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明節又叫什麼名字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早在春秋時,清明不生火做飯,只吃事先准備好的冷食,即「寒食」。後來,寒食節活動逐步由紀念介之推禁燃炊煙、膳用冷食為主,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宗。
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先賢的重要形式,每逢寒食節,即掃墓祭祖,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節日—清明節,此時,寒食節與清明節已經合二為一。所以,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晉國重臣,他跟著晉國公子重耳(即晉文公)在外面流浪多年。有一次,重耳在逃亡途中,飢寒交迫,心力交瘁。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食用。十九年之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了國君,當年跟著他的大臣都得到了賞賜,唯獨對自己有割股之恩的賢臣介子推被忘記了。介子推也不願爭功,遂隱居於綿山。
後來重耳想起了介子推,就想讓介子推出來做官,介子推堅決不願為官,藏於深山之中。晉文公只好放火燒山,想著介之推至賢至孝,他一定會背著母親走出樹林來,結果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在一株老柳樹下被燒死了。
後來晉文公下令,規定每年的介子推死難日為寒食節,這一天只能吃冷食冷盤,以紀念介子推。這個事件後來就變成了寒食節的來源。翌年的這一天,晉文公素服又領群臣徒步登介山祭奠介子推。祭掃後,晉文公將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⑵ 清明節的別稱有哪些
清明節的別稱有哪些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有很多別稱,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清明節的別稱,並為大家一一講解,供大家參考學習,歡迎瀏覽!
1、清明節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2、柳節
晉·周處《風土記》有記載,雲清明節為柳節。相傳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而有插柳風俗,衍生柳節之名目。介子推是隨晉公子重耳避國亂流亡的諸臣之一,重耳多年後歸國踐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封賞從亡諸臣,「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奉母避居綿山,重耳去請他出山,他不願為官,重耳命人焚山逼促,他抱住柳樹不出,與其母都被燒死;後世人指此日為清明日,其實春秋時代還不知有此節氣。清明插柳枝以作紀念,當是很久以後形成的節俗。清明時節,柳樹新綠,傳出春信,清明日就又稱柳節。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則雲:「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
禁煙指禁炊煙,不生火只吃此前煮就的冷食品,相傳亦是紀念介子推而立禮俗。其說非,因為寒食禮俗在介子推之前就有,隋·杜公瞻為《荊楚歲時記》所加按語引《周書,不能說「清明即寒食」。
3、三月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這里所用「清明」不是名詞,而是與「潔齊」同為形容詞,「潔齊」謂萬物因溫濕潤澤而生長,「清明」指氣候清凈而明媚。清明節在夏歷三月間(日期有參差,而在公歷則每每在4月4日或5日),故又名三月節。
4、鞦韆節
見於明·劉若愚《明宮史》。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按《析津志》雲: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苑,下至士庶,俱立鞦韆架,日以嬉戲為樂。」《紅樓夢》敘及飲酒行令,有「女兒樂,鞦韆架上衣衫薄」之句。清明時換上春裝,開始盪鞦韆,故有鞦韆節的`名稱。
5、踏青節
嶺南春早,踏青節定得亦早,以夏歷二月初二日為踏青節,但大部分地區,從中原、江南到華北都以清明為踏青節。這些地方,春信日期有先後,華北一帶要在公歷4月中旬或下旬開春,但踏青節卻也定在清明。
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6、寒食節
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因為有上墳、效游、斗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所以也稱鞦韆節,拔河節等。
7、掃墳節
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的別稱,來自氣象、物候、民俗,可謂雅俗相共了。
民間另有別稱,踏青節、鬼節、冥節、死人節、聰明節、死節、掃墓節。
8、上巳節
也稱女兒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1、寒食節
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2、踏青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清明節的來歷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3、鬼節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⑶ 清明節的別稱是什麼
清明節的別稱:踏青節、祭祖節、行清節、三月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節日相關:
掃墓祭祖是我國自古就有的傳統習俗,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清明習俗的中心。中國人自古看重孝道,故而非常重視喪葬習俗。
東周戰國時代的《孟子奇人》中就描繪了這樣的一個場景:一個為人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乞食那裡的祭品。可見掃墓之風在戰國時代便已十分盛行。直到唐代,在唐玄宗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以後,掃墓逐漸成為重要的社會風俗。
直到今天,我們依舊沿襲著這樣的風俗習慣,並在不同的地方演化出了不一樣的祭祖文化。雖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習俗,但我們寄託哀思的心情是一樣的。
⑷ 清明節又叫什麼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古人有清明節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也叫祭祖節,指祭祀祖先的節日,同時行清節是清明節的別稱,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
⑸ 清明節又叫什麼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⑹ 清明節有哪些別稱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清明節有哪些別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的別稱有:
1、寒食節
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2、踏青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清明節的來歷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3、鬼節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拓展內容: 清明節來歷介紹習俗及傳說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⑺ 清明節還有什麼名稱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踏青節、鬼節、冥節、死人節、聰明節、祭祖節、行清節、三月節等。
1、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冷食,故而得名。
2、踏青節: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清明節的來歷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3、鬼節: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4、祭祖節:指祭祀祖先的節日。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除夕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四大祭祖大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同祭祀祖先。
5、行清節:是清明節的別稱,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行清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6、三月節:台灣農歷三月三日稱「三月節」或「三日節」,漳州人於今日祀祖祭墓,而清明節不另祭之。農歷三月初三原是玄天上帝生日,台灣此日稱為「古清明」或「三月節」,需祭祀祖先。玄天上帝指北極星而言,古人信仰北極星,認為是統治天界的帝王,所以在台灣信眾甚多。
⑻ 清明節別稱有哪些呢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