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綜合知識 > 國民黨為什麼放棄台灣軍權了

國民黨為什麼放棄台灣軍權了

發布時間:2022-11-05 09:13:37

A. 國民黨是怎麼丟掉軍權的

蔣介石去世後,廢除「總裁」制,黨的首腦改稱中央委員會主席,由蔣經國連任至1988年1月13日去世。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戰爭中節節敗退,而中國共產黨則於10月1日在北京(昔稱北平)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從南京陸續遷至廣州、重慶、四川成都及西康西昌,最後於12月9日遷至台灣台北;12月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隨政府由成都遷至台北。

蔣介石去世後,廢除「總裁」制,黨的首腦改稱中央委員會主席,由蔣經國連任至1988年1月13日去世。其後則由李登輝繼任至2000年3月。期間地位為台灣地區執政黨。其後台灣地區領導人由台灣民主進步黨人士陳水扁繼任,在此期間中國國民黨成為台灣地區最大在野黨,直到2008年中國國民黨人士馬英九競選成功,中國國民黨才再度成為台灣地區執政黨。

B. 國民黨最後為什麼跑台灣了

首先是台灣海峽海闊浪高,只有它才能暫時阻止沒有海、空優勢的共產黨軍隊的乘勝追擊。

其次,台灣作為「反共救國的復興基地」,有著大陸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越之處,

即:1、台灣氣候適宜,物產豐富,全島土地利用率高,糧食等農產品基本可滿足軍民所需;

2、台島內部交通便利,工業有「日據時代」留下的基礎,若善於經營,經濟可望起飛;

3、在軍事上,台島有海峽與大陸相隔,易於防守。且位於太平洋西緣,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與美國的遠東防線銜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美國不會棄之不顧,若得美援,台灣將萬無一失。

再個,台灣長期與大陸阻隔,中共組織與人員活動較少,又經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整肅,干擾更少,未來即使社會稍有動盪,台島四面環海,呈封閉狀態,境內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農村都已開發,當局極易消除不穩定因素以穩定社會。

因此,國民黨若將黨、政、軍、財、文中心遷台,再帶來較多的資金和人才,必將建成穩固和強盛的台灣基地,適當時就可「反攻大陸」。這一番主張已然是國民黨唯一的選擇。

(2)國民黨為什麼放棄台灣軍權了擴展閱讀

國民黨政府在解放戰爭後期曾考察比對過這3個方案,最終選擇了台灣。西南方案有兩點主要劣勢:第一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兵力遠非抗戰時日軍規模能夠相比,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能夠利用地域縱深和西南地形特點與對方形成僵持。

很大程度上是日軍兵力不足導致,而解放戰爭時期卻不行。川滇雖遠,但始終屬於大陸,解放軍陸軍占據壓倒優勢。西南方向的國民黨軍滿打滿算90萬人,無法長期抵禦500萬解放軍部隊,頑固打下去遲早要被殲滅。

第二點,西南不比北方和東部國土,當地的國民黨軍部隊多為「雜牌」,如川軍、滇軍等,這些部隊與中央系積怨已久,盧漢、劉文輝、鄧錫侯等西南軍閥大佬一直對蔣政府恨之入骨。

國軍想要據守西南,恐怕只是痴人說夢,老蔣要面對的不光是解放軍,恐怕還有內部的地方派系。事實上的西南戰役進程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退守西南方案首先宣告破產。

再看海南島。海南雖然面積、地理因素與台灣相仿,但是真實條件卻遠遠不如台灣。一方面,海南島距離大陸太近,海峽平均寬度不到30千米,不足以形成安全距離。想靠瓊州海峽阻擋解放軍,這點優勢實在過於單薄,解放軍就算沒有海軍也能靠木船登島。

此時國民黨軍只剩60萬部隊,台灣和海南必須集中一點防禦,分兵只能使防守難度加大。選一個的話選哪裡呢?

