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天干 什麼是地支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干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貳』 天乾和地支分別是什麼
天乾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天乾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而用干支來紀年月日時的歷法叫做干支歷。
顯示所有大圖
十天干、十二地支
干,就是天干;支,就是地支。天乾和地支合起來,稱為干支。
干、支是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的一種計數、計時符號,就像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阿拉伯數字一樣。
干支的取義,源自於樹木的「干」和「枝」。干,就是樹干。支,就是樹枝,就是樹乾的分支。也就是說,地支是從天干中分出來的支。乾和支是這么一個關系。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同時,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對應鼠,丑對應牛,寅對應虎,卯對應兔,辰對應龍,巳對應蛇,午對應馬,未對應羊,申對應猴,酉對應雞,戌對應狗,亥對應豬。
天干、地支是如何搭配的?
我們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相配的時候,每次配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天干在前,地支在後。
天干,從甲開始配,地支,從子開始配。
需要注意的是,必須是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既不能用陽干配陰支,也不能用陰干配陽支。
如何組合十天乾和十二地支?
具體組合的時候,從十天干中的甲開始,依次與十二地支相配。
當我們配到第十個地支的時候,也就是配到酉的時候,我們發現,十天干都已經全部組合完了,那怎麼辦呢?
那就再從第一個天干開始,進行新一輪的組合,與第十一個地支相配,也就是天乾的甲與地支的戌相配,然後再依次類推下去,這樣我們一共得到六十個組合。
這六十個組合,我們稱之為「六十干支」,也可以稱為「六十甲子」。
01~10、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20、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21~30、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41~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古時候,人的壽命相對較短,當人們活到六十歲的時候,頭發基本上都變得花白了,所以古人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可以看出,「六十干支」是六十年一個輪回,一個循環,一個周期,然後再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當然,採用干支紀年法,必須事先規定某一年的干支,然後才能依次推導出其他各年的干支。
我不是尚書
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乾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予的意義就越來越多了。
『叄』 天乾地支分別指的是什麼
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簡化後的天乾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古人曾以干支記錄生日,為一次生日可能不止等4年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記憶自己的出生日期,不過最初是以干支紀日的形式記錄的。公元前4世紀,著名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說自己出生於寅年正月的庚寅日。這里的「庚寅」就是中國古人用來紀日的方式。
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這兩者可以組合搭配成60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
兩漢以前,歷史記錄中的日期都是以干支紀日的方式出現的,這直接決定了出生日期的記錄方式。例如,魯庄公出生於公元前706年9月丁卯,與其父魯桓公同月同日,因此取名為姬同。如果按照數字紀日,這父子兩人的出生日期並不相同。
《左傳》中還記載了一位老者給官員出的算術應用題。
公元前543年,晉悼公的夫人向國人發放救濟糧,絳縣有一個老人前來領取。負責的小吏詢問他的年紀,他回答道:「我只是一個地位卑下的小民,不知道如何計算年歲。只記得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個朔日,到現在第445個甲子已經過去1/3了。」
小吏不知道如何計算,就去請教當朝的高官。大夫師曠說:「我知道了,那是73年前,那一年狄國侵犯了魯國。 」文伯說:「到今天26660天了。 」即444乘以60,再加上60的1/3,得26660天。
這個故事反映出,當時的普通人對於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是有記憶的,同樣是以干支的形式。
也許等6年才能過上一個生日。
干支記錄的出生日期不利於產生生日的概念。
首先,中國的傳統歷法以月亮的盈虧周期作為一月,並與陽歷的節氣相結合,是典型的陰陽合歷。戰國以前,雖然天文歷法可以預先排定歷譜,但由於天文學不發達,往往還需要根據實際天象進行調整。
例如某日在預先排定的歷譜中是月末的晦日,但當日發生了日食,實際上是下月的朔日(月亮與太陽同時出沒的日子,在天文學中嚴格的定義是日月同黃經的時刻為朔)。
在農歷中,朔被定為一個月的起始,那麼政府就可能修改歷譜,重新確定其所屬月份,下月的日期若以數字表示,就會全部改變。此外,閏月的安插在戰國以前也顯得沒有固定規律。這種情況下,以數字形式排定日期並不實用。
其次,在傳統歷法中,一個歷月只有29天或30天,而一甲子卻有60天。這就可能出現連續多年某月沒有某個干支日期的情形,如果連續5年的9月沒有甲子日,那麼,這個人也許6年才能過上一個生日。
