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巾幗不讓須眉」巾幗到底是什麼
諸葛亮用了一個“毫無人性”的作戰方法之後,“巾幗”成為了女性的專屬代名詞。後來也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直到一個出生地成迷、祖籍成迷、姓氏都成迷的女人出現,這個“巾幗”才成為了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名詞,她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女戰神”——花木蘭。根據商丘的縣志記載,花木蘭本姓魏,家在今天河南省商丘市的虞城縣。當地設有木蘭祠,還以木蘭為名的木蘭鎮。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和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均在此處,目前這種說法是大家普遍比較贊同的一種說法。不過也有的人說花木蘭姓宋,家在宋州。
木蘭回家受到了全家的熱烈歡迎,鋪紅毯、化妝、殺豬、夾道歡迎......每個人分工都很明確。到了家之後,木蘭也沒說啥,鑽自己屋裡就開始化妝了。戰友們看到進去的是個少年英雄,結果出來的是一個女人 ,大家都震驚了。合著這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竟然是個女人!這些戰友也不知道是驚是喜是慚愧了,反正自己打仗輸給了一個女人。此事之後,人們為了歌頌花木蘭的事跡,就用“巾幗不讓須眉”來指女人比男人還優秀的意思。
㈡ 巾幗不讓須眉中的巾幗是指什麼
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寬大似冠,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新穎式樣,外裱黑色繒帛或彩色長巾,使用時直接戴在頭頂,再綰以簪釵。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三國時有著名的一出戲:諸葛亮出斜谷向司馬懿挑戰,但後者避而不出,諸葛亮便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巾幗婦女之飾",以示羞辱。巾幗後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如今已是對婦女的一種尊稱。(老鐵我真的很需要財富值,你采個納吧,大恩不言謝)
㈢ 巾幗不讓須眉中巾幗是指什麼
巾幗不讓須眉。幗,婦女頭發上的飾物。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頭發上的裝飾物。
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意謂司馬懿如同婦人。後以「巾幗」為婦女的代稱。古人稱男子為須眉。封建傳統歧視女性,所以當一個女人很有作為時,就叫巾幗不讓須眉,意思是說女人不比男人差。 源出《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㈣ 巾幗不讓須眉的意思是什麼
巾幗不讓須眉: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頭發上的裝飾物。
含義:指女子亦可為有所作為者,不一定比男子差。
出處:《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翻譯:諸葛亮數次派遣使節遞交戰書,又送給司馬懿頭巾之類婦女穿戴的服飾,以此來激怒宣王。
(4)巾幗不讓須眉的巾幗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
1、婦好。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高宗武丁的王後。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小國。
2、秦良玉(1574或1584~1648)。字貞素,土家族(有說苗族),四川忠州人。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明思宗曾寫下了四首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
3、平陽公主。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李淵嫡妻竇氏所生。嫁給武將柴紹為妻。李淵起兵後,平陽公主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響應李淵。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
㈤ 巾幗不讓須眉 巾幗是什麼意思
巾幗不讓須眉:女人不比男人差。
巾幗: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發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須眉:鬍子和眉毛。古時男子以胡須眉毛稠秀為美,故以為男子的代稱。
鬍子為男子獨有,眉毛雖然男女都有, 但古時候婦女為了美觀,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畫眉代替,雖有如無,所以須眉代指男子。
典故:
梁紅玉出生在淮安,從小熱愛勞動,習文練武。當金兵侵犯到淮河流域時,為避兵禍,隨母親到鎮江,與當時作為下級軍官的韓世忠一見鍾情,結為夫妻。婚後,在梁紅玉輔佐下,韓世忠屢立戰功,陞官至浙西制置使。