自然是放棄海南而守台灣,因為台灣海峽寬度超過130千米,沒有一定的海空軍力量無法保障陸軍登島,至少能拖延時間贏得喘息機會。這也是海南島的薛岳集團1950年遭到四野進攻後,沒有頑固死戰,而是很快將其有生力量撤往台灣的主要原因,可以說是有預案的。

C. 1949年解放前夕,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這背後是誰在出主意

1949年年初,蔣介石來到溪口,隨即便給他的兒子蔣經國下了一道命令,命他督促空軍司令部按時完成定海機場的修建任務,絕對不得拖延。

當時,很多人並不明白蔣介石的這一意圖,但是不久之後,原因就清楚了:蔣介石已經對國民黨政權的土崩瓦解有所預見,在給自己尋找後路。

果不其然,四個月之後,南京、上海相繼被解放,國民黨直接面臨傾覆之危。7月,蔣介石開始命令國民黨部隊通過定海機場逐步撤離大陸,退守至台灣。

12月,蔣介石和蔣經國也一臉苦澀地登上了「中美號」專機,往台灣島飛去。此後,蔣介石便再也沒有回到大陸。

當時,對於退守到何處,國民黨內部有著不同的意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蔣介石最終選擇了寶島台灣?這背後又是誰在替蔣介石出主意呢?

1948年12月31日,大約有40名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受邀來到蔣介石的官邸吃飯,這些國民黨官員發言結束之後,蔣介石咆哮道:「我不想引退!你們這些國民黨官員卻想讓我引退。」最終,蔣介石還是引退了。

次年年初,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結束之後,國民政府的主要力量已經基本上被消耗殆盡。

蔣介石退位,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幾乎被盡數全殲,只剩下一些散兵游勇四處游盪,任誰去看,國民黨政權都要倒台了。

面對這種局勢,雖已退位但仍掌握國民黨實權的蔣介石不得不考慮國民黨軍隊此後應何去何從這一迫切的問題。

當時,長江以北已經全部迎來了解放,國民黨已不再擁有寸土;三大戰役,國民黨被殲150多萬軍力,五大主力損失殆盡,長江自然也是守不住的;劃江而治,沒有可能;和談,籌碼盡失。

所有的出路都行不通的時候,只剩下最後一個選擇: 逃跑。

蔣介石開始為逃跑做准備,他一邊讓兒子蔣經國督促修建定海機場這一任務,一邊就退守何處與國民黨黨內人士展開了討論,但是,國民黨內各個軍官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最開始,蔣介石比較傾向於大西南, 大西南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北面有秦嶺,東面臨長江三峽,南面是橫斷山脈,地形十分凶險,處處可做屏障,並且除了在地理位置上占盡優勢,還是八年抗戰的「福地」。不少人贊同這一觀點,還提出,如果此處不行,還有著足夠的後退空間,可以到緬甸去發展。

不過,這里的軍閥勢力十分混亂,甚至可以說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如果到了那裡,各派軍閥不聽從指揮,再遇到戰鬥力強悍的解放軍,到時必然會走向腹背受敵的境地,難道真的要躲到緬甸的密林中,去過原始生活嗎?蔣介石心中的擔憂揮之不去。

也有人說,可以考慮海南島。 海南島雖然也有著明顯的優勢:僅僅憑借瓊州海峽,就能夠抵抗一陣子,萬一被解放軍攻到島上,還可以退居到菲律賓。可這里還比不上大西南,島上的耕地十分有限,既無法養活軍隊,也無法發展工業,長期發展可謂十分受限。

西南、海南,各處有各處的優勢,也都存在著難以忽視的劣勢,蔣介石一時間猶豫不決,難以抉擇。

就在這時,有人給了蔣介石一條建議: 「上上良策是退守台灣!」

聞此建議,蔣介石眼睛一亮,可以去台灣!

蔣介石第一次踏上台灣的土地,是在1946年10月,當時為了紀念台灣光復一周年,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飛抵了台北。

那次台灣之行,蔣介石受到了台灣民眾的熱烈歡迎,在紀念大會上蔣介石在致辭時說: 「這實在是我平生感到最愉快,最光榮的一天。」 就連當時他和宋美齡下榻的「涵碧樓」的景緻都被他嘆為「佳絕」。

蔣介石在台北接待當地各界名流人士時直言: 「台灣民眾的熱烈歡迎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台灣是一片凈土,應珍重建設,使之成為全國模範省!」

