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謁」字怎麼讀
一、拼音:yè
二、含義:
1.進見:拜~。~見。
2.到陵墓致敬:~中山陵。
三、組詞:謁見拜謁參謁晉謁干謁奉謁頂謁旅謁里謁謁者 等。
四、筆畫:點、橫折提、豎、橫折、橫、橫、撇、橫折鉤、撇、點、豎折/豎彎。
五、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歇切,堰入聲。《說文》白也。《爾雅·釋詁》告也,請也。《左傳·隱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注》謁,告也。《禮·曲禮》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注》謁,請也。典謁者,主賔客告請之事。
(1)謁怎麼讀擴展閱讀
詞語解釋
1、奉謁:拜見。
蘇曼殊《天涯紅淚記》第一章:「生以母氏同來,因約老人以明日再行奉謁。」
2、干謁:有所企圖或要求而求見(顯達的人)。
朱執信 《<德國社會革命家小傳>序言》:「社會革命家時有干謁卿相與堅相結納者。」
白話翻譯:社會革命家經常有有所企圖或要求而求見的人
3、晉謁:敬辭。進見地位高的或輩分高的人
葉君健 《火花》十八:「﹝ 何雨卿 ﹞堂而皇之來到縣城,晉謁他的『朋友』縣太爺 周華甫 。」
4、參謁:進見尊敬的人
冰心 《南歸》:「在那幾天內,除了每天清晨,一家子從寓所走到殯儀館參謁母親的遺容之外,我們都不出門。」
5、謁見: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吳玉章 《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二一:「﹝ 彭家珍 ﹞裝著 良弼 的一個好友前去謁見。」
2. 謁怎麼讀
拼音:yè,聲母y,韻母e,音調去聲。
基本信息:
部首:訁,總筆畫:11,部首外:9
98五筆:yjqn,86五筆:yjqn,鄭碼:skry
統一碼:8C12,倉頡:ivapv
基本解釋:
1、拜見:謁見,拜謁,進謁。
2、說明,陳述,告發:請謁其故。
3、請求:謁歸,謁醫。
4、名帖:「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
(2)謁怎麼讀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
1、謁見[yè jiàn]
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2、干謁[gān yè]
有所企圖或要求而求見(顯達的人)。
3、晉謁[jìn yè]
敬辭。進見地位高的或輩分高的人。謁(yè)。
4、參謁[cān yè]
進見尊敬的人;瞻仰尊敬的人的遺像、陵墓等。
5、環謁[huán yè]
四處求見。
3. 謁字怎麼讀
謁yè
拜見:~見。拜~。進~。
說明,陳述,告發:請~其故。
請求:~歸。~醫。
名帖:「使者懼而失~,跪拾~」。
掌管晉見的近待。
詳細解釋:
謁 謁
yè
【動】
(形聲。從言,曷(hé)聲。本義:稟告,陳述)
同本義〖report(toone'ssuperior)〗
謁,白也。——《說文》
謁,告也。——《爾雅》
擯者謁諸天子。——《儀禮·覲禮》
能典謁矣。——《禮記·曲禮》
惟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左傳·隱公十一年》
不謁而歸。——《國語·晉語》
臣請謁其故。——《戰國策》
又如:謁急(告急);謁言(進諫)
告發;檢舉〖informagainst;lodgeanaccusationagainst〗
伍、官、連、縣而鄰,謁過賞,失過誅。——《韓非子·八經》
又如:謁過(揭發罪過)
請;請求〖request;ask〗
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戰國策·燕策》
又如:謁告(告假);謁歸(告假歸里);謁漿(乞求茶水)
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callon(asuperiororanolderperson)〗
謁,訪也。——《增韻》
越日偃師謁見王。——《列子·湯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環謁,四處拜訪)。——宋·王安石《傷仲永》
鄉人子謁余。——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謁伊藤氏。——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台謁當以屬禮。——《明史》
又如:謁索(探望;借拜訪之機索取財物);謁帝台(進見皇帝或權貴。喻指求官顯達);謁選(官員到吏部等候選派);謁刺(謁見人時所用的名刺);謁禁(禁止人來進見);謁托(投見求托)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payhomageatsb』smausoleum〗
