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綜合知識 > 什麼是生態農業

什麼是生態農業

發布時間:2022-10-11 14:54:10

Ⅰ 生態農業是什麼

據農業專家解釋,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Ⅱ 什麼是生態農業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簡稱ECO,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加速和交通快速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發展。
發展歷程
生態農業,簡稱ECO,ECO是Eco-agriculture的縮寫,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
生態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縱觀人類一萬年的農業發展史,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原始農業,約7000年;二是傳統農業,約3000年;三是現代農業,至今約200年。
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現代農業在給人們帶來高效的勞動生產率和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同時,也造成了生態危機:土壤侵蝕、化肥和農葯用量上升、能源危機加劇、環境污染。
面對以上問題,各國開始探索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模式。生態農業便是世界各國的選擇,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是相對於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 ,是一個原則性的模式而不是嚴格的標准。而綠色食品所具備的條件是有嚴格標準的,包括: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標准;綠色食品包裝貯運標准。所以並不是生態農業產出的就是綠色食品。
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主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作為"石油農業"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概念,被認為是繼石油農業之後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主要是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等,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產出,並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於良性循環中。
生態農業不同於一般農業,它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並發揮其優越性。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葯等,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它既是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相結合的綜合體,又是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工程和高效的、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體系。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中國的生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和某些鄉鎮企業在內的多成分、多層次、多部門相結合的復合農業系統。20世紀70年代主要措施是實行糧、豆輪作,混種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機肥,採用生物防治,實行少免耕,減少化肥、農葯、機械的投入等;80年代創造了許多具有明顯增產增收效益的生態農業模式,如稻田養魚、養萍,林糧、林果、林葯間作的主體農業模式,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結合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雞糞喂豬、豬糞喂魚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通過食物鏈網路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生態農業最早於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至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均有了較大發展。建設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
探索階段
生態農業最初只由個別生產者針對局部市場的需求而自發地生產某種產品,這些生產者組合成社團組織或協會。英國是最早進行有機農業試驗和生產的國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國農學家A.霍華德提出有機農業概念並相應組織試驗和推廣以來,有機農業在英國得到了廣泛發展。在美國,替代農業的主要形式是有機農業,最早進行實踐的是羅代爾(J.I.Rodale),他於1942年創辦了第一家有機農場,並於1974年在擴大農場和過去研究的基礎上成立了羅代爾研究所,成為美國和世界上從事有機農業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羅代爾也成為美國有機農業的先驅。但當時的生態農業過分強調傳統農業,實行自我封閉式的生物循環生產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廣大農民的支持,發展極為緩慢。
關注階段
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由污染導致的環境惡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歐、日一些國家和地區工業污染已直接危及人類的生命與健康。這些國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動,加強環境保護以拯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確保人類生活質量和經濟健康發展,從而掀起了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主的各種替代農業思潮。法國、德國、荷蘭等西歐發達國家也相繼開展了有機農業運動,並於1972年在法國成立了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英國在1975年國際生物農業會議上,肯定了有機農業的優點,使有機農業在英國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發展。日本生態農業的提出,始於20世紀70年代,其重點是減少農田鹽鹼化,農業面源污染(農葯、化肥),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菲律賓是東南亞地區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瑪雅(Maya)農場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典型,1980年,在瑪雅農場召開了國際會議,與會者對該生態農場給予高度評價。生態農業的發展在這時期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關注,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認為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發展階段
90年代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的共同響應,可持續農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在規模、速度還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如奧地利於1995年即實施了支持有機農業發展特別項目,國家提供專門資金鼓勵和幫助農場主向有機農業轉變。法國也於1997年制定並實施了"有機農業發展中期計劃"。日本農林水產省已推出"環保型農業" 發展計劃,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機農業標准,於2001年4月正式執行。發展中國家也已開始綠色食品生產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國家為了加速發展生態農業,對進行生態農業系統轉換的農場主提供資金資助。美國一些州政府就是這樣做的:依阿華州規定,只有生態農場才有資格獲得"環境質量激勵項目";明尼蘇達州規定,有機農場用於資格認定的費用,州政府可補助2/3。這一時期,全球生態農業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由單一、分散、自發的民間活動轉向政府自覺倡導的全球性生產運動。各國大都制定了專門的政策鼓勵生態農業的發展。
內涵
中國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應該根據土地形態制定適宜土地的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中國生態農業"與西方那種完全回歸自然、摒棄現代投入的"生態農業"主張完全不同。它強調的是繼承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廢棄物質循環利用; 規避常規現代農業的弊病(單一連作,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等化學品, 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 通過用系統學和生態學規律指導農業和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如推行立體種植, 病蟲害生物防治), 改善其功能; 以及推進農戶庭院經濟等。在從村到縣的各級生態農業的試點上, 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
特點
綜合性
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多樣性
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高效性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持續性
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廣州中科鑫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生態農業這塊是目前全國技術比較靠前的可以了解一下關注農家科技小院公眾號

