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膾炙」這個詞怎麼念,是什麼意思
讀音:kuài zhì
釋義:
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餚。
比喻美好的詩文或事物為人稱贊。
猶宰割﹐處置。
3. 成語:
膾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bemuchrelished;enjoygreatpopularity〗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為眾人所稱美。
B. 膾炙的意思
膾,切細的魚、新鮮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則用火烤。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後來把詩文等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C. 膾炙什麼意思
【膾炙】膾,切細的魚、新鮮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後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
孔子的弟子曾與曾參為兩父子,曾死後,曾參為悼念父親曾而不吃羊棗。孟子的弟子公孫丑聽說後,就問孟子膾炙和羊哪個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公孫丑問為什麼曾子吃膾炙而不吃羊棗,孟子告訴他這是為了避諱而選擇的結果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D. 膾炙怎麼讀,什麼意思
膾炙的讀音是:[kuài zhì]
一、膾的讀音:kuài
二、漢字釋義:
細切的肉:~鯉。~炙人口(喻詩文或事物受人歡迎,被人傳誦)。
三、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四、部首:月
五、相關片語:
牛膾、屠膾、庖膾、魚膾、臠膾
(4)膾炙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漢字筆畫:
撇、橫折鉤、橫、橫、撇、捺、橫、橫、撇折、點
二、詞語釋義:
1、牛膾
切細的牛肉。
2、屠膾[tú kuài]
亦作「 屠鱠 」。猶宰割。
3、 庖膾[páo kuài]
指膾、炙等佳餚。
4、魚膾[yú kuài]
亦作「 魚鱠 」。 生吃的魚片。
5、臠膾[luán kuài]
切成塊的魚肉。
E. "膾炙:是什麼意思
詞目 膾炙人口
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釋義 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和稱贊和傳訟。
出處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海敘不遇》:「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示例 一部~的《國風》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聞一多《歌與詩》)
F. 膾炙人口什麼意思
【解釋】: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訟。
【出自】: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釋義】:像水聲音常在罷了,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下影子,擦床琴發出……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
【示例】:一部~的《國風》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聞一多《歌與詩》
【語法】:復雜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6)膾炙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
1、交口稱譽
[ jiāo kǒu chēng yù ]
【解釋】:交:一齊,同時。異口同聲地稱贊。
【出自】:唐·韓愈《柳志厚墓誌銘》:「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們下,交口薦譽之。」
【釋義】:你們要人,爭著要把我們下,異口同聲地稱贊。
【示例】:凡所實施,光明正大。艱苦奮斗,不敢告勞。全國人民交口稱譽。 ◎毛澤東《陝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2、愛不釋手
[ ài bù shì shǒu ]
【解釋】:釋:放下。喜愛得捨不得放手。
【出自】: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
【釋義】:我非常喜歡這篇文章,不能放手。
【示例】:雖是不合他的路數,可奈文有定評,他看了也知道愛不釋手。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
【語法】:補充式,作謂語、狀語、賓語,含褒義,表達喜歡物件。
G. 膾炙人口的膾炙是什麼意思
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
膾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釋義
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訟。
褒義
出 處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敘不遇》:「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
例 句
唐詩三百篇,篇篇都~。
典 故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H. 膾炙人口的膾炙是什麼意思
膾是細切的肉;炙是烤肉。膾和炙都是指人們愛吃的食物。
膾炙人口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kuài zhì rén kǒu,意思是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被眾人所稱贊。
膾:形聲字,從月,會聲,本義是指切細切薄的肉。炙是會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
出處: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五:「 鄒容以無比的熱情歌頌了革命,他那犀利沉痛的文章,一時膾炙人口,起了很大的鼓動作用。」
(8)膾炙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膾炙人口的近義詞:喜聞樂見、愛不釋手。
1、喜聞樂見,拼音: xǐ wén lè jiàn,釋義:喜聞:喜歡聽。 樂見:樂意看。喜歡聽,喜歡看。形容很受大眾歡迎。含褒義 。
引證解釋:吳晗《卧薪嘗膽的故事》:「他的卧薪嘗膽的故事,兩千多年來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對就是這樣。
2、愛不釋手,亦作「愛不忍釋」。謂喜歡得捨不得放手。
引證解釋:魯迅 《書信集·致孟十還》:「知道您頗喜歡精印本《引玉集》,大有『愛不忍釋』之概。」
I. 膾炙人口的膾炙意思是什麼
「膾炙人口」的「膾炙」是指兩種人們愛吃的肉類。「膾炙人口」原本是指美味人人愛吃,後面用來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訟。「膾」指的是切細的肉,「炙」指的是烤熟的肉。「膾炙人口」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膾炙人口」的成語寓意:曾暫愛吃羊棗成癖,他歸西後,其子曾參戒吃羊棗,以免睹物思人,招來感傷,足見其父子情深。故事借曾子之事揭明學問繼承的關系以及知識普及的問題。
繼承古之制,就要選擇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而不能選擇只有個別人喜歡的東西,這就叫盡心知命。也只有這樣盡心知命,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普及更多的知識。
烤肉古語中叫「膾炙」,後人就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膾炙人口」這個成語,用來比喻美味人人都愛吃,進而引申為好東西人人都稱贊。
J. 膾炙是什意思
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
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