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綜合知識 > 什麼是麻風病

什麼是麻風病

發布時間:2022-10-22 15:11:43

⑴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一種慢性、有輕度傳染性的肉芽腫疾病,其特徵為皮膚、骨骼及內臟的潰瘍,會導致感覺喪失、癱瘓、壞疽及肢體變形,常發生於熱帶和亞熱帶。

⑵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後由於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病因】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離體後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在皮膚主要分布於神經末梢、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在黏膜甚為常見。此外骨髓、睾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少量的麻風桿菌。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黏膜排出體外,其他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病的傳染源是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膚黏膜含有大量麻風桿菌,是最重要的傳染源。傳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1.直接接觸傳染
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黏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黏膜的接觸所致,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發病有關,這是傳統認為麻風傳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認為帶菌者咳嗽和噴嚏時的飛沫和懸滴通過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是麻風桿菌傳播的主要途徑。
2.間接接觸傳染
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很小。
必須指出,機體的抵抗力無疑是在傳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麻風桿菌進入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發病後的過程和表現,主要取決於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機體的免疫狀態。近年來不少人認為,麻風病也和其他許多傳染病一樣,存在有亞臨床感染,絕大多數接觸者在感染後建立了對麻風菌特異性免疫力,以亞臨床感染的方式而終止感染。

詳情參考
http://ke..com/view/989.htm

⑶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

⑷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
症狀:發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某些誘因如葯物、氣候、精神因素、預防注射或接種、外傷、營養不良、酗酒、過度疲勞、月經不調、妊娠、分娩、哺乳等許多誘發因素都可引起。近年來認為麻風反應是由於免疫平衡紊亂所引起的一種對麻風桿菌抗原的急性超敏反應。麻風反應分為三型:
第一型麻風反應屬免疫反應或遲發型變態反應。主要發生於結核樣型麻風及界線麻風。其臨床表現為原有皮損加劇擴大,並出現新的紅斑、斑塊和結節。淺神經干表現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間為甚。原有麻木區擴大,又出現新的麻木區。舊的畸形加重,又可發生新的畸形。血液化驗無明顯異常,常規麻風桿菌檢查陰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風桿菌。本型反應發生較慢,消失也慢。根據細胞免疫的增強或減弱,分為「升級反應」和「降級反應」。「升級」反應時病變向結核樣型端變化,「降級」反應時向瘤型端變化。 邊界型麻風病引起的紅斑
第二型麻風反應是抗原、抗體復合物變態反應,即血管炎性反應。發生於瘤型和界線類偏瘤型。反應發生較快。組織損傷亦較嚴重。其臨床表現常見者為紅斑,嚴重時可出現壞死性紅斑或多形紅斑。常伴有明顯的全身症狀如畏寒、發熱等此外尚可發生神經炎、關節炎、淋巴結炎、鼻炎、虹膜睫狀體炎、睾丸附睾炎、脛骨骨膜炎、腎炎以及肝脾腫大等多種組織器官症狀。化驗檢查,可有白細胞增多、貧血、血沉加速、丙種球蛋白增高、抗鏈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顯增高。反應前後查菌無明顯變化,以顆粒菌為主。反應期持續時間,短者一、兩周,長者數月,逐漸消退。
第三型麻風反應呈混合型麻風反應,系由細胞免疫反應和體液反應同時參與的一種混合型反應。主要發生於界線類麻風。其臨床表現兼有上述兩型的症狀。

⑸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是由麻風分支桿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嚴重者可累及深部組織和內臟器官。麻風雖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可導致肢體殘廢和畸形,使患者喪失勞動力。麻風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男女均可發病。此外,麻風既不胎傳,也不遺傳。患了麻風病,必須抓緊早期防治,本病目前有特效的治療葯物和方法,治癒率較高。

