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憑吊」什麼意思
到名勝古跡去懷念古人,或是去先人的面前去祭祀、懷念他們。也可以是到他們去過的地方懷念他們。
2. 「憑吊」是什麼意思
面對墓地,古代遺跡,追思往昔,懷念死者。
一般用在講拜祭時,抒發對人的一種景仰之情。
偶爾用在事上,也是發生過那種有過感動天地的生離死別(比如「古戰場」)
3. 憑吊是什麼意思,"憑吊"的漢語解釋
憑吊:指對著遺跡、遺物、遺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
4. 憑吊的意思
基本解釋:面對遺跡、墳墓等懷念古人或舊事。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三國演義》
憑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íng dio,指對著遺跡、遺物、遺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三國演義》中有相關記載。
引證解釋:
1、亦作 憑吊 。謂對著遺跡遺物感慨往古的人或事。
清徐夜 《富春山中吊謝皋羽》詩:疑向西台猶慟哭,思當南宋合酸辛。我來憑吊荒山曲,朱鳥魂歸若有神。
2、 見 憑吊 。
3、 亦作 憑吊 。對著遺跡等悼念古人或感慨往事。
清佟國器 《酷相思石頭城懷古》詞:百尺高台臨鶴渚,憑吊悲今古。 清 陳夢雷《易水懷古》詩:河流嗚咽增凴吊,策蹇城西日欲昏。
5. "憑吊「是什麼意思
憑吊
píngdiào
[visit and ponder on the past] 面對遺跡、墳墓等懷念[古人或舊事]
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三國演義》
6. 游覽憑吊是什麼意思
游覽就是遊玩,憑吊就是面對古跡或者墳墓等表示懷念
整個意思就是重遊故地,表示懷念
答題不易望採納,不懂請追問
7. 憑吊戰場是什麼意思
憑吊戰場是在戰場懷念以前所發生的人、事或者物。
憑吊的意思:指對著遺跡、遺物、遺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動詞。
戰場的意思:敵對雙方作戰活動的空間。一般分陸戰場、海戰場、空戰場和太空戰場。大規模戰爭通常有若干個按地區劃分的相對獨立的戰場,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歐洲戰場、北非戰場、太平洋戰場,中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有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等戰場。
(7)憑吊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戰場的近義詞;
1、戰地
[ zhàn dì ]
兩軍交戰的地區,也用於比喻:戰地醫院、參賽隊已大半抵達戰地。常用於「戰地記者」、「戰地醫院」等詞。
2、沙場
[ shā chǎng ]
廣闊的沙地,多指戰場:久經沙場。
3、疆場
[ jiāng chǎng ]
戰場:馳騁戰場。國界、田界。
8. 憑吊是什麼意思
詞目:憑吊 拼音:píng diào 詞義:對著遺跡、遺物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 例句:郭沫若《洪波濤》:「我憑吊過黃興墓,蔡鍔墓,也憑吊過屈子廟、賈太傅祠。」
9. 語文中的引子與憑吊是什麼意思
引子
1.
引子,就是文章開頭,像序一樣,起引導作用的一段話。也就是進入正文前的一段鋪墊。有的是一段正式情節前的鋪墊,算是小說內容的一部分,有的則是作者或其它人士寫的題跋,講些與作者或小說相關的感言和評論。
2.
比喻引入正題的話
3.
上場對子,亦稱「引子」、「上場白」。是人物上場後,首先說的兩句詩。在戲劇演出時,人物上場走到上場門台口時,常念五言或者七言的上下兩句詩,說明人物上場時的戲劇情景或者人物心態。
憑吊,指對著遺跡、遺物、遺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
10. 憑吊與弔唁有什麼區別
1)弔唁; 弔唁是指親友接到訃告後來吊喪,並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要哭屍於室,對前來弔唁的人跪拜答謝並迎送如禮。
詳細介紹:
(1)布置靈堂
首先要布置靈堂。靈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桌衣,桌上擺著供品、香爐、蠟台和長明燈等。在沒有收殮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據說,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屍體和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說,怕受所謂"日晶月華",更怕沖犯上天過往的神靈。因此只要是舉行簡單的祭奠儀式,就必須要搭靈棚。搭靈棚規模的大小,主要看喪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樣,上邊起一條脊。如果喪居有兩層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將這兩個院子都罩上,靈堂院子的棚頂高些,前院棚頂略低,使兩個頂子渾然一體,後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後院高頂為"殿", 前院低頂為"卷"。所謂"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謂"卷",即棚頂全是活席,可以捲起來的意思。這種棚歷來都用數層席箔里外包嚴,不見杉槁,不但美觀,且不漏水。從外觀上看,宏偉壯麗,猶如宮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除了主棚外,還必須有許多用途不等,名稱不同的棚,規模大小不一。由於在這期間,弔唁的親友多,而且時間都比較集中,上祭恐怕發生擁擠,甚至都排不上號。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數座祭棚,凡遠親、朋友來弔唁的,就被知賓引到這種棚里上祭。還有的棚是用來擺官座,讓來賓們休息、喝茶、用飯的。
(2)開吊儀式
接下來就要舉行開吊儀式。這是最講究排場的一個儀式。在浙江一帶,喪家要在大門口設置一口"報喪鼓"。弔唁的人一進門就擊鼓二下,親屬聽見鼓聲就嚎哭迎接。來弔唁的人向死者遺像行禮哀悼,然後垂淚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靈案上放一個銅磬,由一個人專門負責敲擊,隔一會而敲一記,說是銅磬響一聲,黃泉路上就光亮一閃,靈魂可借著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連連敲,不然死者亡魂就會匆匆踉蹌。靈堂上女眷們悲泣哭聲,洋溢著整個靈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終都披麻戴孝跪在靈案邊陪祭。來弔唁者都要在哀樂聲中向死者跪拜。俗稱"先死為大",故除了長輩不下跪,即使平輩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弔唁稱為"拜祭",一般親友所送祭禮是香、燭、鞭炮、紙錢、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親屬除了香、紙外,必須備豬頭、鵝為祭禮,當送祭禮前來弔唁的人到來時,有些還哭唱出來生前與死者的友好關系,囑咐亡魂應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豬頭、鵝兩樣為一幅,到時一副供奉靈前,然後從上輩到小輩按順序拜祭。死者的子孫全體跪於靈前,拜吊痛哭。而寧波一帶的弔唁禮儀則別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別有一番風趣。靈前擺上由火腿製成的琵琶琴,用熟豬頭作頭,熟豬肺和豬肝作身,製成的姜太公,飾著綵帶的白鯗,用熟豬肚製成的白象,煮熟的雞製作成的鳳凰,悲悲切切的靈案上如一台小小的食品工藝博覽,是家眷對亡靈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願。弔唁開始,爆仗齊鳴,禮儀程序非常有講究,弔祭的人都穿著素服,以親疏尊卑為順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後祭,一律跪拜行禮,長者在前,晚輩在後,專門設一贊禮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東面。另外設一個贊禮生立在西面。最後,要燃放爆竹,以標志祭拜禮儀的結束。 現今城市,弔唁儀式已經大大簡化了,主要是遺體告別和開追悼會。前來弔唁的人身著素裝,佩戴白花和黑紗,在悠戚的哀樂聲中,一一向遺體鞠躬致哀,而後在繞遺體一周瞻仰遺容。弔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親屬說些簡短的勸慰的話,如「請多保重」、「望您節哀」、「要注意身體」等,勸慰喪家節哀順變,保重身體。
2)憑吊:指對著遺跡、遺物、遺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三國演義》中有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