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齟齬是什麼意思 齟齬到底是什麼意思
1、齟齬釋義:上下牙齒不相對應,比喻意見不合,相抵觸:雙方發生齟齬。也作鋙。
2、近義詞:爭辯、爭辨、鉏鋙、爭論、辯論、爭執、沖突。
3、網路釋義:齟齬,比喻意見不合。出自 戰國·楚·宋玉《九辨》: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
❷ 齟齬讀什麼!是什麼意思
齟齬,漢語詞語,拼音是jǔ yǔ,意思是比喻意見不合。
解釋
1.牙齒上下對不上,比喻意見不合。
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3.不相投合,抵觸。
4.不協調,差失。多用於文辭。
5.不順達。多指仕途。
6.謂別離。
❸ 「齟齬」是什麼意思 齟齬讀音及造句
「齟齬」讀作:jǔ yǔ
【詞義】:
1.上下齒不相對應。
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3.不相投合,抵觸。
4.不協調﹐差失。多用於文辭。
5.不順達。多指仕途。
6.謂別離。
造句:
1. 有理想就有苦悶,不隨波逐流就到處齟齬。
2. 原來放下一切的放鬆才是真正的愉快。沒有罅隙,沒有齟齬,沒有試探,沒有考量,沒有阻礙,像是兩個滑蛋從滑梯上滾落,毫無障礙的一生……,可惜,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能放下一切去愛的可能根本不存在。
3. 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
4. 無論是對手足深情的正面展示,還是對手足齟齬的反面剖析,追求手足關系的敦睦乃灌注其中的本質內容。
5. 我們從未和鄰居發生過一次齟齬.
❹ 齟齬是什麼意思
岨峿(音 舉與)」一個詞里用,通「齟齬(音 舉與)」,齟齬:上下牙齒對不起,比喻意見不合。 辭海
❺ 齟齬 是什麼意思
齟齬讀音:jǔyǔ
釋義:
(一)
1.牙齒上下對不上,比喻意見不合。 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3.不相投合,抵觸。 4.不協調﹐差失。多用於文辭。 5.不順達。多指仕途。 6.謂別離。
其志齟齬。——《太玄·親》
誰能坐此苦,齟齬於其中。——白居易《達里》
(二)
1.上下齒不相對應。
明 徐渭 《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齟齬,張吻訟所苦。」
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三》:「始甚峻,一里,轉西漸夷,於是皆車道平拓,無齟齬之慮矣。」
清 李必恆 《鐃歌·役者謳》:「輦粟陟砠,山石齟齬。」
3.不相投合,抵觸。
漢 揚雄 《太玄·親》:「其志齟齬。」 范望 註:「齟齬,相惡也。」 唐 韓愈 《答竇秀才書》:「又不通時事,而與世多齟齬。」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雖然兩人的性格實在並不相同,但也從不齟齬的過下來了。」
4.不協調,差失。多用於文辭。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狀貌山川,古今咸用,施於常文,則齟齬為瑕。」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然記者以此屬於聖人無毀譽之下,義終齟齬,疑是兩章而脫其『子曰』字。」 明 歸有光 《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覺寢,促 有光 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蘇曼殊 《<梵文典>自序》:「﹝梵文﹞音韻既多齟齬,至於文法,一切未詳。」
5.不順達。多指仕途。
《新唐書·王求禮傳》:「然以剛正故,宦齟齬。 神龍 初,終 衛王府 參軍。」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慶元黨》:「出而齟齬於仕,坎壈其身,幾陷入於深文。」
6.謂別離。
宋 王安石 《酬沖卿見別》詩:「兩地塵沙今齟齬,二年風月共婆娑。」 宋 蘇軾 《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詩:「歸來一調笑,慰此長齟齬。」
❻ 齟齬是什麼意思啊 一起來看看吧
1、釋義:(1)牙齒上下對不上,比喻意見不合。
(2)比喻不平整;參差不齊。
(3)不相投合,抵觸。
(4)不協調﹐差失。多用於文辭。
(5)不順達。多指仕途。
(6)謂別離。
2、齟齬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ǔ yǔ。
3、造句:有理想就有苦悶,不隨波逐流就到處齟齬。
❼ 齟齬怎麼讀
齟齬的讀音:[jǔ yǔ]
釋義:
1.牙齒上下對不上,比喻意見不合。
2.比喻不平整;參差不齊。
3.不相投合,抵觸。
4.不協調﹐差失。多用於文辭。
5.不順達。多指仕途。
6.謂別離。
(7)齟齬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齟齬」的近義詞:爭論,沖突,辯論
爭論[zhēng lùn]
釋義:一般指兩個或者多個人由於目的或者價值觀的差異,無法和別人達成一個共同的結論,而互相表達自己觀點的一個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各種爭論,通過爭論,可以明事理,現真相,得到真理。
沖突[ chōng tū ]
釋義:
1.矛盾表面化,發生激烈爭斗:武裝~。言語~。
2.互相矛盾;不協調:文章的論點前後~。因時間~,會開不成了。
辯論[ biàn lùn ]
釋義:
1.對不同的觀點,雙方展開爭論。
2.法律上指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就案件事實和爭議的問題,提出各方的主張及其證據,互相進行辯駁,以維護各方合法權益和主張的訴訟制度。辯論是開庭審理的必經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