公元1130年上半年,金兀術大破杭州城後,率領10萬大軍,滿載劫得的金銀珠寶,今嘉興、蘇州,沿著大運河來到鎮江,企圖通過鎮江北撤,當時43歲的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率領8000水軍守衛鎮江。敵眾我寡,韓世忠急與夫人梁紅玉商量計策。梁紅玉提出用埋伏之計御敵,韓世忠大喜。
韓世忠站在樓船上一眼望去,只見江面上來了黑壓壓一片船隻。那是金兀術率領的500多艘戰船。他們耀武揚威,橫沖直撞,由焦山朝金山方向駛了過來。梁紅玉在金山頂上看得清清楚楚,她英姿颯爽,猛然擊起戰鼓。
一通戰鼓,韓世忠立即指揮水軍,扯帆駛出鯰魚套的蘆葦盪,迎戰金軍。二通戰鼓,韓世忠佯裝失利,且戰且退,轉眼間隱進了茫茫蘆盪。金兀術以為他們與以前遇到的宋軍一樣,貪生怕死,不堪一擊。於是急令緊緊追趕,一路追進了埋伏圈。
對金兵的舉動,梁紅玉在金山頂上看得一清二楚,隨即揮舞令旗,擂響了第三通鼓。隨著震天動地的鼓聲,埋伏在蘆盪里的戰船,脫掉偽裝,嗖地飛向敵軍。守軍大多來自長江中下游,個個慣熟水性,梁紅玉平時又十分注重操練他們,和金兵大戰個個都以一當十,派上了大用場。他們有的鑽進深水,用鑿子鑿金兵的船;有的用火炮、火箭猛擊金兵。江面上煙霧騰騰,殺聲沖天。由於金兵大多不通水性,自入侵以來又從未遇到過這樣猛烈的打擊,早已死傷過半,潰不成軍。金兀術急令回撤,一直逃到今句容附近的黃天盪。
韓世忠指揮宋軍乘勝追擊,把金兵包圍在長江南側的黃天盪里,使其進退無路。這一圍就是48天。金兀術急於逃跑,便在陣前哀求韓世忠「成全」,願以掠得的全部財寶,求他讓出道路。無奈之下,金兀術派出大批探子向老百姓問路,覓及黃天盪西端有一條原來通江的河道,由於這條河道的淤塞才使得黃天盪成為死盪,於是急令士兵星夜鑿渠,挖通老鸛河(即今天句容市的大道河、便民河)進入長江,往南京方面逃走。
逃到南京後,金兵驚魂未定,又遇到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打擊。金兵不敢停留,帶著殘兵敗將繞道逃到瓜洲。在瓜洲,金兀術(完顏亮)被部下殺死在龜山寺。這一戰役,韓世忠以8000水軍,打得號稱10萬的金兵丟盔棄甲,元氣大傷。後來,大家都以巾幗不讓須眉來稱贊梁紅玉。
㈥ 巾幗不讓須眉的巾幗是什麼意思
巾幗不讓須眉源自樂府詩木蘭從軍記!木蘭從軍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日漸強大,他們經常派兵侵擾中原地區,搶劫財物。北魏朝廷為了對付他們,常常大量徵兵,加強北部邊境的駐防。木蘭從軍講的是當時一位巾幗英雄的故事。木蘭據說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料理家務。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衙門里的差役送來了徵兵的通知,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父親年紀老邁,又怎能參軍打仗呢?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於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不捨得女兒出征,但又無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木蘭隨著隊伍,到了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現,故此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地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敢脫衣服。作戰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沖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贊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戰爭結束了,皇帝召見有功的將士,論功行賞。但木蘭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財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馬,好讓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應,並派使者護送木蘭回去。木蘭的父母聽說木蘭回來,非常歡喜,立刻趕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裡也殺豬宰羊,以慰勞為國立功的姐姐。木蘭回家後,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發,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同伴們道謝。同伴們見木蘭原是女兒身,都萬分驚奇,沒想到共同戰斗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後人更將此編成歌謠廣泛流傳。這些歌謠最後更成為一部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巾幗不讓須眉的說法並流傳至今。
㈦ 「巾幗不讓須眉」中的「巾幗」指的是什麼
巾幗不讓須眉。幗,婦女頭發上的飾物。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頭發上的裝飾物。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意謂司馬懿如同婦人。後以「巾幗」為婦女的代稱。古人稱男子為須眉。封建傳統歧視女性,所以當一個女人很有作為時,就叫巾幗不讓須眉,意思是說女人不比男人差。
源出《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