⑹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麻風病的流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給流行區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積極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葯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⑺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什麼原因引起麻風病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病有什麼症狀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後,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
(一)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較強,麻風桿菌被局限於皮膚和神經。
(二)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本型發生的與結核樣型相似,為斑疹和斑塊,顏色淡紅、紫紅或褐黃,邊界整齊清楚,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或「打洞區」,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狀損害,洞區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
(三)中間界線類麻風:本型皮損的特點為多形性和多色性。
(四)界線類偏瘤型麻風: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斑塊和彌漫性浸潤等。
(五)瘤型麻風: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布全身。
(六)未定類麻風: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類型轉變。
麻風病需要做哪些檢查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製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後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注射後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於20毫米者為強陽性(+++),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生紅色浸潤性結節並有破潰者為強陽性(+++),結節浸潤直徑大於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一)。
如何治療
1、化學葯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葯物。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200mg/日,口服。
(3)利福平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
2、免疫療法。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
麻風病的病理改變
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乃有不同的組織反應。據此而將麻風病變分為下述兩型和兩類:
1.結核樣型麻風(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病灶內含菌極少甚至難以發現。病變發展緩慢,傳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膚及神經,絕少侵入內臟。
(1)
皮膚:病變多發生於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膚,呈境界清晰、形狀不規則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邊緣略高起的丘疹。鏡下,病灶為類似結核病的肉芽腫,散在於真皮淺層,有時病灶和表皮接觸。肉芽腫成分主要為類上皮細胞,偶有Langhans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圖1)。病灶中央極少有乾酪樣壞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見抗酸菌。因病灶多圍繞真皮小神經和皮膚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覺減退和閉汗。病變消退時,局部僅殘留少許淋巴細胞或纖維化,最後,炎性細胞可完全消失。
圖1
結核樣型麻風
真皮內有主由類上皮細胞構成的結節狀病灶,其中可見Langhans細胞,頗似結核結節,但中央無乾酪樣壞死