看得出來,對於寶島台灣,蔣介石首先在心理上,是十分認可和能夠接納的,雖然當時他或許並未想過有朝一日會敗退至台灣,但台灣無疑是蔣介石心中可以從根本上進行重新建設的最佳之處。

向蔣介石諫言「退守台灣」的人又是誰呢?他就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鼻祖」張其昀。

張其昀是地學大家竺可楨的門下學子,跟隨竺可楨深入研究了地理學,還跟著哲學大師劉伯明,以及史學大師柳詒徵研學了人文哲學和人文 歷史 。在完成學業以後,因扎實的學術功底,被一眾報館邀請前往工作,最終,張其昀選擇了上海商務印書館。

但是這樣一位潛心研究學術的學者,為何會與國內的軍事斗爭產生瓜葛與糾紛呢?這與他工作的環境有關,可以說選擇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使他與國民黨結下了深深的淵源。

張其昀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期間,蔣介石身邊的重臣之一陳布雷剛剛接任了《商報》的主編一職,因其工作的原因,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所以陳布雷就總往他曾工作過的比較熟悉的商務印書館跑,當時負責接待陳佈雷的正是張其昀。

不過,兩人平時除了一些在工作上的交接,並沒有過多的接觸和交流。直到一次偶然事件的發生,為兩人帶來了結下友誼的契機。

當時,《商報》要發表一篇和地域有關的工作,陳布雷便和往常一樣來到商務印書館尋找相關的資料和書籍,但那天,陳布雷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相關的資料,很是著急。

看著在資料堆里翻來翻去的陳佈雷,張其昀試探的張口問了是遇到了什麼問題,陳布雷將問題告訴了張其昀,精通地理知識的張其昀條理清晰的為陳布雷解答的心中的疑惑。

一個看上去平平無奇的商務印書館的普通小職員竟有著如此深厚的地理學知識,這讓陳布雷很是訝異。

「你對地理學很有研究呀。」陳布雷掩飾不住心中的驚喜。

張其昀如實回答:「是的,我曾經跟著竺可楨老師學習。」

「原來竟是地學大師竺可楨的高徒啊。」陳布雷笑著伸出了手。

兩手相握,頗有一番相見恨晚的意味。

那以後,兩人常常在一起討論一些學術問題,也慢慢地結下了極深厚的友誼。

1927年,一直不遺餘力為革命奔走的陳布雷加入了國民黨,並且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而張其昀則受邀到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系任教。期間,兩人聯系不多。

北伐勝利之後,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化,爆發了中原大戰。各大軍閥戰敗以後,退守到了自己曾割據一方的各行省,不熟悉那些地方的蔣介石不敢貿然出擊,於是,深得蔣介石信任的陳布雷向蔣介石引薦了精通地理知識的張其昀。

之後,張其昀用自己所學為蔣介石詳細介紹和分析了各大軍閥盤踞之處的地形、地勢,盡管聽完張其昀地分析,蔣介石權衡了利弊之後,最終放棄了追擊的念頭。但是有著豐富地理知識儲備的張其昀,卻深受蔣介石的欣賞。

蔣介石在心中謀算著,假如張其昀能夠一直為他所用,那麼以後在攻打地形、地貌隱秘多變的共產黨革命根據地時,一定會有著意料之外的效果。

於是,這之後,張其昀便同陳布雷一樣,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成為了蔣介石身邊出謀劃策的軍師。期間,在學術上大有成就的張其昀還被美國國務院邀請前往哈佛大學教書。蔣介石經常和陳布雷說他和張其昀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1948年11月,國民黨已經大勢已去,對未來感到無望的陳布雷自殺身亡,所以在國民黨政權倒台,四處尋找逃亡之所時,張其昀作為蔣介石身邊唯一的軍師,站出來為蔣介石排憂解難,告訴蔣介石: 「上上良策是台灣。」

為什是台灣?張其昀給出了足夠的理由。

首先,台灣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台灣島位於中國的東南海域,與大陸之間隔著寬度長達200公里,平均深度有60米的台灣海峽,這里浪高風大,對國民黨來說是阻隔解放軍的一道不可多得的天塹。另外,台灣島的四周還分布著眾多的島嶼,這些也是國民黨抵禦解放軍的前沿陣地。