Ⅲ 生態農業是什麼

生態農業,簡稱ECO,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在經濟學規律指導下,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多方面綜合評估,形成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

生態農業以傳統農業的農時、節氣、種地養地、耕作傳統等農耕精華為基礎,汲取現代科技成果,高效的管理手段,結合林、牧、副、漁、湖、草、沙業等多種類、多層次,多業態、多生產形式,對內形成物質、能量的充分循環利用,對外輸出營養充分的高品質產品,實現農業生產、鄉村生態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達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完美結合。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時代背景和人口的迅速增加,糧食產量成為首要需求,高投入、高產出卻省工、省力、見效快,以農葯化肥為主要體現,卻漠視了高污染的現實情況下,農業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得以迅猛發展,讓農民逐漸拋棄了五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種地養地、可持續、可循環」的傳統農耕方式。

農業工業化生產的三十幾年來,其負面作用逐漸顯現:農葯化肥造成了重大的環境污染,病蟲草害越來越難以控制;尤其是引以為傲的,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的東北黑土地,廣泛「褪黑」變成「黃土高坡」,部分嚴重地域已然出現荒漠化傾向,警示著農業危機的到來。

原本生物多樣性豐富,充滿活力的鄉村農田生態系統,在農葯化肥的的作用下,土地板結、酸化、鹽漬化,重金屬超標,土地「團粒結構」消失,土地不再具有光、熱、水、氣的調節功能,在土壤有機質被攫取至最低程度後,依賴於土壤有機質的土壤有益菌群也相繼消失,而有害菌群肆意猖獗,土壤中蚯蚓、昆蟲、小型哺乳動物早已難覓蹤跡,土地和農田,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工業化農業生產方式下的土地,是:只有「土」,而沒有「壤」,其產出的農產品,不僅口味越來越差,且品質出現營養空洞,生命養分元素的缺乏嚴重,越來越不能滿足人體健康的需求,甚至成為損害人體健康、導致各類莫名疾病不斷涌現的根本原因。

思考一下農業遇到的困難現狀,就會發現:所謂的農葯化肥的「高產出」,是:以攫取傳統農耕種地養地相結合幾千年來積累的基礎養分為代價的,猶如給一個正常的健康人注射了「海洛因」毒品,使其在短時間內將所有積攢,甚至透支體能而爆發出來力量,毒品過後必然是這個人「力竭而亡,或即使活著,也是苟延殘喘、奄奄一息」的狀態下的悲慘餘生。

為從尋求工業化農業弊病的解決方案,幾千年傳統農耕文化的各項優勢,重新得到了的認識,進而維護農田、鄉村的整體生態系統和生態文明,必定成為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