(2)周圍神經:最常侵犯耳大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腓神經及脛神經,多同時伴有皮膚病變,純神經麻風而無皮膚病損者較少見。神經變粗,鏡下有結核樣病灶及淋巴細胞浸潤。和皮膚病變不同的是神經的結核樣病灶往往有乾酪樣壞死,壞死可液化形成所謂「神經膿腫」。病變愈復時類上皮細胞消失,病灶纖維化,神經的質地因而變硬。神經的病變除引起淺感覺障礙外,還伴有運動及營養障礙。嚴重時出現鷹爪手(尺神經病變使掌蚓狀肌麻痹,使指關節過度彎曲、掌指關節過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縮、足底潰瘍以至指趾萎縮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體改變已不復見到。
2.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約占麻風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於皮膚表面,故稱瘤型。本型的特點是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有大量的麻風桿菌,傳染性強,除侵犯皮膚和神經外,還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結、肝、脾以及睾丸。病變發展較快。
(1)皮膚:初起的病變為紅色斑疹,以後發展為高起於皮膚的結節狀病灶,結節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團塊,常潰破形成潰瘍。多發生於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結節呈對稱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膚結節使面容改觀,形成獅容(facies
leontina)。
鏡下,病灶為由多量泡沫細胞(foamy
cell)組成的肉芽腫,夾雜有少量淋巴細胞。泡沫細胞來源於巨噬細胞,在吞噬麻風桿菌後,麻風桿菌的脂質聚集於巨噬細胞漿內,乃使後者呈泡沫狀。抗酸染色可見泡沫細胞內含多量麻風桿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謂麻風球(globus
leprosus)。病灶圍繞小血管和附件,以後隨病變發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與浸潤灶之間有一層無細胞浸潤的區域(圖2),這是結核樣型麻風所沒有的。由於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不出現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也很少。經治療病變消退時,麻風桿菌數量減少,形態也由桿狀變為顆粒狀,泡沫細胞減少或融合成空泡,纖維組織增生。最後病灶消退僅留瘢痕。
圖2
瘤型麻風
表皮萎縮變薄,真皮內有泡沫細胞的彌漫浸潤,後者與表皮層間有一薄層無細胞浸潤區相隔
(2)周圍神經:受累神經也變粗,鏡下,神經纖維間的神經束衣內有泡沫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細胞和Schwann細胞內查得多量麻風桿菌。晚期,神經纖維消失而被纖維瘢痕所代替。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和結核樣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陰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發生病變。
(4)臟器:肝、脾、淋巴結和睾丸等臟器常被瘤型麻風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結的腫大。鏡下皆見泡沫細胞浸潤。睾丸的曲細精管如有泡沫細胞浸潤,可使精液含有麻風菌而通過性交傳染他人。
3.界限類麻風(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應介於瘤型和結核樣型之間,病灶中同時有瘤型和結核樣型病變,由於不同患者的免疫反應強弱不同,有時病變更偏向結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變內有泡沫細胞和麻風菌。
4.未定類麻風
本類是麻風病的早期改變,病變非特異性,只在皮膚血管周圍或小神經周圍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風菌。多數病例日後轉變為結核樣型。少數轉變為瘤型。
1954年世界衛生組織為了廣泛宣傳麻風知識,消除人們對麻風的誤解,改善麻風病人的生活待遇,促進消滅麻風病的偉大事業的發展,為人民造福,決定將每年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國際防治麻風病日」。希望使公眾想到麻風病人,對他們就象對待其它一般疾病一樣。同時,也使整個社會尊重、關心、支持麻防工作,了解麻防工作是一個偉大的文明的事業。
1.
什麼是麻風病?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麻風桿菌是由挪威學者韓森於1874年首先發現,所以麻風病也叫韓森氏病。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是唯一的已知傳染源。麻風的潛伏期可長達幾年,一般3至5年,有的甚至更長;麻風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最重的有25個國家,僅有一千二百多萬登記病人;全世界每年新發現病人約有50萬;我國目前僅有5000多現症病人,但治癒留有殘疾的病人有12萬之多,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雲、貴、川和廣東等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
