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蟄是什麼意思 蟄有幾個讀音
1、蟄有兩個讀音和釋義,動詞zhē指刺痛、刺傷;名詞zhé指腔腸動物,即「水母」,俗稱「海蜇」 。
2、相關組詞:
蟄伏、蟄居、驚蟄、出蟄、入蟄、蟄燕、蟄陷、冬蟄、蟄藏、幽蟄、蟄地、永蟄、蟄螢、淪蟄。
㈡ 蟄是什麼意思
蟄就是指蟲子冬眠了,驚蟄嘛,就是春天來了,春雷動了,所以冬眠的蟲子受到驚動都醒了,不再蟄伏於土層中,開始出來活動了。
㈢ 蟄是什麼意思
蟄的本義:動物冬眠,藏起來不食不動。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的意思是指各種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該節氣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啟蟄」。西漢時期輯錄的《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據說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歷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
習俗:
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歷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於每年公歷3月5日或6日交節。驚蟄作為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
㈣ 蟄的原義是什麼
蟄的原義是動物在冬天潛伏起來,不食不動。所以後來才產生了蟄伏這詞語的。
㈤ 蟄的意思 蟄是什麼意思
1、蟄:zhé。動物在冬天潛伏起來,不食不動。
2、此意舊讀zhí,台灣除驚蟄外仍保留此讀。
3、詞析:形聲。從蟲,執聲。本義:動物冬眠,藏起來不食不動。
4、釋義:同本義。
5、蟄,藏也。——《說文》
6、蟄,靜也。——《爾雅》
7、蟄蟲始振。——《呂氏春秋·孟春》
8、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易·系辭下》。虞註:「蟄,潛藏也。」
㈥ 請問:二十四節氣中驚蟄的蟄是啥意思
1.回答:「蟄」指蟄伏,潛伏,蟄藏。
2.補充:「驚」為震驚,啟動之意。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驚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此時正值春天,氣溫回升,蟄居的動物驚醒,開始活動,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故而「驚蟄」意即春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㈦ 驚蟄的蟄是什麼意思
蟄釋義:
〈動〉
(形聲。從蟲,執聲。本義:動物冬眠,藏起來不食不動)。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蟄的意思是指各種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
「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
㈧ 驚蟄的蟄什麼意思 驚蟄的蜇是什麼意思呢
1、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2、《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3、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4、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