這樣,以出生日期來確定自己的年歲就顯得很不方便。所以中國人最初是以農歷的新年作為自己年歲加增的生命周期刻度,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漢代以後,歷法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根據天象可以較為准確地推算出今後多年的歷譜,這就為數字紀日的產生准備了前提條件。在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中,就出現了「七月四日」這樣的數字日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字紀日逐漸流行,而生日概念的產生,恰恰也在此時。隨著歷法的不斷完善,每天的日期也能夠可靠地提前確定下來,以年為循環周期的生日概念也就在齊梁時期產生了。
逢19整數倍歲數農歷和公歷是同一天。
與農歷對應的是公歷。公歷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外來事物。到目前為止,中國使用公歷也僅僅有100多年的歷史。
雖然公歷現在使用得相當廣泛,但由於農歷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當人們提到生日時,往往會同時記起自己的農歷和公歷的生日。
公歷生日和農歷生日的關系,有一個有趣的19年周期。例如,公元1984年1月1日是農歷11月29日,19年後的2003年1月1日的農歷日期又是11月29日。這主要是兩種歷法的置閏規則產生的結果。
農歷的朔望月周期是29.5306日,一般「十九年七閏」,即19年有235個月。如此算來,19個農歷年平均有6939.691日。而現行公歷的年長為365.2422日,19個公歷年平均有6939.6075日。
可見,19個公歷年的日數和19個農歷年的日數幾乎相等。因此,每逢19的整數倍歲數時,公歷生日和農歷生日很可能與19年前一模一樣地重合在一起。
但也不一定都這樣,因為農歷和公歷置閏並不同步,也可能會使兩者在19年後相差一天。特別是在出生前不久恰巧遇上農歷閏月時,可能就差得更多了。例如,1984年有閏十月,1985年1月1日的農歷日期是11月11日,而19年後,2004年1月1日的農歷日期則變成了12月10日,與19年前幾乎相差一個月。
生日幾何和命運沒直接關系。
十二生肖是由動物紀年法演變而來。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曾流行於我國北部從事游牧的少數民族中,後來又和干支紀年法相融合,於是就產生了「十二生肖」之說。由於我國早期採用干支紀日、紀年,所以一個人出生的時刻也就對應著一定的干支,進而又演化出了「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和人的生肖,原是我國古代人民一種記憶出生日期的方法,但在古代宿命論思想的影響下,後來這 「生辰八字」和「十二生肖」都被塗上了一層濃濃的神秘色彩,甚至摻進了迷信思想。
『肆』 天乾地支是什麼意思
1、天乾地支簡稱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其順序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用於紀時,也用於卜卦和配合記事,後來更用於風水、術數等領域。
2、現今出土的殷商時代的甲骨卜辭中存有大量用干支紀日的記錄,特別是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單位,可能是當時的日歷。同文和金文中使用最頻繁的字也是干支用字。因此,天乾地支的出現時間不會晚於商朝,而且當時已被廣泛用於紀日。
3、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採用十二地支來紀月。西漢時又採用十二辰加時制度,後又用干支來紀年。唐五代用干支紀月。北宋時用干支配合來紀時。至此干支全部可以用於紀年月日時,這就是干支歷甲子歷的由來。干支紀時法在中國一直使用至今,從未間斷。
『伍』 什麼叫天乾地支
天乾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簡化後的天乾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天乾地支的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天乾地支,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天乾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春秋戰國時期又採用十二辰(地支)紀月,而十二辰紀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
西漢末始又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這就是干支歷(甲子歷),它是一種陽歷。
此外,干支注記時間的方式起碼還從殷歷開始,附加在各個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陰陽歷中,兩種歷法同時並用。
『陸』 天乾地支分別是什麼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柒』 天乾地支是什麼
天乾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十干是指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是指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簡化後的天乾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天乾地支的發明影響深遠,依舊在使用天乾地支,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捌』 天乾地支是指什麼意思
天乾地支簡稱千支,在古代,古人用天乾地支來記錄時間空間。所以千支也是一種代表時空體系的符號。
天乾地支分為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代紀年歷法中的干支紀年法就是用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組成六十個紀年單位來記錄時間。
(8)什麼是天乾地支擴展閱讀:
應用領域:
在陰陽五行理論中,干支按其順序分為陰陽,逢單數屬陽,逢雙數屬陰。天乾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數;天乾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數。在這個基礎上,根據相生相剋的理論,推算人事的和諧、興衰、沖突及其生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乾地支
『玖』 什麼叫天干什麼叫地支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n)、亥(hài);
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主要用於計時。十二生肖用於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