當時我軍的空軍力量十分薄弱,海軍也是處於一片空白的狀態,所以,如果國民黨退守到這里,解放軍陸軍很難在沒有海、空兩軍的掩護和保障下實現登島的目的,這就意味著可以完全將解放軍置於海峽之外。

除此之外,張其昀知道蔣介石一定不甘心割捨大陸,又告訴他,台灣和大陸的江浙地帶隔海相望,實現轉移該地區物資一事不是什麼難題,所以等到國共兩黨的實力發生逆轉之後,國民黨軍可以在直接佔領江浙一帶,這樣一來,之後的戰爭就會有足夠的物資保障。

蔣介石最大的擔憂,就是不能再回大陸,張其昀的分析可以說為蔣介石消除了心中最大的顧慮。

張其昀繼續分析, 台灣處於北回歸線上,整個島嶼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整體的環境溫暖舒適,降水量和熱量都十分充足,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的栽培和種植,這能夠順利解決糧食供給問題,避免糧食的進口。 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減少財政支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夠最大程度上保障台灣的糧食安全。

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國民黨軍在這里有長期發展的條件。

並且,這里與美國的遠東防線距離十分近。東南亞諸多島嶼上都有著美國的軍事基地,台灣又是東南亞地區的門戶,所以如果國民黨軍退守到台灣,當解放軍對國民黨軍發起進攻的時候,美國勢必會站出來插手管上一管。

其次,台灣島的居民對國民黨有擁護之情, 這一點,前面我們也提到過,蔣介石和其夫人宋美齡第一次登島就受到了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

這要從台灣與大陸的 歷史 淵源講起。

大陸與台灣最早的聯系遠在三國時期,當時中原政權派人抵達了台灣島,並帶回了近千名台灣籍士兵。之後,大宋又直接將台灣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管轄范圍,還派兵駐守在這里。元、明兩代在台灣都設有巡檢司,明末,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回台灣抵禦大陸清政府一事,更是盡人皆知。

後來,清政府出兵,台灣再次被納入中國版圖。十九世紀末,清政府在台灣設置了「分巡台廈兵備道」以及台灣府,台灣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行省。

1894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明治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因此,台灣被劃歸給了日本,這以後,台灣地區便一直被日本人統治和經營。二戰結束以後,日本從台灣撤兵,接收台灣的正是中華民國。

所以,長期處於日寇統治下的台灣當地居民,缺少民族歸屬感,自然會對接收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產生一種擁護之情。另外,對於蔣介石來說,更重要的一點則是,由於長期被日寇統治,台灣島內對於國共兩黨的斗爭不是十分了解,而且,島內還沒有受到共產主義思想的輻射,這讓蔣介石欣喜不已,認為台灣簡直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凈土」,十分適合他重新再來。

除此之外,日本在統治台灣期間的建設可謂是不遺餘力,因為當時日本將台灣當做遏制中國,甚至搶占東南亞的跳板,所以建立了許多近代企業,台灣島內的交通也十分的便利。工業有著不錯的基礎,基礎設施建設又相對健全,整體來說,島內具備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

蔣介石聽完張其昀的分析,開始思考退守台灣的可行性。經過一番認真地思考以後,蔣介石最終同意了張其昀的提議,最終決定,撤退至台灣。

當時蔣介石已經退到了幕後,為了能夠成功退守台灣,他回到自己的故鄉浙江奉化溪口,設立了7部電台,在暗中遙控著國民黨大大小小的事情。

退守台灣的第一步,就是轉移財產。當時蔣介石將這項任務交給了自己的長子蔣經國,蔣經國根據蔣介石的指示,來到上海,找到了國民黨中央銀行的總裁俞鴻鈞。

蔣經國對俞鴻鈞說:「我奉蔣委員長之命前來,為保國家一線生機,望中央銀行將現金移存到台灣,以策安全。」

最終,蔣經國和俞鴻鈞一起,成功向台灣轉移了中央銀行的92萬兩黃金,以及8000萬美金。可謂是掏空了國庫。

除了將大量的金錢轉移到台灣,蔣介石還盤算著轉移大量的軍火,以望事後能夠東山再起。他命當時的滬杭竟被總司令湯伯恩將江陰的大炮進行拆除,拆除之後的大炮後來都被秘密運往了台灣。