Ⅳ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就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根據生態系統內有生命的生物群體與無生命的環境之間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規律建立起來的一個綜合型的生產結構,在這個生產結構中植物通過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過程,從周圍環境中吸收光、熱、水、氣和養料,二部分通過植物轉化後,又歸還給環境;一部分為植物體積蓄、貯藏。這些貯藏的能量和物質,因動物吞食而轉移到動物體內;動植物的殘體被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分解,復雜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簡單的無機物質,重新又回到環境中,為植物再一次吸收利用,這就是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質的循環轉移過程。在我國廣東、浙江等地,農民利用生物互生互養的原理,建立起田塘生態系統。他們挖塘養魚,在塘面上種桑,利用桑葉養蠶,再用蠶沙喂魚,含有魚屎的塘泥作肥料還塘基,形成一個閉合的生態鏈環,稱為「桑基魚塘型」生態系統。在這個食物鏈中,桑樹是生產者,蠶是一級消費者,魚是二級消費者,魚塘中的微生物則是分解者,物質在其中周而復始地循環,生生不息,廢物得到了全面的利用。

現在國內外對生態農業發展的總的精神就是要求農業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人,善於遵循自然規律,立足今天,放眼未來,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創造最佳的生態環境。

有人對我國的生態農業提出一種觀點:切實根據生態學原理組織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關系,實行無廢物生產,提供盡可能多的清潔產品。既有效地利用機械設備、化肥、農葯,又盡量減少其污染影響,也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的經驗,力爭實現綠色植被最大,生物產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經濟效益最好,生態平衡最佳等目標。

生態農業並不排斥化肥、農葯、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使用,所以可能獲得較高產量。它比較注意生態平衡,做到山、水、日綜合利用,在施肥上看重有機肥料,在病蟲防治上注意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減少農葯污染。所以我國大多數農業科學工作者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只有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才能避免發達國家農業生產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在產出大量優質產品的同時,也可望建立一個優美宜人的環境。

Ⅳ 解釋什麼是生態農業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那麼,何謂「生態農業」?它有什麼特點?
據農業專家解釋,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Ⅵ 什麼是生態農業

什麼叫生態農業?我們離生態農業究竟有多遠

在整個農業發展的歷程上,農業大概經歷了這么幾個階段,一是以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原始農業;二是以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的經驗發展,並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導的傳統農業;三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並以社會化發展的現代農業。

現在我國農業發展階段普遍處於現代農業的發展階段,但是廣大的山區不乏傳統農業的身影,生產效率極為地下,所以我國的農業發展是一個現代和傳統的混合發展模式。

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人們通過推廣和應用農葯、化肥和機械化等現代農業技術,使得農業生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糧食產量也得到了空前提升。但是應用和推廣農葯和化肥等高能物質使得資源開始衰竭,土壤肥力下降,農業生態環境受到影響,農產品質量下降,人類健康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因此,從上世紀開始,人們就開始關心現代農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著手研究現代農業要向什麼方向發展,於是提出了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可生態農業從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探索,到了70年多左右才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然而,直到新世紀以後,生態農業才從概念階段落實到實施階段,才使生態農業發生質的變化。

那麼,什麼是生態農業呢?國際上通常對生態農業的定義是:不用化肥、農葯、人工激素的農業,普遍稱為有機農業。

在中國,對生態農業的定義主要是從系統的思想出發,並按照生態學的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在一定的區域內因地制宜,合理調整農林副漁的結構,選擇最優的生產模式,實現低投入獲得高產出,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生產體系。

可像中國這樣的一個農業大國,連最起碼的現代農業體系都還未得到全面建立,發展生態農業就顯得有些遙遠。但是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該向什麼方向發展,至少向無害化發展這是大家的共識。因此才結合中國的實際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生態農業概念。

這樣的生態農業發展,主要解決的問題為:一是以較少的投入為社會提供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的農副產品;二是既要保護資源的同時,也要不斷增加可再生資源量,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這樣既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保持土壤肥力,還能滿足人們對安全食品的需求。

雖然生態農業在我國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在理論研究、試驗示範、推廣普及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並未感受到生態農業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多大的變化,甚至會讓我們感覺到生態農業離我們很遙遠,讓我們感覺到的仍然是天天吃著殘留大量農葯、化肥殘留物的食物。

為什麼生態農業會離我們這么遠,主要原因不外乎這么幾個方面:

一是技術條件限制。由於我們國家的物聯網技術還未達到全面推廣生態農業的地步,以及廣大農民對發展生態農業的技術掌握程度並不高,對系統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不了解,僅靠傳統的生產經驗以及照搬別人的模式根本無法使生態農業形成規模化和體系化。