2.
麻風桿菌:一般為小直棒壯或兩端有微彎曲的細菌,長度一般在1至8微米,寬0.2至0.5微米,經抗酸染色,可見桿狀、鼓錘狀、啞鈴狀、串珠狀、顆粒狀等形態。染色完整的桿菌一般認為是活菌,不完整的是死菌。麻風桿菌離開人體不易生存,因此培養現還未獲得成功。麻風桿菌在0℃可活2周,60℃以上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既可殺滅。
3.
麻風病的早期症狀和主要體征有哪些?麻風病的臨床表現是多樣性的,為描述方便可以分為三部分:
A.「原發」性損害是指由麻風菌直接導致的各種各樣的皮損和周圍神經損傷。皮損可以是一處或多處,通常其顏色均較周圍的正常皮膚淺一些,有時這些損害也可以是淡紅或銅色的。以斑診、丘診、斑塊、彌漫浸潤、結節、潰瘍為常見。神經損傷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麻風皮損大多數緩慢發生、發展,但以反應形式為首發症狀者也因麻風病人機體免疫力不一,發病後臨床表現各異,一般分為結核樣型麻風、界線類麻風。多數皮損麻木無汗,但少數有癢感或奇癢。並伴有感覺障礙:感覺喪失是麻風病的典型特點,皮膚損害處可顯示不同程度的溫覺、痛覺等感覺障礙。
B.麻風菌抗原誘導的免疫反應性損害是指麻風菌在體內死亡後會釋放抗原,誘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如麻風結節性紅斑、虹膜睫狀體炎和神經炎等。這些表現一般出現在皮膚和周圍神經損害之前,但有時也可發生較早,成為首發和突出表現,常引起誤診。請您注意對皮膚和周圍神經檢查,可疑時請轉有關專科醫生協助診斷。
C.神經損傷主要見於周圍神經干,表現為皮膚的感覺障礙和受損神經所支配的肌肉變的軟弱無力。周圍神經損害後的並發症:如手足麻木、無汗,晚期可出現皸裂、潰瘍,甚至骨和組織吸收。以上表現可相互重疊和交叉,一般病期越短,神經損害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預防畸殘有重要意義。
4.
麻風病是如何傳播的?目前對麻風菌在體外的生存情況和傳播途徑尚不十分清楚,但有證據表明,除直接密切接觸外,呼吸道是麻風菌傳播的重要途徑。麻風菌感染後會不會發病取決於機體自然免疫力,科學證明絕大多數健康人(95%-99%以上)對麻風菌都有自然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風菌也不發病,只有易感者才會發病。它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但它的傳染性很小,也不會遺傳。而且夫妻間也極少相互傳染。
5.
懷疑自己患了麻風病怎麼辦?現在麻風的分類是:查到有菌或未查到菌,但皮損超過5塊的屬於多菌型(MB);未查到菌,皮損少於5塊的歸屬少菌型(PB)。如果你懷疑自己的症狀象麻風,主要及早去當地的皮防站(所)或防疫站就診,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以免貽誤病情,失去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的機會。麻風病一般不致命,但它會損害神經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耽誤了治療會給自己留下終身的殘疾!
6.
麻風病能治癒嗎?麻風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為歷史,麻風和其它慢性病一樣,完全能治好。隨科學的發展,治療麻風病的葯物越來越多。四十年代,氨苯碸治療麻風收到很好的效果,相繼研製出利福平、利福定、氯苯吩嗪等多種強殺傷和抑制麻風桿菌的葯物。現使用聯合化療,療效更為顯著,只要服上一個星期的葯,體內的細菌就可殺死95%以上。只要堅持服葯,少菌型麻風服半年的葯,多菌型服兩年的葯,麻風病就治癒了,就是一個健康的人。聯合化療就是用兩種以上作用機理不同的葯物聯合使用治療麻風。對聯合化療的效果,目前各國麻風專家及有關學者一致認為治療麻風的最佳方案。聯合化療的葯物現在使用的是利福平、氨苯碸和氯苯吩嗪。
7.
麻風病人需要隔離治療嗎?麻風病人不應與家人和社會隔離,治療就在家進行,病人只要服一周葯後,基本上就失去傳染性。病人在家治療不但可和家人一起生活,而且可以從事他應從事的工作。
8.
那些醫療部門負責麻風防治?當懷疑患有麻風病時,首先和當地皮防機構取得聯系,在我國各地情況不同有的縣市有麻風防治專業機構(通常稱皮膚病防治站或皮防所),沒有專業機構的地區,可與當地衛生防疫站或衛生局聯,基層衛生所與鄉鎮醫院聯系。也可以同各省的皮膚病研究所聯系或與我協會直接取得聯系。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給您一個滿意的答復!
9.
麻風病的特徵:
長期生瘡、不痛不癢;紅斑白斑、麻木閉汗;眉毛稀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有蟲爬;皮膚乾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難忍;虎口無皮、手指變曲;小腿變細、吊腳跛行;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足底潰爛、長期不愈。如果你有以上症狀者,請到當地皮防(所)或防疫站慢病科就診。