治理台灣的政策也逐漸開始擬定了,之後的政治會議上他,他十分感慨地說:「此時的江南半壁業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我們必須做好長駐台灣的准備。」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聽著不遠處的解放軍的炮火聲,望著天空滿臉哀愁,最後轉身和蔣經國一起登上了前往台灣的飛機。這一去,蔣介石從此便再也沒有回過大陸。

後來,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一個是兵力,而另一個則是民心。

歷史 一遍遍地告訴我們,與人民作對的,逆時代潮流而動的,阻擋 歷史 前進的,終將被人民所拋棄,終將被 歷史 前進的巨輪所碾壓。

1950年,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勢力被消滅殆盡,中共中央派出粟裕大將率百萬大軍陳列台灣海峽對岸,但正如張其昀所說,台灣海峽又長又深,波浪又十分洶涌,解放軍戰士無法完成渡海登陸作戰。之後,又爆發了朝鮮戰爭,解放軍戰士又以志願軍戰士之名趕赴了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解放台灣的事情便由此擱置了。

當然,退守到台灣以後,蔣介石自然也是不甘心的,時刻都在想著反攻大陸,但屢戰屢敗,現實讓他明白也許此生恐怕終再難回到大陸。但是對於「一個中國」的觀點,蔣介石始終堅定不移,為此甚至不惜與美國方面翻臉。

1958年,美國要求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獨立台灣的時候,蔣介石甚至直接做出了與美國人決裂的舉動。當時,毛主席等我黨領導人也正是察覺了這一點,所以最終決定讓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的手中,這樣蔣介石才能夠更好地同美國的「兩個中國」的不軌圖謀做斗爭。而金門馬祖則成為了台灣和中國大陸聯系的紐帶。

「九二共識」之後,大陸和台灣之間的聯系變的更加密切,不少台灣人民也選擇回到大陸尋找自己的根之所在。

如今,兩岸人民來往愈發密切,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早已走向了結束,兩岸卻依舊分隔。但祖國統一是萬千華夏子女共同的心願,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更是 歷史 的趨勢所在,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海峽兩岸終將走向統一。

D. 國民黨什麼時候失去了軍權

在廢除政委制度之後,國民黨就失去了對台軍的控制權。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E. 國民黨是如何潰退台灣的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仍不甘心失敗。一方面妄圖憑借殘余的軍事力量與其他地方勢力,在長江南岸、邊遠省份繼續抵抗;一面又設法玩弄「和平」陰謀,爭取喘息時間,以求得逞。

1948年10月,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建議,勸告蔣委員長退休,讓位給李宗仁或者國民黨內其他較有前途的政治領袖。11月9日,蔣介石致函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求美國「給予增加軍事援助,並發表關於美國政策之堅定的聲明」,並派宋美齡赴美活動,但遭到冷遇,一無所獲。此時,司徒雷登在中國公開進行倒蔣活動,桂系軍閥也乘機逼宮。在這種內外夾攻形勢下,蔣介石被迫於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聲稱在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和反動軍隊的條件下,願意與共產黨「商討停止戰爭、恢復和平的具體辦法」。

蔣介石於1月21日發表文告,聲稱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與共產黨周旋,自己則溜回老家奉化溪口,在幕後策劃反革命部署。計劃三至六個月時間,在江南重新組編訓練200萬軍隊,以圖東山再起。

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後,繼續進行「和平攻勢」。1月24日,命令行政院實行「七大和平措施」:將各地「剿總」改為軍政長官公署;取消全國戒嚴令;裁撤戡亂建國總隊;釋放政治犯;啟封被封的報紙雜志;廢止特種刑事條例,撤銷特種刑事法庭;停止特務活動等。1月27日,李宗仁致電毛澤東,表示願意「進行和談」,並兩次派代表前往北平與石家莊同中共領導人磋商。

李宗仁及其桂系「主和」,其意在逼蔣下台,使人民解放軍停止軍事進攻,以便劃江而治,由桂系掌握半壁江山,與共產黨平分秋色。但蔣介石在「引退」前,已採取措施控制實權,「引退」後仍坐鎮溪口,牢牢握住黨、政、軍、特各要害部門,使李宗仁陷入既不能戰,又不能和的困境。