二是服務水平跟不上。生態農業的效益周期相對較長,農民在發展生態農業中,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盈利的話,對發展生態農業就缺乏積極性。另外就是市場信息服務能力較弱,農民無法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生產結構,在發展生態農業中無法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

三是產業化水平不高。目前,在廣大農村,由於單純的發展農業生產,很難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使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不得不進城務工,大量的土地出現無人耕種的情況,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挑戰。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化水平來實現,但是當前的農業產業化水平並不高,導致生態農業難以規模化發展。

Ⅶ 什麼樣的農業屬於生態農業

一般來講,完整的生態農業應達到以下標准:
1、生態農業能夠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生態農業能夠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能夠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生態農業能夠能夠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生態農業的發展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Ⅷ 什麼是生態農業

學界公認首次提出「生態農業」一詞的是美國土壤學家 Ablerche,他於1970年提出這一概念。在我國,「生態農業」的概念是1982年在寧夏銀川召開的全國生態經濟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來的。業內專家認為生態農業是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應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基礎,綜合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作用於傳統農業,以期獲得較高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人稱科學怪傑的萊納斯·卡爾·鮑林在上世紀就說過:「每一種疾患、每一種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礦物質缺乏上去。」我們今天所遭遇的大多數問題都肇始於在礦物質匱乏的土地上栽種的糧食,以及吃這些食物的動物。

土壤礦物質是岩石經風化作用形成的,是土壤固相的主體物質,構成了土壤的「骨骼」,占土壤固相總質量的95%~98%。按成因分為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土壤中有機質、微生物體等只佔土壤固相質量的不到5%。土壤礦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對土壤理化性質、生物與生物化學性質有著深刻的影響。

事實上,土壤礦物質流失速度驚人。專家認為,正由於長期耕種中使用化肥使土壤礦物質嚴重流失,導致食物缺乏礦物生命元素,造成人體元素失衡,從而導致今天的各種慢病井噴式高發。

生態農業

關於良種:

袁隆平在接受央視《新聞1+1》節目時說:良種是一個核心,良田是基礎,同時我們還要加上一個,就是良心。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從源頭破解『卡脖子』難題,是種業打翻身仗的密匙。」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和自然環境差異大,物種豐富,是我國種業全鏈條自主創新極其有利的條件。

環球網發表的《向良種良田要高質量發展》(經濟新方位·2021怎麼干),文章指出:良種是糧食安全的根基;良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進一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關於良肥

測土配方施肥是建設健康農田的關鍵。測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講,就是在農業科技人員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核心是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同時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什麼元素就補充什麼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的目的。

生態農業對氮、磷、鉀、鈣、鎂等一些要素和營養的損失要求降到最低限度,並盡可能做到能源自給,這就要求將農業廢棄物及人畜糞尿進行綜合利用和循環使用。

《中國農業網》發文對農戶提示:有良種、用良肥、變良田、出良品、講良心是新時期新農人理應遵循的」五良生態農業」標准,有良肥還得有良法,物盡其用。並舉例農作物的施肥禁忌。

生態農業的大量肥料來自系統本身,六畜興旺才能五穀豐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積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種類,生態農業的食物多樣性是其他農業方式做不能比擬的。沒有健康的生態農業無從談生態農業,農業重點害蟲和雜草其實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種,能夠用物理方法干擾控制的,就不使用化學辦法,能夠恢復生態平衡,對產量不造成明顯影響的,盡量減少人為干預,既節約了人工成本,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關於良田

土壤有多珍貴?1000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耕作層,土壤是難以再生的資源;沒有健康的土壤,哪有人類的未來?保護土壤是歷史的選擇。

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四分之一存在於土壤之中。一湯勺土壤中所含的活生物體數量要多於地球上的人口數量。自然界中沒有任何地方能像土壤那樣匯集如此之多的物種。生物多樣性對我們這個星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它幫助物種生存並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意味著我們正在幫助地球保持抵禦力、適應力和健康力。