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又如:謁墳(拜謁墳墓);謁聖、簪花(考取秀才後,由教官率領到孔廟行禮,叫謁聖。新秀才披紅,頭插兩朵金花,叫簪花);謁廟(進廟拜神)
謁 謁
yè
【名】
名剌〖visitingcard〗
懷謁詣辭。——宋·劉攽《賀知府某侍讀啟》
掌管引進謁見者的近侍〖suite;retinue〗。如:謁者(古時泛指掌理傳達、通報的近侍)
姓
謁見
yèjiàn 〖callonasuperiororanoldperson〗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先投名刺而後進見
知縣謁見之後,說了幾句閑話。——《十二樓》
謁陵
yèlíng
〖payhomageatsb'smausoleum〗到陵墓前拜謁;瞻仰陵墓
相關詞語: 走謁 周謁 中謁者 祗謁 展謁 造謁
贊謁 瞻謁 游謁 詣謁 謁款 謁索 迎謁
謁干 謁假 謁舍 引謁 謁見 謁聖 謁刺
謁文 謁疾 謁戾 謁候 謁歸 謁禁 謁府
謁過 謁敬 謁告 謁托
..........=
4. 謁,在佛教怎麼讀
謁,音yè,在佛教中,謁應為錯寫,本詞為偈,音jì,比如謁語為錯寫,本詞為偈語。
偈語附綴於佛經的一些讀後感或修行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因為多為四句組成,兼具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朗朗上口,盡管不是佛經的主要內容,也成為與佛經相提並論的典故。
偈語是佛法之本,佛經是樹干與青柯,偈語是果實與花朵。因為每首偈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成為僧人頓悟的美談。著名偈語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師《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等。
謁的歷史起源
謁至少在秦末漢初就已出現了。《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沛縣當亭長時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呂公家去賀喜,因為沒有帶錢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裝「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釋名》曰:「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
這「詣」就是漢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發現的東吳將軍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謁。這三枚謁是用木片做成的,長24.8厘米,合漢代1尺,寬9 .5厘米,厚3.4厘米,謁面頂部中央寫以個「謁」字,右邊直行墨書:「節右軍師左大司馬當陽侯丹揚朱然再拜」,謁面有一大片空白,這就是書寫賀禮錢數的地方。
5. 謁怎麼讀
謁,拼音:yè 。
①拜見:~見。拜~。進~。
②說明,陳述,告發:請~其故。
③請求:~歸。~醫。
④名帖:「使者懼而失~,跪拾~」。
⑤掌管晉見的近待。
6. 謁怎麼讀
yè。謁,一般常用的意思是拜見。另指說明、陳述、告發。還指名帖。謁至少在秦末漢初就已出現了。《釋名》曰:「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現在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7. 謁字怎麼讀,是多音字嗎
不是多音字。
讀音:[yè]
部首:訁五筆:YJQN
釋義:
1.拜見:~見。拜~。進~。
2.說明,陳述,告發:請~其故。
3.請求:~歸。~醫。
4.名帖:「使者懼而失~,跪拾~」。
5.掌管晉見的近侍。
組詞
謁見拜謁晉謁參謁干謁候謁答謁謁聖頂謁展謁公謁私謁謝謁閹謁
8. 謁怎麼讀 謁念什麼
1、拼音:yè
2、含義:
(1)拜見:謁見。拜謁。進謁。
(2)說明,陳述,告發:請謁其故。
(3)請求:謁歸。謁醫。
(4)名帖:「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
(5)掌管晉見的近侍。
3、筆畫:點、橫折提、豎、橫折、橫、橫、撇、橫折鉤、撇、點、豎折/豎彎。
4、組詞:
(1)拜謁
造句:7月13日,在拜謁該市市長、拜訪教堂後,他將在市場上面見一群經過精挑細選的群眾。(反對布希的示威運動會被攔在安全的距離之外)。
解釋:<書>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2)謁見
造句:節基宮的東面是阿瑪林宮,它由三個主要建築物組成,即:阿瑪靈達謁見廳,宮廷的昭見儀式通常在這里舉行;
解釋:進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9. 謁後語的「謁」怎麼讀
xie, 第一聲,而且不是謁是歇後語