3月8日,李宗仁迫使親蔣的孫科下台,由何應欽接替行政院長職位。24日,行政院指定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章士釗、李蒸為和談代表(後加派劉斐為代表),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組成南京政府的和談代表團。李宗仁、何應欽就和談問題,擬定了「和談腹案」,國防部也擬定了「對國共停戰協定最低限度之要求」,作為和談的基礎。其要旨在於「劃江而治」,實現體面的和平。

4月1日,國共和談在北平舉行。雙方代表經過11天交換意見後,於4月12日舉行了第一次正式談判。中共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草案》,南京代表團提出40多條修改意見。15日舉行第二次談判,中共和談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8條24款作為定稿,其中接受了南京代表團修改意見的大半,特別是對戰犯問題、國民黨軍政人員處理問題作了較大的有原則的讓步。規定以4月20日為最後簽字日期。

對於這個協定,南京代表團表示願意接受,並派黃紹和屈武攜協定飛回南京,勸告李宗仁簽字。李宗仁不敢做主,立即派人送至溪口請示蔣介石。在蔣的掣肘下,李宗仁於20日夜致電張治中,要他們向中共提出「臨時停戰協定」,並拒絕在和談協定上簽字。這樣,國民黨政府的「和平」陰謀宣布破產。

國民黨在發動「和平」攻勢的同時,調集了115個師,加緊布置長江防線,企圖憑借長江天險阻止人民解放區南進。1月25日,蔣介石在溪口密策,決定把江防劃為兩個戰區,從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以西,由白崇禧指揮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所屬15個軍20萬人防守;湖口至上海的長江防線及浙贛地區,由湯恩伯指揮京、滬、杭警備司令部所屬25個軍45萬人防守。此外,還以第二海軍艦隊和280架飛機分屬白、湯,配合江防。

人民解放軍第二、三兩大野戰軍七個兵團分為西、中、東三個作戰集團,齊集長江北岸,四野一個兵團與地方部隊10萬人在武漢、宜昌、沙市等地展開正面攻擊,牽制白崇禧,掩護渡江部隊。4月21日晨,百萬雄師,橫渡長江。中路大軍首先突破了安慶、蕪湖間的防線,24小時內即強渡長江30萬人。當日下午,兩路大軍突破貴池、湖口間防線。與此同時,東路大軍也在鎮江至江陰間發動了渡江攻勢。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南京城內一片混亂,總統府與行政院逃往廣州。22日夜,國民黨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艇25艘在南京東北江面起義。23日,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南京政府宣告覆滅。

江防失陷後,國民黨軍向杭州、浙贛線與上海等地敗退,解放軍乘勝追殲。5月初,三野主力連克無錫、蘇州、杭州,殲敵14萬餘人。二野主力向浙贛線推進,殲敵10萬。5月12日,三野主力發起淞滬戰役,殲滅守敵湯恩伯部15萬人。27日,上海解放。當日成立了上海軍管會與上海市政府,由陳毅兼任主任、市長。5月14日,四野第十二兵團和江漢、鄂豫軍區地方部隊在武漢以東的團風至武穴間突破防線,渡過長江,白崇禧部隊敗退湖南。16日,解放武漢,22日,解放南昌。

渡江作戰,先後解放城市120餘座及蘇、浙、皖、閩、贛、鄂等省的大部地區或部分地區,殲敵40萬,為解放華南、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此期間,華北解放軍先後肅清了太原、大同、安陽、新鄉等敵人據點,解放了華北全境。5月20日,西北解放軍攻克西安。

渡江戰役後,各路大軍向西北、西南、華南進軍。

在西北地區的第一野戰軍(包括改歸一野建制的原華北十八、十九兵團)與西北軍區部隊,在彭德懷、賀龍領導下,以「牽馬打胡、先胡後馬」的方針,打破了胡(宗南)馬(馬步芳、馬鴻逵)聯合。6月再克寶雞,8月發動秦嶺戰役,打開南進大門。此後,賀龍率部入川,彭德懷率主力西進。8月26日解放蘭州,9月5日解放西寧,23日解放銀川,全殲二馬部隊。9月19日,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綏遠省主席董其武率部五萬人通電起義。25至26日,新疆省警備司令陶峙岳、省主席鮑爾漢也先後通電,率部10萬人起義。10月20日,一野王震兵團進駐迪化(今烏魯木齊)。至此,西北全境解放。