⑻ 麻風病是什麼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後由於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病因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離體後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
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在皮膚主要分布於神經末梢、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在黏膜甚為常見。此外骨髓、睾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
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少量的麻風桿菌。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黏膜排出體外,其他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
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病的傳染源是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膚黏膜含有大量麻風桿菌,是最重要的傳染源。傳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1.直接接觸傳染

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黏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黏膜的接觸所致,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發病有關,這是傳統認為麻風傳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認為帶菌者咳嗽和噴嚏時的飛沫和懸滴通過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是麻風桿菌傳播的主要途徑。

2.間接接觸傳染

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很小。

必須指出,機體的抵抗力無疑是在傳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麻風桿菌進入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發病後的過程和表現,
主要取決於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機體的免疫狀態。近年來不少人認為,麻風病也和其他許多傳染病一樣,存在有亞臨床感染,絕大多數接觸者在感染後建立了
對麻風菌特異性免疫力,以亞臨床感染的方式而終止感染。
2臨床表現

風桿菌侵入機體後,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在典型症狀開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適,肌肉和關節酸痛,四肢感覺異常等全
身前軀症狀。免疫力較強者,向結核樣型麻風一端發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發展。現根據五級分類法,對各型麻風症狀特點分述:

1.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較強,麻風桿菌被局限於皮膚和神經。皮膚損害有斑疹和斑塊,數目常一、二塊,邊緣整齊、清楚、有淺
感覺障礙,分布不對稱,損害處毳毛脫落,為很重要的特徵。斑疹顏色有淺色和淡紅色,表面常無鱗屑。斑塊的顏色常為暗紅色,輪廓清楚,損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
的皮神經。有時損害附近的淋巴結也變大。頭發,眉毛一般不脫落好發於四肢、面部、臀部,除頭皮,腹股溝,腋窩外,其他部位均可出現。

本型的周圍神經受累後,神經桿變粗大呈梭狀、結節狀或串珠狀,質硬有觸痛,多為單側性,嚴重時因發生遲發型超敏反應
可形成膿瘍或瘺管。部分病人中人神經症狀而無皮膚損害,稱為純神經炎。臨床上表現神經粗大,相應部位的皮膚感覺障礙和肌無力。神經受累嚴重時,神經營養、
運動等功能發生障礙,則出現大小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形成「爪手」、「猿手」、「垂腕」、「潰瘍」、「兔眼」、「指(趾)骨吸收」等多種表現。畸形發生比
較早。本型查菌一般為陰性。麻風菌素實驗晚期反應為陽性。

2.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發生與結核樣型相似,為斑疹和斑塊,顏色淡紅、紫紅或褐黃,部分邊界整齊清楚,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或
「打洞區」,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狀損害,洞區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損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許鱗屑。損害數目多發,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軀干、
四肢、面部為多,分布較廣泛,但不對稱。除面部外,一般皮損淺感覺障礙明顯,但較TT輕而稍遲。除非局部有皮損,頭發、眉睫一般不脫落。神經受累粗大而不
對稱,不如TT粗硬而不規則。黏膜、淋巴結、睾丸、眼及內臟受累較少而輕。

本型查菌一般為陽性,細胞密度指數2~3+。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為弱陽性、可疑。細胞免疫功能試驗較正常人低下。預後一般較好。「升級反應」可變TT,「降級反應」可變為BB。麻風反應後易致畸形和殘廢。

3.中間界線類麻風

本型皮損的特點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塊、浸潤等。顏色有葡萄酒色、枯黃色、棕黃色、紅色、棕褐色等。有
時在一塊皮損上呈現兩種顏色。邊緣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損害的形態有帶狀、蛇行狀或不規則形,若為條片狀,則一側清楚,一側浸潤不清。若為斑塊,中央有
「打洞區」,其內環清楚高起,漸向外體面斜,外緣浸潤而不清,呈倒碟狀外觀。有的損害呈紅白的環狀或多環狀,形似靶子或徽章,稱為「靶形斑」「徽章樣
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損呈展翅的蝙蝠狀,顏色灰褐,稱為「蝙蝠狀面孔」。常見一個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膚上存在似瘤型和結核樣型的損害。有時可見到「衛星狀」
損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髖部可風由結節組成的厚墊狀塊片。損害表面滑、觸之較軟。損害數目較多,大小不一,分布廣泛,多不對稱。神經受損後,輕度
麻木,比結核樣型輕,比瘤型重,中度粗大,質較軟,較均勻。眉睫稀疏脫落,常不對稱。黏膜、淋巴結、眼、睾丸及內臟可以受累。

本型查菌為陽性,細菌密度指數3~4+。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界於兩極型之間。本型最不穩定,「升級反應」向BT發展,「降級反應」向BL發展。

