往江中投擲飯團,希望江中魚兒不要破壞屈原的屍首。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
文化習俗
粽屬於「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鹼水粽。端午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葉、箬葉或菰蘆葉,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
粽子的形狀多,體現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也有南國風味的柊葉蛋黃肉粽(海南)、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
㈤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之所以要吃粽子是為了對屈原表示懷念。屈原是戰國時期極具知名度的一個愛國詩人,他入仕之後一直想要推行變法改變楚國的積弊。楚懷王起初對他其實較為信任,但是後來在兒子子蘭以及其它貴族、朝臣的挑撥下日漸疏遠屈原。這些人之所以針對屈原,其原因在於屈原所推行的變法是為民謀利,為達到這個目的勢必要以損害上層貴族的利益為代價,因此子蘭等人才會針對屈原,反對變法。
這時屈原已經從漢北歸來,但是他剛回來沒幾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間,屈原在聽聞楚國都城被破的消息之後便投江自盡了。當地百姓雖極力打撈他的屍首卻始終沒能尋到,最後他們只能往江中投擲飯團,希望江中魚兒不要破壞屈原的屍首。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
㈥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後,當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紛紛前往江邊憑吊。
漁夫們劃起小船,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體。後來,人們害怕飯團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團,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展為現在粽子的模樣了,也形成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的主要構成。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和箬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
㈦ 端午節為啥要吃粽子
1、端午節吃粽子由來
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詩人,由於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2、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糵」,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㈧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原因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粽子的寓意
1、寓意平平安安
粽子的來源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投入汨羅江之後,人們為了擔心河中的蛟龍等凶物傷害屈原的屍體,就將糯米裝入竹筒中,然後投入江中吸引凶物的注意。因此粽子也有著保平安的寓意,在很多地方的習俗中,人們製作粽子時選擇用紅繩將其捆綁,然後放在小孩子的兜里,這樣就寓意著給小孩子護身符。
2、得名
粽子中的棕和仲讀音相近,古時有得中之意。古時候書生如果准備考試,可以在端午節給他粽子,祝他順利。如今端午節吃粽子也可以祝同學們考試順利,考出好成績。
㈨ 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嗎
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9)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擴展閱讀
粽子的種類: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
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㈩ 為何端午節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也叫重午節,一般說來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一種說法是紀念吳國宰相伍子胥。端午的民俗活動很多,采草葯、佩香囊、鑄陽燧、懸菖艾、劃龍舟、端午浴、放紙鳶、拴五色絲線、食五黃、給小孩額頭塗寫雄黃字、吃五毒餅……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包粽子。
包粽子的習俗大約是在東晉形成的,當時,很多人在汨羅江畔祭祀屈原,往河裡投食物。身穿白袍、披頭散發的屈原現形後告訴人們,河裡有惡龍,可以把米飯包在蘆葉里再投下去。
這當然是一種傳說,傳說背後有著相應的時代背景。東晉時期,中國的文化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有大量平原、水田,當北方的農業技術傳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的農業生產,老百姓有了余糧,才可能做粽子。
吃粽子要注意的事
1、粽子要趁熱吃
粽子本身就不好消化,變冷之後的粽子會變硬更難消化,如果煮熟了的粽子沒有及時吃掉,那最好重新加熱蒸熟再吃,一方面放時間久了有細菌,另一方面重新蒸熟有利於消化。
2、粽子不能多吃
以前吃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雖然好吃,但是不能多吃,因為糯米的黏性大不易消化,如果吃多了容易引起腹脹,胃受不了。
還有一些特定人群最好少吃甚至不吃粽子,比如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等,很多老年人多少都有點這些毛病。
以上內容參考 上觀新聞-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節令美食背後有中國人的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