在華東地區,第三野戰軍於8月17日攻克福州。10月17日攻克廈門,除台灣與沿海島嶼外,華東全境解放。

華南地區,集結著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根據毛澤東制定的大迂迴、大穿插、斷其後路、包圍聚殲的作戰方針,從7月份起,第四野戰軍發起進攻。8月4日,國民黨湖南省主席程潛和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宣布起義,長沙和平解放。9月發起衡寶戰役,白部敗退廣西。解放軍自贛粵邊南下,10月14日解放廣州。11月初,四野主力及二野四兵團分三路進攻廣西。22日攻克桂林,12月4日攻克南寧。至此,除海南島外,華南全境解放。

在西南地區,敵軍防守的主力是胡宗南部與川康地方殘軍。從11月1日起,第四、二、一野戰軍聯合發動了圍殲戰。15日攻克貴陽,兵臨川東南,11月30日解放重慶。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主席盧漢,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分別在昆明、彭縣通電起義,雲南、西康和平解放。27日攻克成都。至此,除西藏外,中國大陸全部解放,國民黨殘余政權退踞台灣。

F. 國民黨在大陸退敗的原因

1,經濟原因,幣制改革導致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尤其是國統區以城市為主,十分嚴重,可以說沒有黃金白銀作為背書失敗無疑,這加重了喪失民心!
2,軍事原因,國軍抗戰接近十年,損失慘重,軍隊官兵對於內戰有了厭戰情緒,而共軍十分重視軍心穩定,一直充滿激情!且共軍在抗戰中實力大規模發展,人數接近國軍!抗戰後,東北獲得了蘇聯援助,日軍軍備就給了共軍!國軍只獲得了美國空頭支持,美國幻想談判解決問題,給國軍喪失了穩定北方的機會!
3,宣傳工作,國民黨派系林立,互相算計,沒有統一的動員和宣傳。而共軍早已在群眾中全力發展,淮海戰役多達500萬民工支援前線。不管什麼方法。這個力量能抵得上幾十萬正規軍!
4,國民黨內部存在著一些經濟腐敗,比如接收日本資產以及宋家、孔家的壟斷,讓民族資產階級成了支持共軍的力量!腐敗不是對老百姓的影響,即使今天的腐敗也是如此,但是不能寒了精英階層的心,這些人有文化懂道理,影響力頗大!

G. 為什麼國民黨在內戰失敗後退守台灣

當時國名黨的失敗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大陸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地,同時在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面前,國名黨已經徹底失敗,短時間內無法組織強有力的反擊戰爭。

H. 國民黨為何要退回台灣

1.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後急於尋找戰略後方;
2.台灣位於太平洋,交通便利,利於聯系美國等帝國主義;
3.台灣與大陸隔著台灣海峽,防止我解放軍呈勝追擊,有利於自保;
4.南京政府失敗後已被我軍包圍,沿長江防線已被我軍包圍,且靠台灣較近;
5.台灣資源豐富,有國民黨統治基礎(並不是說那裡的人民擁護國民黨,經過二二八事變,台灣人民對國民黨恨之入骨,只是因為那裡幾乎沒有共產黨勢力).

I. 國民黨為什麼會敗退台灣

大陸經濟崩潰散失人心,軍事上節節敗退被迫退出大陸轉進台澎金馬重建反攻基地。

J. 解放戰爭後,國民黨為什麼選擇敗退台灣

首先,有海峽阻隔,台灣和海南都可選擇;此次,台灣海峽遠寬於瓊州海峽,解放軍橫渡更加困難;第三,日本佔領五十年在台灣有一定的工業基礎;第四;台灣在日本長期統治下沒有共產黨的組織,抗戰勝利後的國民黨又借二二八鎮壓了僅有的共產黨組織,而海南一直有瓊崖縱隊的活動,相比之下台灣安全的多。

閱讀全文

與國民黨為什麼放棄台灣軍權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