4.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斑塊和彌漫性浸潤等。損害大多似瘤型損害,數目較多,形態較小,邊界不清,表面光
亮,顏色為紅或桔紅色。分布較廣泛,有對稱的傾向。損害內的感覺障礙較輕,出現較遲。有的損害較大,中央呈「打洞區」,內緣清楚,外界浸潤模糊。眉、睫、
發可以脫落,常不對稱。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彌漫性浸潤也可形成「獅面」。中晚期病人黏膜充血、浸潤、腫脹、淋巴結和睾丸腫大有觸痛。神經受累傾向多發雙
側性,較均勻一致,觸之較軟,畸形出現較晚且不完全對稱。

本型查菌強陽性,細菌密度指數為4~5+。麻風菌素晚期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缺陷。預後多數演變為LL,也可演變為BB型麻風。

5.瘤型麻風

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因此組織器官受侵的范圍比較廣泛。皮膚損害的特點是
數目多,分布廣泛而對稱,邊緣模糊不清,傾向融合,表面油膩光滑。皮膚的顏色除淺色斑外,大多由紅色向紅黃色、棕黃色發展。感覺障礙很輕。在較早期就有眉
睫毛稀落的表現,先由眉的外側開始脫落,以後睫毛也稀落,這是瘤型麻風的一個臨床特點。麻風桿菌檢查強陽性,皮膚損害有斑疹、浸潤、結節及彌漫性損害等。
早期斑狀損害分布於全身各狀,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見,顏色淡紅色或淺色,邊界不清,須在良好的光線下仔細檢視,方可辯認。稍晚,除斑損繼續增多外,陸續
形成淺在性、彌漫性潤和結節。在面部由於浸潤彌漫增厚,外觀輕度腫脹,眉睫常有脫落。稍晚,斑損融合成大片浸潤,或在斑損和彌漫性浸潤上出現結節,彌漫性
浸潤向深部發展,更增明顯而嚴重。往往遍及全身。在面部彌漫增厚,皮紋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變大,眉睫脫光,頭發稀脫或大片脫落,結節和深在性浸潤混融在
一起,眼結膜充血,形成「獅面」樣外觀。四肢伸側、肩、背、臀部、陰囊等處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結節。更晚,由於彌漫性損害部分吸收,並有明顯感覺障礙和閉
汗。在小腿,皮膚輕度變硬,光滑發亮,出現魚鱗樣或蛇皮樣損害,長久不退,有的頭發幾乎脫光,可見殘發多沿血管存留分布。

神經干雖然受累,但感覺障礙較輕,表現較晚。神經干輕度粗大,對稱而軟,到晚期也可出現肌肉萎縮、畸形和殘廢。

鼻黏膜損害出現較早,先充血腫脹,以後隨著病情加重,發生結節、浸潤和潰瘍。嚴重者可有鼻中隔穿孔,當鼻樑塌陷即見鞍鼻。淋巴結在早期即已受累,輕度腫大,往往不為人們所注意,到中晚期則腫大明顯,並有觸痛。睾丸受累,先腫大後萎縮,並有觸痛,出現乳房腫大等。

眼部受累,可發生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等。內臟組織器官也同時受累,如肝脾腫大等。

本型查菌強陽性,5~6+。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明顯缺陷。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畸形較少,晚期可致殘廢。本型比較穩定,只有極少數在一定條件下可向BL轉變。

6.未定類麻風

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他類型轉變,可自愈。皮損單純,
上有淡紅斑或淺色斑,表面平無浸潤,不萎縮。毳毛可脫落。皮損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布不對稱,皮損可有輕度感覺障礙。一般
無神經損害。毛發一般不脫落。一般不累及內臟。查菌多為陰性。麻風菌素試驗可為陽性也可為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有的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明顯缺陷。麻風
菌素試驗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正常者預後良好。其發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他類型演變。

⑼ 什麼是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支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引起早期的外周神經損害,主要侵犯皮膚、黏膜和眼部,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
主要傳染方式是與傳染性麻風患者長期直接接觸,以多種葯物聯合治療為主。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麻風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