生態有機農業、輪牧輪作和保護性耕作農業可以保護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這些方法在保持土壤和水資源不退化的情況下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率。

山東省《壽光市蔬菜產業「良田-良品」工程實施方案》中,體現以環境農業一體化發展為指導思想,以質量為先、生態為本為原則,以良田出良品為主線,打造「從無序變有序、從資源到價值、從良田到良品、從花錢到掙錢」的壽光蔬菜產業服務鏈,創建「壽光鮮蔬」品牌,開拓中高端市場,引領壽光蔬菜產業振興,實現新時代「壽光模式」。

良田是作物賴於健康生長的有效環境,土壤有機質是土壤固相的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動植物殘體不同分解階段的各種產物和合成產物的總稱。良田的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夠滿足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水分、養分、空氣、熱量的能力。土壤肥力分為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潛在肥力和有效肥力,我們從土壤有機質、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土壤酸鹼度、土壤鹽分、土壤有害物質六個方面進行改良。

關於良品

影響農產品品質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兩個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種植農作物的土壤肥沃,環境的質量好(如水質好、空氣質量高等);光照充足,晝夜的溫差大;四季天氣明顯,細菌和害蟲難以越冬;地理環境,外界的不利因素難以干擾。社會發展因素:農業技術比較發達,對品種進行改良選擇;少使用的農葯、少使用化肥等。

農產品質量通常包括營養品質、商品品質和衛生品質三方面。傳統的農產品質量的含義多指農產品的營養品質,具體地說,是農產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必需氨基酸、脂肪、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的含量。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商品化特徵越來越趨於明顯。農產品的商品質量已成為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以及現階段效益農業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農產品的商品質量在整體上主要包括農產品的儲運質量、外觀質量(如果品和蔬菜的形狀、大小、著色、光澤等)、風味質量及加工質量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食物安全及自身健康的日益關注,對農產品的衛生質量(如農葯殘留、病原體沾染以及有毒重金屬蓄積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農產品的衛生質量無疑也是農產品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於良心

農業生產是一個很長的產業鏈,從有良種、用良肥、變良田、出良品的生態農業全產業鏈中,遵循五良生態農業標准行為准則,放心用自己生產的食品分享自己家人和親朋食用,嚴格執行安全食品生產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才是一個合格的、有良心的新農人。

五良生態農業標准體系的推出正逢其時,農業專家組介紹,該體系中的五良標准細分解釋如下:良種:種子及種苗健康無毒、抗病蟲害、易種易管、有高產基因。良肥:肥料(包括農葯)高效、低毒、安全、環保、無殘留、多功能。良田:有害物質含量低、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生態健康平衡。良品:綠色有機、營養美味、健康優質、安全放心。良心:遵循以上四點行為准則從事農業活動的新農人職業道德行為規范。

食品安全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農產品生產規范化和可視化是打消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顧慮可行方式。五良生態農業標准體系認證是根據不同農作物產品,每一個單一項目都有細化的標准和規定,五良生態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單位評價和五良生態農業標准產品認證是打造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鏈的新型標准,包括環境、土壤、肥料、產品品質、種植管理、銷售渠道、循環可持續發展和新農人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等因素在內,結合農業生產中各生產資料、生長階段、各種技術、法規、現有標准而形成的新型生態農業標准體系,通過標准管理及規范生產,並建立產品溯源系統查詢平台,以保證食品的安全,擴大消費者對五良認證農產品的品牌認知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打造中國安全食品良字型大小。

生態文化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將生態文化的培育與發展貫穿於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之中。依託本地生態資源優勢,對生態農業進行區域化戰略布局、專業化規模生產建設、系列化生產加工及經營以及經濟管理一體化進行優化布局,走出一條符合「三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我國的生態農業建設不僅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創新和戰略決策,也是我國倡導的農業生產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五良生態農業標准建設單位認證(五良生態農場)和五良生態農業標准產品認證(五良生態農產品)體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開展五良生態農產品認證工作是促進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和擴大出口的重要手段。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生態農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